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2021-04-05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作者:金升菊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1期

【摘 要】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圈正在受到破坏,外出务工带回的“他乡”文化思想观严重冲击了黔中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缺乏,民族文化成果被商品化,并在旅游中受到严重扭曲,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传承陷入困境,本文针对民族文化保护提出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黔中地区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0079-01

黔中大地欣欣向荣,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明显化;同时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不断推进。在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贵州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发赶超,争取与全国同步奔小康。因此,贵州省根据省情制定了“9+3”计划和“4+2”计划等多项措施提高贵州省教育水平,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成为了民族学与社会学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和贵州省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加强贵州城镇化建设和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以来,贵州经济实力在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提高的同时,黔中地区在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黔中民族文化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一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黔中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圈正在受到破坏

在中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以来,贵州经济得到了发展。贵州省全面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战略黔中等地区也开始了重大的社会变迁,使得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化,民族文化就会被遗忘,再加上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整个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圈受到破坏。 (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缺乏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居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杂居,小聚居”,这样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深入,尤其是在民数民族和汉族居住相互错落的村寨更为严重。现在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地区出现的一种想象叫“汉化”,所谓汉化就是少数民族受到汉族的影响逐步被汉族同化的过程。出现“汉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部分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等过程中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在内心不自觉地效仿汉族,这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也就逐步淡化,甚至缺乏。

(三) 民族文化成果被商品化,并在旅游中受到严重扭曲

多彩的贵州,爽爽的贵阳,黔中地区是旅游的地方。黔中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果是旅游宣传的亮点之一,民族文化成果由全民共享的氛围在黔中地区已经形成。民族文化成果被商品化已经成为黔中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之一。为了扩大黔中地区民族文化影响力,传统的民族文化成果已经被转化成现代化的技术商品,不再是民族文化真正的成果,民族文化成果已经被严重扭曲。

(四)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传承陷入困境

随着黔中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越来越少的人继续加入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抢救队伍。长期以来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传承陷入困境,部分民族文化工艺、民族民间技能已经失传。例如在黔中地区的喇叭(唢呐)民族民间音乐已经陷入了困境,现在聘请喇叭吹手的价格太昂贵。失传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少数民族青年基本上不愿意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

(五)黔中地区民族语言濒危

少数民族语言是一个少数民族重要的标识和象征,是一个少数民族保存集体情感、共同的重要渠道,因此,少数民族语言对于一个少数民族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黔中地区现存的少数民族语言已处于濒危状态。

二、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措施与对策

为了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加强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措施和对策有: (一) 两手抓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手都要硬

黔中地区在贯彻落实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建设战略的同时应该狠抓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建设战略,真正做到两手抓经济和民族文化,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民族文化保护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效果明显。 (二) 鼓励民间力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在民间,鼓励民间力量积极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例如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黔中地区的很多苗族村寨,在每年的冬月、腊月苗族小女孩会自愿、主动到山上砍柴放到“花园”旁边。

(三) 强化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应采取适当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营造少数民族文化圈,加强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抢救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政府充分有效地参与少数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生活,并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关护少数人群体及其成员的利益,包括采取优惠民族村寨政策措施、加大民族文化保护经费投入等。 (四) 建立博物馆和数字民族文化保护馆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集政府和民族民间的力量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小型民族文化博物馆,主要搜集该民族有珍藏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成果等。 小结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维系民族文化生存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 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的因素被舍弃, 被新的社会文化所改造, 这很正常。但应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 认识到它对改善人们的空虚与无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作用, 强化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使其保持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包容外来文化, 与其它文化和谐相处, 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司马俊莲.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对策探讨[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6) .

[2]唐广良.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国际保护概述[M].知识产权文丛(第8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 .

[3]单孝红.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理论与改革.2005. (5) .

[4]晏鲤波.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 [J].思想战线.2007. (3) . [5]第六次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数[z].贵州统计年鉴2012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民族科研项目“现代化教育背景下黔中地区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金升菊(1987-),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社会学、社会统计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