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工程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纠正,解决措施和成品保护。
1. 根据在防水保护层弹好的位置线,先铺东西向层网片的长向钢筋,再铺南北短向钢筋,放好马镫,垫块。绑扎东西向地梁,再绑扎地梁。,再放南北向短钢筋,再铺东西向钢筋。接头尽量要求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头50%,同一根钢筋在35d或500mm的长度内不得有两个接头,并且尽量减少接头。
2. 由于底板钢筋施工要求较复杂,注意保护防水层,以免防水卷材在钢筋施工时被破坏。 3. 根据放好的柱和墙体位置线,将暗柱和墙体插筋绑扎就位并和底板钢筋绑扎固定。要求接头均错开50%,根据设计要求,外墙甩出底板面的长度为50mm+1.2laE。内墙为1.2laE。暗柱线外墙绑扎七个箍筋,三道水平筋,内墙绑扎二个箍筋,一道固定水平筋。并绑扎好墙体拉接筋,间距为400MM梅花型布置,保护层采用塑料卡,间距为600MM梅花型布置。 4. 在基础底板浇注砼时一定要派专人看筋,不得直接踩踏钢筋,并在(初凝)砼初凝前对甩出的钢筋及时整理,纠整好位置使柱、墙两边的保护层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5. 根据基础底版面上弹好的外皮尺寸线,检查下层预留搭接钢筋的位置、数量、长度,如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处理。绑扎前先按1:6整理,调直下层伸出的搭接筋,并将锈蚀、水泥、砂浆等污垢清除干净。
6. 成型钢筋必须符合配料单的规格、尺寸、形状、数量,并应进行标识。
7. 楼板的弯起钢筋,负弯矩钢筋绑好后,不准在上面踩踏行走,浇筑混凝土时,派钢筋工专门负责修理,保证负弯矩筋位置的正确性。 8. 绑扎钢筋时,禁止碰撞预埋件及洞口模板。
9. 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节点边缘50mm处,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必须不大于或不小于钢筋直径的1个直径。 10. 钢筋的制作差错:
受力钢筋的规格,级别用错;钢筋下料计算错误或成型。切断尺寸长短不一。钢筋安装后因规格,级别,尺寸不合格,锚固长度不足,使得结构出现裂缝或坍塌。 (1) 原因分析:
施工队管理混乱,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操作工不经过培训就上岗,不懂钢筋的级别,将钢筋强度等级弄错。工人责任心不强,使下料失控,时长时短。 (2) 处理方法:
发现不合格钢筋立即更换,以确保结构安全。 (3) 预防措施:
1. 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检验制度,每道工序都要检查;应严格按设计图样的要求制作出钢筋配料单。
2. 钢筋应先经过调查,除锈后再下料,重要的受力钢筋要先放好式样,将成型的钢筋核对无误后方可大批制作成型。
3. 同一规格的钢筋应统一挂牌,标明钢筋的级别,种类直径等运输堆放,吊装时要有专人负责。
三、钢筋安装差错
(一) 纵向受力钢筋错位
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出现差错,最常见的是梁、板的上部受力钢筋(负弯矩区段)下移,如悬挑梁、板受力钢筋位置放错或下沉,使得构件受拉部位没有钢筋或钢筋不足,造成梁折断、裂缝或塌落;柱钢筋错位,不仅影响模板的安装,还影响柱的受力性能,严重者会使柱的承
载能力降低影响结构的安全度。另外,钢筋位置出现差错还会使构件的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影响其耐久性。如肋楼盖中,主、次梁交接点处,由于钢筋数量较多,纵横交叉,如果各钢筋位置误差过大,会使得钢筋高出板面而露筋,节点处产生裂缝。 1. 原因分析
1) 技术交底不明确,操作工不懂得一般结构知识,没有按图样要求施工,或乱改设计造成钢筋安装固定困难。
2) 钢筋安装工艺不当,固定措施不力或浇筑砼工艺不当,使钢筋在浇捣砼时移位。 3) 由于看错图样,计算错误,造成配料单错误,钢筋安装出现差错。
4) 施工操作不负责任,随意踩踏钢筋,缺乏技术管理、质量检验制度,管理不善。 2. 处理方法
钢筋安装后及时检查核对其直径、根数、级别、位置等,如与结构施工图样有差异,必须及时纠正,必要时会同设计、质检部门研究解决方案;通过认真检查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3.预防措施
钢筋安装时,受力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技术要求。应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验监督,组织操作人员认真学审图样,做好技术交底和钢筋翻样工作,钢筋安装完毕后,对照图样逐根检查钢筋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隐蔽验收记录。板、主梁、次梁交接点钢筋应按图3-1施工。浇注混凝土时,应注意确保钢筋位置不变,如悬挑构件的受力钢筋,布置在构件的上部,为防止钢筋向下移动,应在钢筋下面设置:\"马凳筋\"支架,浇注混凝土时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踩塌钢筋,对于柱的受力钢筋,浇注混凝土时要防止碰歪钢筋,当混凝土浇注到某一高度时,宜检查核对轴线和钢筋位置的准确度。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如表3-6。
表3-6 钢筋安装位置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绑扎钢筋网 长、宽 +10
钢直尺检查
网眼尺寸 +20
