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考真题
【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阅读《狼》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 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人 .C. 屠暴起 暴:突然 .D. 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 狼不敢前 B. 一狼洞其中 ..
C.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屠自后断其股 ..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 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 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 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答案】9. B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B.有误。“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故选B。 【10题详解】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的“犬”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A.“狼不敢前”的“前”解释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上前 B.“一狼洞其中”的“洞”解释为:名词作动词,打洞;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解释为: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D.“屠自后断其股”的“断”解释为:砍断; 故选C。 【11题详解】
D.“记叙的表达方式”有误。 文章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2-2020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阅读《岳阳楼记》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美好 .B. 朝晖夕阴 晖:日光 .C. 樯倾楫摧 倾:倒下 .D. 宠辱偕忘 偕:和谐 .10.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前人之述备矣 C. 至若春和景明 D. 而或长烟一空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第①段交代作记的缘由,其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高度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政绩。 B. “衔远山,吞长江”描写了洞庭湖的大观胜览,“衔”和“吞”极表现力,写出了洞庭湖水气势磅礴的特点。
C. 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看到满眼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感伤到极点。 D. 第③④两段运用对比的写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情景交融,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答案】 6. D 7. A 8. C 【解析】 【9题详解】
D.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偕,一起。故本题选D。 【10题详解】
A.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属:通“嘱”,嘱托、嘱咐。故本题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第③④两段,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迁客骚人在不同的情境下登上岳阳楼的不同心境,因此,本题C项“第③段写作者在连绵阴雨中登上岳阳楼”的表述是错误的,不是作者,是迁客骚人。故本题选C。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3-2019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9-11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岁:岁月 .B.不必若余之手录 若:像,如同必 .C.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之 .D.言和而色夷 和:谦和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司古今意义不同的义項是( ) A.有司业、博士カ之师 ..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C.自谓少吋用心于学甚劳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1l.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 9.A 10.A 11.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古今异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
9. A项有误,岁:每年,句意是: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10. A项古今义不同,博士,古义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今义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本文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11. C项“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的说法有误, 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点评】9.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10. 本题考查辨析古今异义词。答题时应注意,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2018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间,田地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告诉 .10. 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百里奚举于市 B. 必先苦其心志 C. 空乏其身
D.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 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 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 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 6. D 7. D 8. B 【解析】 【9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义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喻”:知晓,明白。整句翻译为: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0题详解】
考查通假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衡”通“横”:不顺,堵塞。
点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考试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 【11题详解】
B项“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此句说法过于绝对。这六个人的经历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型例子。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5-2017年天津市中考语文】三、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 (2)阡陌交通( ) ....(3)咸来问讯( ) (4)欣然规往( ) ..10. 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2.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 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 “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
9. (1)整齐的样子 (2) 交错相通 (3)全,都 (4) 打算,计划
10. A
11. (1)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2)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2. C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 【10题详解】
B.省略了村人和渔人;C.省略了渔人;D.省略了村人,即“此人一一为村人具言所闻”。所以选A。 【11题详解】
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注意关键词语“延”“得”“扶”“向”“志”的意义和用法。 【12题详解】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分析错误。应是:反映了桃花源人热爱和平安宁的生活,不希望外人来打扰。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一年模拟新题
【1-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结课考语文试题】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内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还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下面各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何间焉 间:参与 B. 弗敢加也 加:给予
C. 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 D. 小大之狱 狱:诉讼事件 10. 下面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 何以战 B.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C. 夫战,勇气也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详细记述了齐鲁长战的过程,揭示了鲁国以少胜多的原因。
B. 文中没有对人物直接的评价,但从“请见”“问战”“请从”等词语中,可以读出作者对曹刿的赞美。 C. 鲁庄公在政治和军事是都体现出“鄙”的特点,但他并非昏君。 D. 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凸是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答案】9. B 10. D 11. A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
其意思。B.“弗敢加也”意思是:不敢虚报数目,加,古今异义词,虚报夸大。故选B。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 A.倒装句,宾语前置; B.一般陈述句; C.判断句;
D.省略句。此句省略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完整的句子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故选D。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与分析。A.错误。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本文略写齐鲁战争的过程,详写战前和曹刿“论战”。第一段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属于详写;第二段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属于略写;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属于详写。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A卷】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回答9-11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对下面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澜不惊 惊:起,动 .B.而或长烟一空 一:全 .C.把酒临风 把:持、执 .D.或异二者之为 或:有的人 .10.下面句子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至若春和景明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D.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开篇“至若”领起的语句,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下面的描写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
B.选文第一段与上文对比,一晴一阴,一喜一悲,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意境。 C.选文第二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D.选文句式虽都是散句,却为文章增添了色彩。语言上炼字功夫很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简洁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 【答案】 9.D 10.B 11.D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D.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副词,或许。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B.“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D.“选文句式虽都是散句”理解有误。《岳阳楼记》在句式上工于对仗,多用对偶句(骈句);在骈句当中也适当穿插使用散句,使得整句当中有变化,读起来长短交错,抑扬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都是骈句。故选D。 【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B卷】阅读《狼》选文,回答9-11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9.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缀行甚远(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敌人) ..C.一狼径去(径直) D.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狼不敢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狼洞其中 D.场主积薪其中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而采取的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
