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I 引言...................................................................................................... 1
一、我国小学校园安全现状.............................................................. 1 二、关于校园安全的概念界定.......................................................... 3 (一)校园安全定义................................................ 3 (二)校园安全分类................................................ 4 三、探究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4 (一)农村学校安全教育滞后,小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4 (二)校园安全机构形同虚设,学校存在侥幸心理...................... 5 (三)落后地区的小学教育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5 (四)课间活动成为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诱因.............. 5 (五)路上安全成为危及学生安全的主要问题.......................... 5 (六)当代小学生成长环境改变巨大,心理易受影响.................... 6 四、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防范对策研究.......................... 7
(一)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7
(二)制定和严格执行校园安全制度.................................. 7 (三)改造更新落后的教育设施,定期对个别设施进行检修.............. 8 (四)加强校园礼仪教育,注重对学生课间活动的引导.................. 8 (五)加强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加强校车管理...................... 8
(六)加强对小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加大对小学生的关怀程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9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摘 要
当今社会,我国日益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在校园安全防范存在严重疏忽和漏洞,校园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将在汲取前人研
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校园安全事故进行了全新定位、解释,并从我国农村的现实出发对此分门别类,更加深入探析引发校园安全事故的各种隐患,从学校、教师、家长的角度分类总结各种原因,对症下药,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有益经验,并针对农村小学的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呼吁关注儿童生命安全,关爱儿童健康成长,建设和谐、安全的校园秩序,为儿童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农村小学;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儿童健康 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防范对策研究 引 言
人世间的灾难常常在你我不经意间突然袭来,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是受害人还是旁观者,心底总有一种重重的创伤,久久不能抚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孩子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由于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的原因,面对灾难孩子是最脆弱的群体,是最需要呵护和教育的对象。反观社会现实,校园安全事故频发,触目惊心的数字痛击我们的神经,无数花朵般的生命在瞬间凋残,仅仅是表示哀悼和慰问不能填补家长内心大的空缺,事后补偿也只能是对受害家庭的经济慰藉,保障小学生安全的关键还是防范,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切实加强校园安全教育,探寻校园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对于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维护校园安全,建设和谐校园意义深远。 一、我国小学校园安全现状
早在全国第12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来临之际,教育部首次发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逾七成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在农村。 据统计,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7.68%发生在城市,72.32%发生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的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明显高于城市,分别是城市的2.9倍、3.9倍和4.2倍。(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gov.cn/jrzg/2007-03/26/content_561911.htm )
另外,经过走访莱芜的农村小学校园,当地教师告诉我们:近几年,小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明显减少,死亡的例子也很少了,造成的损害也较以前少很多了;在意外伤害中,男孩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女孩;小学生伤害事故多发生在寒暑假,其中溺水和交通事故是主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小学校园的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小学生伤害事故还是没有在根源上被杜绝。 案例一:2010年8月1日至8月3日三天内,薛城区常庄镇大辛村、付庄村连续发生两起中小学生到河里洗澡造成的溺水死亡事故。8月1日下午2时许,薛城区常庄镇大辛村14岁男孩叶某和12岁男孩田某结伙到邻村吴庄村一个采土遗留下600平方米的水坑内洗澡时,不幸溺水死亡,晚上10时许才将两具尸体打捞上来。两日后,8月3日,该镇付庄村15岁女孩带其11岁表弟王某到华众公司电厂南放羊时,因天热到河里洗澡也发生了溺水事故,当地群众发现异常并将其打捞上来后,采取各种方式抢救,也没能挽留住他们年幼的生命。
案例二:2002年,9月23日晚6时50分,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二中是市属重点中学,有初中三个年级19个班,共1563名学生。9月23日,晚自习结束后,1500多名学生从东西两个楼道口,在没有任何照明的条件下,蜂拥下楼。在西楼道接近一楼的最后四五个台阶处,楼梯护栏突然坍塌,前面的学生纷纷扑倒在地,后面的学生看不清,仍然纷纷往前拥挤,酿成事故。
