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志与谱牒看玉林客家人的源流
)))兼以玉林朱砂垌黄氏家族为个案
项 萌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根据文献对明清之前广西移民简史以及地方志对玉林地区客家人的记载进行梳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广西玉林一客家家族村落族谱的剖析,考察其祖先从广东移居广西玉林的历史,并分析保留至今的家族围龙屋和祠堂与家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以族谱、围龙屋和祠堂为代表的家族物质文化使家族成员的血缘观念得到强化,重要的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得以传承。
[关键词]家族 客家 玉林 地方志 谱牒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4X(2010)05-0058-04
一、前言
在中国各民系中,客家族群由于其源流、社会组织、生活习俗、文化模式、语言系统以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的特殊性,从19世纪中叶开始到如今一直得到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在关于客家族群的探究中,客家的源流和分布是一个讨论得较多的问题。广西是继广东、江西、福建之后客家人的第四大聚居地,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广西客家文化的探讨见诸于各类报刊杂志,但是关于广西客家人的移民史,客家人与本地人的关系,谁为/客0、谁为/主0、谁先谁后的问题讨论不多,而一旦提起类似的话题,在学界乃至普通民众之间都是一个敏感而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在客家人密集分布的桂东南地区,这个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因此厘清广西客家人的源流和移民历史显得十分必要。玉林是广西客家人集中分布的一个地区,明清时期,进入广西的经济型移民最早分布在包括玉林在内的桂东南区域,这里迄今仍是广西客家人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地方志对移民历史的记载,以及通过对玉林一个客家家族的谱牒记载,考察玉林客家人的迁移历史。
¹
二、明清之前广西移民简史
唐宋以来,北方人口由于战乱等社会原因纷纷向南方迁徙,北方移民大多选择定居在距离北方较近、自然条件较好的五岭以北平原地区。由于广西地处岭南,自古以来为烟瘴之地,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缺乏对移民的吸引力,因此进入广西的经济型移民非常少见。唐宋以后,随着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渐次完成,长江沿岸的南方地区移民数量已趋向饱和,特别是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省因人口剧增引发社会矛盾,这种情况下,人少地多的广西吸引许多农业移民前来开发,与此同时,手工业者和商人也大量进入广西,从而在清代中期形成了一个经济型移民进入广西的高潮。广西与广东毗邻,有西江一水相通,舟楫往来数日可达。广东商人凭借发达的商品经济力量,沿江而上,凡船货能到达的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粤西幅员辽阔,纵横三、四千里。,,梧、浔、南、鬰等府州,半与东境毗连,垦荒、贸易占籍者多系东人,闽人间亦有之0
[1]
。
入清以后,广东、福建的手工业者大量进入桂东南地区,容县、贺县、贵县、桂平等地的造纸工和烧碳工也大多来自广东和福建。乾隆年间,广东
作者简介:项萌,女,广西桂林市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从地方志与谱牒看玉林客家人的源流
商人入桂到达高潮。在桂东南地区,来自闽粤的客家移民披荆斩棘,开辟良田,至清代中叶,由于客家移民的大力垦殖,大片旱地荒土逐渐变成水田,广西成为主要的产粮基地,每年向广东运销粮
[2]
