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园教学中的提问
主动质疑、乐于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教学提问与答疑是教学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下面,就幼儿园教学中的提问这一话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提问的种类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引起幼儿探究、思考的提问有两种:
1、幼儿主动的质疑、好奇引起的探究、思考。
2、 教师的提问引发的探究、思考。
二、教学提问的基本功能
1、从幼儿的角度讲。教学提问是教师和幼儿进行交流,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启迪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重要方法。教学提问可以调节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学提问为教师化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供了契机。教师可以利用提问获取反馈信息,检验幼儿理解知识的程度。教学提问运用的好,能为密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幼儿园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从语言表述来看。表现为缺乏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的特点,问题内容涉及的面太广,导致问题显得笼统、空泛。
如:科学活动《认识春天》
教师提问:“请问小朋友,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从问题本身的质量来看。表现为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发展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提问。导致:要么是表面性问题太多,而且多以“填空式、是非式(要不要、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的问题形式呈现。 要么是问题的难度太大。
3、从问题的设计形式看。表现为满堂灌,教师讲,幼儿听,整个活动中几乎没有设计什么有目的的提问。问题太琐碎,设计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问题类型设计不当。
4、从问题的提问形式看。表现为时机不对,提问对象选择不对,问后代答等。
三、幼儿园教学提问的类型
(一)依据回答问题的思考方式分类:
1、复述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用“是什么”“怎么样”一类的文字引出,它一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这类问题通常用在看图说话等类型的活动中。
如: 小班看图说话《动物游乐园》
教师提问:“这些小动物都在干什么?”
幼儿回答:“小狗在走钢丝,猴子在爬竿,大象在吹口琴,熊猫在踩跷跷板等。”
2、分析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在理解概念或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时应用,一般由“表现在哪里”“为什么”等词语引出。
如:科学活动《秋天》
教师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气?”
幼儿答:“秋天。”
老师又问:“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是秋天?”
幼儿回答:“从树叶、天空、大雁往南飞这里看出来。”
3、概括性问题。这类问题与前一类问题的思考过程相反,它要求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得出某个道理。这类问题常用在富有哲理的语言活动中。
4、想象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借助幼儿的想象或再现形象的能力来完成。它比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发展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中常用。
(二)依据教学活动中幼儿理解知识的进程来分类:
1、引发性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在教学活动开始的部分使用。引发性问题不要求幼儿回答的很完整,有时甚至不要求回答,其目的就是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来,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
如:连环画欣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在没有展示图画之前,就可以先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孩子吸引到教学中去。如“小朋友,今天我们要欣赏一组连环画,它的名字叫《小蝌蚪找妈妈》,大家先想一想,我们会在画中看到什么?”这样,幼儿经过思考后会提出“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要找妈妈呀?”“它的妈妈是谁啊?”等问题,之后,在引导幼儿欣赏连环画。
2、疏导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幼儿不理解的事情以及必要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提问。这类问题有助于消除教学过程中的障碍,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如:故事活动《小兔子过生日》
事情发生在小兔子过生日的时候,小花猫送的礼物是鱼,喜鹊送的礼物是毛毛虫,小花狗送的礼物是肉骨头,可是这些礼物小兔子都不喜欢,小朋友听到这里感到难以理解,都说小兔子不好。
大家想一想怎样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疏通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认知障碍?
