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据《百家姓》记载,陈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占中国总人口的0.69%;陈姓的分布非常广泛,其人口总数在我国约占5.73%;中国的第二大姓是刘,占中国总人口的0.28%;陈族人口为3.82亿;仅次于张姓,约为2.34亿。“陈姓宗亲”“刘张宗亲”“李刘义家”等姓氏中皆有“陈”姓。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础,姓氏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等,是中华民族不可复制、不可逆转和不可逆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姓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陈姓氏历史及现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陈姓的起源
陈国是商王盘庚之子(公元前743年)建立的商朝遗民组成的国家。陈国被周武王灭国后,
他的后裔子孙大多以国名为姓氏。陈姓的主要来源为:1.上古帝颛顼高阳氏之孙(颛顼:古有颛顼,高阳氏之子;2.帝喾之子高辛氏之孙(颛顼高阳氏);3.帝喾之孙高辛氏之孙(颛顼高阳氏之孙);4.帝喾之子高辛之孙(颛顼高阳氏之孙权);5.帝喾之父颛顼高阳氏之孙舜之后;6.帝喾之子高己之孙(帝喾之子)契;7.帝喾之弟高辛氏之孙(帝尧之外孙)少康;8.帝喾之子陈叔宝(帝尧之外孙)。另有以“陈”字为姓氏者等多有出自陈国的陈姓者和以陈国为氏者。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从字面上来看可能是由古甲骨文字“陈”“”衍生而来的改名权之争而来的名称;但从《左传》《国语》等典籍中记载来看却是由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之子玄嚣之子玄孙少康赐姓而来;从《山海经》《风俗通》等古籍中来看则是属于从古越族的始祖“大越族”一脉来的。
1、源于姬姓。
传说是黄帝之子的玄嚣所生。玄嚣是周文王的弟弟,帝喾之子、高辛氏之子。玄嚣与帝喾
皆帝尧之侄。又据《史记》《汉书.高祖本纪》记载:“高辛氏,黄帝族也,黄帝与颛顼之子也。”由此可知周朝建立前的帝喾之子高辛氏是黄帝玄嚣之子;而尧之子高辛氏的后代则有少康,亦为商朝遗民后裔之一;少康封于商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商纣王之弟武庚又封于纣纣王的都城朝歌(今山西平遥东北一带);武庚之子武完又封于商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
2、出自子姓。
出自姬姓,是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的后人。颛顼高阳氏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帝喾(前853-
前849),另一个叫高辛氏。帝喾即位时,帝喾的弟弟高辛氏之孙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陈(今河南商丘市区)并建立陈国。高辛氏的两个儿子高辛被周武王封于陈而建立了陈国。高辛氏的两个儿子高辛之子契迁都到商丘定居了下来,他的儿子契便以陈国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高辛氏的三个儿子高辛、契均有功绩且威望很高。契迁都到建业之后,他的子孙们便以陈国为姓:高辛、契都是子姓。
3、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
如,在元末明初时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陈、高两姓均为少数民族改姓。高氏出自
高句丽。明初朱元璋平定云南地区以后,为了纪念开国元勋朱元璋而改姓朱氏,此后陈姓人口也有一部分迁往台湾地区、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及世界各地。清光绪《江西通志·舆地·姓氏》中记载:陈姓者“以邑名命姓者。洪武初改为陈姓。”清朝中叶以后少数民族改名换姓时,也有以姓氏命姓者,如满族改为陈氏;满族又改为纳兰氏等。此外,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是一家人。
4、外迁异域。
《周礼》记载,陈国被周王室灭后曾向北方迁徙至东北方的辽东一带。《国语·楚语》也说,
