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本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瑜”等10个生字,会写“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绍古代官职、器物名称的词语,通过询问、揣摩、结合影视
剧回忆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思;读课文,尝试着通过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读不懂的词语的字面意思。结合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注释及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2、指名读教材第100页的“资料袋”。
3、简介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认读“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纠正其中的错误,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
2、看到课题《草船借箭》,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组织学生质疑、对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指名答、明确:
(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3、默读课文,为自然段标序号,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指名答、明确:
第一部分(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部分(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这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的。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请大
家以“箭”来总结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4、指名完成课后练习2,点评指导。 三、深入研读,加深体验。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1)组织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最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指名答、明确:
第1自然段: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故事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完成课后练习3(2)。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指名答、明确: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可见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
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指名答、明确: 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4、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组织学生分组研讨、指名答、明确: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鼓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5、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分角色朗读这段课文,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
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解。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阅读。
1、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2、本次诸葛亮给了要加害自己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怎么气的?气到什么程度?请同学们去读《三国演义》,找到有关章节,一睹为快!
五、布置作业。
1、“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每个词语抄两遍。
2、课后练习3(1)。
3、选做题:有条件的读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神机妙算 曹操 知天文 懂地利 巧安排 识人心
略。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