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2024-01-31 来源:易榕旅网


领德大厦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建筑物为18层混凝土结构办公室,设2层地下室,总用地面积为7700㎡,地下部分占地6600㎡,基坑开挖深度为8.7米,现场标高约为-0.6米,地下室底板标高-8.5米,底板厚度为700㎜,电梯井位置承台底标高为-12.1米(含垫层),开挖深度为基坑下2.8米。基坑主要剖面采用搅拌桩+土钉墙+放坡+排桩支护结构。场地采用搅拌桩止水帷幕封闭,搅拌桩为φ600@400×400,相互塔接200㎜。本设计基坑等级为一级,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本基坑监测按一级要求监测。

2.监测项目,控制值 序号 1 监测项目 支护结构顶部位移监测 监测工作点 报警值 控制值 仪器 变化速率 22 30㎜ 40㎜ 经纬仪 5 -10 测点布置 15米∕点,局部加密 2 3 4 5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 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周边管线沉降监测 水位监测 22 4 6 4 20㎜ 20㎜ 20㎜ 1.5m 30㎜ 水准仪 30㎜ 水准仪 30㎜ 水准仪 2m 水位仪 3 -5 3 -5 3 -5 15米∕点 30-50米∕点 布在市政管线 3.监测频率 施工进程 开挖深度(米) ≤5 5-10 <7 底板浇筑后时间(天) 7-14 14-28 >28 4.水平位移监测

①在施工区影响范围外,保证基准方向通视良好,设不少于三个首级控制点。在基坑的周边埋设3个永久性工作控制点,控制点按标准制作:埋设直径12㎜不锈钢钉,以保护其不受破坏。观察点的埋设按规范要求进行。

②本基坑采用小角度法和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采用前方交会,导线测量和后方交会法监测。极坐标法外业监测,交会法和小角度法采用南方全站仪测绘,进行野外采集。监测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改正,平差计算,生成监测报表和变形过程线图,变形速率及变形预报图。

5.竖向位移观测

①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外的地方埋设3个竖向位移观测基准点,基准点采用二倍基础宽距离周边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上,以Φ12粗不锈钢或镀锌管埋设

②按变形测量规程中的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采用自动整平水准仪,木质铟瓦标尺,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采用闭合环法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线路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应采用同一观测设备进行

监测频率 1次/2天 1次/1天 1次/1天 1次/2天 1次/3天 1次/5天

观测,在每次观测前对所用的仪器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校验,初值观测是各次监测的起始值,可采两次观测以获得更准确可靠的初始值。

6.地下水位监测

①选用直径Φ50硬质PVC管,底部加盖密封,防止泥沙进入管中,管下部留出0.5-1米沉淀段(管壁不打孔),用来沉淀虑水段带入的少量泥沙。中部管壁周围钻6-8列直径为6㎜的滤水小孔,纵向孔距50-100㎜,相邻两列的孔交错排列,呈梅花状布置。管壁外部包扎过滤层,上部管口段不打孔,以保证封孔质量。一边将水位管放入已成孔的钻孔中,一边用套管接头将PVC水位管一节节的连接上,同时用胶带密封,最后用细砂及回填土填满水位管外围的空隙,埋设深度超过基坑设计平均深度。 ②采用电子水位计测定基坑内外地下水位

7.成果报告

在监测过程中,若发现位移,沉降较大等异常情况,立即向甲方,监理,施工单位等上级部门汇报,并现场形成初步数据,指导施工。监测完成后,及时整理观测资料并向甲方反馈观测结果;测量结果正常,则在测量结束后3天内向监理提交完整的监测简报。大雨天观测过后,则在每次观测结束后24小时内向监理提交完整的监测简报。当整个监测工作结束后,15天内向业主提供满足要求的监测报告。

监测成果报告包含如下内容: ㈠监测点平面示意图 ㈡监测成果表

㈢监测项目变化速率,时间,监测项目变化量曲线图 ㈣监测分析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