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24-08-13 来源:易榕旅网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32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这一背景下,士、庶民把自己的宗族称之为“家”,效忠于“家”。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宗法制的强化 B.为地方分裂割据埋下伏笔 C.促进了民众的国家认同 D.扩大了“家天下”的影响

2.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3.汉初,丞相有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的传统。汉武帝时,开始起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武帝后期,丞相动辄因故免职、下狱。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皇帝集权下政务机关权力弱化 B.独尊儒术使儒学地位得到提高 C.功臣列侯的势力开始遭到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有效加强

4.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中规定:“凡市场上出售不合格的肉,市官要尽量全部收获并焚毁;即使是县政府的肉,也要同样焚毁。应当焚毁的,而没有焚毁,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这反映出汉代

A.注重规范市场的秩序 B.极力防范官商勾结 C.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D.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5.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吏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

A.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 B.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 C.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 D.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

6.在《国家宝藏》栏目里,湖南省博物馆特别推介了唐代长沙窑,如图为海上丝绸之路出土的众多长沙窑文物之一:阿拉伯文胸。它反映出唐代

A.内陆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兴起 B.阿拉伯文字在中国的普及 C.长沙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D.长沙经济繁荣发达的景象 7.董仲舒推崇《春秋》,认为一切从尊贵者开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 廷……以正四方”。朱熹首推《大学》,认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这一变化反映出 A.天子从正心到修身的转变 B.庶民社会注重个人自身修养 C.儒家从天子之学转为庶人之学 D.君主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8.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上述生产出卖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这种生产经营表明其为

A.面向市场的立体化经营农场 B.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 1 -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 D.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9.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 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 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10.下图为全国出土的不同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图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步壮大 11.《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

A.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12.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 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

13.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A.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C.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基础之上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14.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说:“对于雅典人来说,公民不仅足选民,而且可以轮流以抽签或背诵诗文的方式充当地方首长或法官。他必须保持自由之身,随时准备为国家效劳。任何受命于他人或须以劳力为生的人,都不可能有此闲暇或能力从事这类工作,因此,就绝大多数准典人看来,劳动者似乎不适宜充任公民。”这体现了雅典

A.公民权利范围的局限性 B.民主自由的局限性 C.公民权利实现的局限性 D.审判制度的局限性

15.最初,罗马法中“公共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谋杀、烧毁庄稼、搬运界石、叛逆等有限的几种,到了4世纪则增加了拐卖人口,选举舞弊、贪污、囤积居奇粮食等新内容。这表明罗马法

A.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法律体系逐渐完备

- 2 -

C.法条的应用具有灵活性 D.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16.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英国《每日邮报》在一篇报道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为各种各样的野蛮人做着这样那样的好事。”该报道

A.证明英国极力推广工业文明 B.肯定了英国政治体制的优越 C.批判了阶级矛盾激化的现状 D.将殖民侵略美化成传播文明

17.1879年法国将诞生于大革命期间的《马赛曲》定为国歌。从1880年开始,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 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 18.1795年,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限制了联邦法院对各州司法的管辖权。 1868年,美国又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制定限制国家公民权益的法律,并对管辖下的所有人,给予平等的法律保护。这一修订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进一步维护各州的司法独立 B.督促南方各州解放黑人奴隶 C.强化三权分立维护民众权益 D.肯定联邦宪法至上维护统一

19.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

A.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B.引发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因内燃机的创制使用而产生的 D.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20.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下表中实践与结果的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A B C D 实践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 1938年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 1895年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果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自治区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21.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 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

22.图所示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电报报文,通报了太和殿(太和门)失火的消息。下列有关此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3 -

A.开创了国人使用无线电报的先例 B.失火原因和英法联军侵华有关 C.中国的通信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D.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以加速

23.某年鄂东银行发行的贰串文券,正面印着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据此推测,该文券发行于 A.1927~1936年 B.1924~192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

24.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正确指出:“敌人乘我弱点之处,不但在军事,而且在政治,在我政治制度之不民主化,不能与广大人民发生密切的联系”,“长期艰苦的抗日战争,一切须取给于民众,没有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要长期支持战争是不可能的”。这说明

A.中共的抗日策略有所变化 B.民众的抗日热情极大高涨 C.坚持“持久战”成为国民共识 D.民主政治与抗日战争不可分割 25.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这表明毛泽东 A.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B. 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C. 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D. 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

26.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27.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 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 D. 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28.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坚持“一个中国”立场 B.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 4 -

29.有学者指出:“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未必妥当。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该学者意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B.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D.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30.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31.苏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为敌的美国资本家福特在苏俄建成了汽车制造厂,这成为他最满意的生意。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福特企图干扰苏俄的经济恢复 B.福特为经济利益放弃政治信仰 C.苏俄放弃布尔什维主义的理想 D.苏俄新经济政策吸引外国资本

32.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C.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就展开了长达三百多年的保护主义探求:1485年亨利七世推出了大力支持羊毛工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587年完全禁止羊毛出口,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禁止进口殖民地的羊毛制品,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1721年,英国首相沃波尔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推行明确的重商主义政策改革。1760年至1830年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虽然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倡自由贸易,但是1815年英国仍通过了新的谷物法,提高了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一直到1846年,当英国产业革命已经完成相当一段时间后,英国才通过取消《谷物法》,开始了维护其工业绝对领先地位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摘编自张学博《英美历史上的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4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货物贸易进出口既是我国开放性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支撑。

