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桩基础规范 桩 基 础
5.1.1 桩位的放样允许偏差如下: 群桩 20mm; 单排桩 10mm。
5.1.2 桩基工程的桩位验收,除设计有规定外,应按下述要求进行:
1.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现场标高相同时,或桩基施工结束后,有可能对桩位进行检查时,桩基工程的验收应在施工结束后进行。
2.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送桩后无法对桩位进行检查时,对打入桩可在每根桩桩顶沉至场地标高时,进行中间验收,待全部桩施工结束,承台或底板开挖到设计标高后,再做最终验收。对灌注桩可对护筒位置做中间验收。
说明: 5.1.2 桩顶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时,如不做中间验收,在土方开挖后如有桩顶位移发生不易明确责任,究竟是土方开挖不妥,还是本身桩位不准(打入桩施工不慎,会造成挤土,导致桩位位移),加一次中间验收有利于责任区分,引起打桩及土方承包商的重视。
5.1.3 打(压)入桩(预制凝土方桩、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寰、钢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3的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打桩顺序不当,造成挤土而影响已入桩的位移,是包括在表列数值中。为此必须在施工中考虑合适的顺序及打桩速率。布桩密集的基础工程应有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沉桩的挤土影响。 5.1.4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标高高出0.5m,桩 2
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求执行。每浇注50m 必须有1 3
组试件,小于m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
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不少于50根时,不应少于2根。
说明: 5.1.5 对重要工程(甲级)应采用静载荷试验本检验桩的垂直承载力。工程的分类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第3.0.1条的规定。关于静载荷试验桩的数量,如果施工区域地质条件单一,当地又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设计确定。承载力检验不仅是检验施工的质量而且也能检验设计是否达到工程的要求。因此,施工前的试桩如没有破坏又用于实际工程中应可作为验收的依据。非静载荷试验桩的数量,可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 5.1.6 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对混凝土预制桩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经过核
验的灌注桩,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
说明: 5.1.6 桩身质量的检验方法很多,可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所规定的方法执行。打入桩制桩的质量容易控制,问题也较易发现,抽查数可较灌注桩少。
5.1.7 对砂、石子、钢材、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项目、批量和检验方法,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5.1.8 除本规范第5.1.5、5.1.6条规定的主控项目外,其他主控项目应全部检查,对一般项目,除已明确规定外,其他可按20%抽查,但混凝土灌注桩应全部检查。 5.2 静力压桩 5.2.1 静力压包括锚杆静压桩及其他各种非冲击力沉桩。 说明:5.2.1 静力压桩的方法较多,有锚杆静压,液压千斤顶加压、绳索系统加压等,凡非冲击力沉桩均按静力压桩考虑。 5.2.2 施工前应对成品桩(锚杆静压成品桩一般均由工厂制造,运至现场堆放)做外观及强度检验,按桩用焊条或半成品硫磺胶泥应有产品合格证书,或送有关部门检验,压桩用压力表、锚杆规格及质量也应进行检查、硫磺胶泥半成品应每100kg做一组试件(3件)。
说明: 5.2.2 用硫磺胶泥接桩,在大城市因污染空气已较少使用,但考虑到有些地区仍在使用,因此本规范仍放入硫磺胶泥接桩内容。半成品硫磺胶泥必须在进场后做检验。压桩用压力表必须标定合格方能使用,压桩时的压力数值是判断承载力的依据,也是指导压桩施工的一项重要参数。
5.2.3 压桩过程中应检查压力、桩垂直度、接桩间歇时间、桩的连接质量及压入深度、重要工程应对电焊接桩的接头做10%的探伤检查。对承受反力的结构应加强观测。
说明: 5.2.3 施工中检查压力目的在于检查压桩是否下沉。接桩间歇时间对硫磺胶泥必须控制,间歇过短,硫磺胶泥强度未达到,容易被压坏,接头处存在薄弱环节,甚至断桩。浇注硫磺泥时间必须快,慢了硫磺胶泥在容器内结硬,浇注入连接孔内不晚均匀流淌,质量也不易保证。