案例三:甘肃正宁县“11·16”校车事故,19名幼儿园的孩子在校车中丧生。暴露出的问题,既有严重超载、司机违章逆行,也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安全检查完全缺失等等。 看着这一段段惨痛的经历,我们不禁开始颤抖,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当我想象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时,忍不住的是无尽的辛酸。曾经或许他是个很优异的孩子,全家人以他为傲,可是却因为一场意外而结束了自己年幼的生命。案例一与案例二中,教师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的粗心大意和教育不及时才酿成了今天的祸害;案例三中是学校、社会、家长、司机共同失职的结果,此类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胡适先生曾说,“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①]。当下,频繁的校园安全事故已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各教育部门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旨在增强学生的安全自救、防范意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小学校园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还不够健全,安全意识还没有充分被唤醒,保卫孩子们的安全还需各方面的努力。
二、关于校园安全的概念界定 (一)校园安全定义
依据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颁布的《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②]第一章第二条精神,从狭义上讲,校园伤害事故可以理解为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这里限定了校园伤害事故的时空条件,时间即在校期间,地点是校园内部。小学生群体在自我保护方面的特殊性,作为学校在保护学生安全方面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③]第七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这一解释意味着小学生出现伤害事故时的责任认定范围更广了,取消了空间限制,扩充了时间范围,为我们认识和处理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给与了法律意义上的支持。
在《学生校园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七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在校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当发生伤害事故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救助受伤害学生。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
由此可见,从广义上讲,校园安全事故是指由于学校即学校负责人在保护学生安全、普及安全教育、加强小学安全管理等方面因疏忽或失当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二)校园安全分类
对于校园安全事故的认定应该从多层次多方面进行界定,厘清学校在保护学生安全方面的责任,大体将校园安全划分为三大类:可视性安全、不可视性安全、心理安全。
可预见性安全:可预见性安全主要是从学校大环境来考虑的,是可见的、可预见、可控制的安全,通过学习的合理管理就能使隐患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甚至杜绝。它主要包括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安全、校内治安安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安全、教室校舍安全及学生的人身
财产安全。这些方面只要学校领导重视,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就能达到可控制、可规避的结果。
不可预见性安全:不可预见性安全主要是将学校和学生放在动态环境中来考虑的,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生打架斗殴、外来人干扰、参加体育活动、自然灾害、疾病、人为破坏等因素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此类安全的防范主要靠教师的安全教育和及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心理安全:心里安全主要是从学生生长过程来考虑的,具有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的特点,对学生健康成长构成潜在威胁。心理安全是近几年在小学校园出现的有一突出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日益深入,不良社会风气、社会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深处农村经济落后,城乡差距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失衡。 三、探究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各方面的因素都会成为危及小学生安全的因素,加之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特殊性,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分析的问题。
(一)学校安全教育滞后,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虽然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上级教育机构一再强调校园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颁布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项安全防范及应急预案,并对各部门作出了统一部署。但是实际操作中,各农村小学校园对此大打折扣,并未按照上级安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工作;现在各小学都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大部分农村小学都将其作为自习课来上,教师并未尽到安全教育的责任;学校很少开展安全教育大会,各班级也很少召开安全教育班会,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寒暑假放假之前,由各个班的班主任强调一下安全问题,至于召集家长开安全教育宣传会更是少之又少。
(二)校园安全机构形同虚设,学校存在侥幸心理
在农村尤其西部偏远农村,学校自上而下对校园安全的认识是非常缺乏的,从学校校长到普通教师都无视校园安全隐患的存在,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安全负责监督机构;保障孩子安全的各项设施几乎没有,即使有也不是为了应付保护学生安全而购置的,大部分是出于应付上级安全检查,只在检查的时候才把仅有的几项安全设施摆出来,其余时间都是在储藏室保管的;门卫执勤人员大部分是退休老干部或者学校家属,对进出校园的人不闻不问,校外人员进入学校活动,校园偷盗、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对孩子们的人身、心里健康造成巨大障碍。
(三)落后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落后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教室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随着小学校园的撤销合并,县乡中心小学已建成教学楼,学校建设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许多教学楼没有通过安全验收就投入使用;教学楼内安全应急通道及安全应急灯形同虚设;学校对电器、电线、防火用具缺乏定期检查,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可设想;放学期间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经常是蜂拥而出,争相向外抛出,校园踩踏隐患严重;部分学校施工时缺少必要的隔离设施和警示语,孩子可以随便闯入,孩子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四)课间活动成为学生伤害事故多发的主要诱因
