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朱敦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 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
《相见欢》朱敦儒
【原诗】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三、赏析简答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中原乱,簪樱散,几时收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朱敦儒的《相见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词是作者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抒发爱国情怀的词作,全词气魄宏大,寄慨深远,凝聚着当时广大爱国者的心声。
B、《相见欢》第三句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词人之所以捕捉“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来反映悲凉抑郁的心情。
C、词的下片回首中原,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词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们在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D、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解析】C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
三、赏析简答题: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答: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悲凉抑郁的情感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代;代指达官贵人。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以及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3、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