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中考真题
【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范延贵者为殿直,押兵过金陵。张忠定公咏为守,因问曰:“天使沿路来,还曾见好官员否?”.贵曰:“昨过袁州萍乡,县邑宰张希颜者,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忠定曰:“何以言之?”延贵曰:“自入萍乡县境,驿传⑤桥道皆完葺,田莱⑥垦辟,野无惰农。及至邑,则鄽肆⑦无赌博,市易不敢喧争。夜宿邸中,闻更鼓分明。以是知其必善政也。”忠定大笑曰:“希颜固善矣,天使亦好官员也。”即日同荐.于朝。希颜后为发运使,延贵亦阁门祗候,皆号能吏也。
(节选自《东轩笔录》,有删改)
【注释】①殿直:皇帝的侍从官。②张忠定公咏:张咏,谥号忠定,北宋名臣。③天使:皇帝的使者。④邑宰:邑,县宰,泛指地方官吏。⑤驿传(zhuàn):驿站。⑥田莱:荒芜不耕之田。⑦鄽(chán)肆:店铺。⑧发运使:与后面的“阁门候”都是官职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因问曰 .(2)闻更鼓分明 .
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不识之,知其好官员也。
15. 请结合原文分析,为什么张咏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答案】
13. (1)于是,就 (2)听到,听见
14. (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
15. 通过与范延贵的对话,张咏了解到张希颜善于政事,是一位好官员;范延贵以政绩和才能来评价张希颜是好官员,知人识人,所以张咏认为范延贵也是一位好官员。张咏爱才惜才,为国举贤,因此将张希颜范延贵“同荐于朝”。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得到理解能力,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于是问到。因:于是,就。
(2)句意: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闻:听到,听见。 【14题详解】
⑧
④
①
②
③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虽:虽然;知:知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张咏和范延贵的谈话中,知道张希颜在管理、交通、农业、治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百姓生活井然有序,说明张希颜是一位有才能的好官员;范延贵能观察入微,从百姓生活的细小方面来评价张希颜,说明范延贵有识人之才,也是一位好官员。因此张咏将两人“同荐于朝”。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叫范延贵的人担任皇帝的侍从官,押兵经过金陵。张咏担任当地太守,于是问到:“使者沿路过来,曾见到好的官员吗?”范延贵说:“昨天路过袁州萍乡,县令张希颜,我虽然不认识他,但知道他是出色的官员。”忠定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延贵说:“自从进入萍乡县境,驿站桥道都修葺过,正在耕种及休耕的田地都得到开垦,野外没有懒惰的农民。等到了城里,店铺里没有赌博的人,交易的时候人们不喧哗争执。夜晚住在邮馆内,听到打更的鼓声分明。因此知道他一定擅长处理政务。”忠定大笑着说:“希颜本来就很好,使者您也是一位好官员。”忠定当天将两人一同举荐给朝廷。希颜后来担任发运使,延贵也做到了阁门祗候的职位,都被称作能干的官吏。
【2-2020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王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②衽(rèn):衣襟。③负贩:背货贩卖。④明:证明。⑤说(shuì):劝说,说服。⑥不肖:不贤。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 尝:________ .(2)鲍子不以我为怯 怯:________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15. 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子也”?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案】
13. (1) 曾经 (2)胆小,畏缩
14. 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15. 鲍叔不因管仲多次忍辱而认为他怯懦,不因管仲的建议多次不被采纳而认为他不贤,不因管仲多
⑤
⑥
③
④
①
②
拿钱财而认为他贪心。由此可见,鲍叔在性格、才能、人品等方面给予了管仲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1)句意: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 尝:曾经; (2)句意: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 怯:胆小,畏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士,有才识的人;知己者,深知自己的人;死,牺牲生命;而况,何况。
【15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管仲“三辱于市”,鲍叔不认为他是胆小不敢冒险,明白管仲“欲有所明”,深知管仲品性端正,不苟求钱财;管仲“三不见听”,鲍叔不认为他不成才,知道管仲是“不遇明君”,肯定他的才能卓著,只是未遇伯乐;管仲“自取多者三”鲍叔不说他贪财,相信他是有所用才多拿,不是出于贪婪,信任管仲的人品。在一般人给予负面评价时,鲍叔能给予正面的准确的评价,所以管仲说“知我者鲍子也”。
【点睛】参考译文
鲍叔牙死后,管仲用上衣襟蒙头而哭他,眼泪就象下雨一样,他的随从说:“他又不是您的父亲,您这样哀痛地哭,这也有说法吗?”管仲说:“不是您所知道的,我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在南阳一带做买卖,我多次在买卖上失败,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想要的是明明白白地赚钱;鲍叔牙曾经和我一起游说君王(想取得地位),而多次不被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不成才,知道我没有遇到明君;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自己多次多取,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家里穷。生下我身体的是我的父母,知道我内心的是鲍叔牙呀。有才识的人可以为深知自己的人牺牲生命,何况为他悲痛伤心呢?” 【3-2019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亚負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业,水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择]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好: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 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⑴文卷悉烬 悉: ⑵喝使归舍 舍: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译文:
15.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
13. 全,都;房舍,住宅
14. 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15. 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
13.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① 悉:副词,全,都 ;② 舍:名词,房舍,住宅 。
14.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此:这。固:本来。何足当哉: 怎么能够承担呢。句意是: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15.“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高度赞扬况高尚的品德。具体体现在: 亟草奏,一力归罪已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业,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故答案为:⑴① 全,都 ;② 房舍,住宅 。 ⑵ 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⑶ 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点评】
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附参考译文】
当况钟任太守时,府衙遭火焚毁,所有文卷付之一炬,纵火者是一名小吏,火势扑灭后,况钟坐在瓦砾堆中,命人痛打那名小吏一百鞭,然后喝令小吏回家去。小吏离去后,况钟就急忙拟表上奏,一力承担火灾的过失,对那名纵火的小吏却只字未提。当初那名小吏料想自己是死定了,况钟曾叹气的说:“这本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如何能承当呢?”奏表呈上后,皇帝只下令裁减俸禄,况公对待一名小吏尚且如此,所以虽然行事威严,但从未招致民怨,如果换成现在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过失,尚且还想将过失
推诿别人,更何况是替一人受过呢,况公的人品非普通人能及。 【4-2018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③抵④法,与帝王徇⑤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 .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贾(gǔ)胡:胡商。③赇(qiú):贿赂。④抵:触犯。⑤徇:顺从。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谓侍臣曰 .(2)宜戮力相辅 .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
15. 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
13. (1)对……说 (2)应当
14. 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15. 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 【13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谓”:对……说。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彼”“其”“身”等字词的翻译。
①
②
【15题详解】
文言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和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从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的角度,从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的角度作答。
译文:皇上对侍臣说:“朕听闻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无价的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因而丢了性命)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说:“是有这么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法律制裁(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差不多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5-2017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能得人心 .