由于农村小学校园内缺乏娱乐设施,孩子们的课间娱乐活动单一,大部分是下课后在校园内追逐打闹,农村教师大多对此不做任何要求和规范,追逐中被绊倒摔伤的事例屡见不鲜。孩子们安全意识薄弱,对危险的存在缺乏判断,不在意的动作都会给周围同学造成伤害。 (五)路上安全成为危及学生安全的主要问题
自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大规模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中小学,把学生集中在县乡中心学校。然而,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孩子们上学路途远了,交通如何解决?家长接送给孩子的时间精力有限,捉襟见肘的教育部门尚无力提供充足的校车专款、规范学生交通工具,“超载车”、“黑校车”便应运而生。“多拉”、“快跑”成了他们节省成本、牟取利润的不二法门。尽管2007年强制实施了校车的国家标准,但一再上演的悲剧表明,这项规定还没有很好落实。而诸多空白与无力之后,高危的“常态”黑校车就这样流布全国乡村。
(六)当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改变巨大,心理易受影响
小学生心理安全已经逐渐演变成危机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地关注。危及小学生心理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学校在这方面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过分看重分数。现代农村的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们走出农村的唯一途径,由此,孩子们的心理压力非常大。第二,贫富差距明显,农村孩子心理不平衡。通过电视、电影,农村孩子解除了许多关于城市的人和事,感触更多的是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生活差距太大,同样是小孩,自己却没有那么幸福,给嫉妒心理甚至仇富心理埋下祸根。第二,外出务工的思想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身边许多家长都从农村流向城市打工,他们对城市充满了新奇与向往,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梦想着早日长大外出打工,学习成绩下降,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生长。第三,网络文化无处不在,不良思想侵蚀孩子们的思想。电脑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扩展到农村,孩子的好奇心强,抵制力弱,缺乏分辨能力,容易受网络色情暴力文化的影响,不少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学校在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严重缺位:第一,上级部门巡视检查、指导学校工作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学校接受检查、指导,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是学校的义务。面对检察,学校常会做一些突击式处理,要求学生讲假话,而一边有教孩子们城市守信,努力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这种畸形教育到底能教会孩子们什么呢?孩子们学会了撒谎、应付、欺上瞒下。第二,小学校园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第三,过分的强调分数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以分数为评价中心,儿童的心理正处于重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手段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继而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儿童的心里健康成长。 四、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防范对策
农村小学校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和能力差,这要求我们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对症下药,将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之中,保护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 (一)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校定期召开安全教育大会,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第二,各班班主任针对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定期召开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落实学校的各项安全教育制度,强化学生的安全认识,以案例为依托,积极让学生发言,从中体会安全的重要性;第三,定期针对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专项演练,在演练中掌握各种应急逃生技巧,讲解并演示火灾发生时的逃生处理措施;第四,集体学习交通知识及注意事项,遵守交通规则,减少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五,普及用电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用电安全措施,远离危险区并掌握发生用电为现实的应急出来,避免无谓的牺牲;
(二)制定和严格执行校园安全制度
安全保卫制度是防止安全问题发生的日常保证,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对保障学生安全,塑造良好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健全校园安全保卫机构,完善学校保卫制度:第一,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保卫机构(可由五至八人组成),校长作为第一负责人,总体领导组织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部分教师可兼任学校保卫人员,站岗值勤必须配备专职保卫人员;第二,明确校园安全保卫部门职责,负责保护学校财产及师生安全,负责防火、防盗、防毒、防污染、防事故,安排值勤、值班,做好来访接待及登记工作,防止外来人员破坏校园安全秩序;第三,课间及课外活动期间,专职教师要在校园内轮流值班,及时制止校园内的打架斗殴及危险动作,做到预防为主,防保结合;第四,放学后做好引导工作,有组织有秩序的引导学生离校,避免人群拥堵引起的踩踏事件发生;第五,对校园内的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问题。 (三)改造更新落后的教育设施,定期对个别设施进行检修
农村小学的教育设施主要是指教室、课桌等,解决校园教育设施安全问题的关键是教育经费问题。农村各小学要根据校园实际情况,积极向上级反映,上级教育部门也要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小学的合理要求要及时满足,并督促各小学更新教育设施。对于因学校合并而建造的教学楼,一定要保证教学楼的合格,各项应急逃生设施安全齐备。 (四)加强校园礼仪教育,注重对学生课间活动的积极引导