(三)依据教学过程中师幼之间信息交流的形式分类:
1、特指式提问。这类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别幼儿而进行的提问。这类问题通常的使用情况:唤起幼儿的注意;检查个别幼儿的学习效果
2、泛指式提问。这种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幼儿提出的。它不是先确定由那一个幼儿来回答,其目的是引起全体幼儿的思考和讨论。应注意的是,当一个泛指式问题提出后,教师应期望幼儿有多种答案。
例如:连环画欣赏活动《小蝌蚪找妈妈》,在最后,教师就可以这样来提问:“小蝌蚪找到了妈妈,跳上荷叶靠在妈妈怀里,大家想一想小蝌蚪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之后,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鼓励孩子们尽情地去想去说。
3、重复式提问。这类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某个幼儿提出某一问题后,教师重复这个问题,然后让其他的幼儿来回答的一种提问方式。
教师重复幼儿的问题,又让幼儿自己来回答,这种提问虽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幼儿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只有在估计其他幼儿能回答出来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4、反诘式提问。这类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幼儿正确回答时,教师不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幼儿错误认识提出反问,迫使幼儿重新思考,以逐步瓦解幼儿的错误认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提问方式。象这类问题具有疏通教学过程,激发幼儿探索积极性的作用。
如: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南针》
活动准备:指南针、四种动物图案(分别贴在指南针转盘的东、西、南、北四个基本的方位)
活动过程:刚开始时,幼儿并不知道四种动物的图案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位,只是好奇地用小手拨弄转盘中的那根指针,幼儿将这根指针往左转,往右转,快速转,慢速转,可不管怎样,这根指针最后就是指向处在南方的小猫图案上,于是幼儿说:“这根大指针喜欢小猫”。
想一想,怎样用反诘提问的方式来纠正、疏导孩子的认识?
四、幼儿园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设计教学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启发性
2、关键性
3、层次性
4、发散性
(二)教学提问技巧
1、问题设计技巧
(1)难度。难度即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立足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水平,问题既不是太难,使幼儿摸不着边际,不知如何回答;也不是过易,使幼儿轻易就能回答。
首先,教师的教学提问不能仅仅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一味根据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设问,使“教学活动走在儿童发展的后面”。
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超出“最近发展区”水平,使问题显得过难。
再次,教师要善于观察,会观察,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2)角度。每一个具体教学活动内容,设计问题的角度都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每一个角度都是好的,有效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发展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提问。
例如,有些教学内容可以从一个角度提出几个相互联系,相互递进的问题,让幼儿用同一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解答,这类提问就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迁移,使新知识得到深化拓展。有些教学内容则需要从多个角度或相反的角度去设问,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3)精度。由于幼儿自身发展水平有限,认知能力还很差,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和具体性的特点。由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提问时,语言一定要做到简洁、准确、形象、明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同时,问题答案的内涵和外延清楚,不摸棱两可。否则,将容易造成幼儿对问题的误解。
案例一:《又多了一点!》
一天妈妈带圆圆步行去逛商场,由于路途较远,圆圆有点累了,便一路不时地问:“妈妈,还有多少路啊?”
妈妈:“还有一点路程,快到啦!”
圆圆疑惑不解地问到:“刚才,你不是说还有一点路吗,怎么走了这么长时间,还是有一点啊?”
妈妈:“那还有一点点了!”
圆圆更是奇怪了:“啊!怎么又多了一点呢?我不走啦!”
案例二:《爱说谎的老师》
上中班的儿子一天下午放学回到家,便对妈妈说:“妈妈,我老师今天说谎话啦。”
妈妈:“怎么会呢!你可不要胡说啊。要不,阿姨就不喜欢你啦。”
儿子:“是真的!今天我们上数学课时,她说3+3=6;过一会儿,她又说2+4=6;到快下课的时候她又说5+1=6。”
(4)密度。这一点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以一种单一的“教师讲,幼儿坐着听”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师的讲、提问、幼儿的参与等合理地搭配起来,使每一节课都显得形式丰富多样,布局张驰得当,疏密有致,起伏合理。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教学活动显得单调乏味,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提问操作技巧
(1)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最恰当?总体来说,要在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激起幼儿的注意时才提出问题,务求问题提在认知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理解知识的疑难处和思考问题的矛盾处。这样才能使幼儿有接受问题的心理准备和愿望。
(2)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总原则是面向全体,照顾个别,力求使大部分幼儿都有机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 同时,教师还有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
(3)提问的方式。
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声音要清楚。
其次,提问时的态度要亲切、和蔼,富有感情色彩;同时表述问题时,要带有几分的神秘性和启发性。
再次,切忌在幼儿回答问题的时候进行插问,反问,追问,以免把幼儿弄得胆战心惊,手足无措。
最后,不要事先把答案框得太死,在幼儿回答的稍稍有点不符合时,便想尽办法引导,似乎非得“引君入瓮”不可。
总之,幼儿园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