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起”形象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 【答案】 9.B 10.D 11.C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B.有误,句意为:害怕前后都受到他们的夹击。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攻击。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不同用法。 A.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B.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C.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D.薪,柴草。无词类活用;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有误,“暴起”写出屠户对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暴”字写出了屠户动作的迅速,不是表现“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故选C。
【4-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1】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送东阳马生序》)
9. ( 3分 ) 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A.撰长书以为贽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天子为动 D.可以为师矣
10.( 3分 )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 3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常手抄借来的书,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敬,态度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美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答案】 9.D 10.B
11.D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为”是动词,“做、当”的意思。A.为:介词,作为;
B.为:动词,求,做; C.为:副词,被; D.为:动词,做,当; 故选D。
10.B.所谓省略句,就是指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应为“又患无硕师名人与(吾)游”。故选B。
11.D.略无慕艳意:一点没有羡慕的意思。理解为“虽然羡慕”有误,故选D。
【点评】9.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10.文言句式的判断,首先可以把句子翻译下来,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看看省略了什么内容,句子成分之间的顺序和现代有什么不同,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11.内容的解释与分析的把握,一定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结合每一个选项仔细比对。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
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5-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9. ( 3分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做记号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
10. ( 3分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已而之细柳军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怒而飞 人不知而不愠 ..D.其视下也 吾视其辙乱 ..
11. ( 3分 )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本文出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B.作者描写大鹏鸟起飞时,运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赞美大鹏鸟起飞时气势恢宏。
C.本文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D.文章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最后提出的关于“天之苍苍''的问题在今天也是十分深奥的。 【答案】 9.B 10.D 11.B
【解析】9.B.句意: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故选B。
10.A.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介词,因;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都是代词;故选D。
11.B.不是为了赞美大鹏鸟,而是为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故选B。
【点评】9.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0.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11.文本内容的理解辨析,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参考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6-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3】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仅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两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妄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 3分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同“汝”,她的。) .B.入则无法家拂士(同“蔽”,辅佐。) .C.无陇断焉(同“垄”阻断。) .D.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 .
10. ( 3分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告诚自己,不要违背丈夫。)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把顺从作为原则的,是妇女遵守的规则。)
C.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
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D.此之谓大丈夫。(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11. ( 3分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用设问句提出自己的观点,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 B.孟子用 “妾妇之道”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是顺从君主的意志,就如同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
C.孟子先“破”后“立”,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D.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如文天祥、岳飞等,都可视为孟子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答案】 9.D 10.A 11.A 【解析】
9.A.有误。女:同“汝”,你;B.有误。拂:同“弼”,辅佐;C.有误。陇:同“垄”,垄断;故选D。 10.A.有误。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关键词“戒”的意思为:留神,当心,谨慎。故选A。
11.A.有误。景春用反问句提出自己的观点。故选A。
【点评】9.文言实词的掌握,一方面需要积累和记忆。同时考生要在记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字的解释。
10.翻译句子其实是对重点字词的掌握。考生可先将句子中一些难懂的字词进行解释,然后将其他词语连贯起来汇成一句话即可,注意句子要通顺、连贯和简练。
11.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和关键词进行分析和比对,从而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7-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9.(3分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B.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0.(3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3分 )下列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答案】 9.A
10.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那只是雄兔那只是雌兔呢? 11.C
【解析】9.A.错误。句意: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改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B.正确。句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C.正确。句意: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D.正确。句意: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傍,靠近、临近;走,跑;安,怎;辨,辨别。 11.C.赏析有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这句主要是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百”和“十”都是虚指。
故答案为:9.A
10.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那只是雄兔那只是雌兔呢? 11.C
【点评】9.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0.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1.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注意结合每一选项和原文仔细比对。 【参考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8-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5】阅读下面《木兰诗》节选,完成下面题目。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②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9.( 3分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 ________ ②当户理红妆________ 10.( 3分 )①处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 11.( 3分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②处画线句。 【答案】 9.记功;窗户
10.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队激烈悲壮。
11.“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解析】
9.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10.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情感。
11.要求赏出木兰回归,家人急切欣喜的情感。列举出词语,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点评】
赏析古诗词,要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词、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理解诗歌的主要意思,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9-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密卷03】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9—11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但当涉猎 但:但是 .C.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D.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非复吴下阿蒙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本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C.本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本文详写了吕蒙好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是一篇劝学与结友的佳作。 【答案】9.B 10.B 11.D
【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是。故选B。 10.本题考查通假字。B.邪:通“耶”,语气词。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本文详写了孙权劝学和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对“吕蒙好学”没有直接交待,是通过鲁肃“与蒙论议”表现出来的,故选D。 【参考译文】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0-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密卷04】阅读《三峡》一文,回答9—11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至于夏水襄陵 陵:山陵 .C.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的 .D.林寒涧肃 肃:严肃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B.沿溯阻绝 C.良多趣味 D.属引凄异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郦道元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四季特点不同,具体描绘四时景色。 B.第②段“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答案】9.D 10.A 11.B
【解析】9.D.错误,句意: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肃:肃杀、凄寒。故选D。
10.考查对通假字的辨析。A.阙:通“缺”,空缺;B.溯:逆流而上;C.趣:趣味;D.属:连接;故选A。 11.B.错误,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迅疾。故选B。 【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1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一模】阅读《岳阳楼记》选文,回答9-11题。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鱼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备 B.南极矣/众妙毕备潇湘/初极狭 ....