钢直尺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绑扎钢筋 骨架 长 +10
钢直尺检查
宽、高 +5
钢直尺检查
受力钢筋 间距 +10
钢直尺量两端、中间各一点,取最大值 排距 +5
保护层 厚度 基础 +10
钢直尺检查
柱、梁 +5
钢直尺检查
板、墙、壳 +3
钢直尺检查
绑扎箍筋、横向钢筋间距 +20
钢直尺连续三档,取最大值 钢筋弯起点位置 20
钢直尺检查 预埋件 中心线位置 5
钢直尺检查
水平高差
+3,0
钢直尺和塞尺检查
注:1.检查预埋件中心线位置时,应沿纵,横两个方向测量,并取其中的较大值。
2.表中梁类、板类构件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合格点率应达到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的尺寸偏差。 3.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二) 漏筋、少筋
漏筋、少筋使结喉构件受力主筋不足,造成严重开裂、局部破碎、刚度降低、构件垮塌,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是造成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原因分析 除\"(一)\"中所述的原因外,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科学的降低工程、造价,无序竞争,牟取暴利,偷工减料是造成漏筋、少筋的另一方面原因。 2.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树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意识,切实加强工程管理。 (三) 箍筋制作、安装差错
箍筋制作的不规整,矩形截面拐角处不方正,或对角线不等,末端弯钩不符合要求;安装时箍筋接头位置没有错开,方向相同;或漏扎柱、梁交接处的钢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加密区箍筋加密长度不符合设计要求,影响结构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 1. 原因分析
1) 箍筋制作时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尤其是末端弯钩长度、角度,不考虑构件的抗震、受扭等具体要求,结构知识贫乏仅按一般构件对待。
2) 施工中只注意纵向受力钢筋的质量检查,没有检查箍筋的接头位置、加密区长度、加密区箍筋间距等。
3) 遇到梁柱交接点处,受力钢筋纵横交叉较多,箍筋安装困难较大,有的操作员就放弃不安装该处箍筋。 2. 处理方法
核对箍筋下料单,严格按要求控制箍筋的尺寸、形状,误差过大者必须返工重做。漏扎漏放的箍筋必须补足,梁、柱交接点处,如施工困难可用两个开口箍筋相向合拢后绑扎或焊接。
3. 预防措施
箍筋制作安装前应绘制正确的配料图及安装图,并向操作人员仔细交底,对于有抗震要求的梁柱及受扭构件的箍筋应按图纸要求,安
装时应在柱、梁的纵向受力钢筋上划线标出箍筋位置,安装后应认真检查箍筋绑扎的是否牢固、接头位置是否错开。《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梁、柱类构件的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箍筋。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箍筋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受拉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受压搭接区段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其间距宜为50mm。 (四) 漏放构造钢筋
漏放梁、板构件中附加的构造钢筋,导致构件裂缝宽度较大(超过规范规定值),影响正常使用。 1、 原因分析
施工人员结构知识不全面,对构造钢筋重视不够。由于梁、板构件的实际受力情况与简化的受力计算模型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如简化支座形式的影响,还有温差的影响等,在设计计算中没有顾及到的这些因素对构件的实际影响,通常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附加各种构造钢筋,如板面的构造负筋,主要是防止板角处斜裂缝产生;主次梁连接处设置构造负筋,主要是防止连接处附近主梁上产生竖向裂缝;梁截面较高时设置\"腰筋\",主要是防止梁侧面竖向裂缝产生等。没有构造负筋承受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产生的内力,就会出现较宽的裂缝,而不能满足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2.处理方法
应视结构或构件开裂的具体情况,参照本书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4. 预防措施
5、 认真检查已安装好的钢筋,补足构造钢筋,尤其是现浇板的边、角部位,梁的支座部位,墙或板预留洞口的周围,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样要求,绘制钢筋配料图,并附加钢筋位置图及要求,施工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构造钢筋的位置,如:吊空、架空、不得随意踩踏等。
四、钢筋代换错误
施工时缺乏设计图样中要求的钢筋类别,进行钢筋代换而酿成质量事故。 1、原因分析