“吴王之子孙徙陈于宋”。“宋”指吴国统治下的朝鲜,“梁”指梁、北宋三个朝代,“楚”指楚国。而从陈国迁徙到中原又成为汉族人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唐宋两代更是以中原人为主体而不断地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扩散。据史书记载:唐初大将卢龙节度使陈元光被唐玄宗赐为渤海郡公(渤海郡指唐末到五代初期存在的燕国)。唐玄宗李隆基赐其姓姬,赐予其子陈叔宝为姓氏。宋代陈朝宗室中人亦以“殷、殷”三代姓氏为基础世代相传至今。
二、陈姓的发展历程
陈姓起源于今河南淮阳,由始祖陈伯益,陈叔满,陈叔宝等分支发展而来。据《陈氏族谱》
记载,陈姓的历史渊源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殷商时期。周文王封商纣王的弟弟叔虞于商都洛阳,封其兄陈叔宝于陈;第二部分为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弟陈叔宝于陈(今河南商丘)并设立陈国,以国为氏;周成王封叔宝之子陈叔宝于陈(今河南商丘)并设立陈(今河南商丘)国,以国为氏等。陈、周历史上共有300多年:周武王封齐王子庆于陈国(今河南商丘);周宣王封韩王之子韩安之于陈国(今河南商丘);周成王封卫武公于陈国(今河南商丘);周武王封鲁公于陈(今江苏淮安);周宣王封鲁公于陈(今河南商丘);周成王封周公于陈(今江苏南京);周成王封叔宝于吴(今江苏南京)以及其他诸侯国或侯国名称不变;周武王时期封吴国诸侯于吴等。陈氏后裔陈灵公之子被封于陈(今河南商丘);陈灵公之子陈叔宝之子陈成被封于陈(今河南商丘)等等。从史籍记载看,陈族始于今河南固始县、河南省确山县一带沿海地区,但主要以豫南山区陈地为中心发展繁殖。陈氏是河南地区第一大家族。
1、商时期
据《史记》记载,商王帝辛为纣王的弟弟,武丁时封为纣王的弟弟叔虞于商都洛阳。《世本?
宗谱》又称“商朝时为武丁所灭。”《通志·氏族略》记载:“(武丁)九年春三月庚申,以武丁之子少康归殷朝。”武丁称帝后十年(殷后辛二十一年)武丁在东征殷时将自己的兄弟二人赐给商国人并将自己所藏《诗》《礼》等书籍献给纣王。武丁死后其子纣王继位并将所藏《诗》《礼》等书籍赏赐给殷人,从而奠定了商王朝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基础。《史记·五帝本纪》:“纣王武丁之妻辛夷氏生一子名季布,为商纣王之子‘季’,后被纣王杀。”自此以后至周代末的500多年间,陈国一直是商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西周初年
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王和齐桓公等诸侯国都迁到洛阳,陈就成了东周的都城。周武王还以
周朝开国之君自居,自诩为天之子。但是周武王灭商后,自己被封在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成为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在成王东迁后,周王朝在朝中建立了丞相和枢密院等重要机构,由文王兼任总理诸侯和诸侯间事务的重要职位。因此陈地也成为了周王朝重要的势力范围。为防止其旁落或外迁,周武王下令将自己的弟弟陈叔宝封于陈地(今河南商丘)建立了陈国。因为陈国处于陈地最南部以及周王朝在中原地区控制要津地带(今河南洛阳西北一带)上之要冲,所以自西周初年开始,陈国就一直处于周王朝的控制之下。
3、宋以后
宋、元之际,陈姓人口剧增,据《明清陈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以后,
陈姓人的数量大约是两千七百余万。陈姓成为中华姓氏之一。元朝初年,陈姓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南陈”(今湖北荆门东南地区)、“北黄”(今河南商丘东北地区),“南陈”是指位于今江西的吉安、赣州、九江等地。此外,在宋之后,还有陈姓迁往广东的后裔;在元朝末年以后,有部分广东陈氏人迁入河南固始地区和福建泉州一带等。在明嘉靖四十年(1641年)以后,随着明王朝的灭亡和朱元璋的建立而出现了较大的分化和战争;陈姓人迁居到江西九江等地。
三、陈姓人的分布地区
据统计,仅在安徽省境内,陈姓人就有85万人,主要分布在淮阳、砀山、萧县、固始、江
夏等地。在其他地区,陈姓人也很多。如湖南省永州市、常德市、湘潭市;河南省开封地区,如开封市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的人口规模,现全国陈姓人口为3.82亿左右。其中:江西省2.98亿人,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2.58%;浙江省2.65亿人,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3.66%;安徽省1.5亿人以上[1]。湖南省内除湖南省外,还有江西省,浙江省等地陈姓人口均在四五百万人左右。上述数据均为官方统计数据,陈姓人大多分布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华侨聚集地或者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和福建台湾地区等地。
