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14章)
一、判断并改错
1.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T )
2.基础货币既包括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还包括准备存款加库存现金。(T )
3.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均成正比(反比)关系。(F )
k=(Rc+1)/(Rd+Re+Rc)。其中Rd、Re、Rc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提现率)。
4.现金漏损额与贷款余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T )
5.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F )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即存款货币银行系统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 T )
7.虚拟经济与泡沫、泡沫经济有紧密联系。( T )
8.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F )物价上涨不一定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它有可能是资源
短缺或者是贸易政策的改变等原因。(通货膨胀的特点,就是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9.菲利普斯在研究中发现,货币工资的变动(即通货膨胀率)与就业率(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F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过膨胀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也就是说,通货膨胀越高,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越低,失业率越高。通过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10.正回购(逆回购)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它意味着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 F )央行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1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T )
12.与财政政策相比,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短、外部时滞长。(T )
13.我国目前采取的是稳健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积极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方式。(F )
14.货币短期中性,长期则非中性。(F)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
15.由于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的管制,致使金融资产价格严重扭曲,表现在:压低实际利率,低估本币的币值。(F)压低实际利率,高估本国货币的币值
16.发展中国家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T )
17.恒久性风险就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它源自官方(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F )
18.金融危机与金融脆弱紧密联系,金融危机的爆发以金融脆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为条件。( T )
19.一般来说,金融监管越严格,其成本就越低(高)。( F )
20.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属于分权多头式监管体制。( F )\"一元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
二、填空题
1、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数主要有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冲减指数。
2、政府通过运用通货膨胀手段实现政府储蓄增加的的效应称为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3、由物价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称为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效应。
4、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举行面谈,劝告他们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的手段称为道义劝告。
5、货币主义学派主张货币政策应该遵循固定的货币增长率的规则称为单一规则。
6、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方面,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作用,他们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7、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8、货币因素能否改变实际资源的配置问题称为货币中性或非中性问题。
9、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应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等标准。
10、关于货币政策时滞,把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称为内部时滞。
11、货币政策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外部时滞。
12、中央银行将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或唯一目标,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事先宣布的水平上或范围内的货币政策制度称为通货膨胀目标制。
13、经济趋热,货币政策相应紧缩,经济趋冷,货币政策相应扩张,这种货币政策模式称为反周期货币政策。?
14、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15、关于货币政策时滞,把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外部时滞。
16、某一日期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值称为金融相关率。
17、一国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称为货币化率。
18、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金融资产单调、金融机构形式单过多的金融管制和金融效率低下等现象称为金融压抑。
19、2004年新的《巴塞尔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0、金融监管体制大致可分为单一监管体制、多头监管体制。
21、一般把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称为金融危机。
三、选择题
( B )1. 存款准备率越高,则货币乘数:
A. 越大 B. 越小 C. 不变 D. 不一定
( ADE )2. 中央银行的下列哪些活动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
A. 向商业银行出售证券 B. 向商业银行购买证券 C. 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D. 收回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 E. 在市场上抛售外汇
( AB )3.中央银行的下列操作中,会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的有:
A.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 B.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
C.收回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出售外汇 E.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 CE )4.通货膨胀是货币的一种非均衡状态。当观察到下列哪些现象时,就可以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A. 某种商品价格的上涨 B. 有效需求小于有效供给 C. 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D.太少的货币追逐太多的商品 E. 短期利率下降
( ACE )5. 下列货币政策中,能抑制通货膨胀的有:
A. 提高再贴现率 B. 公开市场业务中买入有价证券 C.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
D.降低再贴现率 E. 公开市场业务中卖出有价证券
( A )6.货币政策调节的直接对象有:
A.货币供应量 B. 物价 C.税率 D. 利率 E. 超额准备金
( CDE )7. 以下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有: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 提高再贴现率 C.央行购入证券
D.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E. 降低再贴现率 F.央行出售证券
( B )8. 在不影响货币供应总量的条件下,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投向和不同贷款的利率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B.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C. 特别存款 D. 直接信用控制
( CDE )9.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三大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称之为\"三大法宝\"它们是:
A.证券信用管理 B.消费信用管理
C.存款准备金政策 D.再贴现政策 E.公开市场业务
( A )10. 由于其能够对货币供给量及经济产生巨大的震动形而被西方经济学家喻为“更像巨斧而不像小刀”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公开市场操作 C.再贴现政策 D.间接信用控制
( AD )11. 降低再贴现率的政策效果是:
A. 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B. 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C. 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D. 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E. 减少了货币乘数
( B )12.在调节货币和信用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的工具是:
A.公开市场业务 B.再贴现政策 C.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D.消费信用管理
( ABD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包括:
A.可测性 B.可控性 C.流动性 D.相关性( )
( ABDF )14. 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有:
A. 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B. 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C. 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D.有利于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
E. 政策效果比较猛烈 F. 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
( ACD )15. 中央银行的“银行的银行”的职能体现在:
A. 集中存款准备金 B. 发行货币 C. 最终的贷款人
