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文学史重点

2022-11-29 来源:易榕旅网
绪论部分 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选出了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联领导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被确定为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文艺总方针;起到了继承革命文艺传统,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创造新时代文艺而奋斗的重大历史作用;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双百方针

1956年5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具体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这一方针的实施界限和范围“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文学创作出现勃勃生机。

大跃进新民歌运动

大跃进新民歌是1958-1978年激进文艺路线的表现形式

纪要与三突出

激进文艺路线发展到顶峰,其标志是纪要。

纪要内容;否定十七年文学;开创文艺的新纪元;推出样板戏。革命现代舞剧;根据样板戏的创作经验,提出指导文艺工作的新理论。

三突出;突出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任务;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朦胧诗与三个崛起

朦胧诗产生于文革时期,代表人物——舒婷、北岛、顾城„„

他们的诗歌主题就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控诉;他们张扬个性。在表现方式上,离经叛道,所以这样的诗歌必然引起争论于是就有了三个崛起;

三个崛起指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三篇为朦胧诗辩护的文章,具体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主要思想有: 第一、朦胧诗代表了由非我向自我、非人向人的回归的趋势。 第二、朦胧诗代表了回归艺术本身的趋势。

第三、提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呼声,公开亮出了现代主义的旗帜。

朦胧诗因此反倒扩大了影响。也因此,在西方文学思潮的强势面前,有一些作家就开始“寻根”。

第一章 归来者

因艾青《归来的诗》而得名,指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蒙难,在改革开放后的到平反,重返诗坛的诗人,就叫归来者。有曾卓、艾青、蔡其矫、林庚等,他们的诗歌风格带有明显的反思特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反思,也包含者个人的沧桑情怀。

新边塞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于新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等。严

峻而旷达的边塞生活不仅冶炼了他们的灵魂,也铸造了他们诗歌的品质与气质。荒僻的自然界和奇异的边塞风情,进入了他们那审美视野,他们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的深沉和浓郁的当代性色彩。同时,新边塞诗歌摆脱了表层性描写的束缚,以一种隐含的、意向化的传达手段,使诗的思想寓意活跃在写实与象征之间,做到了意与像交融,心绪与画面的叠合,从而实现了对边塞时空和题材本身的超越。新边塞诗是中国西部豪放派的歌唱,诗人们崇尚的是阔大的含蓄与恢弘的悲壮,他们的诗发展了唐代的边塞诗风,不仅具有苍凉、慷慨、浓厚的特点,而且具有明朗、刚健、朴实的风格。新边塞诗是中国80年代变革现实的产物,是一种犷悍而悲慷、激越而雄浑、传统而富有时代色彩的现实主义新艺术。

思考题

怎样理解“石头”意象?“树”的意象? 做过作业。

第二章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学者散文 对中国传统文明的重温与反思。(文化散文)

90年代的散文有哪几类

文化散文 学者散文 作家散文 女性散文 西藏散文

杂文集中出现在哪几个时期? P117

从沈从文的两篇散文看其建国后的心态?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这篇散文表现的是作者孤独、压抑的心态。 《致张兆和》 诚心地赞美新中国

怎样看待余秋雨的大散文? 方法

从历史反思方面来思考。(自然山水背后的文化内涵) 从所处的背景来看他的优越性 在悖论与两难方面展开 基本主题;围困与突围

第三章 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指的是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 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其主要特征,一是在题材上的拓展,除表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之外,还描写工农于部、知识分子等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感情生活等等;二是突破当时话剧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的套子,代之以对真实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三是主题大