(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15.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16. “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答案】14. (1)所以,因此。
(2)军队。 15. 到现在,(当地的)老人们谈到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16. 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岳飞治军一是赏罚分明,二是军纪严明。 【解析】 【14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故能得人心”根据全文的内容,可知“故”就是“所以”之意。
【15题详解】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在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语”“辄”“感”“泣”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6题详解】
答此题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是关键。“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战斗力强的特点。“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说明岳飞治军是赏罚分明,“军行之地,秋毫无扰”是说军纪严明。
一年模拟新题
【1-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结课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嵇绍宇延祖。侍中贾谧以外成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①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以不阿比凶族②,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齐王冏既辅正,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日:“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③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释]①附托,依附寄托。②阿比凶族,逄迎勾结恶人。③起造,建造。 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绍以书谏。曰 谏:_________ (2)深思谦损之理。 理:_________。 14. 翻译文画线的句子。 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
15. 选文叙述了哪两件与嵇绍有关的事?这两件事表现了嵇绍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3.(1)劝谏 (2)道理
14. 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往,嵇绍拒绝了没有答应他。
15. ①不亲附恶人并拒绝与贾谧交往;②在齐王冏执掌政事时直言劝谏:要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深思谦虚谨慎的道理。
性格特点: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勇于进谏。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1)句意为:嵇绍上书劝谏。谏,劝谏。(2)句意为:沉思谦虚谨慎的道理。理,道理。 【14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求,请求;于,和;不答,没有答应。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概括与人物形象的把握。阅读文言文,疏通大意。从“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可知,第一件事写嵇绍拒绝和贾谧交往,不亲附恶人,由此可知看出嵇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从“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可知,第二件事写嵇绍劝谏齐王冏不要骄奢淫逸,要“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由此可以看出嵇绍敢于直言劝谏,正直忠义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齐王同执掌政事以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骄横奢侈,嵇绍上书劝谏道:“夏 禹以居室简陋而获得美誉,唐虞以茅草屋顶而显示品德,应该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沉思谦虚谨慎的道理。”齐王同虽然口头上答应顺从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
【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A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服虔①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②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③作食。每当至讲
④
时,辄窃听户壁间。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
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服虔:字子慎,东汉时古文经学家。②崔烈:字威考。③赁:雇佣。④蚤:早上。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辄窃听户壁间 窃:_________ .(2)虔不觉惊应 应: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15.本文从哪两件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段互学交友的佳话?服虔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3.偷偷地 应答,回答
14.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 15.偷听崔烈讲课;崔烈拜访服虔。虚心好学,治学严谨,为人低调,讲究策略。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就躲在门外偷偷地听。窃:偷偷地;(2)句意为:服虔不觉惊醒答应。应:应答,回答;
1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逾”,超过;“叙”,谈论,讨论;“短长”,优点和缺点,得与失;
1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闻崔烈集门生
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概括得出:偷听崔烈讲课;根据“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概括得出:崔烈拜访服虔。第二问: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可以看出他是虚心好学;从“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可以看出他讲究策略;从“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从“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可以看出他治学严谨。据此综述即可。
参考译文:服虔擅长对《春秋》的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春秋》,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偷地听。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考场仿真演练B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大父①诏余曰:“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余简②太仆、文恭、大父丹铅③所及,有手泽④者存焉,汇以请,大父喜,命舁⑤去,约二千余卷。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⑥,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⑦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乙酉避兵入剡⑧,略携数簏⑨随行,而所存者,为方兵⑩所据⑪,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⑫甲内,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大父:这里指自己的先辈。下文的太仆、文恭意思与此相同。②简:挑选。③丹铅:校勘性的文字。④手泽:这里指先人的遗墨。⑤舁(yú):抬。⑥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⑦匠指、减获、巢婢:指匠人、奴婢、内侍。⑧剡(shàn):地名,今浙江嵊县。⑨鹿:竹箱。⑩方兵:这里指入城的士兵。⑪据:占据,占有。⑫籍:同藉,以物衬垫。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余适往武林 .(2)为方兵所据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15.选文两次提到藏书“一日尽失”,请分别概括其原因。 【答案】
13.(1)去,到 (2)被
14.孙子辈中只有你喜好读书,你要看的书,随你的意愿带走离开。(意思对即可)
15.“三代遗书”被乱取;我的藏书被入城士兵所占有,撕了生火,衬垫在甲内挡箭。(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
译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我刚好去了杭州。往:去,到;(2)句意:书被清兵占据。为:被; 1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惟:只有;尔:你;好:喜好;(2)余:我;自:从;垂髫:指儿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结合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原因即可。第一次“一日尽失”从文中“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可知藏书因祖父去世我不在家中,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内侍们胡乱拿取,一日之内尽失;第二次“一日尽失”从文中“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可知书因战乱被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而毁于一旦。
【参考译文】我们家三代人藏书达三万多卷。我祖父对我说:“所有孙子辈中只有你喜欢读书,你想要看的书,可以随意拿去。”于是我就挑选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订过以及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汇集成册后请求收藏,祖父很高兴,让人给我抬走,大约有二千多卷。天启乙丑年,祖父去世了,我刚好去了杭州,这些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内侍们胡乱拿取,积累三代的藏书一日之内尽失。我从幼时开始藏书有四十年,共收藏书不少于三万卷。乙酉年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剡溪,随行所带的书不多,没有带走的书被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我四十年的所收集的书也在一日之内尽失。这是我家书的命运,有谁比这更悲惨呢? 【4-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
③
④
①
②
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节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南剑:今属福建者,在我国南方。②程颢与弟颐;程颢与他的弟弟程颐,二人并称“二程”,北宋著名理学家。③绝学:失传了的学说。④翕然:一致。⑤吾道南矣:我的道学思想能向南传播了。⑥赴告:报丧,把死讯通知有关系的人。 13.( 2分 )解释加点字: ①幼颖异________ .
②河、洛之士翕然师之________ .
14.( 2分 )下列对文中画直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颍昌召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B.(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 C.(杨时)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颖昌谒见程颢,(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D.(杨时)以老师应有的礼数在颖昌召见程顾,(师生)互相投合,很是快乐。
15.( 3分 )请推断文中程颢说“吾道南矣”的原因: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⑤
⑥
【答案】
13.奇特,与众不同;以……为师 14.B
15.杨时是南方人,“其归也”表明他学成之后返回南方,自然会将程氏学说传回南方;杨时是一个聪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一定能将程氏学说发扬光大;杨时非常推崇程颢的学说思想,为拜程颢为师,不惜放弃选调的官职
【解析】13.①幼颖异:幼年时特别聪明。异,奇特,与众不同。 ②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师,以……为师。
14.①结合全文可知,杨时把程颢当作老师。以师礼:用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故AD错误;②结合“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可知,程颢认为杨时能把自己的学术思想传播到南方,一定是因为杨时能够比较深入理解程颢的思想,故这个“相得甚欢”的意思应该是“互相得以深谈,很是快乐”,而“互相投合”更多指的是兴趣相投,不能体现思想的深入交流。故选B。
15.①结合“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可知,杨时非常推崇程颢的学说思想,为拜程颢为师,不惜放弃选调的官职,并且能够和程颢有深入的讨论,说明杨时对程颢的学说有比较深的理解。②结合“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杨时是一个聪明又潜心治学的人,因此,在他推崇程颢学说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之后,一定能将程氏学说发扬光大。③结合“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可知,杨时是南方人,“其归也”表明他学成之后返回南方,自然会将程氏学说传回南方。
【点评】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4.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明确程颢说“吾道南矣”的原因。
【参考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5-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2】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谢之,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
①
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 13. ( 2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遂以还之________ .②其人谢而去________ .
