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文如其人

2023-12-24 来源:易榕旅网
 浅论“文如其人”

摘要: 文如其人的解释是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当然这一定是有道理可讲的。首先对于文学作品的全面理解,自然是要先知人论世,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性格特点等入手,然后才能了解作品的内容、言外之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那么,文就一定是如其人吗?毫无疑问,这不应该是绝对的,文如其人应该是相对而言的现象。

关键词: 出处 文如其人 文人相悖 辩证 方法

最早出现“文如其人”说是在宋朝苏轼《答张文潜书》中:“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这里讲的是苏辙的文是胜于苏轼的,只不过苏辙为人较为深沉而不愿别人知道,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文与人密切相关,不拘一格的文人写出来的作品总是豪放旷达的居多;多愁善感的文人写出来的作品总是凄风苦雨的居多;超然物外的文人写出来的总是心如止水的居多;探其原因不外乎是作家的生存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和情感气质等不同,但不论如何文总是能够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人的性格特点。反之,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性格特征又形成了不同的文风,所以也易于理解,有时候,即使在不知道作家的情况下,读其文也能知其人。这有点类似于“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即便是还没有见到人,听见了他的声音,多半也知道来者何人。

“文如其人”观是由来已久的,周文王的《周易·彖象》认为:“诗文如其人”;杨雄的《法言·问神》:“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刘熙的《诗概》:“诗品出于人品”;认为“文如其人”的例子数不胜数,显然文如其人观是被广泛的学者大家所认同的一种人文观。

“文如其人”顾名思义,是可通过文来展现人,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说李白。李白这个人一生喜好云游四方,清高孤傲、放荡不羁。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文人总有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李白仕途不顺,然而如《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所言“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他生性就注定他终会徘徊在选择出世和入世之间,从他诗文中流露出的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亦或是人生如梦、及时行乐思想正是他为人性格特征的真是写照。《早发白帝城》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耳熟能详的诗,细细品味可见李白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其轻丽飘逸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这首诗写白帝城之高、江陵路遥及舟行迅速;第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而第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文如其人,这首诗清新脱俗、大开大合,收缩自如恰如其分的表现了李白豪迈和随心所欲及遇赦后豁然开朗的性格特征。又如婉约派的李清照,对于李清照词文的分析,必须分前后期。李清照早期的生活富足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生活更是美满快乐。所以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金兵入据中原时,丈夫离去,境遇孤苦。在后期所做词便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前后期的文学创作尤为明显,这与李清照个人的经历及性格的转变尤为相关。《如梦令》是李清照年轻时的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这首诗清新淡雅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当然词的轻松欢快只有在作家心情美好的时候才能写出来,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任何的压力,她只管儿女情长、赏花弄月便好,文亦是如其人一样,散发的是同一气质。那么后期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犹如在耳,《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这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正是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作品的凄风苦雨就是因为作者的悲从中来,此时的李清照性格上也是大有所变,词中寥寥几字却淋漓尽致的显露出来。

文如其人说法并不是辩证的,这虽然是苏轼提出的,但他说的是其弟文如其人,并不能够以偏概全。在苏轼评价黄庭坚时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他的三反中“以平等观作欹侧字”是明确指的是书法,后两反指的是诗文,这句话是从侧面大致反映了黄庭坚思想观点以及为人与其书法不符,甚至是自相矛盾的。黄庭坚的书法不像张旭、怀素那样写草书是以醉酒之态进入忘我迷狂,纵笼挥洒的状态,而全在心悟,以意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进入挥洒之境。而其用笔,相形之下更显从容娴雅,但也纵横跌宕。其人呢,能写出这样草书的人必定是豪放之人吗,相反的,苏轼倒是认为黄庭坚算得上是一个内敛之人。黄庭坚诗的成就高与其他的文学创作,就诗而言,他即体现了宋诗别开生面的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的特点,但他的诗更引人注目的是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自成一家、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黄诗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这和他为人内敛拘谨是相悖的。另一说

贺铸这个人,贺铸是一个词风和个性都非常特别的人,截然不同的两面在他身上和词中都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他长相奇丑,身高七尺,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文风,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这样,读他的文能知其人是不太容易的,北宋词人大多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但也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的。他既有《六州歌头》这样一首寓豪士、侠士和狂士于一体的自况生平之作,又有《鹧鸪天》这样于平静的笔端之下溢满对妻子的深情,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真挚哀婉,感人深至的词。由此看来,文与人相悖的情况应该也不在少数。

孔子也曾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观点,“文如其人”的说法是确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不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与人并无一定的纽带,这就好比生活,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不符人的情况。文人的创作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生活的变迁而改变,文与人是否能对上

号是因人而异的,就以“文如其人”下定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文是否如其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文与人的立场放置于一个客观的环境看待。对于文确如其人的现象,我们可以根据人来分析他的文学创作,也可以通过文学创作这样途径来了解人的性格特征等,这样可以易于我们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文与人相悖的情况,则应该适当的把握文与人这一关系,将文与人之间的联系剖开而论,这样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也不至于进入一个误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