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听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了解一个群体或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学习它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这其实是在要求,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等。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点,就很难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背后的贬义。不同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像德语等西方语言,在表达上通常更加直接
明确,而中文则更为含蓄多义。 (取材于肖贤彬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族生活的所有信息都积淀在民族的语言中。
语言和人的关系,就像云和天的关系,是如此牢固,只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语言的生命就不会断绝,而只要语言的生命的种子还存活着,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多年,成为人类历史上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因此语言的意义绝不止于为人们提供单纯交流的“工具”,它还从根本上使得交流中的人们的存在成为可能——语言不仅使人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即不仅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神秘的黏合剂,它还使人们在时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只要有语言,人们就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因为当人们要在时间中确认自己的时候,最先给他凭借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走不出去的生存的极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自己的母语中迷失。
传统文化的生命,有赖于语言文字的生命。语言如果“转向”了,扎根于这种语言的传统必然也要跟着“转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从技能层面谈论如何提高汉语修养,更要把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看待。
(取材于部元宝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奥登的话强调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于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B.屈原、李白、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汉语的最高成就。 C.不同语言的作品很难转译,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 D.要想真正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需要破解文化的深层编码。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用于联络、思维和识别的一种系统, B.“一言不合,拳脚相加”的现象,表明人类也生活在语言世界中。 C.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贬义,说明中国人追求思维的整体性。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息。 B.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C.语言使人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成为可能。 D.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转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听到汉语独有的词汇时流泪,与语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意识有关。
B.“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几十年保持乡音不改,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
C.“供给侧”“云看展”“碳中和”等新语汇的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特点。 D.几句家乡话能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说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凝聚的黏合剂。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学好母语有哪些重要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范文正公读书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初,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①,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之。既毁于兵,庆元初,宪使范公处义复创于观侧,因陋就简,将颓圮矣。
侯谓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范公;名节不屈,成大勋于显用者,亦莫如范公,学者所宜宗师。将徙书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乃卜澧之阳,惟东彭山突兀其前,诸峰环列,左右旁挟,两水东西来朝,气象轩豁,胜景毕露,岂地灵显晦自有时耶!于是度材鸠工,分画经始②。中建一堂,旁列两虎,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匾曰“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大通六经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东偏,外又辟一门,缭以周垣,克壮形势。栋宇华丽,轮奂鼎新,实一郡伟观也。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貳车③马公壬仲又助金千缗,增鬻田。
为不朽计,侯命友龙记之。友龙尝读国史,见文正之勋名事业铿鍧宇宙,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而实根本于穷居江湖之日。其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志已定于素,故能入赞万机,出破西贼,而致我仁祖四十二年之盛治者,公之力也。
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视圣贤为无慊,而建功立业,又书之青史而不愧。盖其穷之养即达之施,幼之学即壮之行,犹火然泉达,有不容御。澧之士,其可不知取则哉!今文正公之遗躅懿范,既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扬而尊显之,其何以耸人心而激士气,俾强于为善,以振文正之绝响乎哉?侯之心亦勤矣。士登斯堂,苟笃志好学,切磋讲贯,绍文正之事业,以副侯之所期,则可以无负。 堂建于宝庆丙戌之秋,成于是岁之冬。费于公帑撙节④之余,而无毫发科敛之扰。是皆可书,故并记之,以谂来者。
(取材于宋代任友龙《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
【注释】①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时任澧州安乡县令。②度材鸠工,分画经始:选备材料,招募工匠,规划设计,开始营建。③贰车:指副手。④公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撙(zǔn)节:节省。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赞万机 赞:辅助 B.视圣贤为无慊 慊:遗憾 C.绍文正之事业 绍:介绍 D.以谂来者 谂:劝勉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 乃卜澧之阳
B.邑之士咸知敬慕 又书之青史而不愧 C.惟东彭山突兀其前 其可不知取则哉 D. 设四斋以育士 以副侯之所期
8.下列对文中语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
景仰他的高风亮节,追慕他的品行功业 B.缭以周垣
用围墙环绕四周
C.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
大概在他参与家大事时还不能特别地显现出来 D.俾强于为善
使他们努力做得更好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前纪念范文正的祠堂毁于战火,范处义就着简陋条件进行了重建,现又将倒塌。
B.董侯认为范文正是学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将读书堂移至州城附近,欲扩大其影响。
C.读书堂改建在东彭山中,堂、庑、斋、楼等一应俱全,成为一郡之中壮观的建筑。
D.读书堂建成后,发现曾经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现象,相关人员因此受到了拘役惩罚。
10.阅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6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1题。(共10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②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
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④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⑤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1)分别解释①②③⑤句中加点词“齐”“其”“习”“徙”的含义。(4分) (2)综合以上5则材料,概括孔子及其弟子对“省”有哪些认识。(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 广陵观兵① 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②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③,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④。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⑤。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⑥,悠悠多忧伤!