5.2.4 施工结束后,应做桩的承载力及桩体质量检验。 5.2.5 锚杆静压桩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5.3.1 施工前应检查进入现场的成品桩,接桩用电焊条等产品质量。
说明: 5.3.1 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均为工厂生产后运到现场施打,工厂生产时的质量检验应由生产的单位负责,但运入工地后,打桩单位有必要对外观尺寸进行检验并检查产品合格证书。 5.3.2 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桩的贯入情况、桩顶完整状况、电焊接桩质量、桩体垂直度、电焊后的停歇时间。重要工程应对电焊接头做10%的焊缝探头检查。
说明: 5.3.2 先张法预应力管桩,强度较高,锤击力性能比一般混凝土预制桩好,抗裂性强。因此,总的锤击数较高,相应的电焊接桩质量要求也高,尤其是电焊后有一定间歇时间,不能焊完即锤击,这样容易使接头损伤。为此,对重要工程应对接头做X光拍片检查。 5.3.3施工结束后,应做承载力检验及桩体质量检验。
说明:5.3.3 由于锤击次数多,对桩体质量进行检验是有必要的,可检查桩体,是否被打裂,电焊接头是否完整。
5.3.4 先张法预应力管桩的质量检验应符合表5.3.4的规定。
5.4.1 桩在现场预制时,应对原材料、钢筋骨架(见表
5.4.1)、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查;采用工厂生产的成品桩时,桩进场后应进行外观及尺寸检查。
说明: 5.4.1 混凝土预制桩可在工厂生产,也可在现场支模预制,为此,本规范列出了钢筋骨架的质量检验标准。对工厂的成品桩虽有产品合格证书,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碰坏,为此,进场后应再做检查。
5.4.2 施工中应对桩体垂直度、沉桩情况、桩顶完整状况、接桩质量等进行检查,对电焊接桩,重要工程应做10%的焊缝探伤检查。
说明: 5.4.2 经常发生接桩时电焊质量较差,从而接头在锤击过程中断开,尤其接头对接的两端面不平整,电焊更不容易保证质量,对重要工程做X光拍片检查是完全必要的。 5.4.3 施工结束后,应对承载力及桩体质量做检验。
5.4.4 对长桩或总锤击数超过500击的锤击桩,应符合桩体强度及28d龄期的两项条件才能锤击。
说明: 5.4.4 混凝土桩的龄期,对抗裂性有影响,这是经过长期试验得出的结果,不到龄期的桩就像不足月出生的婴儿,有先天不足的弊端。经长时期锤击或锤击拉应力稍大一些便会产生裂缝。故有强度龄期双控的要求,但对短桩,锤击数又不多,满足强度要求一项应是可行的。有些工程进度较急,桩又不是长桩,可以采用蒸养以求短期内达到强度,即可开始沉桩。 5.4.5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5.4.5的规定。
5.5.1 施工前应检查进入现场的成品钢桩,成品桩的质量标准应符合本规范表5.5.4-1的规定。 说明: 5.5.1 钢桩包括钢管桩、型钢桩等。成品桩也是在工厂生产,应有一套质检标
准,但也会因运输堆放造成桩的变形,因此,进场后需再做检验。
5.5.2 施工中应检查钢桩的垂直度、沉入过程、电焊连接质量、电焊后的停歇时间、桩顶锤击后的完整状况、电焊质量除常规检查外,应做10%的焊缝探伤检查。
说明: 5.5.2 钢桩的锤击次性能较混凝土桩好,因而锤击次数要高得多,相应对电焊质量要求较高,故对电焊后的停歇时间,桩顶有否局部损坏均应做检查。 5.5.3 施工结束后应做承载力检验。
5.5.4 钢桩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5.5.4-1及表5.5.4-2的规定。
篇二:26 钢桩打桩施工工艺标准 26 钢桩打桩施工工艺标准 26.1 适用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钢桩打桩的施工要求、方法和质量标准,适用于港口码头、水中高桩平台、桥梁、高层建筑和特重型工业厂房。
26.2 编制依据的标准、规范
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202—20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007—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94—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26.3 术语和符号
1 钢桩:是指用钢管或型钢制成的础基桩。
2 钢管桩:钢桩的一种,一般采用螺旋缝钢管或直缝钢管,按设计要求的规格加工而成,钢管桩分开口和闭口两种形式。 3 型钢桩:钢桩的一种,一般采用热轧工字钢或槽钢加工而成。 4 桩基础
由打入土(岩)层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建(构)筑物基础。 5 打桩
利用打桩设备的锤击能量将桩沉入土(岩)层的施工方法。 6 收锤标准
将桩端打至预定深度附近时终止锤击得控制条件。 7 送桩 打桩过程中借助送桩器将桩顶沉至地面以下的工序。 26.4 施工准备 26.4.1 技术准备
1 认真阅读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图会审,提前解决图纸上的问题;
2 备齐并学习与本工程有关的技术规范、规程,掌握施工工艺; 3 研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 在技术质量部门的组织下,进行工程质量策划,并在施工过程中体现质量策划的结果;
