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学校组织看爱国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个也不能少》
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生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一下母亲,于是请了一个13岁的魏梅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千叮万嘱咐魏梅芝班里的同学一个也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应为张慧科家里穷去打工了,这时魏老师吓坏了,她想起高老师的话,就对学生说“:老师要去城里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咋样都不够,老师决定他一个人去,到了城里后,他通过台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
科··虽然都是21世纪的人,为设么差距那么大。像我们平时,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扔,但是,水泉小学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每人只喝一口,还给老师喝,他们学校的教师那掉么破,文具那么少,家里又平穷。可是不管条件多么差,教室那么破旧··他们还依旧求着要上学。我们以后也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好学精神,为祖国出一份力量。
巴州石油二小五年级:开心果love
第二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也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的眼泪开始湿润,最后终于忍不住哭了,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思绪万千,脑海中一直闪现每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教室的墙
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戏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独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世人都害怕的黑暗降临了,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为此,她享受了饥寒交迫的待遇。
魏敏芝老师在电台镜头前哭了的镜头最揪人心痛,不仅是她哭了,我想在座的每位观众都哭了。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找回张慧科。魏老师这种责任心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很多老师所缺少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未来人民教师学习和发扬。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最近让人心酸,跟多的是悲哀的中国教育事件——河南高三学生李金川同学服毒自杀。为了钱,为了红包,老师用等级眼光看待学生。没钱的就靠边站。跟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老师竟然在办公室看黄色录像,被学生逮住。这许多的黑暗教育让班上名利前茅的李金川觉得是耻辱,与这样的人活在同一个世界是对自己的亵渎。是对五千年中国文化的抹黑,是对儒家尊师重道思想的埋葬。这些问题,作为免费师范生的我们更值得思考。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农村所以贫困的恶性循环:因为贫穷,没办法上学,于是没有学问,没有知识。因为魏敏芝老师可以说是什么也不懂。她连一个最简单的数学计算都不会,还要求助于学生。尽管她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她将学生关在教室里,什么也没教,而学生呢,什么也没学到。这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有用吗。至少作用不是太大。为了一个都不能少,魏老师把xx仙藏起来,使她不能去县里体育学校训练。用我的今天的话来说这不是误人子弟吗。这不是抹杀学生的前途,埋没人才吗。但是话又说回来,在如此偏远的山区有几个大学生回去呢。在这样的山区,能有个像魏老师那样能写会读的人已经很不错了。这也许
就是中国教育体系的漏洞,缺陷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自xx年开始国家拨款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不仅缓解了农村孩子无钱上大学的困境,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边缘山区没有老师的难题。我想,只要每一个中国人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电影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第三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范文)《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
陇县堎底下社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余芝琪
指导教师:徐亮
学校组织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也不能少》,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
我记忆最深的就是魏敏芝老师为了找到那个在城里打工的男孩,找到了电视台的台长,然后出来了个戴眼镜的,问到:你是不是台长。她为了等到那个台长,等了几天几夜,睡也睡不好,就睡在那个电视台的边上,身体靠在电线杆上,把她自己写好的寻人启事放在一边。她为了找到那个男孩,想出了好多好多的法子,她去过火车站的广播室,去过超市买笔和墨水,写了寻人启事,然后又去了电视台„„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魏老师让他们每人拿一支粉笔写字,到了那个要去城里打工的那个男孩那,他对老师说:“我能不能多写几个字。”说完就写下了三个大字:“魏老师”,这一刻,多么的让人感动啊。
我从看过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农村的生活多么苦啊,连教室也那么简陋,我们应该伸
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帮助农村,让他们可以和我们一样。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
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简评。通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小作者对老师最纯洁的责任心有了深刻的理解,默默立志,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第四篇: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少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小学组)吴海霞
体操比赛就要开始了,却不见了昌鸿同学。我非常着急,可找遍校园了都不见踪影。这孩子,居然连这么重要的比赛都忘了。眼看就要轮到我们班了,我只好赶紧去组织同学们参加比赛。请另一位老师继续找他。
说老实话,当时,除了担心,其实我还感到有点庆幸。因为昌鸿同学平时就不喜欢做操,不但动作不规范,还老跟不上节奏。现在他没来参加比赛,我们班不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了吗。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在比赛中,动作规范整齐,征服了所有评委,最后获得了第一名。
