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瑜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只有两囤米,竟借了一囤米给他。周瑜十分感激,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到孙权,提出“三分天下”的想法,受到孙权的赏识。鲁肃又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总领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辞严,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鲁肃病逝,诸葛亮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道:“昔日鲁肃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鲁肃真是有远见呀!”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孙权、周瑜和鲁肃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中,鲁肃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大智慧的人。在紧要关头,借米给周瑜,从而有机会展露才华,被孙权赏识重用。赤壁战前,鲁肃在孙刘联盟中担任联络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中,鲁肃总领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瑜临终前,举荐鲁肃接替自己,担任东吴大都督。孙权称帝时称赞鲁肃有远见。材料中,周瑜善于发现人才,又能大胆举荐人才,才使东吴获此大将。孙权求贤若渴,敢于任用人才,能积极评价人才。题目要求从这三人中选取一人,说出感受和思考,并在班级读书会上发言。写作时,既可以就材料中的事件谈感受,也可以突破材料的局限,放眼整个三国的历史,谈感受。文体上,要求写作发言稿,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以及用语。写作中,提出的观点需要有材料支撑。
参考立意:
1.远见卓识话鲁肃; 2.英雄相惜说周瑜; 3.任人唯贤评孙权。 参考素材:
1.周瑜被蒋干评为“雅量高致”的人,气量并非像小说中的那么小。程普对此有深刻的印象。在周瑜刚入伙时,程普自恃年高,百般刁难、欺侮周瑜。但周瑜非但没有计较,有问题时还经常向程普请教。程普非常感动。从此,一句“气廓非凡”就又成为对周瑜的闪光的评价之一了。古语还有一句:“曲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音乐造诣的高超。还有,一句“雅量高致”舍他其谁?
2.周瑜“有礼”,“有礼”体现在他待人谦恭。遥想孙策死后,孙权即位。这位年轻的君主没有威信,自然不被部下尊敬。别人对孙权行礼都是想越简单越好,可惟独周瑜不厌其烦,依然作大臣对君主的礼。那样认真,那样忠诚,很难有人不感动的。一片赤诚丹心也。
3.“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孙权这一席话概括了周瑜天才的军事能力。周瑜做事周密严谨,肯定靠得住;周瑜用兵英勇果断,当然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周瑜为吴国的兴亡作出不朽贡献,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奋力一搏,横扫千军。“目光所及之处,樯橹灰飞烟灭。”气势何等的大。周瑜手下皆义兵也,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4.周瑜是一个情感细腻的音乐家,是文武双全的军事家。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这样一个大英雄,怎么不能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明星呢?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只是历史离我们遥远,被风尘所湮没了吧。
5.鲁肃周瑜都是当时的豪杰,所谓英雄相惜,后来周瑜也把鲁肃推荐到了孙权的旁边做官。鲁肃见到孙权后两人一聊,真是有相逢恨晚的感觉,我不知道陈寿是如何记录他们当时的私密对话的,但《三国志》里关于这段写的着实精彩,堪称东吴版的“隆中对”。其中很关键的一句鲁肃说的话是“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鲁肃就已经不管那个支离破碎的大汉王朝能否复兴了,他想的只是如何帮助他眼前的这个主子夺取属于孙氏的天下,估计这说出了孙权的真实内心想法,不过呢这个时候的孙权还是很保守,只是表示他想尽自己义务来辅佐汉室,但是鲁肃的这种构想无疑深深地印在了孙权脑海里,为日后鼎足三分天下有其
一勾出了蓝图。后来的事证明,鲁肃的这一政治远见着实非凡,当然了他的这种构想还是不能和诸葛亮那种近乎白日梦似的“隆中对”相比的,毕竟孙权要实现划江而治还是很有可能性的。
6.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当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猜忌,X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谋略家。《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说赵咨的话有吹捧之嫌,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业。而宋朝文豪辛弃疾更是对孙权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让他那一首好词结束本文吧。
范文
我眼中的周瑜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要谈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一位才华横溢、光芒四射的都督。他就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直至三分天下的东吴大都督——周瑜。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公瑾。”当年东吴领袖江东小霸王——孙策在遇刺重伤后,仍苦口婆心地告诫其弟孙权。可见周瑜当时在东吴的崇高地位和重要性。是周瑜,成就了东吴不可撼动的三分天下的地位。也是他,提出“中原地区动乱,以吾等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使吴国无后顾之忧地发展,并逐渐富强。
当周瑜发现鲁肃的才华后,积极向孙权举荐,后来鲁肃为孙刘联盟的巩固、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建立了汗马功劳。最后,在周瑜临终前,举荐死后由鲁肃代替东吴大都督之职,鲁肃果然不负众望。
“曲有误,周郎顾。”“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抚弦。”据说,周瑜哪怕醉后也能清楚地分清错了何音,可见其琴艺精湛。
“三气周瑜”不过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自己设计的虚事,不过是为了迎合匡扶汉室,匡扶正统主题而已。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赶回驻地江陵,准备出征的路上时得了重病,最终卒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岁。只可惜天妒英才啊!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将军帝王对周瑜也有极高的评价,比如刘备评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王朗:“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孙策:“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谐也。”范成大:“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周瑜。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
这就是我眼中的周瑜,一个气量宏大、谋略过人、用兵如神、琴艺精湛、才华横溢的“完人”。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不妥之处,请各位同学指正。 点评:
例文选取了周瑜这一人物来谈感受。先总说对周瑜的印象,再简要叙述周瑜的英雄事迹,然后从多个方面评论周瑜。如:孙策临终前向孙权力荐周瑜,英雄相惜,气量宏大、谋略过人、用兵如神、琴艺精湛、才华横溢等。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文章是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文体要符合发言稿的特点。
点睛
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
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