不了解设计意图和钢材性能,仅考虑构件裂缝及变形的要求。 2、处理方法
一经发现钢筋代换错误应立即纠正。 3、预防措施
需要进行钢筋代换时,宜首先征的设计单位的认可,综合考虑钢筋代换后构件的强度、变形、裂缝及抗震要求等因素。通常须注意以下事项:
1) 凡属重要的结构或构件,预应力构件进行钢筋代换时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认可。 2) 对抗裂性能要求高的构件(如处于腐蚀性介质环境中的构件)不宜用光面钢筋代换变形钢筋。
3) 钢筋代换时,不宜改变构件截面的有效高度。
4) 代换后的钢筋用量不宜大于原设计用量的50%,也不宜低于2%,且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如钢筋直径、根数、间距、锚固长度等)。 五、钢筋连接缺陷
(一) 受力钢筋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二) 在构件的同一个截面上受力钢筋的接头过多,构件中形成薄弱环节,严重影响结构的可靠度,往往发生构件断裂、跨塌事故。 1、原因分析
钢筋的连接接头需要传递;拉力或压力,搭接连接后其连接部位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所以钢筋要满足一定搭接长度的要求;焊接或机械连接易出现连接缺陷,如夹渣、气孔、弯折,裂纹、坏丝等,因此同一截面上受力钢筋接头不可过多。实际施工中有关钢筋的技术交底不清楚,操作人员不熟悉规范,安装后不进行质量检验,或检验时发现问题因更换难度大,影响工程进度而不了了之等,造成连接不符合要求,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2.处理方法
质量检查人员在钢筋的安装过程中,应主动配合操作人员搭接钢筋,按规范要求把接头错开。检查已经安装好的钢筋时,发现接头过多时,应立即纠正,一般应拆除骨架或抽去有问题的钢筋重新更换后重新绑扎。
3、预防措施
根据具体工程中钢筋的实际长度,按规范要求合理搭配接长。《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钢筋的接头宜设置在受力较小处。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当受力钢筋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设置在同一构件内的接头宜相互错开。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接头及焊接接头连接区的长度为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区段长度内的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机械连接及焊接的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力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设计要求;当无设计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受拉区不宜大于50%。
2)接头位置不宜设置在有抗震要求的框架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对等强度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不应大于50%。
3)受动力菏载的结构构件中,不宜采用焊接接头;当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不应大于50%。
4)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绑扎接头中钢筋的横向净距不应小于钢筋直径,且不小于25MM。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LaE(LaE为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有搭接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见图3-3)。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对梁类、板类及墙体构件,不宜大禹25%;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当工程中有确有必要增大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对于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款宽。 (三)、钢筋焊接接头缺陷
钢筋在焊接连接接头处出现脆裂、裂纹、未焊透、弯折等缺陷,直接影响构件的安全度。
1、原因分析
钢筋的焊接通常可分为压力焊和熔焊两种形式。压力焊是采取某种措施对需要连接的钢筋端部接头处加热,使其达到热塑状态,然后施加压力将钢筋顶锻在一起,如:闪光对焊、气压焊、电阻点焊等;熔焊是使焊件高温熔化,在冷却凝固成一体。由于钢筋在焊接过程中,总是经过局部高温、然后冷却形成接头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钢筋焊热的影响区内机械性能易受到影响。
1) 当焊接工艺不当、焊接参数不合理、钢筋的含碳量高、可焊性差时,就会更加重其脆性性能。
2) 焊接质量好坏与焊工的技术素质、身体素质、情绪等有直接关系,操作技工没有经过培训即上岗,对各项技术要求不清楚,技术不熟练,或者焊工的体力与情绪有波动都会影响焊接质量。
3) 质量管理力度不够,质检不认真细致,往往出现质量事故。 2、预防措施