食200多万担。清代广西的人口变化说明移民的影响是巨大的,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广西的人口锐减,顺治十八年(1661)广西注籍人户只有115722丁,实际人口百万,远远低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148万人口的水平。但到了嘉庆十七年(1812),广西人口数已增至730万以上,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人口数翻了几翻,其原因除了由于长期和平的社会环境和粮食产量提高导致人口的自然增殖加速,以及推丁入亩的实行对人口统计的影响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乾、嘉时期广东等地的移民大量迁居广西
[3]
#59#
市大北路大北小学内至今保留着兴建于清代的
/广东会馆0,这是从广东客家商人到达广西玉林后修建的。
由此可见,清代中期大量客家移民迁居广西玉林与当时华南特定的历史背景、玉林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清朝的移民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一时期客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使玉林日后发展为广西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
四、个案:朱砂垌黄氏 客家家族由来与家族文化
(一)族谱对家族迁徙的记载
本文研究的个案之一是广西玉林市南江镇岭塘朱砂垌黄氏宗族。朱砂垌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广西玉林市南江镇岭塘村,地处玉林盆地东南部的低丘地区,距玉林市区有7公里,村民皆为黄姓,是由同一祖宗发展而来的血缘聚落。岭塘村在玉林市东南5公里,下辖23个自然村,通行客家话,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这些村落都始建于明清时期。据朱砂垌黄氏家族的族谱记载,从第一百零七世(约乾隆年间)开始,朱砂垌黄氏祖先经历了一次长途的迁徙,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迁徙到广西郁林州(今广西玉林市)。
关于黄氏先祖从广东迁居广西的说法,有包括碑刻(有墓地碑刻与祠堂碑刻)、族谱在内的文字记载,在朱砂垌的黄氏子孙中也有不同的口头流传。玉林分解桥头黄氏宗祠碑(光绪十三年立)记曰:/吾族黄氏原籍广东嘉应州,住居李坑堡白面石下盘龙里。字景鹏公号博九、瑞兰公号霭亭于乾隆十年甲子岁携带家属并负奕章公号俊卿、达章公号从卿骸坛迁广西直隶郁林州勒勾寨,共买桥头屋地、创建祠宇以妥先灵,维时播迁伊始,未及设立祠产,所以列祖之主俱未入庙祗,入历代祖牌,暂行奉祀阅今日馀年矣。0奕章公墓碑(清乾隆五十年仲冬月立)记曰:/公讳奕章字乙生谥恭裕乃仕皇公之长子维新公嫡孙,生于顺治十六年乙亥岁七月初八日亥时,终于乾隆二年丁巳岁四月十三日亥时,享年七十九岁寿。生四男儿女,原籍广东嘉应州李坑堡小土名白面石下正襄村,因长两房概迁广西郁林州北流县等地居住,维念东西异地,难以展其报本追远之怀,爰谋诸族,留婆太刘孺人原葬于原乡陶坑祖婆大吉穴下,永为第三房祭扫,其原所立蒸尝祀典各分半办礼,
。
三、地方志对玉林地区客家人的记载
玉林位于桂东南地区,是广西客家人集中分布的一个区域。玉林在1956年以前的旧称为鬰林,清朝时,今市境的鬰林州和兴业县初属广西省,雍正三年(1725)鬰林州改属广西鬰林直隶州。明清时期,进入广西的经济型移民最早分布在包括玉林在内的桂东南区域。这一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沛,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华南出海通道的重要腹地,在地域上靠近人口众多的广东、福建,水、陆交通相对便利,因此成为移民的首选之地。以玉林为中心的桂东南平原地区,直到清代前期,开发程度仍然不高。为了吸引移民前来促进本地区的开发,雍正十一年(1733),当地官员奉赦劝民招垦,并给予/缓开科,免杂役0的优待。在此优厚条件的吸引下,邻近诸省,特别是广东农民大量移居玉林地区,/自城邑以至乡遂,凡闾党井,度地而居,,自乾隆季至今(光绪年间)百年中,安土乐生,村落之多,视旧志所载加一倍,,滋生日盛,人烟辐辏,市肆骈
[5]
阗,蔚乎一都会焉0。到达鬰林的广东移民中,相当一部分为客家人。据5鬰林州志6记载,光绪时期的鬰林州境,一厢、四门、二关、四会共有村落1407个,其中612个建于乾隆末年之后,占总数的43%;鬰林城厢四门更集中了大量移民,其中北门外侧有苏屋街、杨屋街、蒋屋街、宁屋街、王屋街、文屋街等街名,皆为聚族而居的客家人。玉林[4]
#60#
故敬带公金骸来西,卜葬于陆川县荔枝甲小土名石垌村坐艮向坤兼丑未分针,拣取乙巳年戊子月壬申日巳酉时安葬立碑。0民国支谱露卿抄本的记载相似,抄本记曰:/公(指奕章公)原住广东嘉应州李坑堡白面石下正里村。公景鹏、景飞、景鸿、景鄂于乾隆十年偕胞兄弟嫡侄瑞兰、端兰、锦兰、仰兰、辉兰同迁广西郁林州勒勾寨桥头村共买屋地田塘山岭。公始回广东携达章公金骸迁葬陆川地大古岭。0