14. ( 2分 )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为何会顺利得到这些金子呢? B.这金子能给我带来什么利益呢? C.我又怎么会贪图这几两银子呢? D.这几两金子能带来什么利润吗?
15. ( 3分 )上文记叙了何岳________和________两件事;这两件事都表现出何岳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3.归还、交还;道谢 14.C
15.拾金归还不收酬金;寄金数年毫不动心;不为金钱所动(或不贪图钱财或做事光明磊落) 【解析】13.①遂以还之:于是就还给了那个人。还,归还,交还。 ②其人谢而去:那个人感谢了他就走了。谢,道谢。
14.注意:何,怎么。利,贪图,形容词作动词用。此,这。数金,几两银子。乎,呢。故选C。 15.①结合“其人欲分数金谢之,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可知,何岳不仅拾金不昧,而且不收取报酬,可概括为:何岳拾金归还不收酬金。②结合“宦官有事入京,寄二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可知,面对被寄存的金子,多年无人问津,何岳不贪图,并且主动送回,可概括:何岳寄金数年毫不动心。③无论是拾金归还不收酬金,还是寄金数年毫不动心,都表现了何岳面对金钱时毫不动心的品格,不贪图金钱,为人光明磊落。
【点评】13.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4.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5.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译文】何岳曾晚上出行,拾到二百多两银子,但是他不敢告诉家里人,因为害怕家人会劝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银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问他银子的数目,与拾到的银子数目和标识都相同,于是就还给了那个人。那人为感谢他,想给他一些银子,何岳就说:“我拾到金子别人也不知道,要是想要的话就全都是我的了,又怎么会贪图你给我的这些呢?”那个人感谢了他就走了。何
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那个当官的人有事情要去京城,把两个箱子交给何岳寄放,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告诉何岳说:“等到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他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不是来取箱子的,于是托人把箱子交给他的侄子了。 【6-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 , 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注释)①絜:同“洁”。②庑:泛指房屋。③不肖:不贤,没出息。④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听信赵高邪说,参与废长立幼。后为赵高所忌,惨遭腰斩灭族。
13. (2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________ .②度楚王不足事________ .
14.( 2分 )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A.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也会像老鼠一样没有才能,那是由环境造成的。 B.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好像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C.一个人品行是否高尚,就像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D.一个有才能的君子也会像老鼠一样品行低劣,那都是由环境造成的。
15. ( 3分 )有人认为,李斯年轻时就一心想当“仓中鼠”。你赞成这种说法吗?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3.跟从,跟随;值得 14.B
15.示例一:赞成。李斯从“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巨大反差中认识到环境对自己的重要,为了拥有像“仓中鼠”一样的安适环境,作为楚国人的李斯选择为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效力,就是想走一条获得富贵功名的捷径。示例二:不赞成。李斯由“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区别中获得感悟,想到要为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寻找适合的舞台。后来助秦统一天下,说明他不但有“治国平天下”之志,而且能凭借真才实学,实现自己的志向。
【解析】13.①句意思是:于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从:跟从,跟随。②句意思是: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足:值得。14.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关键词:贤:有出息;不肖:没出息;自处:自己所处的环境。故选B。15.此题解
④
②
③
①
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李斯年轻时就一心想当‘仓中鼠’”。一种理解为:做人就要做仓中鼠,享尽荣华富贵。李斯从“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巨大反差中认识到人与人的区别,就如同仓中鼠与厕中鼠的区别。富贵者如同仓中鼠,锦衣玉食而安安稳稳;贫困者如同厕中鼠,布衣蔬食却提心吊胆。那一刻,李斯顿悟了,做人就要做这仓中鼠,享尽荣华富贵。李斯选择为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效力,可以看作想走一条获得富贵功名的捷径。从这个角度看,是赞成题干中观点的。一种理解为:做“仓中鼠”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实现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寻找适合的舞台。李斯由“厕中鼠”和“仓中鼠”的区别中认识到来环境的重要性,选择为当时最强大的秦国效力,是为自己的志向和才干寻找适合的舞台。后来他助秦王统一天下,说明他有“治国平天下”之志。 从这个角度看,是不赞成题干中观点的。
【点评】13.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14.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注意词语的一些同特殊的用法。
15.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于是跟从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西行前往秦国。李斯呈奉《谏逐客书》,秦王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尊称秦王为“皇帝”,皇帝又任命李斯为丞相。 【7-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它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与游者权璩、杨敬之、王恭元,每撰著,时为所取去。贺亦早世,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选自《新唐书·李贺传》)
13.(2分 )下列选项中与“足成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称善者久之 .D.环而攻之 .
14.(3分 )结合选文第一段,简要分析李贺诗歌创作的特别之处。 15.(2分 )翻译下面句子。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答案】 13.D
14.①才思敏捷;②善于积累;③先有佳句后成整篇;④持之以恒;⑤倾心投入。 15.这孩子(作诗)是要把心呕出来才停止罢了。
【解析】13.例句中的“之”是代词,指诗歌;A.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助词,的;C.补齐音节,不译;D.代词,它;故选D。
14.细读第一段,疏通文意,从“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看出李贺作诗才思敏捷,写诗一挥而就;从“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可看出他注重积累,每天都会在锦囊里写很多;从“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看出他专心;从“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看出他能持之以恒。 15.重点词语:是,这。已,罢休。句意: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点评】13.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1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15.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参考译文】 出处:《李贺传》
李贺,字长吉,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七岁就能写出好的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说还不相信,就去拜访他家,让他写诗,提笔一挥就写成《高轩过》,就像预先构思、打过草稿似的,他们两个大吃一惊,从此李贺出了名。李贺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弱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他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像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
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才罢休啊!”
(他的)诗思维奇谲、辞采奇丽,也有许多精警、奇峭而有独创性语言,当时无人能够效仿。并写下了数十首乐府歌行,乐师此配乐与管弦相合。长吉只做了协律郎,死于27岁。一起交游的人权璩、杨敬之、王恭元等人,每次李贺写完作品都被他们抄好带走。李贺因去世得早,所写诗歌被世人传颂得少。 【8-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预测指导密卷0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 , 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 , 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⑤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13.( 2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及召对 (________) .②顾老妻曰 (________) .
14.( 2分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15.( 3分 )文中写了真宗的“大笑”和苏轼之妻的“失笑”,请说说你对这两处“笑”的理解。 【答案】
13.到了;等到;看;回头看
14.你难道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诗送给我吗?