5 根据专业质监的要求,备齐工程技术资料表格;根据公司质量体系程序要求,准备有关质量体系程序运行表格;
6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工程执行计划、质量大纲、安全计划)并报审;
7 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包括技术、质量、安全环境的各类指导书方面)。 26.4.2 材料准备 1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出工程量;
2依据工程量和工期编制物资需用计划、采购计划和进场计划。 3进行分供方的评价工作,联系材料采购事宜,安排材料堆放贮藏地点。 26.4.3 施工机具准备
1 主要施工机具可按常用施工设备表配置(见表26.4.3-1)。 26.4.4 监视测量装置
1 主要监视测量装置可按常用测量仪器表配置(见表26.4.3-2)。
表26.4.3-1常用施工机具表 表26.4.3-2 常用测量仪器表
2 所有测量仪器的鉴定证书必须在有效期内。 3 表中所列测量仪器数量按每台桩机配备。 26.4.5 作业条件准备 1 施工现场具备三通一平。
2 施工人员到位,机械设备进场完毕。 3 测量基准已交底,复测、验收完毕。 4 桩材、焊条等材料已进场并验收合格。 26.4.6 测量准备
1 熟悉施工坐标系统及标高系统,必要时进行正确换算; 2 编制现场测控方案,与业主/监理进行测量控制点交接,建立本工程测量控制网,以便准确、方便地测放桩位及控制桩顶标高;
3 建立本工程测量控制网时应在距最外排桩20M以外设置半永久性控制点,用来在沉桩过程中对控制网进行校正;
4 准备经定期检测合格的各类测量仪器及配套工器具; 5 准备石灰、小木桩及铁钉等放线需用物。 26.4.7 其他条件准备 1 根据招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策划设置施工组织机构。 2 根据工程量、工期及设备配备情况编制劳动力需用计划。
3 对于辅助人员要根据工程的整体形象进度编制需用计划和进场计划。
4 对于能源和辅助材料依据工程量和施工设备编制需用计划 26.5 施工工艺
26.5.1 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图见下图: 26.5.2 操作工艺
1 测量放线:在打桩施工区域附近设置控制桩与水准点,不少于2个,其位置以不受打桩影响为原则(距离操作地点40米以外),轴线控制桩应设置在距最外桩5~10M处,以控制桩基轴线和标高。
2 桩机就位:按照打桩顺序将桩机移至桩位上面并对准桩位。 3 喂桩:利用辅助吊机将桩送至打桩机桩架下面,桩机吊桩并送进桩帽内。 4 打桩:
1) 打桩顺序按下列规定执行。
(1) 打桩顺序一般情况应根据施工现场的特点及桩基础平面布置而定。对于密集桩,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向四周对称施工。当一侧毗邻建筑(构)物、地下管线等时,宜从毗邻建筑(构)物、地下管线等的一侧由近到远施工。
(2) 根据桩长和桩顶标高,宜先长后短,先深后浅施工。 (3) 根据管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施工。 (4) 根据建筑物设计的主次,先主后辅施工。
2) 打桩过程中,出现贯入度反常、桩身倾斜、位移、桩身破损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沉桩,待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3) 在桩身上标出以米为单位的长度标记,及时记录入土深度和每米锤击数。
3) 为减少沉桩挤土效应和对临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影响可综合考虑采取下列措施:
(1)合理安排沉桩流水顺序,一般宜先中央后四周,由里及外,如有保护对象,则宜背离保护对象,由近向远沉桩。 (2)对于饱和软黏性土场地,可设置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或管笼井,其间距和深度应根据土层条件和相关规范确定。 (3)设置地面防振(挤)沟,沟宽0.5~0.8m,深度按土质情况以边坡能自立为准。
(4)预钻孔桩,孔径宜小于桩边长50~100mm,深度视桩距和土的密实性、渗透性而定,一般为桩长的1/3~1/2,施工时应随钻随沉桩。
篇三:桩基工程工艺及质量标准(图文) 桩基础工程工艺和质量标准
1、适用范围
适用于集团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各类桩基工程施工与验收。 2、编制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集团和城市公司相关程序文件、标准 3、施工工艺 3.1 施工准备 3.1.1材料质量要求
3.1.1.1预应力桩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和标识,成
品管桩外观检查无裂缝等缺陷,管壁厚度符合标准要求。 3.1.1.2桩基及护壁使用的砼、钢筋及水泥等原材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及设计要
求,有出厂合格证及见证取样试验报告。
3.1.1.3焊条型号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规定,有产品合格证。
3.1.1.4护壁泥浆应通过比重测试仪确定配合比。