第一,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阶段,各种日常行为以及礼仪的塑造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农村小学必须着重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集体学习并督促小学生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的要求去做,做到仪貌端庄,举止文明,礼貌待人,严禁课间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校园内聚到老师和同学主动打招呼问好;第二,由于教育经费缺乏,农村小学校园可供学生活动的设施几乎没有,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建一些简陋的体育活动设施(如足球场、乒乓球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意识,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缓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利用处于农村的地理优势,定期集体组织学生走向田间,将大自然作为第二课堂,近距离感触大自然,体会父母的艰辛不容易,并结合课程内容,实践劳动的苦与甜。 (五)加强学校、家长之间的联系,加强校车管理
学生上学放学的接送问题已经呈现愈演愈烈的形势,规范学生接送是保护小学生安全重要举措。对于距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学校必须配置校车负责接送,今年校车问题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各地政府及学校也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校车改革应该更加深入彻底:第一,校车管理应该纳入正常教育预算,为各学校配置校车并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证校
车购置安全,杜绝校车承包私营化;第二,加强校车管理,自上到下各教育行政部门将校车纳入学校统一管理,
形成一套完备的校车管理制度体系,促使校车规范化运作;第三,规范司机选拔程序,挑选优秀司机,选择责任心强,驾车稳重,没有出现重大事故的司机,车队校车司机需要调整,经学校领导同意后由主部门统一安排;第四,加强对校车司机的管理,对司机进行岗前培训,制定合理的司机管理条例,对校车司机进行有效监督,司机不准喝酒、校外营运、不得超载;第五,家长和教师必须指定乘车地点接送学生,乘车期间司机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如有因司机疏忽或不当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司机负全部责任。
(六)加强对小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加大对小学生的关怀程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缺乏分辨能力,对于健康和不良信息兼收,保护小学生心里健康,应该坚持教育疏导、防治结合、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原则。
具体措施:第一,注意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坚定社会主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首先,小学生的心理日渐成熟,但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长意义深远,首先学校要合理利用黑板报这一校园宣传阵地,各班轮流负责,在活动中增进心里健康,其次,建设学校阅读专栏,涵盖社会、天文、地理、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沐浴在书的海洋里,再次,在墙壁上张贴各种有识之士,号召学生一次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第二,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推荐各种设和儿童阅读的图书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第三,加强励志教育、自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演讲大赛、宣讲会,引导农村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白自己的奋斗方向,为学习远远不断的提供动力源泉;第四,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正确对待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能片面的将学习成绩理解为孩子们的一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鼓励小学生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对孩子“不抛弃”、“不放弃”,挖掘孩子们的各项潜能,建立多元的评价考核体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带动小学生的发展;第五,学校、老师、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对各类电视电影节目要加以正确引导,家长更要陪同孩子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如自然与社会、科学、励志电视剧等),让孩子们远离网吧,远离游戏、远离色情暴力节目;第六,积极培养孩子们的时间观念,引导孩子们合理分配时间,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劳动与娱乐相结合,严禁孩子们将所有时间都放在看电视上;第七,鼓励社会文艺界增加适合儿童文学、影视作品,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多的题材,在娱乐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五、结 语
孩子是国家队未来、民族的希望,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就是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关注孩子安全,全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各界都要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建良好发展环境,最起码不能像有些黑网吧、黑影像店那样,面向未成年的孩子开放或出售。学生的安全教育,不仅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美满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更要承担起维护小学生安全,引领小学生健康发展的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⑤]的原则,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校园安全隐患,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普及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农村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小学生的安全,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制度、立法等方方面面的突破,高瞻远瞩,不断完善各种保护小学
生安全的保障体系。相信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各种教育问题定能迎刃而解,农村小学校园的安全事故发生率能够降至最低,孩子们的安全得都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师婕. 直击校园安全软肋 [J]. 中国减灾. 2005(12). [2] 徐娜. 校园安全之痛 [J]. 中国减灾. 2010(13). [3] 林秉智. 聚焦校园安全 [J]. 安全与健康. 2008(19).
