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寻红色记忆

2023-01-04 来源:易榕旅网


红色的泰宁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是光荣的缔造者,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在战争的硝烟散去,又毅然走向乡村建设我们的新家园。今天他们在哪里,你还记得吗?

福建省泰宁县是全国中央革命根据地二十一个苏区县之一。至今,县城岭上街两旁仍完好的保留着当年红军用繁体字书写的大幅标语、巨幅文告以及防空洞等。县里为纪念这一段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将该街命名为“红军街”,并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三千泰宁儿女参加红军

老街小卖铺前几个居民正坐着闲聊,他们都是街上的老住户。说起街上发生的革命故事,他们笑着说,像挫败大刀会,朱司令雪夜救孩子这样脍炙人口的故事,多少都听祖辈们讲起过。

土地革命时期,泰宁是中央苏区县,是红军东方战线的门户和军事重镇。据记载,从第二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红军曾于1931年6月、1932年10月、1933年7月三入泰宁。当时红色泰宁流传着一首歌谣:“油菜开花七寸心,剪掉辫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岁,牺牲性命也甘心。”三千泰宁英雄儿女从古城的小街巷里踏上革命征程。

这里曾经跳动着红军的“心脏”

泰宁县城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前,“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门额

上。1933年8月中旬,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军总部及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江西东移,经建宁抵达泰宁,便在这陈家大院里指挥红军“赤化千里,筹款百万”。在红军总部指挥下,东方军在小陶追击战之后,又连续取得了顺昌、将乐、延平(今南平市)等战役的重大胜利。

陈家大院主幢面宽16.65米,进深45米,共28间,面积750余平方米;左右铺房多达70余间,总占地2000多平方米。大院至今保持着当年的风格,木质结构,宣传标语、口号不时可见。朱德住后厅左侧,周恩来住前厅左侧,杨尚昆卧室紧挨周政委;其他居室住着警卫连和闽赣省保卫局的官兵;厅堂相连的偏厅房里住着通讯连、政治部和机要科。院后山坡上有一个简易防空洞,以备战时之需。

司令背大锅 政委帮砍柴

80年前的那个夏天,朱德、周恩来等领袖们的足音在陈家大院里日日回响。那时朱德,黑脸大胡子,完全没有“官相”,粗犷如老农,常被误认为“伙夫头”。

红军刚进泰宁,准备驻扎陈家大院时,有位老汉听过朱德大名,想亲眼瞧瞧朱德长啥样。来到列队前,便问一战士:“朱德在哪?”战士往后一指。老汉一个个问过去,到了队尾,见到一位背着行军大锅、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的中年汉子,便扯住问:“朱德在哪?”汉子面目和善,问:“你找朱德啥事哟?”老汉见无一人看起来像朱德,失望地走了。实际上,队尾那位络腮胡子正是朱德。

离红军总部不远的一口古井,原名“儒学井”,红军驻扎陈家大院时吃用从此井取水,后易名“红军井”。朱德、周恩来等首长日理万机,还常常带着战士们走街串户,嘘寒问暖,帮助老百姓挑水、砍柴。如此鱼水情深,至今还是佳话。

巨幅文告见证红色岁月

红军街老墙上的那些口号、标语见证着那段岁月。“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只有武装动员起来,实行土地革命,用武装拥护苏联”……最引人瞩目的是“红军街”牌坊下满满一墙的黑字文告,字体斑驳又依稀可辨,下立碑注。文告名为《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高2.6米,宽4.2米,全文665字,为苏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文字遗迹。内容揭露国民党不抵抗日寇、同室操戈的丑恶面目,号召刘和鼎部下(刘和鼎为国民党汤恩伯部第56师师长)官兵们走到红军队伍当中来,共同抗日。

这些标语、文告是1933年10月6日的“城区清洁运动周”活动留下的。那时,朱德、周恩来等首长亲自率领总部直属部队干部战士上街清理阴沟,打扫卫生,刷写标语,让国民党治下县城污浊腥臭面貌焕然一新;巨幅文告则为杨尚昆起草。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第五次“围剿”,10月4日东方军回师江西黎川御敌。10月下旬,红军总部撤离泰宁。

红军离开后,文告被人用浓石灰水涂刷掩盖。解放后,石灰层被风雨剥蚀,为保护这些文告,泰宁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细心洗掉覆盖其上的石灰层,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加上红军街老居民留下的记录,才让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呈现在游人面前。

红军街迎来先辈后代

如今,烽火已经远去,那段红色的记忆却不曾消散。2004年,红军街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同年,著名雕塑家张立旗先生以红军当年在泰宁的战斗和生活为主题,在红军街口创作了全国县级规模最大的青铜群雕《泰宁赋》。2008年8月27

日揭幕时,红军街曾迎来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陈毅、邓子恢在内多位革命先辈的后代。

红色精神

无论是“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还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都像春风细雨润无声一样,世代传承。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历史,在社会中锻炼才能,发掘潜力,了解历史,体验生活,既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又培养了开放意识与独立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认真利用自身优势,适应时代潮流,科学合理的认识和使用新事物,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