【注释】①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领兵东征孙权,行幸广陵(今扬州),在长江边举行了阅兵式。②戢(jí):收敛,收藏。③古公,即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他在岐山下修建宫室,发展耕作。
④鲁襄公二年,晋国率诸侯军队讨伐郑国时,采用孟献子的建议在虎牢修筑城防,迫使郑国不战而俯首称服。⑤汉宣帝时名将赵充国,主张“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羌人的先零部落失去盘踞地,四万余人降汉。⑥东山诗:出自《诗经》,诗歌以周公东征为背景,表达士兵久役不归之痛。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兵”两句写阅兵环境,江水浩荡,气象雄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猛将\"两句,写威猛的将士们同仇敌代,显现岀锐不可当的气势。 C.“不战”两句与量宜运权略”照应,表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抱负。 D.“兴农”句开始,由写古人事迹转回自身,体现了兴农与战争的矛盾。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写观兵场景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颇具画面感。 B.“谁云江水广”两句,设问与夸张并用,抒发急切的思归之情。 C.“古公”六句,连用三个典故,含蓄表达了对治国贤臣的渴求。 D.结尾两句借《东山》诗反思兴兵伐吴给将士们带来了无尽忧伤。 14.汉代文学家刘桢评价曹丕“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请结合诗句,简述本诗的“壮思”有哪些内涵。(6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1)恰当地使用颜色词语,可增强诗文的视觉艺术效果,如《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千里澄江似练,_____①_____”,生动地呈现出一幅锦绣江山图;《登泰山记》中“_____②_____”,形象地描绘出泰山日出时色彩相间的景象。
(2)孤独思亲是杜甫诗歌中的常见内容,如《登岳阳楼》中的“_____③_____”,《登高》中的“_____④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3)《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⑤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六国论》中“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_____⑥_____”,都在强调以诚待人、礼遇贤才的重要性。 (4)叠词有摹声、绘形等作用,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 _____⑦_____”,《赤壁赋》中“_____⑧_____,羽化而登仙”。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 山湖琴韵
①常熟有山,有湖。山是虞山,湖是尚湖。站在虞山上看尚湖,湖岸逶迤,湖波清亮,湖中倒映着蓝天白云。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坐在湖畔看虞山,一脉青影,在云天间起伏,山虽不高,却使这江南水乡的地平线变得和湖岸一样柔曼曲折。虞山投影在湖波中,晃动着一片墨绿的光影,使原本清澈的湖水显得深不可测。 ②曾经有一位智者在这里垂钓,尚湖因此得名。智者是传说中三千年前的姜尚,也就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远古时代的姜子牙是否在这里隐居钓鱼,现代人无法考证。对这样的传说,我宁信其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能将姜子牙飘然不群的身影和这样秀美的湖山叠映,可以让现代人的想象之翼直飞九天云霄。脑海中出现姜子牙垂钓的形象时,耳畔有一缕清音飘过。那是古琴的韵律,是激越灵动的《流水》,是清静悠扬的《平沙落雁》,是深情缥缈的《忆故人》。姜子牙的时代,古琴大概已经有了雏形,像他这样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应该会弹琴。也许那时没有这些曲子,但一定有其他更清幽淡远的韵律。姜子牙垂钓时,耳畔应有琴声。
③如果说,三千年前姜太公的传说太古远,无法考证,那么,一千五百年之后,常熟的另一位先贤,就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脚印。他是孔子的弟子言偃。据说,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言偃是唯一的江南人。他早年在鲁国做官,中年在中原弘儒传道,晚年回到故乡,在虞山脚下躬耕讲学,传播礼乐。听言偃讲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尚湖侧畔的言子讲堂,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江南的最高学府,然而要听一次言子的讲学,并不容易。归隐故里的言偃,应是历尽了人世沧桑,他喜欢一个人看山赏水,抚琴独吟,沉醉在虞山与尚湖之间。湖山如有记忆,应记得这位哲人飘然的身影,也应记得湖山间的古调琴韵。
④在尚湖畔散步时,我还会想起唐代书法家张旭,常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这位“草圣”,常常醉酒而书,手中的毛笔如有神助,把汉字写成了前无古人的艺术品。我年轻时曾迷恋过张旭书法,看他的《千字文》《古诗四帖》《心经碑》和《肚痛帖》,觉得是神人之作,笔墨线条在变化无穷中挥洒出酣畅淋漓的气韵,那种天马行空般狂放不羁的风格,今人难以摹仿。张旭的草书,像什么?像风中行云,像山间奔泉,像急风暴雨在天地间喧哗……我一直无法用恰当的文字形容,直到在常熟听古琴时,才恍然有所悟:他的草书中,有古琴的神韵。我不知道张旭当年是否喜欢弹古琴,然而他的笔墨和古琴的韵律,似有一种无法用言语道明的内在契合。