[4] 宋雪明. 校园安全事故隐患防范措施 [J]. 吉林劳动保护. 2011(Z1). [5] 王利,郭昉. 校园安全的现状和应对办法 [J].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2).
[6] 张翔,葛红艳. 对校园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 [J]. 科学大众. 2007(04).
[7] 刘振华. 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和防治对策 [J]. 法制与经济(下半月). 2008(05). [8] 陈亮. 浅析中学校园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 [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04). [9] 张春露. 校园安全问题探析 [J]. 安全与健康. 2006(09).
[10]王鹰. 外国中小学校的校园安全 [J].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2003(00).
[11]刘鹏,邱友平. 校园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0).
①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 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 新文化运动 的领袖之一。原名 嗣穈 ,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 达尔文学说 “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典故。原文为“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时间”。
① 《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2号令颁布的,于2002年3月26日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的,决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分为六篇四十条,是我国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时处理的依据。
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03年12月4日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99次会议通过,将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计三十六条,旨在正确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就有关适用法律的问题作出解释。
①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最早于1991年8月颁布,后与2004年修订并于2004年9月正式施行,是依据国家正式颁发的《小学生守则》制定的,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①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子女们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学习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因此,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发现农民工子女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对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出现了财政真空,使得问题目前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不够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不规范财政竞争,实施政策动力不足。另外法律支持不足、城乡二元分化的深刻影响也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了影响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子女的人学和适应情况
在一项调查中,农民工子女其中有32.6%的人转过一次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现在),20.6%、17.5%分别转过两次、三次,转学次数达到四次及以上的为7.5%,而没有转过学的为21.8%.多次的转学经历以及生活的艰辛锻造了他们较强的适应能力。在他们当中,73.4%对现在就读的学校持喜欢、肯定的态度,82.9%表示自己已适应现在的学习。说明农民共子女的流动性较强,从总体上看这种融合的状态是令人乐观的。 2.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少之又少。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一项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很少检查子女的作业,即使检查,大多也只是看看老师在作业上的批改结果。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学习情况的了解大多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当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农民工子女首先想到的倾述对象是同学其次是母亲父亲并且很少向父母谈论班级同学及教师的情况。 3.农民工子女的生理、心理状况不是很乐观
在生理健康上,由于经济困难,农民工子女本身营养不容乐观,农民工又无法或几乎不能给孩子提供医疗保险,当孩子们生病的时候往往不能上大医院看病。农民工子女的生理健康受到了威胁;在心理健康上,由于缺乏正确的家庭指导。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文化程度低,无法教育子女,或教育方法粗暴,有的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家长的关心爱护,性格、心理较封闭、敏感。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城市,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许多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子女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自闭,交际障碍等。主要表现为不想读书,家庭中沟通成问题。 4.失学现象严重
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依然严重。很多农民工家庭基本上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扣除每月的租房费、衣食花费、水电暖费、医疗保障费等生活必须花费,所剩无几。凭这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已捉襟见肘,更何况还要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学费、教材费、辅导材料费、服装费、取暖费等)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的单位,与其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做生意,多赚些钱,为结婚成家做好准备。农民工的这种考虑加剧了其子女辍学的态势。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打破城乡二元分化,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公平的待遇
打破城乡二元分化首先要取消户籍制度,然后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配套制度等也随之改革。消除了城乡二元分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税收,城市就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城市为了吸引农民工,就会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当然也包括其子女的义务教育,例如,降低入学门槛。
3.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各部门应该积极相互配合,制定相关的政策 (1).对于家庭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应适当的减免学费。
(2).多方参与共同帮助与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一方面,校方应该和家长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更多的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与大学合作,由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定时与孩子交流和辅导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的特点,应该建立动态的学籍制度,随来随落,随走随迁,便于管理。。 参考文献:
[1] 谢云天. 武汉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调查[J]. 湖北大学学报 2007年11月. [2] 毕誉馨 米热依古丽. 济南市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现代商业》2008年第4期.