从家族的族谱和各种碑刻等文字记载来看,黄氏家族于清朝乾隆年间从广东迁居广西玉林并定居下来,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为一个分支甚多、子孙繁盛的大家族,同时很好的保留了客家的风俗和家族文化。
(二)围龙屋、宗祠与家族文化
朱砂垌黄氏家族迄今保留着自民国以来的完整族谱和较大规模的围龙屋,围屋坐东向西,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平方公里,其中围墙内的面积一万平方米,为半圆形围屋。围屋有南北两个城门,城门高耸突起犹如峰峦,为左青龙右白虎之局,这体现了传统客家民居追求堪舆风水的思想,即/卜宅而居0。围龙屋的总平面环绕祠堂为中心,左右(南北)两侧以对称纵向分四排呈半弧形向外扩展,最外一层是城墙,属于四排五围的庭院式建筑,是典型的马蹄形客家围龙屋。围屋的南门和北门的两侧城墙分别有宽约5公尺、长约50公尺的护城河,水深约2)215公尺。祠堂的正面是大晒坪,晒坪水墙外是十亩大小的半圆形大水塘,与围龙屋合璧为一个大圆形的建筑平面,水、陆两宜,分别应阴阳相生意象,这样的建筑空间营造体现了古代中原文化思想。围屋四周为城墙,厚约50公分,以三合土掺合糯米饭,再加瓷片粉甚至黄糖为佐料,中心部分夹入粗麻石夯筑而成。朱砂垌城墙历经了两百多年风雨,除了部分因为地基塌陷有塌陷之外,城墙大部至今十分坚固。村里曾有人为方便出入,试图以墙开凿门洞,但终因墙体坚硬异常而放弃。靠近城墙的围屋为粮仓、干菜仓、酒坊、柴禾库和牲畜栏,南、北两面各有水井一口,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围绕半圆形城墙上建有七个碉堡,取七星伴月之兆,为过去防御瞭望的小楼。城墙墙体均匀地分布有斗型枪眼,供防卫守城之用。南北城门各设壅城,两层城门设栊子、大门和推龙三层防护。这种城堡式的建筑格广西地方志 2010年第5期(总第164期) 局,显然是出于安全自卫的考虑,事实上,朱砂垌
在历史上曾受到土匪的侵扰,据5郁林州志6记载:/乾隆六十年乙卯岁(1795)郁林饥荒,盗贼蜂起,劫探乡村,知州不恤民;道光二十七年丁末岁(1847)天地会土匪夜袭平乐圩当铺;咸丰七年丁巳岁(1857)十一月初六日塘岸贼出分界滋扰,又抢朱砂垌、陈寨均被练击退0。
居于围屋中心的是三进二厅的宗祠,这里是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由大晒坪步入祠堂,祠堂大门联为:/江夏家声远,颖川世泽长0,寓意黄氏始祖出于江夏之郡的渊源。正门上方悬挂有/大夫第0的浮雕銮金木牌匾,这是朱砂垌黄氏开基祖黄炳粤于同治五年丙寅岁捐职为国朝所赐。祠堂入门为三厅,渐进为二厅,最后为头厅,地势逐渐升高。二厅正中厅额为木质贴金横匾/文魁0,左右两侧分别为/副魁0,两侧对联一曰/诗书府内香还人,孝友堂中泽孔长0,二曰/谊切水源亿万年铋香苹洁,姓含土德千百载桂馥兰芳0。头厅正中的神龛供奉着/黄氏历代宗亲祖宗牌位0,牌位上方悬挂/江夏堂0木质贴金横匾,两侧分别以木板镌刻颂扬敬奉祖先荫德恩泽、传戒家训,以昭示黄氏家族渊源和诗书孝友的家族传统,曰/朱砂垌里乾坤千载流芳还是诗书礼乐,江夏堂中俎豆万年生色无非仁义孝慈0;/世泽后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烈,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0,再有子孙排辈的对联,曰/世承烈祖嘉猷经纶卓裕,远树乃孙盛业道义常循0,现在朱砂垌黄氏有的支系的字辈已排到/猷0字。祖宗神龛照壁贴着一首诗,诗曰:骏马匆匆出异邦,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是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原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据说这首诗为黄氏祖先黄崤山公所作,是黄氏的认宗诗,每逢年节或祭祀、婚嫁等重要日子,子孙来到祠堂,一起背诵/崤公诗0。在平时,房族中的长者也会随时让子孙背诵,能背诵者被加以称赞奖赏,否则不被视为黄氏子孙。宗祠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婚丧嫁娶时向祖宗行礼的神圣场所。族中的男丁娶妻或女丁出嫁时,新人要在亲人的陪伴下来到祠堂,向祖宗跪拜行礼,现在黄氏仍然恪守这一传统礼节。我国学者认为,在家族文化中,祠堂是从精神上凝聚家族力量,昭显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祠堂与族谱、族田等一起从上层建[5]
从地方志与谱牒看玉林客家人的源流
筑和意识形态方面维系家族制度的存在和发[6]展。