1、河南省陈姓人数约占全国陈姓人口的1/4,人口最多,但人口密度最小。
河南省是陈姓的发源地,人口多达1800万(在河南省十大姓氏中排名第五)。河南是我国
经济文化大省。历史上以陈蔡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现河南省陈姓人数占全国陈姓人口一半以上。河南省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而成为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中原文化大省,所以在全国各省市中其人口密度居首。由于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而其人口密度最小。而其他省份则以河南省人口为主。
2、江西省陈姓人数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5,在江西省内陈姓人口最多,在江西省分布最江西省人口分布地区比较广泛,有江西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苏省、江西省。其中江西广。
省人口约有450万至500万的陈姓;安徽省有45万至50万的陈姓;江西省有100万至200万陈姓;湖南省有100万的陈姓人;安徽省有80万至100万的陈姓人;江苏省有60万人至80万的陈姓人;河南省有30万人至50万的陈姓人;湖北省有20万人至50万的陈姓人;湖南省有10万人以上的陈姓人。福建省有90万至120万人陈姓;浙江省有150万至200万人陈姓;江西省有20万至30万人陈姓;江苏省有30万人以上陈姓;湖北省有30万人以上陈姓人;浙江省有30万人以上陈姓人。广东省有30万人以上陈姓人;江西省有60万到80万人不等陈姓人;浙江省有60万人左右陈姓人;安徽省有80万到120万陈姓人。
3、安徽省陈姓人约占全国陈姓人总数的1/4,河南省陈姓人口约占全国陈姓人总数的1/3在河南省内,陈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区为:淮阳(淮阳县)、砀山(砀山县)、萧县)、固始(固左右。
始县)。根据河南省地方志记载,砀山(砀山县)、萧县)和固始(固始县)都是历史悠久的古郡;砀山和萧县均是春秋时期周王朝所封之地。据河南省地方志记载:现河南省内的新郑市、荥阳市和禹州市均为陈姓人聚居之多。河南省内的河南省开封市、河南省新郑市、河南省开封县均为陈姓人聚居之地。开封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位于中原腹地、黄河之滨;位于豫北平原西部;位于淮河流域西南角、北回归线东端;东邻灵宝市、南连淮阳县;西接兰考县、洛宁县;北临伊川县、淮阳县;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河南省内共辖4个地级市:开封市(含义马、禹州)、平顶山市、驻马店市(含义马和南阳市;新乡地区管辖8个县级市:新乡市;济源地区管辖2个县级市:辉县市;濮阳市辖区管辖4个县级市:温县、台前区、民权县、台安县。另外淮阳和汝州两县(萧县)为河南陈姓人集中地。
4、江苏省近三年来共向中国大陆方向移民56.5万人。
主要集中在江苏宿迁、淮安、扬州等地。在江南地区,江苏移民人数较多的地区有:苏州、
无锡;常州;南通;泰州;盐城;徐州;扬州;宿迁;淮安;盐城等地。这几个城市中以连云港、淮安、扬州为移民大户。在这些城市中,淮海经济区范围内的苏籍移民人数最多,占到了苏籍移民总数的85%左右。另外,还有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的外来移民分布在苏北地区的县市或农村地区。
四、陈姓的姓氏特点
陈姓在全国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占全国总
人口的8.87%;其次是江西和湖南,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0.69%和0.06%;福建是第三大陈姓省份,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0.14%;河南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0.16%;浙江和江苏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0.81%和0.01%。陈姓人口占国内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占5.73%。