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其人”论
摘要:阐释“文如其人”的含义,并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具体解释“文如其人”。
关键词:文如其人、作者、读者
文如其人是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现也指文章必然反映作者的思想、立场和世界观。它的出处是宋朝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文如其人”这一观点是由法国的布丰提出的。在我看来,这个观点的真实含义,并非“文等同于人”,而是“文似其人”或者说强调的是“文中有我”。这里的“我”指的是创作角度的作者和鉴赏角度的读者两个我。
正如金代元好问说的“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字充分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存在的东西,并可以通过文字让读者知晓他的为人,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作品,是自我内心的一种展现,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展现,判断出作者的性格、内心情感、思想、经历等等情况。苏轼的诗词为世人所熟知,他是宋朝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苏轼的豪迈大气与才情奔放,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展现了词人豁达的天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声铿锵,需要关东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至此,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苏轼在他一生的写作中,亦不乏婉约的诗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表现对亡妻的追思,展现了他的柔情似水。可见,人是复杂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展现出了人
不同方面的性格以及当时的情感,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作品看到创作者的“为人”。
另一方面,人人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读者是带着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去解读作品,进而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推断作者的形象。正所谓诗言志,歌咏怀,我们也可以通过作者文章的内涵来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看法,阐述自己的思想,说明自己的人生观。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同是解读一部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了。《飘》中的主人公斯嘉丽是个广受争议的圆形人物,有些人喜爱她,觉得她是个令人敬佩的女人,不仅聪慧、精明,而且胆识过人,她在战后表现出的自私、势利、唯利是图,也成了她可爱之处了;有些人却厌恶她,认为她是个道德败坏的女人,对待需要同情的同胞冷酷无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朋友甚至是亲人的死活,在爱情方面更是愚蠢之极,直到失去才来忏悔。读者通过这种对人物的解读,也来类推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必然带着片面性和主观性了。
文如其人,是作品、作者、读者的三合一体,我赞同这种看法,当然,我们也要辩证地去认识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