C.薄 D.则有去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0.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1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着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暱,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9.A. 详尽/具备,具有。B. 至,到达/非常。C.迫近,将近 /轻视,看不起。D.都解释为“离开”。故选D。
10.A.正确。B. 若夫/淫雨霏霏。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 然则/何时而乐耶。
11.C文中描绘了岳阳楼在不同季节、气候下的风景变化,以及游人心情的差异。最后引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表达了作者的高尚人格和远大抱负。故C分析不正确。 【点睛】 译文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
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1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二模】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9-11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底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的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C.深入不毛 毛:毛发 .D.则责攸之、炜、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10.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先帝知臣谨慎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五月渡泸,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答案】 9.C
10.C 11.A 【解析】
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深入不毛”的“毛”原指草木,这里是长草木的意思,不是“毛发”。故答案为C。 10.【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文言文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A. “躬耕于南阳”是介宾短语后置句;B. “咨臣以当世之事”是状语后置句;C.“先帝知臣谨慎” 不是倒装句;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是状语后置句。故答案为C。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用先帝所说的话更能说服刘禅,希望刘禅能继承先帝遗志;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的忠心。所以选项A中的“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疼,劳苦功高”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A。 参考译文: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查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1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三模】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9-11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 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 于朝廷。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服:穿戴 B.旦日,客从外来 旦日:今天早晨 C.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偏爱 D.期年之后 期年:满一年 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皆以美于徐公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
B.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妻的回答,表示妻子的偏爱之情;妾的回答 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客人的回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 现了自己畏怯、顺从的心理。
C.选文第二自然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D.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 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答案】 9.B 10.D 11.B 【解析】
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旦日”是“明天,第二天”,不是“今天早晨”。故答案为B。
10.【对文言句式的考查。D “皆以美于徐公”的意思是:“(他们) 都认为(我) 比徐公美”。所以这句话省略了主语和直接宾语。“以”就是以为,认为,是这句话的谓语动词,直接宾语“我”省略了。故答案为D。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B项中,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现了自己畏怯、顺从的心
理;客人的回答,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故答案为B。
【14-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四模】阅读《出师表》,回答9-11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禆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陟罚臧否 陟:提拔、晋升 .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深为憎恨,极端憎恨 ..D.夙夜忧叹 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10.下面对语句中停顿的标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部分(1-5段),诸葛亮首先向后主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先帝去世、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接着阐述了有利条件:有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之后他向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B.第二部分(第6-7段),作者追述了三段回忆:先帝当初三顾茅庐,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先帝临终托孤,寄以兴复汉室的大业。
C.第三部分(第8段),作者分别阐明了自己、朝臣以及后主刘禅的责任:自己应进兴德之言,而朝臣则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刘禅要讨贼兴复。
D.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 【答案】 9.C 10.A 11.C 【解析】
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痛恨”是“痛惜遗憾”的意思,不是“深为憎恨,极端憎恨”。故答案为C。
10.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意思是: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三分”是分为三国,是完整事件,中间不能句读;“益州”是地名,不能拆分;“存亡”是生存和灭亡,也不应该句读。此句正确的句读应该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故答案为A。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8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据此可知,C项的“‘自己应进兴德之言’;而朝臣则应‘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刘禅要讨贼兴复”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参考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
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查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15-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5模】阅读《曹刿论战》,回答9-11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 .B.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
C.公将驰之 驰:骑马 .D.一鼓作气 作:鼓起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未能远谋 B.牺牲玉帛 C.可以一战 D.再而衰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按照“请见”“论战”“参战”“释疑”展开情节。
B.本文中曹刿在国家危亡之时,积极向庄公出谋献策,是为了抓住加官进爵的机会。 C.本文中鲁国取胜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D.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了曹刿的言论,略写了战争的场面和具体过程。 【答案】 9.C 10.A 11.B 【解析】
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公将驰之”中的“驰”是“驱车追赶”的意思,不是“骑马”。故答案为C。
10.考查对词语古今意义的理解。A.“谋”古今义都是“谋议,谋划”的意思。 B.“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是“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C.“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表示许可”。D.“再”古义是“第二次”;今义是“然后,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结束之后”。据此,答案为A。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攫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曹刿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从文章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进谏的直接原因,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答来看,进谏根本原因是爱国。所以B项中“是为了抓住加官进爵的机会”的理解是错误的,是无中生有,主观臆测的。故答案为B。 【点睛】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
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6-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六模】阅读《曹刿论战》,回答9-11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有“养”的意思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信:实情 .
