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深度报道初探
◎张雅薇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传媒业进入了智能化媒体的时代,“看新闻”和“写新闻”的方式都 将产生急剧变化。在智媒时代,深度报道既是坚守人文价值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也是真正达到人机合作的新闻生产 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无论新旧媒体,深度报道都会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新旧媒体应根据其特性,对人工智能的数 据和算法合理利用,方能使深度报道在智媒时代落地生根。
[关键词j智媒时代深度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写作
媒介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整个传媒业的变化,这也使得 新闻从业人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往被当做传统 媒体同新媒体竞争的“杀手锏”的深度报道,也呈现出适应 新媒体形态和新技术特性的一面。然而,笔者认为,在社会 化媒体形成的“碎片化”阅读的趋势下,深度报道无论在何 时何地都应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它必然要受到媒介环境 的影响,从而使得其含义产生新的变化,新旧媒体在深度报 道上的方法也将相应产生新变化。
一
、
内涵和外延都将可能重构。2016年12月,“百度新闻”手机
APP推出的“聊新闻”的功能即是对深度报道的挑战。“聊
新闻”通过聊天的方式,可以较为精准地回答关于新闻要 素的提问,几回合对话后新闻事件的前后过程都能清晰地
显现。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人工智能,把某一时间的相关新 闻汇聚,再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把核心信息整理成百 字左右的“聊天内容”,从而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这样的 新闻报道方式既能满足读者更加深层次而又精确的内容 需求,也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其实在2016年2 月,国外的数据新闻网站Quartz就已最先推出类似的新闻 应用,此后,《华尔街日报》、CNN、BUZZfeed等新旧媒体也都 有尝试。
深层次而又精准的信息输出,这是深度报道吗? 一方 面,其通过对大量新闻数据的“学习”对新闻事件有清晰的 脉络,能基本反映其全貌,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可能会呈现 得更为清晰;另一方面,其一问一答的模式以及“瘦身”后的 内容又与微博的“碎片化阅读”无异。技术的发展绝不会停 留在百度“聊新闻”的水平,“深度报道”的含义必然在智媒 时代发生变化,因而必须重新审视深度报道的定义。
选题更具开放性
智媒时代下深度报道的含义
深度报道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 西方,当时是以“解释性报道”的形式出现的。到了 60年代 的美国,深度报道开始引起广泛关注。而在我国,拉开中国 深度报道大幕的是“渤海二号”翻沉报道,开新时期舆论监 督之先河。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 同时披露了该事故。报道被认为是批评性新闻的重大突 破,走的是实事求是的路子,以舆论监督推动了民主和法 制建设。深度报道最早开始被人们重视和使用是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当时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 日报》,甚至是《人民日报》这样中央的主流大报的编排中, 深度报道受到髙度认可并得以持续发展。这批报道,将解 释性报道与调査性报道溶于一炉并以前者为主,为1987 年贏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深度报道之年”之誉。接下来是 1989年到1992年近三年的低潮期,而后以《南方周末》为 代表的纸媒,以及央视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査”等开始 大放异彩。
智媒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我们“看新闻”和“写新 闻”方式的变化。在“看新闻”上,VR/AR等技术的发展将为 用户带来更加临场化的体验;在“写新闻”上,机器新闻写 作、新闻无人机、网络视频直播、VR/AR直播等新技术丰富 了新闻报道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地理位置上的局 限,使得新闻采写更加便捷。此外,基于大数据、传感器等技 术的发展,信息生产得以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用户获取信息 则更加趋向“私人订制”。
媒介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深度报道的含义和方法产 生影响。在媒体日益智能化的时代,深度报道这一概念的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掌握着新闻信息的来源,其来源相 对单一,选题标准也相对明晰,其深度报道大都倾向于选择 时政新闻,或当下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在智媒时代,我们进 入了“万物皆媒”的状态,所有人和物的传授关系都是双向 的,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因此,智媒时代的信息来源更 加多样,选题也更加多元。这就要求记者在深度报道的选题 上,能兼顾更多来源和多元信息,更具开放性。
目前,仅从微博的舆论场来看,热点事件的讨论往往是 声讨和声援并存,但往往很多热点随着当事人的“退场”就 开始逐渐冷却,网民带着模棱两可或者自认为明晰的“事实 真相”就去追随下一个热点了。在智媒时代,一方面庞杂信 息使得网民面对网络事件难以适从,部分网民既想拥有独 立判断的能力,但也难免不被牵着鼻子走;另一方面,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使用使得媒体具备了分析网络庞杂 数据的能力。因此,笔者认为,深度报道也应该多涉及网络 上的舆论热点事件,尽量在纷繁复杂,普通网民难以辨别真
新闻前哨2019年第8期 25
/政府网专题/
相和是非的舆论场中还原事情的真相,揭露事态发展的内 在规律。
内容更具互动性