15.“大笑”,因为真宗被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所感染,不禁大笑,从而看出真宗爱惜人才,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失笑”,苏轼的妻子因为苏轼入狱而哭,苏轼幽默地开解,使之得到些许宽慰,不禁笑了出来,但这笑里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
【解析】13.①大意:等到召其应对诗歌。及:到了,等到。②大意:回头对妻子说。顾:看,回头看。 14.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重难点词语有:子,你;独,难道。
15.通读文段我们知道,真宗的“大笑”是笑杨朴机智幽默的回答,杨朴不会作诗,借妾之口作了一首打油诗,从“放还山”可以看出,真宗对人才的爱惜,心胸宽广,不强人所难。苏轼之妻的“失笑”,是因为苏轼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看到妻子大哭,于是借杨处士的故事来安慰妻子,妻子破涕为笑。苏轼之妻的“失笑”有悲伤、无奈等复杂情感。
【点评】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
④
⑤
①
②
③
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15.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参考译文】
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儿子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9-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密卷0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唐太宗征辽东,驻跸①于阵。薛仁贵著白衣,握戟橐鞬②,张弓大呼,所向披靡。太宗谓曰:“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后率兵击突厥于云州。突厥先问唐将为何,曰:“薛仁贵也。”突厥曰:“吾闻薛仁贵流会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遁③去。
(节选自宋代《太平广记》)
注释:①驻跸(bì):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 ②橐鞬(tuò jiān):橐,弓箭鞬盒的外皮囊;鞬,马上装弓箭的器具。③遁(dùn):逃跑,躲闪。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薛仁贵著白衣(________________) (2)安得复生(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后率兵击突厥于云州。
15.结合文段,分析薛仁贵主要的形象特点,并说说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的。(3分) 【答案】13.穿,穿着 哪里,怎么 14.后来,(薛仁贵)率领军队去云州攻打突厥。
15.本文刻画了主人公薛仁贵勇猛的个性特点。文章通过他握戟张弓、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的正面描写(握戟橐鞬,张弓大呼,所向披靡)与突厥人听闻他姓名的表现和见到其人,大惊失色,下马叩拜并逃走的侧面烘托相合来表现的(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遁去)。
【解析】1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题中的“著”是动词,“穿,穿着”;“安”是古今异义词,“哪里,怎么”的意思。
14.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率(率领)、击(攻打)、于(在)”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击突厥于云州”是倒装句式,翻译时调整为“于云州击突厥”。
15.考查对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分析作答。从“握戟橐鞬,张弓大呼,所向披靡”可以看出,薛仁贵是一个英勇威猛之人。文章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的。“握戟橐鞬,张弓大呼,所向披靡”是对薛仁贵的动作描写,是正面描写;“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遁去”,通过突厥大惊失色的反应来衬托薛仁贵的勇猛,是侧面描写。 【参考译文】
唐太宗征讨辽东的时候,停留在阵地。看见薛仁贵身穿白衣服,跃马提戟,张弓呐喊,所向无敌。太宗对他说:“得到辽东我并不太高兴,高兴的是得到了你这员猛将。”后来薛仁贵率兵去云州攻打突厥。突厥人先问唐将是谁,回答说:“是薛仁贵。”突厥人说:“听说薛仁贵在会州死了,怎么又活了?”薛仁贵脱掉头盔让他们看。突厥人一看大惊失色,下马叩拜后便逃走了。
【10-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考前抢分密卷0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余家三世积书三万余卷。大父①诏余曰:“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余简②太仆、文恭、大父丹铅所及,有手泽者存焉,汇以请,大父喜,命舁去,约二千余卷。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⑥,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⑦辈乱取之,三代遗书,一日尽失。余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乙酉避兵入剡⑧,略携数簏⑨随行,而所存者,为方兵⑩所据⑪,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⑫甲内,挡箭弹,四十年所积,亦一日尽失。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大父:这里指自己的先辈。下文的太仆、文恭意思与此相同。②简:挑选。③丹铅:校勘性的文字。④手泽:这里指先人的遗墨。⑤舁(yú):抬。⑥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⑦匠指、减获、巢婢:指匠人、奴婢、内侍。⑧剡(shàn):地名,今浙江嵊县。⑨鹿:竹箱。⑩方兵:这里指入城的士兵。⑪据:占据,占有。⑫籍:同藉,以物衬垫。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余适往武林: .(2)为方兵所据: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诸孙中惟尔好书,尔要看者,随意携去。
15.选文两次提到藏书“一日尽失”,请分别概括其原因。(3分) 【答案】13.(1)去,到 (2)被
14.孙子辈中只有你喜好读书,你要看的书,随你的意愿带走离开。(意思对即可)
15.“三代遗书”被乱取;我的藏书被入城士兵所占有,撕了生火,衬垫在甲内挡箭。(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1)句意:我刚好去了杭州。往:去,到;(2)句意:书被清兵占据。为:被;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重点词语:(1)惟:只有;尔:你;好:喜好;(2)余:我;自:从;垂髫:指儿童。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结合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原因即可。第一次“一日尽失”
③
④
⑤
从文中“天启乙丑,大父去世,余适往武林,父叔及诸弟、门客、匠指、臧获、巢婢辈乱取之”可知藏书因祖父去世我不在家中,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内侍们胡乱拿取,一日之内尽失;第二次“一日尽失”从文中“为方兵所据,日裂以吹烟,并舁至江干,籍甲内,挡箭弹”可知书因战乱被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而毁于一旦。 【参考译文】
我们家三代人藏书达三万多卷。我祖父对我说:“所有孙子辈中只有你喜欢读书,你想要看的书,可以随意拿去。”于是我就挑选高祖、曾祖、祖父所校订过以及先辈遗留下来的书籍,汇集成册后请求收藏,祖父很高兴,让人给我抬走,大约有二千多卷。天启乙丑年,祖父去世了,我刚好去了杭州,这些书被叔叔们和兄弟们,门客、工匠、奴婢、内侍们胡乱拿取,积累三代的藏书一日之内尽失。我从幼时开始藏书有四十年,共收藏书不少于三万卷。乙酉年为了躲避战乱到了剡溪,随行所带的书不多,没有带走的书被清兵占据,每天被撕毁用来引火,并且被抬到江边,把书籍藏到盾甲里来抵挡流矢飞箭,我四十年的所收集的书也在一日之内尽失。这是我家书的命运,有谁比这更悲惨呢? 【1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景公登射①,晏子修②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 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景公曰:“善。”乃饰射③,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登射:指走上射箭的位置。古代有通过射箭选拔人才的制度,射箭时有套礼仪,所以下文说“选射之礼”。②修:依照。③饰射:整治射礼。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对曰____________ ②乃饰射____________
1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
15.景公“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却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_________;从“景公曰:‘善。’乃饰射”可见景公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3. 回答 于是,就
14.没有礼仪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15. 修礼 善于纳谏(或“接受正确意见”)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对,一词多义,回答。乃,一词多义,于是、就。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而,表转折,却。未,没有。闻,听说,之,
这件事。
15.第一空: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二段中的“礼者,所以御民也”和“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吾未之闻也”可知晏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修礼,即必须仿照礼来治理国家。第二空: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三段,景公认为晏子说得很好,于是不射箭,撤掉席子,每天向晏子询问礼仪一事。可知景公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
【参考译文】
齐景公站起来射箭,晏子规规矩矩的等待。公说:“射箭的礼仪,我不满足。我想要得到天下的勇士和图谋别国领土。”
晏子对答说:“君子没有礼仪,是平常人;平常人没有礼仪,是禽兽。臣下勇气过多的就杀了他的君主;小辈用力过多就会杀了他的长辈。那些不敢做的人,只是因为遵循礼啊。礼是用来驾驭人民的。马缰绳是用来驾驭马的。不讲礼仪而能治理国家的人,我没有听说过。”
景公说:“说得好。”于是不射箭了,撤掉席,把他当作尊贵的客人,每天都询问礼仪。 【1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唐高宗之东都时,关中饥馑。上虑道路多窃贼,命监察御史魏元忠检校车驾前后。元忠受诏,即阅视赤县狱,见盗一人,神采语言异于众。命释之,衣冠带乘驿以从,与人共食宿。托以缉盗,其人笑而许之。比及东都,士马万数,不亡一钱。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比及东都__________ .(2)不亡一钱__________ .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托以缉盗,其人笑而许之。
15.“命释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借这则故事表现了魏元忠什么特点?请作答。(3分) 【答案】
13. 到 丢失
14.把捉拿盗贼的任务托付给他,那个人笑着答应了。 15.神采语言异于众。善于发现人才,量才而用。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及,本义,到。亡,一词多义,丢失。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托,托付。以,把。缉,捉拿。其人,这个人。许,答应。
15.第一问: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细读全文,魏元忠“命释之”的直接原因从这句话前的“神采语言异于众”可找到。因为魏元忠在狱中见到这个人的神采语言与他人不同,看出了他的奇异之处。
第二问: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读文可知,魏元忠在监狱里发现一个罪犯言语举止与他人不同,看出他的奇异之处,就命人把他放出,并把缉盗的任务交给他,于是一路平安,没有发生丢钱的事情。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魏元忠善于发现人才,能因材任能,量才而用。 【点睛】 译文:
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的时候,关中地区正发生饥荒。高宗担心路上会遭遇强盗,于是就命令监察御史魏元忠提前检查车驾所途经的路线。魏元忠受命后,去巡视了赤县监狱,看到一名盗匪,其言语举止异于常人。魏元忠命令狱卒打开他的手铐、脚镣,让他换上整齐的衣帽,乘车跟随着自己,并跟他生活在一起,要求他协助防范盗匪。这个人含笑答应了,等高宗车驾到了洛阳后,随行兵马虽多达万余人,却不曾丢失一文钱。