- 5 -

自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9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贸易大国。改革开放推升中发展国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实惠,“中国市场”为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中国奇迹”向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老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过去主要是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其手段是构筑高关税壁垒,而现在更侧重非关税壁垒。一些非关税壁垒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干预外贸、限制进出口的主要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本国的贸易利益最大化,美国举双手赞成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GATT和WTO的谈判,同时又不断地带头实施各种贸易保护。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贸易与关税法案》,1988年经里根总统签署,正式成为美国法律的《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力法案》,都带有浓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摘编自吴学安《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前生后世》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全球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从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奇迹”出现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英国相比,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新变化。(4分)并谈谈你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认识。(3分)

3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19世紀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时间 1840—1912 1912—1949 1949—1978 1978年以后 流行词汇 师夷长技洋布洋火兴民权革命…… 共和约法民主科学实业救国她…… 列宁装三大改造人民代表粮票…… 专业户乡镇企业村民委员会股票互联网…… 社会福利第三产业新经济跨国公司冷战不结盟互二战后的世界 联网…… 根据材料,选取每一个阶段中的一个流行词汇,围绕“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自行

- 6 -

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35..(15 分)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变迁从一个方面折射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浮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地区性国际秩序的主导者,面对西方东进之后的世界秩序重构,中国曾经试图继续维持旧秩序,但遭遇惨败。 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建中,中国逐渐主动参与。……与晚清时期被迫进入国际秩序不同,这一次中国具有相当的主动性,并有着自己的明确诉求。 ---摘编自《从世界秩序的变迁中观察中国》王建朗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前中国在国际秩序中表现出来的国家意识。分析在20世纪初世界秩序的变动与重构中,中国外交主动性的主要表现。(7分) 材料二 二次大战是一次国际政治舞台重新洗牌的时期,历史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抗日战争前期,独力支撑抗战的中国为取得国际社会的同情支持,竭力将中日问题国际化。 1942年2月,蒋介石一行访问印度,劝说英印双方在战争大局下作出妥协,7月,指示《中央日报》连续发表两篇社论对印度问题进行评论,呼吁双方妥协以促进战时盟国在远东的合作。 1943年10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参与了四大国对战时与战后世界的安排。……侵略战争打破了旧秩序,反侵略战争并不是要消极地维护旧秩序,而是要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在这一轮世界秩序的大变动中,中国抓住了机遇,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并在这一秩序中获得了重要地位。 ---摘编自《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 (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与20世纪初期世界秩序变化中的外交相比,二战期间中国外交的新变化;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在二战后初期的世界秩序中获得重要地位的表现。(4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又有新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组织(部分)统计 时间 1980年 1986年 1989年 1996年 2001年 2013年 中国行动 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代表权恢复 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复关”谈判 中国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推动建立上海五国机制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共建“一带一路” ---据百度搜索整理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与世界秩序关系的变化。(4分)

- 7 -

莆田六中2019-2020学年上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 8 -

一、单选题

1 B 13 B 25 C 二、材料题

33. (1)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逐步扩大;政府主导,多以立法形式推行;体现了重商主义理念。(4分,任答两点即可)

条件、原因: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工业革命的进行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资产阶级急需对外扩张市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盛行;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8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的影响;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推动;对外开放的国策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影响(任答三点6分) (3)变化:非关税壁垒成为限制进口的重要措施;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贸易保护日益制度化、法律化。(任答两点4分)

认识:新贸易保护主义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帜下,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等特点,不利于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运行的外部风险。(3分,言之有理即可)

34. 论题:示例一: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发展的状况。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

(2)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

(4)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5)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美国积极推行反苏反共的政策,战后初期形成两极冷战对峙格局;20世纪60、70年代亚非拉面对美苏争霸积极谋求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不结盟运动形成,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原则,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示例二: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

(2)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

- 9 -

2 C 14 C 26 D 3 A 15 D 27 B 4 A 16 D 28 A 5 B 17 A 29 D 6 A 18 D 30 D 7 B 19 A 31 D 8 A 20 C 32 B 9 C 21 B 10 A 22 C 11 A 23 A 12 C 24 D

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

(3)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 (4)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5)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使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欧美国家实行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国家出现。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飞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新经济”模式,经济持续十年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直接推动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这些词就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流行词汇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体现文明交融的特点

(1)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2)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她”成为流行词汇。

(3)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

(4)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5)互联网在美国诞生后发展为全球信息网,信息化社会出现,加快全球化步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交往方式,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35. (15分)(1)国家意识:“天朝上国”。(1分)外交主动性表现:1917年对德宣战,派劳工赴欧助战;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权益主张,受挫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参加国联;参加华盛顿会议,并收回山东主权和其他权利,迫使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6分)

(2)新变化:从主要主张和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到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同时积极介入地区事务的解决,推动战时合作、战后世界的安排;有明确的大国意识和大国作为;获得大国地位。(2分)

表现: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并取得五推动大常任理事国地位;参加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和的签署关贸总协定(或是关贸总协定的原始缔约国)。(2分)

(3)变化:从积极参加现行国际组织与世界秩序接轨,通过多边外交、新型区域外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现行世界秩序进行改革和创新、补充,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4分)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