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形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试焊时技术条件和质量要求应符合《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1996)的规定,确认试焊合格后方可施工。
热轧钢筋的对接焊接通常采用闪光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或气压焊等。试焊时应将
待焊部位铁锈、油污及泥浆处理干净。焊接接头外观检查要求接头处焊缝表面光滑平缓,不得有横向裂纹;与电极接触处的钢筋表面不得有烧伤;接头处弯折角度不得大于4°;接头处钢筋轴线偏移,不得大于1/10的钢筋直径,同时不得大于2MM。已完成的焊接钢筋应分批抽样检验接头的力学性能(拉伸实验和弯曲实验),其质量应符合规程《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1996)的要求。 (四)、钢筋机械连接缺陷
钢筋的机械连接是通过连接件的机械咬合作用或钢筋端面的承压作用,将一根钢筋中的力传递到另一根钢筋的连接方法。常用的接头类型有套筒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直螺纹连接等形式(见图3-4、图3-5)。常见的质量事故为挤压套筒长度、外径尺寸不足,有可见裂纹;锥(直)螺纹套螺纹不足或损坏。 1、原因分析
套筒质量不合格或挤压操作方法不当,压力过大或过小;被连接钢筋伸入套筒内的长度不足;钢筋套丝前端头有翘曲不直;已加工好的丝扣没有保护好;施工、质检、操作等方面施工人员对新工艺不熟悉,检查不细致或发现不了缺陷,使不合格产品流入施工现场。 2.处理方法
发现挤压后套筒有肉眼可见的裂纹时,应切除重新挤压。对直螺纹丝接中丝扣不足或损坏的,应将其切除一部分,然后重新套螺纹,如果有一个直螺纹套筒接头不合格,则该构件全部接头采用电弧贴角焊缝加以补强,焊缝高度不得小于5MM。 3、预防措施
钢筋的机械连接方法具有接头性能可靠、质量稳定、不受气候及焊工技术水平的影响,连接速度快等优点,可连接各种规格的同径和异径钢筋。但这种连接宜在专业工厂加工成本高于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的质量要求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1996)的规定,工程中应用套筒连接时,应由技术提供单位提交有效的形式检验报告与套筒出厂合格证,挤压接头的压痕道数应符合形式检验确定的道数;用钢直尺检查套筒的伸长量,应符合如下列规定:挤压后套筒长度以内感为1.1~1.5倍的原套筒长度,或压痕处套筒外径为0.8~0.9原套筒的外径;压模、套筒与钢筋应相互配套使用,不得混用;压模上应有相对应的连接钢筋规格的标记;钢筋与套筒应进行试套,如果钢筋端头有马蹄形、弯折或纵肋尺寸过大时,应预先矫正或用砂轮打磨;对不同直径钢筋的套筒不得相互串用。 直螺纹连接的钢筋下料时应采用无齿锯切割,其端头界面应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翘曲;对已加工好的丝扣端要用牙形规及卡规逐个进行检查,合格后应立即将其一端拧上塑料保护帽,另一端拧上钢套筒与塑料封盖,并用扭矩扳手将套筒拧至规定的力矩,以利保护和运输;连接前应检查钢筋锥螺纹及连接钢套内的直螺纹是否完好无损,并将丝扣上的水泥浆、污物等清理干净;连接时将已拧套筒的上层钢筋拧到被连接钢筋上,用力矩扳手按规定的力矩值把钢筋拧紧,直到扳手发出声响,并随手画上油漆标记,以防有的钢筋接头漏拧。 六、钢筋锈蚀
锈蚀裂缝,在结构或构件上投入使用阶段一定时期后,沿主筋方向出现纵向裂缝,甚至混凝土保护层剥落。 1、原因分析
这是钢筋生锈体积膨胀的结构。浇注结构前,没有进行钢筋除锈处理,锈蚀层减弱了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并且使得混凝土不能密实地包裹钢筋,因失去了混凝土的碱性保护作用,钢筋还会继续锈蚀,导致混凝土开裂,保护层脱落,更加加快钢筋锈蚀破坏,对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安全性影响极大,必须进行认真处理。 1、处理方法
浇注混凝土前,发现表面不干净,有锈污的钢筋必须更换。
3、预防措施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规定: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得有裂纹、油污、颗粒或鳞片壮老锈。钢筋储存不当往往会发生锈蚀,应尽量堆放在仓库或料棚内,用钢筋堆放架存放,条件不具备的施工现场,应选择地势较高,土质坚实、较为平坦的露天场地堆放,在场地四周要有排水坡度或排水沟,钢筋堆放时下面应垫垫木,离地不小于200MM。不可直接散堆于地面上;钢筋不得和酸类,盐类、油类等有腐蚀作用的物品放在一起,也不应靠近产生有害气体的车间堆放,使用前应保持钢筋表面洁净。在焊接前,焊点处的钢筋表面浮锈更应除去。尽量利用冷拉或调直工序进行除锈,也可采用机械方法除锈,如采用电动除锈机除锈,对钢筋的局部除锈较为方便。另外,还可采用手工除锈(用钢丝刷,砂盘)、喷砂和酸洗除锈等。在除锈过程中,如发现钢筋表面的氧化铁皮脱落现象严重并已损伤钢筋截面,或者除锈后钢筋表面有严重的麻坑、斑点伤蚀截面时,应降级使用或剔除不用。 七、预应力钢筋工程
(一)预应力钢筋质量差、制作、安装不符和要求
用作预应力的钢筋、钢丝、钢绞线的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预应力钢筋的表面有麻坑、锈蚀、机械损伤等,使得预应力钢筋拉张时达不到要求的拉张应力值,或预应力钢筋被拉断;预应力筋用的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质量差,使得预应力钢筋锚固后滑落,或者突然从固定端崩出,发生严重事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