[3] 王 倩.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浅析[J].南方论刊,2007,7:52~53.
对教育公平、机会均等的反思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并没有实现与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甚至滞后了一大截,教育公平、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依然很严峻,尤其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更是凸出。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认清当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理清引发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及意义,发挥社会主义的强大作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最重要方面之一。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公平 机会均等 【正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进程得以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民工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并因工作原因,一年不得回家几次,“民工潮”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农民工成为城建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他们撑起了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为城市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当今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
1. 、关于现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统计情况及分析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3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现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面临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1. 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大批适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给原本拥挤的城市增添了不少教育压力,他们大多或因资金问题,或因地方保护主义而被城市的学校拒之门外,无法共享正常的教育资源。
2. 失学现象严重
一部分农民工子女依然生活在农村,跟随爷爷或姥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不能做到及时合理到位,不少孩子就此辍学,渴望像父母一样进入城市打工赚钱,耽误了孩子们的正常学习发展。
3. 教育质量不高
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适龄儿童,大多在农民工子女学校读书,由于资金缺乏,财政支持不足,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孩子们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经验匮乏,教育不平等现象严重。
4. 心理问题突出
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偏远农村,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感,内心承受巨大压力,从小留下阴影。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促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代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存在社会原因。
1. 农民工自身存在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生存,却基本收入不高,无法承担高额的学费和基本生活开支,对公办学校望而却步,只得接受进入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学;农民工子女学校大多民办组织,政府扶持投资少,环境简陋,不利于儿童正常发展;自身意识保守,希望孩子早日踏上社会闯荡,于是农民工子女辍学率比较高;当今大学生找工作难的现状,更加助长了家长及孩子拒绝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户籍制度的限制
义务教育是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户籍制度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依据,城市适龄儿童的教育经费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二农村的义务教育则由乡镇各级政府负责,农民工子女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没有实现相应教育经费的转移,他们的教育问题既不能由乡镇各级政府解决,也不能把全部责任强加给城市各级政府,于是流出地政府与城市各级政府相互推诿,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迁入地的公办学校处于学校规模和自身利益,并不情愿接纳转入的农民工子女,收取高额借读费又加重农民工的负担。我国的传统户籍制度已经到了不得不调整的地步。 3、学校建设存在障碍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上学无非是公办学校和农民工民办学校,这两者的建设都存在缺陷和障碍。城市公办学校根据当地情况设计学校规模,不能完全消化掉农民工子女。即使公办学校适时扩大学校规模,吸纳农民工子女,由于其流动性比较大,会造成一种教育资源浪费。民办学校大多民工自己出资,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并且问题很难解决。况且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不符合相关安全、教育规定,面临着被取缔的困境。 4、教育经费不足
随着我国对教育问题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也成递年上升趋势,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我国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较之发达国家更是少得可怜。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国学校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政府鼓励民办教育,但是缺少对民办教育的指导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缓慢,与公办教育差距较大。当前我国教育经费单靠税收,筹资渠道单一,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1. 、改革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措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到教育公平,全民共享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1、政府牵头提供保障
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上必须起牵头作用,多角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便利,为此保障。第一,资金保障,保证各类学校的教育经费供应,严查克扣教育经费的现象,尤其为民办学校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扶持;第二,政策引导,从资格申请到校园建设都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一定的政策引导与适当让步,保证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正常运转。
2. 改革传统户籍制度
传统户籍制度是制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主要瓶颈,改革传统户籍制度是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打破传统的二元机制,取消外来人员的借读费,建立全国教育经费联动转移机制,每个适龄儿童的教育经费虽其学籍的转移而发生转移。由政府统一协调,就近入学,使其共享社会教育资源。 3、建立贫困基金,扶危济困
由政府向全社会发起号召,在各地区建立贫困基金,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或接受个人、团体捐赠,依据各位适龄儿童的实际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补贴、餐饮补助以及购买文具,帮助农民工子女正常接受教育。关注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及时帮助失业家庭。 4、发挥社会力量,开办各类学校