朱砂垌黄氏围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家族的物质民俗文化。围屋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客家人自给自足的经济特征和自卫防御的历史环境,作为家族文化的居住载体,它使聚族而居的血缘群体与外界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在这里,族群的风俗、语言等文化得到很好的延续和保持。黄氏家族虽然经历从粤至桂的迁徙和来桂后二十多代人的发展变迁,却较完整地保持了黄氏的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客家话传讲至今。
从地方志记载和朱砂垌黄氏家族的迁移史来看,客家人在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从广东迁徙到广西玉林,在定居他乡之后,家族成员的集体记忆通过家族的两种重要物质文化)))族谱和围龙屋在民俗生活中的使用、家族中口耳相传的祖先传说以及每年重要的家族祭祀仪式得以维系,以族谱和围龙屋为代表的家族物质文化、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为村落社会认同提供了深层基础,使家族成员的血缘观念得到强化,重要的家族
文化和风俗习惯也由此得以传承。
注释:
#61#
¹以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为例,近几年举办的/博白客家文化节0引起关于博白县客家人的源流及民系的形成、博白是否为/世界第一大客家聚居县0、/新民0和/地佬0谁先谁后等问题的激烈讨论,很多人通过报刊、会议、网络等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参 考 文 献]
[1] 严正基1论粤西贼情兵事始末,载钟文典1广西通
史第3卷[M]1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15251[2] 侯国隆1广西的客家人数及其分布[J]1客家研究
辑刊,1996(1):611
[3] 钟文典1广西通史第3卷[M]1南宁:广西人民出
版社,199915311
[4] 玉林市志编纂委员会1玉林市志[Z]1南宁:广西
人民出版社,19931
[5] 林州志卷三舆地略三[Z]1光绪版1
[6] 徐扬杰1宋明家族制度史论[M]1北京:中华书局,
19951131
续修5广西通志#农垦志6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
2010年8月30日,续修5广西通志#农垦志6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广西农垦局副局长罗永魁出席会议并做动员讲话,要求全局上下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切实做好续修农垦志工作。局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资料员30多人参加会议。
第一轮农垦志重点记述广西农垦从1951年建立到1990年40年的发展历程,为垦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真实材料,发挥了志书/资政、存史、教化0的重要作用。经局领导研究决定,第二轮农垦志工作在今年4月下旬正式启动。本轮志书的上下限为199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要求机关各处室务必在
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本轮5农垦志61991年至2010年的资料搜集和资料长编,积累并整理好2011年的有关资料,确保在2014年12月底前完成初稿送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审稿。
第二轮修志工作起步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罗永魁副局长对做好第二轮农垦志工作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农垦志续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明确责任,周密安排,务必按时按质完成修志任务。
会议还邀请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专家对局机关各处室资料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黄 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