3.1.1.5外加剂、掺合料有出厂合格证明和配合比试验报告,外加早强剂应通过试验选 用。
3.1.1.6 预应力PC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50,PHC(高强)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不低于C80。
3.1.2设备质量要求
桩基施工机械及质量检测设备应符合施工专项方案及施工工序、质量检测标准
的要求,有出厂合格证及有效期内校验证明。 3.2作业条件
3.2.1 工程地质资料齐全,桩基设计图纸已组织会审, 桩基专项施工方案已审批。
3.2.2 已排除桩基范围内高空、地面和地下障碍物,场地已平整压实,桩基施工机械
能在场地内正常运行,雨期施工已落实排水措施。
3.2.3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打桩场地附近建(构)筑物已采取隔振措施。
3.2.4 桩基轴线和水准基点控制桩已设置完毕,并经复核已办理确认移交手续。
3.2.5 桩位已复核无误,用木桩、短钢筋或白灰撒线等做出标志。
3.2.6 已选择和确定打桩设备进出路线和桩基施工顺序。 3.2.7 检查管桩外观质量合格,将需用的桩按平面布置图堆放在打桩机附近,不合
格管桩已做好标记并安排退场处理。
3.2.8 桩基施工设备已安装,检查桩基施工机械设备及起重工具是否完好,铺设水 电管线。
3.2.9 管桩、旋挖桩等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试桩,试桩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一般不少于2 根。人工挖孔桩一般不进行试挖桩,但地质情况复杂、设计有
明确要求时可试挖桩,并经勘察、设计单位查看、确认后进行大面积开挖。 3.3工艺流程 3.3.1冲孔桩: 3.3.2旋挖桩:
3.3.3预应力管桩(静压、锤击): 3.3.4人工挖孔桩:
注:当桩孔不设支护和不扩底时,则无此工序。 4.各工序质量控制要点 4.1冲孔桩:
4.1.1 成孔时应先在孔口设圆形 6~8mm钢板护筒,护筒(圈)内径应比钻头直径大
200mm,深度一般为1.2~1.5m,冲孔机就位,开始冲孔作业前,应及时加块石
与粘土泥浆护壁,使孔壁挤压密实,泥浆密度和冲程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在造
孔时将孔内残渣排出孔外。
4.1.2 造浆用材料及泥浆质量应自检符合要求,冲孔时应随时测定和控制泥浆密度,每冲击
1~2m深度应排渣一次,直至设计深度。排渣时须及时向孔内补充泥浆,以防亏浆造成孔内坍塌。
4.1.3 在钻进过程中每1~2m应复查成孔垂直度,发现偏斜应立即停止钻进,采取措施进行 纠偏。
4.1.4 成孔后应测量孔深,复核无误后开始进行清孔。清水置换应使泥浆密度控制在1.15~ 1.25之间。
4.1.5 清孔后立即放入钢筋笼,并固定在孔口钢护筒上,防止钢筋笼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浮
起或下沉。钢筋笼安装完毕并检查无误后,应立即浇筑混凝土,避免泥浆沉淀和塌孔。
4.1.6 针对水下混凝土浇注一般采用导管法在水中灌注。
4.1.6.1 导管的选用和连接应符合规定,并防止法兰盘挂住钢筋笼影响钢筋笼就位。导
管拼接前应进行密封性试压检查,试水压力为0.6~1.0MPa,或应符合设
备规定,以不漏水、不冒气为合格。
4.1.6.2 导管每次接管1~7m,接至高出孔深1m处,埋管深度应满足2~4m的规定,严 禁埋管深度小于2m或大于6m。
4.1.6.3 水下砼施工须连续进行,每根桩的灌注时间按砼的初凝时间控制,一般不超过
3小时,灌注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测量砼顶上升高度,随时掌握导管埋深。
第一斗砼施工时,导管下端离孔底宜控制在300~500mm间,且第一斗砼投
入完后,导管埋深应在0.8m以上。
4.1.6.4 水下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监理和项目部工程师应跟踪检查,及时督促整改存在问题。 4.2旋挖桩:
4.2.1作业前根据土质情况进行护壁泥浆制备工作,使用的造浆材料应符合设计和规 范要求。
4.2.2在较松软的土层上施工时,应设置井口钢护筒(壁厚不小于10mm),对周边土
石进行防护,以免渣土坠落,影响成孔清孔质量。
4.2.3钻孔机械就位符合要求应平整、稳固,防止在钻进过程中发生倾斜或移动。钻
架上应有控制深度标尺,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
4.2.4钻进0.5~1.0m深后,应进行首次检查,钻进5~8m后进行二次检查,监理工
程师对检查结果进行确认,对发现的偏移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钻进达到设计深
度及设计要求持力层(满足入岩深度)后停钻,提钻,检查成孔质量结果合格
并保留检查记录后,方可移动钻机至下一桩位。
4.2.5钻进过程中,排出孔口的土应随时清运,孔底虚土厚度超过标准时,应分析原 因,采取措施处理。
4.2.6 清孔用新泥浆的性能应符合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清孔完成采用测锤测定孔底
沉渣,沉渣厚度应小于50mm。钢筋笼下放后,浇注砼前须再次进行桩孔探底检
查,如发现孔底沉渣过厚,必须将钢筋笼拔出,再次进行清孔。
4.2.7钢筋笼钢筋的种类、规格、数量及尺寸、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