比赛一结束,昌鸿同学才不知从哪冒了出来。一问之下,我气极了。原来他是故意躲在教室的桌底下不去参加比赛的。这也太没有集体观念了。在我耐心的诱导下,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老师,大家老说我胖,动作难看,会拖班集体的后腿。我就不敢参加了,其实我心里也„„也挺难过呀。”听了之后,我不禁愣住了:是呀。难道,不参与比赛就是不爱集体吗。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为了买比赛穿的白鞋,他和妈妈可是跑遍了整个阳江城区呀。明明很想参加却不敢参加,这不证明昌鸿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了吗。是的,一定是这样的。同学们因他动作笨拙而嘲笑他;训练时,我们也在不经意中伤害过他。而我呢。竟然还为他没有参加比赛而感到庆幸。要是让他知道了老师当时的想法,对他的打击会有多大呀。哦,就为了所谓的班级的荣誉,我竟然忽视了一个孩子的心灵和自尊。我为自己当时的想法感到羞愧。
不可否认,集体比赛取得好成绩,有利于创建优秀的班集体,从而促进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以伤害学生宝贵的自尊心为代价来换取班级的荣誉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我记得,教育家韩凤珍说过。“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我不由想起了那本《窗边的小豆豆》,书里面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总是想方设法为每一个特别的孩子设计一些特别的比赛项目,让孩子们体验成功,找回自尊和自信。
我终于明白了,现在我这个班主任最需要做
的就是帮助昌鸿同学恢复自信,帮助他丢弃自卑心理。根据他力气大的特点,我在班里搞了一次可以随意组队的拔河比赛,结果,凡是有他参加的小组都赢了,大家都争着邀请他加入到自己的小组里;班里举行联欢会,我总是让他第一个为我们唱歌,他那独具特色的表演总是会赢得全班同学的称赞„„渐渐地,他自信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散漫了,不再害怕集体活动了,更令人欣喜的是,他居然主动跟我说下次体操比赛一定要去参加。看着他那张热情洋溢的笑脸,我也放心地笑了„„
我想,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真的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地审视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和谐的发展。
是的,是每一个孩子,一个也不能少。
第五篇: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少
——我县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畅想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特殊教育领域继“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思想后,又出现了“全纳教育”思潮,全纳教育是xx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思想要求“零拒绝”,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绝大部分残障少儿进入了特殊学校就读或进入普校随班就读,然而在社会中还有一些极重度残障少儿仍被关在家里,无法接受教育。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七部委的联合文件“xx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在主要措施中提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资源,为确实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xx‟97号中第13条指出:扎实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和“送教上门”工作,到xx年,使不能到校接受教育的极重度残疾少儿都能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及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医务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
二、我县“送教上门”工作开展情况目前,在淮安地区市第二特校及洪泽特校已开展了“送教上门”工作。我县“送教上门”工作还没有开展,根据残联xx年统计数据:全县1—18周岁未入学残障少儿共284人,包括听障、智障、肢体、精神及其他残疾。其中小学年龄段252人,初中年龄段24人,高中年龄段5人。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未能入学的主要原因是残疾等级较重,身体现状不具备入学条件。据此,我县的“送教上门”工作量大且残障种类复杂,任重而道远。
三、“送教上门”工作开展程序
(一)送教对象的选定
“送教上门”是对极重度适龄儿童因自身和家庭的多种原因不能走进课堂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是不能走进课堂,其实质是要到家庭。
对所在行政区域里的残疾儿童的摸底。依靠教育、民政、残联、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从各中心小学、乡镇民政科、妇幼保健所等处,收集到全区适龄残疾儿童的基本信息,然后安排教师逐一登门核实、鉴别,对确实不能入学的,我们就把这类残疾儿童作为“送教对象”,并给他们办理好学籍,确保他们的受教育权。
(二)“送教对象”的评估
确定了送教对象,那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评估,从“认知、感知、语言、情绪、生活自理”等方面设计评估表,通过访谈、检测、观察等方式,对每个送教对象做一个综合评判。通常这样的评估在半年内要做3—4次,然后由“送教领导小组”成员共同研讨,作出一个尽可能准确的诊断。
(三)送教内容及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
根据每个残障少儿的综合评估,由送教教师确定每学期的送教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沟通、生活自理认知、感知等方面,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交“送教小组”审核后,教师、家长、共同签字确认。然后由送教教师实施计划。
(四)“送教上门”工作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送教小组”、教师、家长一起对个别教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录入学生档案,并作为下学期个别教育计划制定依据。
四、“送教上门”工作保障措施
(一)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
“送教上门”主要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但要顺利的开展,还必须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首先是“送教上门”工作的许可,还有人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如教师人员的调配,工作量增加的补助等。
(二)提升家长的认识
“送教上门”取得实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程度。“送教对象”一般是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意识不强,家境不宽裕。有的家长碍于面子,不想让自己家里有残疾孩子的事让更多的人知晓;有的家长就直接毫无理由的拒绝。更有家长连门都不让进。因此,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送教上门”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三)“送教上门”工作经费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周边特校的实践经验,把送教对象纳入特殊学校学籍管理,然后由县财政按残疾学生公用经费拨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送教上门”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是践行“零拒绝”、“全纳教育”思想的重要方式;是继“随班就读”后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另一项创举。
一个也不能少,送教,不仅仅是送一种教学方式,也不仅仅是送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送党的教育形象,让这些重度残障孩子能平等地享受到教育的权利。使这些孩子和家庭感受到没有被社会遗忘,感受到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