【1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三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兼通数经。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①差(chài):同“瘥”,病痊愈。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无何弃去(________) (2)属使勿逐(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15.华佗如何治愈郡守的病?请根据原文简要叙述。(3分) 【答案】
13.(1)离开 (2)同“嘱”,嘱咐
14.郡守嗔怪愤怒到极点之后,吐出好几升黑血而痊愈。
15.华佗首先判断郡守盛怒之后可以痊愈,于是就接受了邵守很多东西却不做医治,离开时还留书信痛骂郡守,以这样的方式激怒郡守,治愈了他的病。 【分析】
13.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属”是通假字,同“嘱”,嘱咐;“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14.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嗔(嗔怪)、恚(愤怒)、愈(痊愈)”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①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中的“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这样的方法来激怒郡守,使之吐血而痊愈。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样。
【14-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四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宋濂,字景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③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①帝:此为明太祖朱元璋。②翌日:第二天。 ③恶:音wū,哪里,怎么。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濂具以实对 (2)或指其书曰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15.结合短文,简要分析宋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答案】
13.(1)详细 (2)有人
14.如果没有宋濂,(我)几乎错误地治了进言大臣的罪。 15.诚实不欺、直言敢谏 【分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宋濂详细地如实回答。具:详细。(2)句意:有人指着他(茹太素)的奏章说。或:代词,有人。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关键词“微(如果没有),几(几乎),罪(怪罪),言者(进谏的人)”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对人物的刻画及叙写的事件
①
②
来分析。从“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可以看出,面对皇帝对他日常生活的询问,宋濂全部详尽地做了如实回答,他诚实不欺;从“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可以看出,宋濂在对待主事茹太素这件事上,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 【点睛】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详细地如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之后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15-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5模】阅读下面《藩国名臣》,回答13-15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赵先生耻居其下 耻:___________ (2)且遗一朴 遗:__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15.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3分) 【答案】
13. 以……为耻 留下
14.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15.①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②规矩严明 ,要求严格;③教学认真 【分析】
1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耻:以……为耻辱。(2)句意:并且给予赵准一把朴刀。遗:留下,给予。
1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句中“甚”意思是“很,非常”,“虽”意思是“即使”,“无如之何”意思是“没有办法”。据此翻译即可。
1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作为学官的赵准“为讲说甚详恳”,可见其教学认真;“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见其规矩严格;“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表现了他以身作则,勤奋学习的特点。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 译文:
赵准,藁城人,高个儿,胡须长而美,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背诵几千字,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每天所背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背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有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疲倦,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敬畏。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五个孩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把朴刀,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五个孩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敬畏,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遵守规矩。 【16-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六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襄为浦城令,民有失物者,遂捕数人至,皆言非己所为。襄曰:“某庙有钟能辨盗,犯者扪之辄有声,否则寂。”乃遣吏先引数人行,自率同列诣钟所,祭祷而阴涂以墨,蔽以帷,命群盗往扪。少焉呼出,独.一人手不污。扣之,乃盗也。盖畏钟有声,故不敢扪尔。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乃遣吏先引数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敢扪________________ .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少焉呼出,独一人手不污。
15.请结合文中事例说说陈襄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答案】
13.派,派遣 所以,因此
14.过了一会儿,把他们叫出来,只有一人手上没有被墨沾染。
15.从设计“犯者扪之辄有声,否则寂”这样一个圈套,“自率同列诣钟所”制造一个庄重的场景,“阴涂以墨”这样暗地里的安排等,可以看出陈襄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遣,本义,派、派遣。故,一词多义,所以、因此。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少,过了一会儿。独,只有。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读文可知,抓到小偷后,陈襄设计了一个圈套,说庙里的钟能分辨盗贼,让
这些嫌犯去摸。又率领官员们一起祭拜,营造庄重的气氛。暗地里派人在钟上抹上墨汁。从这些安排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聪明机智的人。 【参考译文】
陈襄为浦城令时,有百姓报案失窃财物,捕役抓到好几名小偷,他们都说不是自己干的。陈襄说:“有座庙里的钟能分辨盗贼,若是真正的小偷触摸钟,钟就会发出声响,若不是小偷,钟就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就派遣吏卒先带着(疑似小偷的人)前去(寺庙),自己带领同僚到钟所在的位置祭祀祷告,暗中把墨汁涂抹到钟上,用布幔把钟遮蔽起来。这时才命这些人一一上前摸钟。过了一会儿,把他们叫出来,只有一人手上没有被墨沾染。审问他,果然是真正的小偷。原来那名小偷害怕钟会发声,所以不敢触摸。 【17-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七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孟子曰:“规矩①,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③鉴不远,在夏④后之世’,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①规矩:圆规和曲尺②幽:昏暗乱常。厉:暴虐嗜杀。周朝的幽王和厉王,因其所为而得此谥号。③朝代名,是商朝迁都于殷后改用的称号。④朝代名,夏朝。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______)虽孝子慈孙(______)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15.简要分析“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的论证方法。(3分) 【答案】
13. 效法 即使
14.不用尧治理百姓的办法来治理百姓,是害他的百姓。
15.设喻类比 圆规曲尺是方圆的标准,尧舜是为君为臣的标准,要以“仁”为治国之道。 【分析】
13.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答题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判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法:效法。(2)句意为:即使有孝顺仁慈的子孙。虽:即使。
1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翻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以:用;所以:用来……的办法;治:治理;贼:名词用作动词,残害。
15.本题考查对文言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的意思是: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可知这句话运用类比论证,以圆规和
②
曲尺作为事例,强调“圆规曲尺是方与圆的最高标准”,然后类推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道理。结合文本“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进一步可知论述了尧舜是为君为臣的最高标准,要以“仁”为治国理民之道。 【参考译文】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最高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最高标准。想做国君,就要走君主的道路;想做臣子,就要走臣子的道路。二者都效法尧、舜就行了。不用舜侍奉尧的态度来侍奉君主,就是不尊敬自己的国君;不用尧治理民众的方法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原则不外乎两种,爱民与不爱民而已。’残暴虐害老百姓太过分则自己被杀国家灭亡;不太过分,则自身危险国力削弱,这就称之为‘昏暗乱常和暴虐嗜杀’,即使有孝顺仁慈的子孙,哪怕历百世也改变不了。《诗经》上说:‘殷商可以借鉴的教训并不遥远,就是在前一代的夏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18-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八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⑤自草奏,一力归罪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⑥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节选自《智囊》)
(注释)①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时任苏州太守,明朝著名廉官。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亟: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呼吏痛杖一百 杖: .(2)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 欲: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15.选文结尾评论说“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
13.(1)用杖打,杖责(2)想要
14.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