D.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 .10.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何陋之有? C.吾与徐公孰美? D.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资源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 9.A 10.C 11.A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项解释不正确,狱:(诉讼)案件。
10.本题考查对倒装句的赏析。语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C项不是倒装句。A: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B: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D: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A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体现了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没有体现曹刿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
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7-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七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9.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借,借给 ..C.穷冬烈风 穷:穷困 D.腰白玉之环 腰:在腰间佩戴 ..10.下面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敢稍逾约 B.四支僵劲不能动 C.略无慕艳意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1.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作者“嗜学”而“家贫”,所以求借于藏书之家抄书,体现出作者少时求学的艰难。 B.文中“未尝稍降辞色”表现了老师的言辞、脸色很严肃,这里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反衬作者求师的恳切。 C.第二段作者将富家子弟的“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缊袍敝衣”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作者甘于敝衣粗粝,是因为“中有足乐者”。
D.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强调求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包括: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9.C.句意:严冬寒风凛冽。穷:与“冬”连在一起,指隆冬。选项错误;故选C。 10.B.句意: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支:同“肢”,肢体;故选B。
11.D.《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篇赠序。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强调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选项错误;故选D。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序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18-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八模】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9-11题。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低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给……吃) .B.预君子之列 预(参与) .
C.裘葛之遗 遗(留给) .D.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拜见) .
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负箧曳屣 B.腰白玉之环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D.余朝京师 ....
11.对于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濂现身说法,叙说了自己的艰苦求学历程,用以勉励后生勤奋学习。
B.选文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一方面在于主观是否努力,另一方面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C.作者抓住怎样实现“学有所成”这一点,借褒扬同乡马君则,以教化太学诸生。 D.作者在说理时循循善诱,借助对比手法,让读者领悟文章阐述的道理。 【答案】 9.C 10.B 11.B 【解析】
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C.“裘葛之遗”的“遗”是“赠给”,这里指接济。不是“留给”。故答案为C。 10.试题分析:考查词类的活用。A.筐:书箱;B.腰:名词用如动词,“腰间挂着”的意思;C.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D.京师:京城。据此,答案为B。
1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文章中的“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可知,选项B中的学业能否有所成就“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 参考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
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19-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九模】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9-11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B.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更加 D.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人都应该有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 B.作者妙用比喻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巧用排比句加强气势,增强感染力。 C.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语言分析,仅从道理理论证一个方面就透彻的阐明了主要观点。 D.作者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社会现象发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警告。 【答案】 9.C 10.A
11.C 【解析】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C项错误,“加”是“益处、好处”的意思。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A项没有通假字;B项“辩”通“辨”;C项“得”通“德”;D项“乡”通“向”。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C项表述错误,文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是从反面讲道理论述观点。 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20-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十模】阅读《醉翁亭记》,回答9-11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取名,命名) B.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音乐) D.树林阴翳(遮盖)
10.下面句中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云归而岩穴暝 B.杂然而前陈明 C.临溪而渔 D.而不知人之乐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风景,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D.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 9.C 10.D 11.D 【解析】
9.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宴酣之乐”的“乐”是乐趣的意思,故答案为C。
10.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题目中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而”是表转折,却;
A项中“而”表承接;B项中的“而”是表修饰“的”;C项中的“而”表承接;D项中的“而”表转折,却。故选D。
1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据此分析,D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2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1模】阅读《小石潭记》选文,回答9-11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卷石底以出,为坻 坻:水中高地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
C.佁然不动 佁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D.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斗折蛇行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凄神寒骨 ....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B.第②段没有直接描摹水,却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中使人感到水的澄澈透明。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答案】 9.C 10.D 11.C 【解析】
9.C.佁然不动: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故选C。
10.A.西:名词做状语,向西;B.斗、蛇: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像蛇;C.犬牙: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D.凄、寒:使动用法,使……清凉、使……寒冷;故选D。
11.C.写出了作者因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而触发的被贬谪后的孤寂悲凉心境。故选C。 【2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2模】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指儿童 ..C.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 .D.诣太守 诣:拜访 .