⑤说到张旭,当然还会想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黄公望也是常熟人,他的水墨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传说黄公望善弹古琴,作画前,常常先面对湖山抚琴歌吟,弹到动情处,弃琴执墨,挥毫成画,山水烟霞,满纸生辉。黄公望绘画所用颜料,多用虞山石研磨而成。黄公望的山水画中,不仅有虞山尚湖的绚烂灵秀,也有斑斓起伏的琴韵。
⑥在虞山和尚湖之间处处联想到古琴,并不是牵强附会。在明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古琴高手,名叫严天池,他创立了虞山琴派,将中国的古琴艺术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虞山琴派的影响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常熟,成为中国古琴艺术史上的一个制高点。严天池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重臣。但这位“高干子弟”不爱当官,只喜欢弹琴读书:他一生为古琴做了影响深远的几件大事:组织“琴川社”,创立了虞山琴派;编定《松弦馆琴谱》。“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被誉为“古音正宗”,严天池因对古琴艺术的开拓和贡献,被比作“古文中之韩昌黎、岐黄中之张仲景”。在严天池之后,虞山琴派一直在常熟绵延不断。明末清初这里又出现民间古琴大师徐青山,当时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而到现代,又诞生了学者型的古琴高手吴景略,使虞山琴派峰回路转,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⑦我在常熟两次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本以为能在这里看到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但是没有。馆中只有图片和文字,没有和严天池有关的实物。然而,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如低吟,如倾诉,拨人心弦,把听者引入幽远的遐想。在琴声中,我想起了严天池的一些轶事。严天池不喜欢做官,但中年之后到福建邵武做过知府,上任前,他到当地的城隍庙里发誓:“必不携邵武一钱归!”为官三年,洁身自好,绝不收受贿赂,三年后,严天池辞官回家,船出城门时,他把积攒的薪俸银子悉数交给了送行者,当地人不受,他说:“我来的时候向城隍神发过誓,绝不带邵武一钱归,这些银子,留下来修治桥梁吧!”严天池的清廉正直和散淡超然,多少和他对古琴的痴迷有笑。 ⑧走出古琴馆,耳畔琴音飘绕,回望天边青黛色的虞山,正如一张巨大的古琴,横卧在江南大地。
(取材于赵丽宏的同名作品)
16.下列对加点词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飘然不群的身影 不群:与众不同 B.深谙文韬武略的智者 深谙:特别了解 C.少有人可以与之比肩 比肩:地位相当 D.衍生出一片清新气象 衍生:分化,派生 1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先从山的角度写湖,再从湖的角度写山,表现出山光与湖色互映相成之美。 B.言偃、张旭、黄公望都曾生活在常熟,他们的讲学或创作都受到了古琴的影响。 C.严天池辞官后不带邵武一钱归,源于他对琴曲的痴迷超过了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D.文章生动叙写了常熟的典型文化样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走向衰落的遗憾之情。 18.文章题目有哪些含义?请围绕“韵”字简要回答。(6分) 19.文章结尾颇具特色,请赏析其妙处。(6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6分)
①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奖牌老为“湖山”,设计意象汇聚了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大运河和良渚古城遗址。②本届亚运会奖牌设计,首次釆用将方形的玉琮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方圆相融”的美学观念、③奖牌正面用凸出的线条勾勒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城画卷,湖水涟漪,山峦起伏,美不胜收。④奖牌背面,样子像方形印章,寓意运动员们在杭州亚运会上留下美好的印记。⑤整体设计别具一格,亚运会标志放在奖牌中心的常规版式被打破了,具有很高的辨识度,体现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东方审美。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中“湖山”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B.②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修改时可删去“采用” C.③句中加点成语可用“叹为观止”替换。
D.④句中画横线的部分改为“形似”,更符合语体特点。