有人认为,像“聊新闻”这样的模式,由于它分次并且 “瘦身”后发出,类似于“碎片化阅读”,所以它肯定不是深度 报道。事实上,这种观点是认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只有长 篇幅才是深度报道。其实不然,深度报道不应受篇幅长短的 限制,而是应尽量深刻还原事情的真相。姚文元在1988年 就提出,深度报道主要是内容问题,凡是触及了新闻事件本 质的报道,都应被认为是深度报道,不管写作形式是消息、 通讯、调査报告,或者是“四不像”,不论是单篇报道,或者是 连续、系列、组合式。[4]他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只要是触 及了新闻事件的本质,那就是深度报道。
笔者认为,在智媒时代,深度报道应不拘泥于形式,而 更具互动性。不妨设想一下,某APP利用人工智能程序收 集网络数据,通过处理呈现事件的来龙去脉,读者和各方信 息源可以自行填充数据,人工智能再与人合作筛选这些信 息,进一步充实内容,从而更加清晰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 质,如此反复,真相也会越来越浮出水面。
二、智媒时代下深度报道的方法初探
彭兰提出,“未来理想的新闻写作,将是人的能力与人 工智能的结合。”笔者认为,在智媒时代,深度报道既是坚守 人文价值的新闻报道方式之一,也是真正达到人机合作的 新闻生产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无论新旧媒体,深度报道都会 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新旧媒体应根据其特性,对人工智 能的数据和算法合理利用,方能使深度报道在智媒时代落 地生根。
1.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也应智能化
相对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上占据权威性、公 信力强等优势,然而,新媒体乃至智能化媒体对传统媒体形 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在资金和技术上相对缺乏,但传统媒 体的转型必须要更加智能化。在深度报道上,结合新的技术 也将大有可为。人工智能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即是挑战也是 机遇。
在深度报道上,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人工智 能,充分挖掘数据源,然后通过算法的设计以获得更准 确的分析,并预测未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 以解决新闻记者的主观性感受、相关性和因果性的混 淆导致的似是而非的结论,从而提高深度报道的深度 和质量。
但是,这两方面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前者可能 会存在算法识别不力,信息核査不准确等问题,从而可能 导致假新闻的出现;而后者也有可能解决了新闻记者主观 性的问题,而散失了温度,或者说欠缺语言功力。因此,这 就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与人工智能合作进行进一步处理、分 析和加工。
26 ;新闻前哨2019年第8期
2.新媒体也需要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虽然诞生于传统媒体,但也绝非传统媒体 的专利。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或者说智能化媒体拥有 明显的技术优势。新媒体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一方面可 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品 牌影响力,实现媒体社会价值。新媒体在深度报道时,应 更加注重“可视化”、“数据化”、“交互性”,同时也应该做 到“深度与形式”,“数据与本质”和“选题与用户需求”等 方面并重。
可视化。新媒体可以容纳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 形式的素材,而在VR/AR,新闻无人机等智能化的技术到来 后,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则更加多样。但在目前,VR/AR技术 还只是在网络直播领域有所涉及,新闻无人机也少见媒体 在深度报道领域使用。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利用这些智能 化技术,以创新的报道形式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新闻,而 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的“长篇大论”;同时,新媒体从业人 员也应该谨防形式的陷阱,过分追逐形式的创新而置“深 度”于不顾,将报道浮于表面。
数据化。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数据,在智媒时代,新媒 体的深度报道应该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将以往很难统计分 析出来的数据加以运用,从而增强深度报道的客观性和权 威性。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引导新闻线索的发现、 驱动新闻深度或广度的延伸、提炼与揭示新闻内在规律,甚 至可以借助机器分析对内容的传播效果进行预判,从而决
定写作角度与风格。但是,目前新媒体在数据的运用还稍显 薄弱,即使运用了数据也仅仅是呈现和描述,缺乏对新闻事 件本质的描述。因此,新媒体从业人员也要做到“数据”和 “本质”并重。
交互性。自媒体时代用户地位的提升,新媒体应该更加 考虑用户的需求。此外,由于深度报道需要揭露事情的本 质,需要多方求证,因此,智媒时代的深度报道应该更加考 虑其交互性。通过媒体与用户的沟通,既增加用户的参与 感,又能使深度报道进一步深化。智媒时代下,新媒体应打 造互动平台,策划互动选题,做到“选题”与“满足用户需求” 并重。
参考文献:[1] 邓涛:《中国深度报道的第一个三十年》,《今传媒》年第9期
[2]
高宁远、郭建斌、罗大眉:《现代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华出版社1998年版
P]杜駿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 姚文元:《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和形式》,《新闻知识》1988年第9期
[5]
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
新媒体发展趋势
报告》,《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
(湖北省政府网)
新
,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