D.组织全国的清算 E. 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四、简答题
1.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经济主体的需求动机的研究出发的。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动机: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 L1)。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
(L2)。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1)与投机需求(L2)之和。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思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国民收入(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表示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货币市场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L2=L2(i)。但是,当利率降至—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可写成:
L=L1(Y)+L2(i)=L(Y,i)
也就是说,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2.试述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成因的解释。
(1)需求拉动说。该理论认为,经济中需求扩张超出总供给增长时所出现的过度需求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升、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根据引起总需求增加的原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自发性需求拉动型,其总需求的增加是自发性的而不是由于预期的成本增加;②诱发性需求拉动型,主要是由于成本增加而诱发了总需求的增加;③被动性需求拉动型,由于政府增加支出或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说。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由于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的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成本推进说还进一步分析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和垄断性大公司对成本和价格具有操纵能力,是提高生产成本并进而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此外,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等造成的 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供求混合推进说。在现实生活中,需求拉动的作用与成本推进的作用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将这种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情况下的通货膨胀称之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
(4)部门结构说。结构说的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相互看齐的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这种结构型的通货膨胀又可分为三种情况①需求转移型;②外部输入型。;③部门差异型。
(5)预期说。通货膨胀预期说主要通过对通货膨胀预期心理作用的分析来解释通货膨胀的发生。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一年后的价格将高于现在的价格,就会在出售和购买商品时将预期价格上涨的因素考虑进去,从而引起现行价格水平提高。
3.货币主义学派与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货膨胀的主张上有何不同?
(1)货币主义学派认为,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以导致了通货膨胀预期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菲利普斯曲线右移。 (2)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对付滞胀的根本措施在于,政府必须首先停止扩张性的总体经济政策,将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控制在一个最适当的增长率上,即采取所谓的单一规则政策,以避免货币供给的波动对经济和预期的干扰。
(3)凯恩斯学派认为,总供给减少是导致经济滞胀的主要原因,总供给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影响供给的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如战争、石油或重要原材料短缺、主要农作物欠收、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因而造成了总供给减少并引起通货膨胀。
(4)凯恩斯学派认为,治理经济滞胀必须从增加供给着手。凯恩斯学派提出的对策主要包括政府减少失业津贴的支付、改善劳动条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税收结构等,其目的是降低自然失业率,使总体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建立之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当准备金制度普遍实行,中央银行拥有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权力之后,就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而且是最猛烈的工具。
(2)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撕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再贴现率的决定、调整。这种作用主要着眼于短期,调整货币供给量,由于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这种调整也具有告示效应。另一方面是对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的规定。其作用着眼于长期,主要能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5.什么是货币政策时滞?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称为时滞。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期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形势变化需
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间距离,称为认知时滞;(2)从货币当局认识到需要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间,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制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直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由客观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决定。
6.什么是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取中介指标一般要符合哪些标准?
(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定的中介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
(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有三个标准,即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PS:(1)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
(2)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3)相关性。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4)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
(5)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7.试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涵及诸目标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答: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达到的最终宏观经济目标。
(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 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
(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与统一:①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与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者的充分就业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②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一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在经济发展快时,总是伴随着物价较大幅度的上涨,而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又会受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政策和货币管理当局只能在可接受的物价上涨率内发展经济,在不妨碍经济最低增长需要的前提下稳定币值。③稳定币值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
价值,平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资源结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对称状况、国家的外贸政策、关税协定、利用外资策略等,同时还要受其他国家政策与经济形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④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与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因而是不可取的。只有在就业增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组合,才是我们所期望的。⑤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⑥经济增长与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与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这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减少进口,这当然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总是对各种生产要素产生较大的需求,这往往又会增加进口,从而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当逆差很大时,国家就得限制进口,压缩国内投资,这又会妨碍国内的经济增长,甚至会引起衰退。
8.简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引起利率的下降或上升,在资本边际效率一定的条件下,利率的下降将引起投资的增加,利率的上升则引起投资的减少。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又将通过乘数作用引起支出和收入的同方向变动。如果用M表示货币供应量,r表示利率,I表示投资,E表示支出,Y表示收入,则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可表示如下: M↑→r↓→I↑→E↑→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