15.况钟的“不可及”之“品”体现在勇于担当。对小吏的过错,况钟在呈奏皇上时,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 【分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杖: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杖打,杖责。(2)句意:即使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欲:想,想要。
①
②
③
④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中的关键词“固(本来),何(怎么),足(可以,能够),当(承担),哉(助词,呢)”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对人物的刻画及叙写的事件来分析。从“亟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可以知道,况钟对小吏的过错,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可见他勇于担当。这正是“品”的具体体现。
【点睛】译文:况钟做太守时,府衙被火烧,文件书卷都烧成了灰烬,失职造成火灾的人是个小官员。火熄灭后,况钟出门坐在碎石场上,叫人狠狠杖打小官员百下,大声叫喊让他回到房舍中,况钟赶快亲自草拟奏折,尽全力把罪责归聚到自己身上,却不用罪责连累小官员,开始小官员自己知道将要承担死罪,况钟感叹说:“这本来就是太守该负的责任,一名小吏怎么能够承担呢!”况钟(将事情)上奏给皇上,论罪被罚没俸禄。况钟对待手下小官都如此(有担当) ,这就是他行事有威严却不遭人怨恨的原因。假如让如今的人处于这件事中,即使是自己的罪过还想要推脱给手下的人,更何况愿意代替别人承担过错呢?况钟的品格,就是在这一点上让人望尘莫及啊!
【19-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九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15题。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①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 西去论心有几人? ”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人之交遂睽②,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③。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④。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注释)①王荆公:王安石。②睽:背离,不合。③惟相劳苦:只是相互慰问。④ 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⑤剧:流畅,痛快。⑥解舟:退居江湖。⑦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
(1)亟往造之 亟:___________ (2)抵暮乃散 乃:___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15.文中王安石《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可见其与孙少述“交最厚”。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3分) 【答案】
13. ①急速,赶快 ②才
14.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15.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说明他们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两人分别时怅然若失,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⑤
⑥
⑦
【分析】
13.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大意:于是急忙前去拜访。亟:急速,赶快。(2)大意:直到天黑才散去。乃:才。
14.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以后,人们才只知道两位先生(的情谊)是很难揣测的。重难点词语有:测,揣测。
15.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可以看出,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说明他们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从“人谓二人之交遂睽,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可以看出,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从“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可以看出,两人分别时怅然若失,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 【点睛】译文:
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他们的交情大概如此。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慰问,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王安石说:“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少述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两人分别时,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从此以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20-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十模】阅读下面《张良奇遇》,回答13-15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一老父,衣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15.结合张良的奇遇,用自己的话简述老人这样做的原因。(3分) 【答案】
13. 曾经 穿
14.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
15.老人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考察张良。老人让张良到桥下捡鞋子,并让张良给自己穿上,是考察张良是否有爱心、是否尊重老人,能否忍辱负重;一再推迟时间,是考察张良是否有耐心和宽容之心。 【分析】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尝”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曾经”;“衣”在这里是动词,“穿”的意思。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有顷(一会儿)”“是(这样)”。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即可分析作答。这个老人屡次刁难张良,是为了考验他。“孺子!下取履”“履我”是想考验张良是否有爱心和宽容之心;“后五日早会”“后五日复早来”是想检验张良是否讲诚信,是否有耐心。 【点睛】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
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21-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1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
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
(注释)①容:刘容,元代官员。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ì):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2分) (1)或劝其颇受馈遗或:_______ .(2)使还,惟载书籍数车还:_______ .
1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
15.刘容“入侍皇太子于东宫”之后,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3.有的人 返回,回来
14.(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于骑射,可是他并不爱好它。 15.(1)忠心耿直;(2)宽爱百姓;(3)公正廉明;(4)不巴结权贵。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1)句意:有人劝他受纳馈赠。或:代词,有人。(2)句意: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还:动词,返回,回来。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素(平常),尚(崇尚),善(善于,擅长),好(爱好)”的翻译要正确;“弗之好”是宾语前置,翻译时调整为“弗好之”。
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知,他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结合“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分析,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但他拒绝了,可见他公正廉明;他拒绝的理由是不能以剥削人民来自利,可见他宽爱百姓;事完后回京,他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可见他不巴结权贵。据此概括回答。 【参考译文】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以自利,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22-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2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3-15题。
⑥
③④⑤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病创将死。是夕,阖庐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姜。吴主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有删改)
(注释)①伯嚭(pǐ):人名,吴国大臣。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③吊死问疾: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吴王将许之 许:________________ (2)乃兴师北伐齐 伐:___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15.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
13. 答应 讨伐
14.(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嚭来请求讲和。
15.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吴王将许之: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许:答应。(2)乃兴师北伐齐: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伐:讨伐。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使:派遣;厚:丰厚;以:来。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越王为人能辛苦”可知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从“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可知,越王勾践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所以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 【译文】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阖庐创伤发作将要死去。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他派大夫文种送厚礼给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
③②
①
“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又过了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23-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3模】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丹阳顾方,笃行君子也。皇祐①末,登进士第,再调明州象山县令。视事②之初,召邑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说,掖诱③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病,邑民相率出钱,诣塔庙祈祷者数千百..人,为脔股者十三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慕,如失父母。与立祠,以岁时祀方。余观近世为县者,类以簿书期会为急务,鲜有能及教化者,而方独以仁义教治其民,使民知爱慕如此。 .