10.下面句子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的一项是( )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值得宣传。 D.“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答案】 9.B 10.D 11.C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先翻译句子,再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句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属:类;B.句意:老年人和小孩儿。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C.句意: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做记号;D.句意:就去拜见太守。诣:拜访;故选B。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句意: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写的是桃花林的自然景观,与题干不符;B.句意: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写的是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与题干不符;C.句意: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表现的是桃花源男女的衣着穿戴,与题干不符;D.句意: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分析。C.有误,原因不是谦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一方面是桃花源人不愿外人打扰他们和平宁静的生活,另外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故选C。 【2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3模】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嵁:不平的岩石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穿透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邃:凄凉,凄清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水尤清冽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答案】 9.D 10.B 11.D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注释。D.原句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深远;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A.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B.句意: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C.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D.句意: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作者先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小石潭和周围的景色;故选D。
【24-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4模】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
B.牺牲玉帛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C.忠之属也 属:类 .D.再而衰 再:再一次 .
10.下面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弗敢专也 C.神弗福也 D.遂逐齐师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述的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B.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使鲁庄公最终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文章详写战争过程,略写曹刿的言论,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D.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9.D.错误,句意: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再:第二次。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结合具体语句来辨析即可。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B.属于判断句;C.属
于判断句;D.不是特殊句式;故选A。
11.C.错误,应是:详写曹刿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故选C。
【25-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5模】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况且 .B.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0.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有意在人物的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 9.A 10.B 11.C
【解析】
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A. 且:将近。句意为:年龄将近九十岁。故选A。
10.本题考查通假字现象。A.反:通“返”,往返;C.惠:同“慧”,聪明;D.陇:通“垄”,高地;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不符合原文意思。由“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可知,妻子提出的疑问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妻子献疑,不是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是对移山的关心。C错误,故选C。
【26-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6模】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別。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但当涉猎 但:但是 .C.及鲁肃过寻阳 及:到,等到 .D.即更刮目相待 更:另,另外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非复吴下阿蒙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B.本文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C.本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本文详写了吕蒙好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是一篇劝学与结友的佳作。 【答案】 9.B 10.B 11.D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是。故选B。 10.本题考查通假字。B.邪:通“耶”,语气词。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D.本文详写了孙权劝学和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对“吕蒙好学”
没有直接交待,是通过鲁肃“与蒙论议”表现出来的,故选D。
【27-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7模】阅读《三峡》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室,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至于夏水襄陵 陵:山陵 .C.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的 .D.林寒涧肃 肃:严肃 .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 B.沿溯阻绝 C.良多趣味 D.属引凄异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郦道元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四季特点不同,具体描绘四时景色。 B.第②段“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回环曲折的特点。
C.第③段从俯视、仰视的角度描绘出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秀美的景象。 D.本文语言凝练生动,句式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答案】 9.D 10.A 11.B 【解析】
9.D.错误,句意: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肃:肃杀、凄寒。故选D。
10.考查对通假字的辨析。A.阙:通“缺”,空缺;B.溯:逆流而上;C.趣:趣味;D.属:连接;故选A。
11.B.错误,用“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迅疾。故选B。
【28-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8模】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图,目的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C.泉香而酒洌 洌:清 .D.弈者胜 弈:下棋 .