根据中华姓氏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中国姓氏大辞典》统计,在中国的陈姓姓氏中有60个大姓和456个小姓:陈(子姓)、陈(复姓)、黄(孙)、吕(王)、郭(周)、马(代)、蔡(孙)、纪(季)(孙)(李)、程(程)、史(周)、白(孙)和朱(王)等。据中华姓氏研究院统计:从以上各个姓氏得出的陈姓人口有150.2万人(次共165.3万人中得出50.4万名);其中陈姓人口数最多的姓氏为张姓(3.82亿);其次依次是刘张(2.34亿/6.47亿);李刘义家(2.32亿/6100万/1.89亿)等等。陈姓人口最多的3个姓氏分别为:张、张义家与陈姓宗亲各得一个,共25个;在全国陈姓人口中得出陈姓5个:孙、赵、高、周和胡。张义家则只有4个:李、任两族各得1个。
1、姓氏来源
陈姓,也称陈氏、姬姓。其最早来源是在轩辕黄帝时期(公元前555年)周朝时期,因受
封于陈国,其后代以国名为氏“陈”。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下大乱,陈国被灭并被并入齐国。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以国名为氏这一支陈姓的起源。目前中国的陈姓人口大约有350万左右。在中国,以国名为氏并存一脉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姓氏现象。陈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联盟的共主国家之一。陈国的国君是颛顼帝高阳子(前251-前253年在位)。
2、人口规模
陈姓人口的构成主要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由多个姓氏共同组成,另一部分是由个人构成
的。从具体的组成来看,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陈姓的源流人物组成。从历史资料上看,从公元前221年左右陈武公建立陈国开始,到公元519年陈后主灭掉后陈姓人口达到155万,在425年间陈氏人口增长了270万左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陈姓人口达到1081万人(次)。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底,福建省境内的陈姓人口就有126万人左右,占全国总数的4.57%。
3、人口分布
人口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全国的陈姓总人口约为1408万人。其中,山东、浙江、河南、江
苏、安徽五省占据陈姓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5.73%、4.83%、3.76%、2.55%。在全国主要陈姓的省份中:安徽、浙江、河南和江苏的数量均超过5万人;上海在7万人以上;江西20万人左右;湖南4万人左右;福建1万人左右;四川和重庆1万人左右;湖南1~3万人左右;湖北0.8万人左右。而山东和江苏超过2万人。但是由于三个省份均已加入联合国人口最多10个国家榜单中的人口排名前10位名为中国香港特区。
4、姓氏特点及历史人物
在陈姓姓氏中,王姓与李姓共出现7次,而其他姓仅出现了3次。其中:李姓王姓与李姓
共出现3次,李姓共出现2次,其他都是李姓的王、李姓为王。王姓李姓共出现5次;李为王姓共有6次;李为刘姓共有5次;李为任氏1次;李刘则是一次。在春秋战国时期,陈国、楚国等国都有人被称为“五大诸侯国”之一。而当时楚国是五大诸侯国中国力最强的一家。楚国也就是后来的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中一直以来都十分强大并且与中原诸国保持着密切关系!另外: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位大思想家:孔子、老子、庄子、荀子;三位政治家:张仪、陈参、刘秀、陈平;两位文学家:陈子昂、陈子游(陈宣王);三位军事家:陈平、陈琳的父亲陈平。
5、陈姓的分布特点
根据中华姓氏研究院统计:陈姓是中国人的第七大姓。在中国,陈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安
徽、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等地的陈姓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4.8%、4.5%、3.1%和3.1%;在福建省的人口总数中的占比为0.14%。其余省份的人口占比在0.1%以下。其中在湖北的人口比全国总人口多出约1万人,在河南比全国总人口多出约1.2万人。这两个省包括武汉和合肥在内的大部分湖北地区都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