一方面,要将公立学校办好,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减轻农民工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兴办学校,发挥社会资金优势,弥补政府办学压力,政府只需加以政策指导。各类学校优势互补,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教师资源的轮转,公办带动民办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这样既可以解决吸纳更多农民工子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教育质量问题。
5.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义务教育
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受教育是中国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各教育单位都要增强责任感,紧抓义务教育工作不放松,将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及时对过早辍学的适龄儿童和父母做思想工作,努力劝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当代社会不可逃避的一个问题,而且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重视教育发展,注重教育公平,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我们的社会发展才能越来越好,才能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才能谈构建和谐社会。
农民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当前,我国农民子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就读与城镇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各自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了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人身安全问题,最后简要论述了基于不容乐观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呼吁全社会对该问题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 正文: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它是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整合、社会稳定、减少不平等以及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其子女有些随父母进城接受教育,还有些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无论是在城镇就读的学生,还是“留守儿童”,其教育现状都不容乐观。 一、就读与城镇的农民子女教育现状
因为父母进城务工,其子女随之进城就读,这些学生从经济条件较差、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对缺乏的偏远农村进入父母务工所在地的城镇学校,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经济环境甚至不同的口音、习俗都会对他们产生相应的影响。
其一,存在教育不平等现象。首先,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需要比城镇本地的学生多缴纳较为昂贵的借读费,这就使得原本经济上已较为拮据的农民工负担更重,而且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学生需要经常转换学校,借读费已成为其难题之一。对于这些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有些学校会疏于对他们的管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往往歧视这些学生,认为他们文化基础薄弱,与本地的学生能力千差万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便有意忽略他们的存在。然后,就学过程不平等。农民工子女由于没有户籍,其成绩往往不计入教学考评,无缘获得各种优秀称号和奖项,甚至无缘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1]
而且,这些学生在城镇使用的教材与之前农村所学的版本不同,教学进度、教学环境、学习环境也存在很多的不同,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很多不适应的现象,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也就可想可知了。
其二,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进入陌生的环境中学习,而且这个学习环境与之前农村的环境有很大差别。在新的学校里,他们几乎没有朋友和伙伴,缺乏教师的关爱,甚至有时会遭到优越感十足的本地同学的歧视,加之自身物质条件有限,会让这些学生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极易产生自卑情绪,戒备能力强,忍受性低;孤独感强,归属感极其缺乏,容易产生反抗倾向、被压迫感;自我评价偏低,意志力薄弱;厌学情绪较强烈,学习热情不高。[2]
其三,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父母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住所不固定,而且所住的地方往往环境较差、租金低廉出行不便。学生在脱离家长监护的时候,在上、放学的往来学校的路上,自身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而且,由于物质条件较差,他们自身的生理发育状况也不是很理想,身体素质不强,这也就更加重了自身的安全隐患。 二、农村留守的农民子女教育状况
父母进城务工,无法将子女带出去,这些子女便留守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经常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这样的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
其一,情感依存缺失与道德滑坡。这些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或是“寄人篱下”,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关爱,久而久之,会造成其感情依存缺失,产生孤独感、自闭压抑、性格内向、违反心理。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找不到可以帮助的对象,爷爷奶奶无法及时察觉其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无法及时疏通其心理障碍。时间一久,这些学生及儿童会产生怨恨父母,仇恨有父母相伴的孩子等不良心理,在学校中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打架、斗殴等现象屡有发生,道德滑坡现象严重。[3]
其二,正常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在农村中的都不是完全劳动力,当年迈的老人无法从事农活,便会强迫家中的孩子退学帮忙务农或是从事一些服务行业的工作。其次,偏远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差,正常的教学活动得不到保证,教室简陋、教学用具缺乏、教师缺乏且自身素质不高,这些都使得学生正常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其次,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农村中文化较为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为学生带来学习方面的帮助,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学生在家里感受不到任何的学习氛围,遇到困难得不到援助,学习进步缓慢,学习积极性不高。 其三,正常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缺乏父母正常的监护,年迈的祖父母料理不周,这些儿童得不到正常的约束,容易接受不良习气的影响,从事危险性的活动,不仅对社会正常秩序产生不良后果,而且自身安全存在很大隐患。再次,留守儿童容易成为被侵犯对象。性监护缺位以及性安全防范教育滞后导致自我防护意识严重缺乏;再加入农村地域宽阔、人烟稀少、家中留守老人年迈无力,范围分子轻易利用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女童受到侵犯。[4]
近些年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必须要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教育确实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必然会危及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我们社会教育、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恶劣影响。 三、解决对策