10.下列写景的句子中反映出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 A.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B.云归而岩穴瞑 C.野芳发而幽香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D.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答案】 9.A 10.C 11.C 【解析】
9.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意”是“意趣,情趣”,不是“意图,目的”。故选A。
10.考查对句子的理解。A.“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意思是: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不能明确表现是哪个季节。B.“云归而岩穴瞑”的意思是:烟云聚拢来,山
谷就显得昏暗了。不能表现是哪个季节。C.“野芳发而幽香”的意思是: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表明是春季。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的意思是: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阴,鸟儿到处啼鸣。也不能具体表明哪个季节。故选C。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颓然乎其间”既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从全文内容来看,此醉还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所以C项中说“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
【29-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9模】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恶:讨厌,憎恨 .B.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C.妻妾之奉 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而已 .10.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不为苟得也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D.乡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接着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舍生取义”的观点。
B.第①段结尾“贤者能勿丧耳”和第②段结尾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都是文章的重点语句,具有结论性质。 C.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仅从“所欲”的方面充分论述了文章的论点。 D.文章的分析论证过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理精当。 【答案】 9.D 10.D 11.C 【解析】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死亡是我所厌恶的。恶:厌恶;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句意: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奉:侍奉;句意: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放弃;故选D。 10.本题考查通假字。句意: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舍:舍弃。取:选取;句意: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故:所以,以此。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贤者:有才德,才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句意: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同“向”,先前、从前;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文章从“生亦我所欲”开始转入对论点的分析和论证,不仅从“所欲”的方面充分论述了文章的论点,还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如“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故选C。
【30-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20模】阅读《出师表》(节选),回答后面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B.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奔走效劳 ..C.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毛发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怠慢,疏忽 .10.下面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C.受任于败军之际
D.不求闻达于诸侯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纵观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是劝勉刘禅亲近贤臣,听取 “兴德之言”。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南方已定”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多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答案】 9.C 10.B 11.D 【解析】
9.C.句意: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毛,草木。故选C。
10.B.句意: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并未改变语序。不是倒装句。故选B。
11.D.“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有误,应为“感慨先帝创业的艰难,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激励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故选D。
【31-2021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考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阅读《出师表》,完成下面小题
出师表(节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昭: (2)简拔:
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点建议中哪点最重要?说说为什么? 【答案】
8. (1)显示 (2)选拔
9. (1)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2)对他们的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10. 诸葛亮在表中提出三条建议中其中第三条“亲贤远佞”是关键性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亲贤臣,远小人”,那么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也就容易做到;反之,则前两条建议也就无法实现。(意思对即可)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用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昭:显示; (2)句意为: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简拔:选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
(2)重点字词: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提炼出三条建议。然后分析三点建议中哪点最重要。根据“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得出:广开言路;根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得出:赏罚公平;根据“亲贤臣,达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得出:亲贤远佞。据此得出三点建议是:广开言路,赏罚公平,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原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原因在于,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能否做到亲贤远佞。
【点睛】参考译文: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害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32-2021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中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纯仁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栗賑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逢使按视④。会秋大稔⑤,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列传》)
【注释】①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参知政事。②赈贷:救济。③须报:等待批复。④按视:察看。⑤稔(rěn):谷物成熟。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微斯人( ) .
(3)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 .(4)会秋大稔( ) .
14.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表达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则何时而乐耶 B. 僚属请奏而须报 ..
C.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①
②
③
15. 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昼 夜 争 输 还 之 使 者 至 已 无 所 负 16.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17. 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甲文中,作者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揭示“古仁人之心”,实则以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____________。
(2)乙文中,范纯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父亲的从政理念,表现出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答案】
13.(1)探求 (2)如果没有 (3)指责 (4)适逢 14. D
15. 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16. (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
(2)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17. (1)劝勉友人(滕子京) (2)体恤百姓,敢于担责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句意: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谤:指责。 (4)句意:正遇上秋季大丰收。会:适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 ABC中的“而”都表递进关系; D.表转折关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注意结合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等进行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故根据句意即可停顿为: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
(1)以: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互文,翻译时不要将上下两句分开。 (2)欢:高兴。实:确实。活:救活。忍:忍心。累:连累。 【17题详解】
(1)结合写作背景可知,《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应至交好友岳州知州滕宗谅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同时,结尾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作者的自勉,也表达了对朋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2)乙文中,从“秦中方饥,擅发常平栗賑贷”及“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可知,当秦中一带遭遇饥荒时,范纯仁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敢于独自承担这个责任。可见他体恤百姓,敢于担责。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纯仁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
【33-2021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5. 下列加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 但微颔之 颔:下巴 .C. 尔安敢轻吾射 轻:轻视 .
D. 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
16.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钱不湿 笑而遣之 ..B. 以钱覆其口 公亦以此自矜 ..C. 尔安敢轻吾射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以我酌油知之 何陋之有 ..