(选自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有删改)
(注释)①皇祐:宋仁宗赵祯的年号。②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③掖诱:扶持引导。④脔股:割股疗疾以示虔敬。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俄而病 俄而:___________ ②鲜有能及教化者 鲜:__________ ...1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
15.顾方是如何“以仁义教治其民”,从而深受百姓爱戴的?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3.不久 少
14.又建学馆(学堂),带领他的年轻后辈中优秀的人教导县民。
15.顾方到任初期,关心百姓和境内之事;注重民风教化,德行修养;修建学堂,亲自讲学,引导百姓积极向善。 【分析】
13.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①该句翻译为:不久他就生病了。俄而:不久;②该句翻译为:很少有对百姓进行教化并有成效的。鲜:在这里读“xiǎn”,译为“少”。
14.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
④
达到词达意顺即可。该句“秀者”译为“优秀的人”,“教”译为“教导”。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是要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作答。阅读文章,该文主要讲述了顾方在做县令时的事迹。由文中“视事之初,召邑中父老,询问民间利害及境内士民之善恶”可知,在他初任期间,主动询问百姓和境内的情况,可见他对百姓安危的关心;由“善者访而亲劝之,使勿怠;恶者喻而戒之,使自修”可知,他关注百姓的品德修养,主动教化百姓积极向善;由“又建学舍,率其子弟之秀者教之。暇日亲为讲说,掖诱进于善”可知,关注百姓的教育,并亲自教化百姓,深得民心,从而深受百姓的爱戴。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丹阳的顾方,是一位学以致用,认真履行的君子。皇祐末年,考中了进士,然后调到了明州象山当县令。他刚履职的时候,就召集县里的父老乡亲,询问民间的利害和境内士民的好坏。善良的人他就亲自拜访安抚,让好人不要倦怠;不好的人他就会进行劝诫,让他们自我调整。他又建设学堂,并带领他子弟中优秀的人才教导县民。空闲的日子亲自进行讲学,扶持引诱学生积极向善。过了一年,很多百姓都被感化。不久他就生病了,老百姓一个接一个出钱到寺庙里去搭庙祈祷,竟有千百人之多,为他割股疗疾的人有十三个。但是顾方最终重病不起。百里之内的百姓,哭泣思念,就好像失去了父母一般。给顾方修了祠堂,并且按时进行祭祀。我看近年来担任县令的人,大多数只是把公文俗事放在最要紧的位置,很少有对百姓进行教化并有成效的,而顾方独自一人用仁义教化治理他的百姓,使老百姓这般爱戴他。 【24-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4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
(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 1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灌诣军门谒见 谒:___________ .(2)寻命筑城泰州 寻: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
15.陈灌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的事例加以分析。(3分) 【答案】
13.(1)谒:拜见。 (2)寻:不久。 14.陈灌建立学堂,邀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
15.从他在世将乱前就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保全一乡人,可看出他智慧过人,有先见之明;从他建立
③
②
①
学堂,邀请老师教育学生,可看出他重视教育;从他访问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可见他体恤民情。(意近即可) 【分析】
1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灌到营门前拜见太祖。谒:拜见。(2)句意: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寻:不久。
14.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一句中“延”意思是“邀请,聘请”,“俊秀”意思是“优秀”,“受业”指“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据此翻译即可。
15.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地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从“环所居筑场种树”“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远见,有智慧;从“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可看出他重视教育的品格;从“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的情节可见他关心百姓疾苦,体恤百姓的品质。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元末,世道不宁,灌在他房屋周围兴办林场,人们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十年后,盗贼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驻于林中,盗不敢侵犯,他们这一乡得以安全无事。太祖攻占武昌,灌到营门前拜见太祖,谈话间,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为湖广行省员外郎,后升为大都督府经历,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建,由于长期战乱,老百姓将《诗》《书》长久废置不读,灌在宁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
【25-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5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东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万生,莫智于人,驯龙捉蛟,役万物而君。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注释)①橐(tuò):一种口袋。②嘐嘐聱聱(jiāo、如áo):象声词。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既止复作既: .(2)堕地乃走乃: .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异哉!是鼠之黠也。
①
②
15.苏轼的《黠鼠赋》是一篇意趣很浓的小故事,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3.(1)已经(2)于是,就 14.奇怪啊,这只老鼠真狡猾呀。 15.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根据课内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1)句意:停止了又响起一次。既:已经;(2)句意:(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乃 :于是,就;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直泽为主,意译为辅。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语:异:奇怪;是:这;黠:狡猾。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5.考查内容的理解。本文是苏轼少年时代写的一篇咏物赋。它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读者于诙谐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第一段叙黠鼠橐中啮咬及坠地逃走的始末。第二段分析老鼠骗人逃脱的伎俩。先是由老鼠的行动推想它的动机,足以说明老鼠之“黠”;接着又从人能降四物,可见人比老鼠要高明,但却遭到老鼠的暗算。由此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蒙骗。 【参考译文】
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惊讶地说:“老鼠刚才是在叫的,怎么会突然死了呢?那刚才是什么声音,难道是鬼吗?”(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咬不穿的情况装作咬袋子,用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 【26-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6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早而辩慧。祖父琼,初为①魏郡太守。建和②元年正月日食③,京师不见④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⑤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⑥诏,而深奇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为:担任。②建和:汉桓帝年号。③食:同“蚀”,侵蚀。④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⑤诏:皇帝的命令。⑥应:回答。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初为魏郡太守 初:_____________ .(2)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_____ .14.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15.请简要阐述你从本文中所感悟的道理。(3分) 【答案】
13.起初,当初 不
14.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的(弯)月?