基于农民子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削弱户籍的限制,确保农民子女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及法规,确保这些学生的人身安全。再次,社会应逐步取消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要多帮助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转变对农民工不合理的观念,更多关爱留守儿童和在城镇“借读”的孩子。最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投身于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活动中来,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我教育与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形式贡献自己的一份关爱。只有全社会的共同活动,这些孩子的教育得到正常的保障,他们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6). [2] 徐学俊.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2007,(11). [3]林茜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师范大学,2009. [4]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2009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摘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随迁子女难以融入公立学校,打工子弟学校问题多多,初中毕业基本是城市容留他们接受教育的极限;众多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产物,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
关键词: 农民工、 子女、 课余、公立学校、私立学校 一、背景调查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第二轮“城市移民”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流动人口外出打工日渐出现“家庭化”趋势。许多人不再是孤身漂泊,而是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拖家带口地迁移。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现状调查
1.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
2.农民工子女大多没有自己的时间,缺乏自由,强烈的渴望自由。农民工子女最想要的教育问题多数是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安排时间,学习,看电视和玩。
3.农民工子女大多缺乏主动性。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得知,农民工子女在家不能主动做作业,通常要父母提醒,看电视要父母规定时间。
4.他们希望和父母去一席娱乐场所,但农民工由于工作忙而不能带孩子去。
5.农民工子女自立能力较强,经常帮父母做家务。调查显示,经常帮忙做家务的有33%,有60%的小学生会偶尔做家务。
6.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的积极性高。数据表明,经常参加学校组织活动的占62%。而不参加的仅占2%
7.农民工子女学习性高,喜欢上补习班。他们希望通过补习班,能学到更多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8.自己走路上学的占72%,一方面是由于家里学校近,重要的是父母工作忙。而且由于家庭原因使他们更自立。 (二)调查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
1. 农民工子女缺少自由,自制能力较差。农民工子女,学习要父母监督,看电视不能自己控制时间,而要父母的限制或提醒。
2,他们不会自己安排时间。每一份文件中问卷中,他们理想的教育问题都只学习、玩。枯燥的教育问题使他们变得没有自我。
3. “非法”的打工子弟学校仍然活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4.农民工子女难以同城市学生相容,他们的成绩往往比城市学生差 (三)、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本身要改革创新,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公平,地区公平的国民义务教育制度。在现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像上海那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国家应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和要求,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确定中央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问题。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 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 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 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
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教育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 、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出生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受教育者的行为。而现在出现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组)”等违反了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所以应消除这些歧视性的条款和语言。同时政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 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4、协调疏导农民工的流动。
农民工的流动总的来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个体来说更多的是盲目性。任何城市的资 源都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适当措施适度控制流动人口的规模,如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欠发 达地区转移,以实现发达地区的企业、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民工家庭三方共赢,这也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
5.建立和健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工作制度机制。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例如美国实现的是教育凭证制度,用来鼓励学校之间的竞争,即由户口所在地的教育管理机构给学生发放就学凭证,学生可以用它在异地学校上学,学校则拿收到的教育凭证向政府兑换教育拨款。这就对移民子女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教育机会,坚持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避免了未来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6.加大公办学校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保证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广度,农民工子女上学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7.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根据当前情况应当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给予其合法身份和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因势利导,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其联手办学。从而打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间的壁垒,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8.解决法规与政策实施之间存在的矛盾。农民工流入地政府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流入地政府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通过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
【参考文献】
[1]留守与流动,刘成斌、吴新慧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06出版) [2]我的课桌在哪里,黄传会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06 [3]城市边缘人,史柏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08
[4]从歧视走向公平,蒋太岩、刘芳、谷颖、王坤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12 [5]中国农民工,沈立人,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