17. 下列各项中加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A.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B. 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尝试着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走过来。
C.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专注地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走过来。 D. 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尝试着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专注地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18.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含义深远。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沾湿的事告诫陈尧咨技艺专长,全在熟能生巧,不值得骄傲的道理。
B. 选文人物形象鲜明。陈尧咨骄傲自得,暴躁无礼;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冷静的形象突出,鲜明。 C. 选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多样。塑造陈尧咨的形象时采用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描写卖油翁时则多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D. 选文言简意丰。一个“忿”字表现出陈尧咨的气急败坏,一个“笑”字将陈尧咨会意、尴尬、解嘲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
15. B 16. C 17. A 18. C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句意为:只是微微点点头。颔:点头。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B.以:介词,用/介词,凭借;
C.安:表反问,副词,怎么/表反问,副词,怎么; D.之:代词,这个道理/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
重点词语:尝,曾经;睨之,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句子译为: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故选A。 【18题详解】
C.“心理描写”有误。文章对卖油翁也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34-2021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以上选文的作者是唐代的___和宋代的____ 3.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快乐的(鱼儿),忽然向着远处游过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B. (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慢慢消失。 C.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有诸峰山,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 D. 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展翅,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通过描写潭水的清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和鱼互相取乐的情景。
B. [乙]文开篇用“环滁皆山也”暗示了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人迹罕至。 C. [甲][乙]两文在写景时都有动有静,修辞方面也都运用了比喻。 D. [甲][乙]两文都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叙了各自游览的过程。 5. 下列语句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
2. (1) 柳宗元 (2)欧阳修 3. D 4. C
5. (1)表现了作者无法排遣的抑郁苦闷(忧伤凄苦)之情。
(2)表现了作者借山水之乐米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心情。(或“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之情”)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小石潭记》作者是唐代的柳宗元,这篇散文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醉翁亭记》作者是宋代的欧阳修,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翻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A.句中重点字词:佁然:静止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相乐:互相取乐。选项解释错误;
B.句中重点字词: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灭:暗,看不见。选项解释错误;
C.句中重点字词:环:环绕;皆:副词,都;滁:滁州;其:代词,它,指滁州城;诸:众,许多;壑:山谷。选项解释错误;
D.句中重点字词: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于:在。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由[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可知运用侧面描写,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也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心情。选项表述错误;
B.[乙]文全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选项表述错误;
C.由[甲]文中“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可见鱼儿忽静忽动,这动静交错的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由[乙]文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可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悦目泉声动听,相映成趣。由[甲]文中“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小石潭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由[乙]文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亭子比喻成了鸟的翅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醉翁亭外形的美丽。选项表述正确;
D. [乙]文先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引出醉翁亭,再写山林的人事,按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甲]文选段中没有用到移步换景的手法。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概括理解和对比分析的能力。
(1)句意是: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是因为小石潭的鱼水之趣暂时乐而忘忧,但是孤凄悲凉的忧思却又因其境过清,而生出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的悲凉之意,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无法排遣的孤凄之情。
(2)句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结合语境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抒发了他贬谪后的苦闷心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醉翁亭记(节选)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
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35-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 这两篇作品的作者都是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姓名)。 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关于两篇作品中的“月”,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中的月居于高处,象征着不理会人世间悲欢离合的统治者。 B. 【乙】中的月悄然入户,不请自来,是引发作者起行夜游的原因。 C. 作者寄托于月的情感截然不同,【甲】多悲戚,而【乙】多欣悦。 D. 两篇作品都提及因月无眠,表达了作者向月倾吐心声的强烈愿望。
5. 两篇作品或侧重于抒情,或侧重于叙事,都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感情。【甲】结尾两句呼应了小序中的“_____”字;【乙】文则流露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复杂的情感。 【答案】
2.(1) 宋(北宋) (2) 苏轼 3.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4. B
5. (1) “怀” (2) 贬谪的悲凉等 (3) 人生的感慨如洒脱、旷达、乐观等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水调歌头》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是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要注意以下重点词语:但:只是。少:缺少。如:像。耳:罢了。 【4题详解】
A.【甲】中的月并不象征统治者,作者是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C.【甲】文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并非“多悲戚”。【乙】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并非“多欣悦”。 D.两篇作品都提及因月无眠,但不是向月倾吐心声。而是借月抒怀。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以及情感理解。《水调歌头》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所以和“兼怀子由”的“怀”呼应。《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点睛】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6-2021年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初中五校中考四模】文言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才美不外见 请以军礼见 ..