多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小剧场戏剧

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

戏剧的写意和写实,表现和再现

写实再现与写意表现,这是两个流派。前者是说,文学是以形象反映生活,是生活、社会的再现。后者是说,文学是主观情感的表现,是思维意识的体现。

茶馆中,常四爷与二得子的冲突

第一幕中松二爷、常四爷与打手二德子冲突的场面,篇幅仅占一页,戏剧冲突、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发展的层次却写得有声有色。冲突刚起时,兵痞二德子企图以势压人,但并不想真的打架,所以问常四爷在“对谁甩闲话”,被对方呛了一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后,他被掐着短处,下不了台,就要动手打人,不料想对方轻轻“闪过”,他更加没辙,只好虚声恫吓。这时“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二德子,你好威风啊”,马上使他收束,赶紧以大家都是“外场人”来打圆场,常四爷爱国、梗直,而又粗中有细,所以说话处处不让人,用“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冲锋去”,呛得对方没话可讲,但他也不想节外生枝,所以并不主动与对方动手;而只有三句台词马五爷形象更显出作者的大手笔;马五有洋人之势可依,所以一句话就制伏了二德子;以文明人自居,所以教训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但他制伏二德子并非因为同情常四爷,而是因为打架会惊扰他喝茶,常四爷骂洋人又无意中得罪了他,所以当常四爷要他评理时他冷冷地一句“我还有事,再见”就过去。短短一页,塑造了四个性格鲜明、心理层次丰富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与其性格、心理配合得丝丝入扣,委实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

什么是铜豌豆?

出自关汉卿--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热,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该比喻表现自己坚强、耿直的人格豌豆蒸得烂、煮得熟、捶得扁、炒得爆、在豌豆皮里也不会响 作者反言之 意为不同常人

高行健的二部新话剧《绝对信号》《车站》 《绝对信号》;戏剧冲突老套,故事发生在车上,人物有老车长,主角小号,小蜜蜂。劫匪,

戏剧冲突就是正义与邪恶的冲突,老套但让人耳目一新。 表现在;1、突破了时空界限。

2、心理冲突在舞台上表现得很成功。

3、在话剧舞台上全面使用声、色、光、电技术

车站;很明显在模仿借助法国的荒诞剧; 车站的舞台布景是城市中的公交站,背景就是天幕,大幕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人物是候车者,他们的目的地各不相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年轻人,背着行囊。因为他不管场景如何切换都始终保持他的状态。这部戏很像等待戈多,但内涵不同,冲突退居次要地位,重要的是时光在等待中流失。戏剧内涵就是人生怎样才能不虚度。

第四章 三红一青

指红旗谱、红日、红岩。 青春之歌

三山创

革命历史的传奇化

传奇化;对历史人物,英雄经历适度的夸大。让事件和人物具有传奇色彩,代表作,《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特点是;通俗,故事曲折。有传奇性的人物,还有语言通俗,所以这类小说受到了大量的欢迎。 红岩描写了怎样的浩然正气? 背景;内战

非常时期的残酷斗争(地下工作者和狱中斗争) 悲剧的结局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第五章 伤痕小说

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提法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而真正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同属“伤痕文学”的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思小说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

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组成部分。

寻根小说

进入 80 年代中期,文坛出现 “文化寻根”热 ,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张承志的《黑骏马》、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等;他们希望从“民族文化心理”的层面,解答为何中国会出现“文革”十年动乱乃至自盛唐以来国力衰落的疑问; 这是新时期首次出现的以明确的理论主张倡导的、理论与作品同时出现的完整意义上的文艺思潮。

新写实小说

又称“新写实主义”, 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 《一地鸡毛》 等;他们热衷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崇尚对现实的“原生态”表现,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其创作呈现出新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新历史小说

80 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主义的“开山之作”;其他主要作家作品有黎汝清的《皖南事变》、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新历史主义在真实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追求对题材的抽象和超越,把题材、人物、事件仅仅当作一种背景,主要表现主观体验和人物心灵,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

官场小说

官场小说”是 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反映生活的小说类型,从很大程度上说官场小说,其文化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文学的意义。“官场小说”其实是民间通俗的说法,是作家以独特角度观察以中国政治官员为核心的大众生活、执政能力和社会现实,以及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的现状与进程。

陈焕生上城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的两篇文章 夏天的公式

介绍以下作家中的一位

铁凝 王安忆 琼瑶 余秋雨 王蒙 张承志 史铁 余华 生莫言(生活与创作) 余华

余华生于浙江杭州,长于海盐。父母都是医生。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曾在一家镇上的医院任牙医。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处女作《星星》发表在《北京文学》1984年1期。后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

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他是“先锋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说带有很强的实验性,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死亡是他执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观的叙述语言和跌宕恐怖的情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生存的异化状况有着特殊的敏感,给人以震撼。然而他在90年代后创作的长篇小说与80年代中后期的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使他享有盛誉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了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题,极端化处理仍时隐时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