15.示例:看问题可从多重角度出发,要放开思维、发挥想象,开动脑筋,灵活地运用学习到的知识。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1)句意:当初任魏郡太守。初,起初、当初。(2)句意: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未:不。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何”,为什么;“言”,说;“如”,像;第一个“之”,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不译。
15.本题考查文本主旨。联系黄琬的回答“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她把日食之余比作初升之月,因其头脑灵活,思维发散而得到了祖父的宠爱。从中可得主旨:看问题应从多角度来分析,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发散思维,灵活运用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译文:
黄琬早年就聪明智慧。他的祖父黄琼,初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了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很惊奇,就拿他的话回应皇太后,而深深地喜爱这个小孙子。
【27-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7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剌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①②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
④
⑤
样子。⑨剌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只怕”。 13.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不里许_______________ 或投饼于左_______________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15.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表现水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3.许:大约,左右,表约数 于:介词表方向,可译为“在、向、到” 14.然而那些在水面欢快游动戏耍的,都是几寸长的小鱼。
15.“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水清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游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 【分析】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大约不到一里路。许,大约,左右,表约数。(2)句意: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于,介词,表方向,可译为“在、向、到”。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然,然而;其,代词,那些;皆,都;数寸,几寸”的解释要准确,“跳达剌泼”的解释见注释。
15.本题考查内容和主题分析。(1)“喷吐冰雪,幽韵涵澹”这一句写石缝中喷涌而出的水好像冰雪一般,冰雪都是洁白的,这里运用比喻手法,直接写出了水的清澈。“下深丈许,了若径寸”这一句写大约一丈深的水因为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同样直接写出了潭水的清澈。(2)“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这两句写透过水看到潭底的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看到潭水中的鱼儿清秀灵动惹人喜爱,隔着水,碎石和细沙的条纹、色彩清清楚楚,鱼儿的姿态清清楚楚,这是借碎石、细沙、鱼儿来烘托水的清澈,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3)故文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4)结合“朱鱼万尾,匝池红酣”“清慧可怜”“然其跳达剌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等句子可知,这里写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玩,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作者对鱼儿情感的描绘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愉悦欢快的。同时,语段描绘了西山碧云寺的美丽,同样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故文章表现了作者游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 【点睛】
译文: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一棵老树因雷击起火,树心空洞倾斜,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喧闹着流进石渠,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也是这样。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
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28-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8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微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②矣。
(节选自《三国志》,有改动)
(注释)①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②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虽:_______________ .(2)咸畏而爱之 咸:_________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微而不贬。
15.诸葛亮是如何做到“开诚心,布公道”的,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3分) 【答案】
13.即使 全,都
14.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降职/惩罚)。
15.例:“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微而不贬。”体现赏罚分明,崇善罚恶。 【解析】
13.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①句意: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虽,古今异义词,即使。②句意:人们都敬畏和爱戴他。咸,全,都。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善,好;微,微小;赏,奖赏;贬,贬黜,降职。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相关语句“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微而不贬”,可知诸葛亮对于忠益之人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仇人,都会加以赏赐,坦白自首、勇于自新的人,也会从宽发落;而对于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会加以处罚,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也会加以严惩。体现了诸葛亮赏罚严明,崇善罚恶的浩然正气。 【译文】
诸葛亮担任相国,他以诚待人,做事公道。凡精忠为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认罪并表示悔改的人,即使罪行很重也要从宽发落;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责很轻也会重罚。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
①
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降职/惩罚)。他因此在整个蜀国,人们都敬畏和爱戴他,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材,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 【29-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19模】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①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
(节选自《晋书·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从子:侄子。②重牛心炙:把烤熟的牛心肉作为最高贵的食物。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羲之辄开仓振贷 辄:____________ .(2)尝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集:____________ .14.翻译文画线的句子。(2分)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15.王羲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案】
13.辄,就。 集,集会、聚集。
14.羲之小的时候不善于说话,人们并不认为他奇特。
15.不慕荣利,朝廷多次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关爱百姓,饥荒之年不但开仓赈灾还上书请朝廷给百姓减轻赋役。有高雅的志趣,结交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文士。 【分析】
13.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辄,本义,就。集,一词多义,集会、聚焦。
1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讷,语言迟钝。于,对。未,没有。奇,认为……奇特。之,他。
1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可知朝廷多次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根据“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可知在饥荒之年,他会开仓赈灾,还会上书请求朝廷减轻赋役,他是一个关爱百姓的人。根据“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可知孙绰、李充等人都是名士,志趣高雅,他与这些人“同好”,他也是一个有着高雅志趣的人。 【点睛】 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十三岁时,
②
曾去参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当时很兴吃牛心炙,座中客人都还没吃,周顗割了先给王羲之吃,于是开始知名。王羲之年轻时便已经拥有美好的声誉,朝廷高官都爱惜他的才能和器量,多次征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他都没去就任。扬州刺史殷浩向来很器重王羲之,劝说他让他接受任命。当时赶上东土(王羲之治理管辖的地方)这个地方闹饥荒,王羲之便开仓赈灾。然而,朝廷赋税和徭役非常繁重,吴地的会稽更是严重,王羲之经常(向皇帝)上书据理力争,事情大多被皇帝采纳了。会稽郡有美好的山水,知名之士大都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凭文辞称冠于世,一起在浙东筑室定居,与王羲之志趣相同。王羲之曾经和那些与他志趣相同的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王羲之自己为此作序,来表达自己的志趣。
【30-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全真20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传
范仲淹,字希文。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房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延州诸砦①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进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②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③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④,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⑤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⑥十之三,他所减不与。
(注释)①砦(zhài):同“寨”。②钤(qián)辖:宋代军职名。③种世衡:字仲平,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④互市:往来贸易。⑤鄜(fū)城:鄜城县,今陕西洛川境内。⑥籴(dí):买入粮食。 1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使更出御贼 (_______)(2)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_______)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
15.选文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有关范仲淹的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3.派遣 已经
14.又因为老百姓远途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
15.①在延州时,根据敌军的多少,派将领轮流出战抵御敌军;②在塞门、承平等要塞兴办水利,开放贸易;③建立军事基地,减轻老百姓远途输纳赋税的劳苦,并节省开支。 【分析】
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1)句意: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使,动词,派遣。(2)句意:当时塞门、承平等要塞已经被废弃。既,古今异义词,已经。
14.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以,因为;民,老百姓;远输,远途输纳赋税;军,军事基地。
15.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根据“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进户部郎中兼知延州”“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分析,提炼概括为:在延州“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根据“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提炼概括为:在塞门、承平要塞兴办水利,开放贸易,互通有无;根据“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提炼概括为:建立军事基地,减轻老百姓远途输纳赋税的劳苦,节省开支。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博通《六经》,精于《易经》,当时学习的人大多向他提出疑问,(他)拿着经书给他们讲解,没有疲倦的时候。每当感奋激昂地讨论天下事的时候,他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于律已,崇尚品德节操,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
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任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在此之前,朝廷旧制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驻军;总管统辖一万人,钤辖统辖五千人,都监统辖三千人。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就派官品低的将领首先出击。范仲淹说:“派遣将领不选择合适的人,而按照官职等级的高低来安排出兵的先后顺序,这是自取失败的办法。”于是(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兵,根据敌军的多少,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当时塞门、承平等要塞已经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计策,修筑青涧城来扼守敌军进犯的要冲,大力兴办农田水利,又开放民间往来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为老百姓远途输送缴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让河中府、同州、华中的贫民就近送缴税租。每年春夏两季调集军队就地取得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的十分之三,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