B. 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公等遇雨 ..C. 策之不以其道 以咨诹善道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目似瞑,意暇甚 ..11.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紧接着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揭示千里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
B. 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C. 文章每段末句都用“也”字收结,但这三个“也”字表达的语气各有不同。“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深刻嘲讽的语气。
D.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不平和悲愤,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12. 请将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10. C 11. C
12. ①重点词: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或,有时。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②重点词:其,难道。其,大概。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通假字,同“现”,表现/参见; B.相等,一样/用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 C.都译为“方法”; D.意思/神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不以千里称也”的“也”,表现了作者无限痛惜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痛惜之情。选项中“深刻嘲讽的语气”表述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注意句中关键词:
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
②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表感叹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37-2021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服衣冠 (2)臣之妻私臣 ..(3)王之蔽甚矣 (4)闻寡人之耳者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 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C. 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 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12.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邹忌和晏子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链接材料】
景公好弋【注】,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晏子论罪》)
【注】弋(yì):缴射。即用绳子拴在箭上射鸟。 【答案】
9. (1)穿戴 (2)偏爱 (3)所受的蒙蔽 (4)使……听到 10. (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的奖赏。 11. D
12. 共同点:都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示例:我更欣赏晏子。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齐王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齐王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本题中,“服”是动词,“穿戴”的意思;“私”是动词,“偏爱”的意思;“蔽”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所受的蒙蔽”;“闻”是使动用法,“使……听到”的意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注意重点词: (1)孰与:与……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2)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受:给予,付予。上:上等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D.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必然是齐王。没有善于纳谏之君,劝谏之臣如何敢谏言?就算敢谏言,
君主不采纳不也是没用?所以君王贤明才是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的比较阅读及表达。《邹忌讽齐威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以富国强民;【链接材料】中,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不杀烛邹,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邹忌进谏时以自身亲身经历为例子,推己及人,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的方法,通过暗示向景公陈述利害,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故两人都采用了委婉劝谏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进行阅读表达时选择其中一个人的说理特点进行表述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链接材料】齐景公喜欢捕鸟。就命令烛邹管理鸟。不久,鸟逃跑了。齐景公大怒,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行,请让我列数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齐景公就召见了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给我们君王的养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结束,请杀了他。”齐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38-2021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 (2)泉香而酒洌 ________ ..(3)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①段先概括描写滁州山景,然后由远到近、从点到面,写到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最后用一个“回”字和一个“转”字,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第②段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表现出来。如“云归而岩穴暝”写傍晚景色,“水落而石出”写冬天景色,一句一景,字字不虚。
C. 本文语言铿锵悦耳,每段用“也”收束句尾,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
D.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用的是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烘托出太守之乐。
13. 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文中的“与民同乐”与“链接材料”中的“与庶人共者”的内涵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注】
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注】庶人:百姓。 【答案】
10. (1)意趣,情趣 (2) 清 (3)陈列,摆开 (4) 离开 11.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12.A
13. 文中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链接材料”中的“与庶人共者”只是楚襄王自己的快乐,百姓并未同享。 【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2)大意: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洌:清。
(3)大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 (4)大意:游人离开后鸟儿欢乐地跳跃。去:离开。 【11题详解】
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之:助词,的。得:领会。寓:寄托。 (2)重难点词语有:述:记述。以:用。文:文章。者:……的人。 【12题详解】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从点到面”表述有误。文章第①段概括描写滁州山景是“从面到点”。故选A。 【13题详解】
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写《醉翁亭记》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全文描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和游人的山水之乐、游宴之乐,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抒发了他贬谪后的抑郁心情。链接材料中宋玉答道:“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意思是说:“这种风是只有您才能享受的雄风,普通老百姓哪能共同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思。楚王感到快乐的事,只是他自己心里想象的,老百姓并没有感受到,所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点睛】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链接材料: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39-2021年重庆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课内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负势竞上( ) 鸢飞戾天者( ) ..望峰息心( ) 经纶世务者( ) ...
11.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特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诱人的力量之外,言
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0. 负:凭借。 戾:至。 息:平息。 经纶:筹划、治理。 1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2. 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解析】 【10题详解】
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11题详解】
学生能学会用原文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12题详解】
学会从原文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学会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加工。
【40-2021年5月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中考模拟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共12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5. 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广故数言欲亡 ②徇蕲以东 ..6. 翻译句子。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7. 结合选文,谈谈吴广是怎样“巧施计谋”助起义顺利发动的? 【答案】
5. ①逃跑、逃走②招抚
6. 各个郡县苦于秦朝统治的人,都惩罚他们的官吏,杀掉他们来响应陈涉。 7. ①巧寻时机——将尉醉②巧用激将法——忿恚尉③果断出击——夺剑杀尉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理解。①吴广故意地屡次说(自己)想逃跑。亡,动词,逃跑。②攻打蕲县的东边。
徇,动词,攻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重点字词:苦,动词,苦于,被……所苦。刑,从此,杀。以,连词,表目的关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从“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可知,吴广故意在将尉醉了的时候说要逃跑,激怒他,这是巧妙地找到时机。从“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可知,吴广让将尉侮辱自己,是为了激怒士兵,对将尉和士兵都用了激将法。从“广起,夺而杀尉”可知,吴广杀将尉没有犹豫,果断出击。 【点睛】译文: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部属的人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攻占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都攻占下来。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攻陈县时,那里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兵败身死,起义军才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当地管教化的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乡绅一起来集会议事。“将军您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恢复建立楚国的江山,按照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被拥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