(2)不改变原意,对语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第⑤句结构整齐,语意连贯。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分)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文学名著中有很多人与人“遇见”的经典场景。请你从中选取一个,概述其内容并对这一场景进行赏析。要求:内容符合原著,赏析条理清晰。
(2)学校食堂将举办“风味美食进校园”活动,现向全校同学征集建议。请你写一段文字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一道风味美食。要求:美食名称明确,推荐理由合理。 (3)请以“我是秋天里的__________”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语言生动,思想健康,有感染力。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一题或有百解,人生时存殊途。先秦时期礼崩乐坏,诸子为求社会安定,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身陷匈奴远离汉廷时,李陵弃节,苏武守节,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请以“殊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小说创作中,作者常常在前面设下伏笔,为后面作出提示或暗示。生活中,一些曾经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或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以后回望,那其实是人生的“伏笔”。
请以“伏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C 2.(3分)C 3.(3分)D 4.(3分)B 5.(6分)答案要点:
①有助于深入理解本民族的集体意识和文化深层编码,更好地表达自我。 ②有助于提高文化和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
③有助于在时间的长河中确认自身,传承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传统。 【评分说明】一点2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
6.(3分)C 7.(3分)D 8.(3分)C 9.(3分)D 10.(6分)答案要点:
①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卓著功勋。②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③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包括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 【评分说明】一点2分。 11.(10分)
(1)(4分)参考答案:
齐:看齐 其:自己的 习:温习,练习 徙:迁移,转变 【评分说明】一词1分。 (2)(6分)参考答案:
①“省”的内容,包括品德、行为、学业等方面。
②“省”的目的和意义,进德修业,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 ③“省”的态度习惯等,需要每日进行,长期坚持。
④“省”的方法途径等,发现别人或自己有错时都要反省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评分说明】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3分)D 13.(3分)A 14.(6分)答案要点:
①从壮阔的阅兵环境、魏军的军容气势等,可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②写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身兴农筑室的决策等,可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
③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评分说明】每点2分,其中“壮思”内涵1分,结合诗句1分。 15.(8分) ①翠峰如簇 ②绛皓驳色 ③亲朋无一字
④万里悲秋常作客
⑤竭诚则胡(或“吴”)越为一体 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⑦小弦切切如私语 ⑧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评分说明】一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6.(3分)D17.(3分)A 18.(6分)答案要点:
①常熟山湖秀美,拥有独特的江南韵致,山湖间似有古调琴韵。②轻微淡远、博大平和的虞山琴派为古琴正宗,历史悠久,影响深远。③先贤大家或艺术上激扬洒脱,或精神上散淡超拔,与古琴神韵契合。【评分说明】一点2分。 19.(6分)答案要点:
①将虞山比作古琴,生动地写出常熟一地与古琴相合的人文精神已融入山水,并深深地滋养着江南大地。②与上文“我”参观“虞山派古琴艺术馆”,想看严天池抚摸过的古琴而未得,却觉得“这里处处回荡着清雅的琴声”相呼应;照应首段“有飞禽从湖上飞过,如点点音符在湖天之间飘动”,点出虞山尚湖之间飘荡的琴韵从何而来;照应标题,说明常熟自然的山湖与人文的琴韵相融相合,构思精巧,环环相扣。③以此结尾,余韵悠长。
【评分说明】①2分;②答出任意一点2分,任意两点3分。③1分。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6分) (1)(3分)C
(2)(3分)参考答案:
打破了亚运会标志放在奖牌中心的常规版式 21、22.写作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