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技术进步的含义与类型 一、技术进步的含义
1、狭义的技术进步与广义的技术进步含义
狭义的技术进步:一般是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等方面所使用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 也就是在“硬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如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劳动者技能等。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 所有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除了“硬技术”上的进步以外,它还包括了管理水平的提高、规模经济、改善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采用新的决策方法、改善资源配置方式等“软技术”方面的进步。
2、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
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改进、产出新产品
3、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
技术进化——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称为渐进式的技术进步(量变)。
技术革命——当技术进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飞跃性变革时,这就是技术革命(质变)。
二、技术进步的类型 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 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 3、中性技术进步
(1)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2)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 (3)索洛中性技术进步
(1)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在资本—劳动比( kKL)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率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
在图9-1中比较a、c点。
希克斯中性进步的总量生产函数: YAtF(K,L)
图9-1 技术进步的类型
说明:
T0曲线描述技术进步之前的生产情况; T1曲线描述技术进步之后的生产情况; a、c两点的资本--劳动比相同; a、d两点的资本--产出比相同; a、b两点的劳动--产出比相同。
(2)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
在资本—产出比( )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率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 在图9-1中,比较a、d点。
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总量生产函数可写为:
(3)索洛中性技术进步
在劳动—产出比( L/K )不变的条件下,使得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率不发生变化的技术进步。 在图9-1中,比较a、b点。
其生产函数表示 YF(A(t)K,L)
第二节 技术进步的实证测度
一、索洛余值法 QAKLWKWLQAKL
其中,Q/Q为产出增长率; A/A 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K/K.L/L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
WK、WL为产出对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弹性; WK+WL=1,表示模型的规模收益不变。
二、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 对索洛方法进行改进:
对增长的解释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分析 研究劳动投入的贡献时考虑到劳动多样性
丹尼森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劳动和资本投入扩充的变化,而并不是单位产出的变化,即索洛所说的余值项。
三、乔根森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探讨了资本投入的多样性问题,在总量层次上分别度量了169种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进一步缩小了残值的大小;为每个部门设定了各自的生产函数:
QF(M,K,L,T) iiiii其中: Mi表示部门i的中间投入;Ki和Li为该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第三节 技术进步原理:创新 一、技术创新
1、创新的概念及分类 熊彼特
区分“创新”与“发明” 2、技术创新的诱导因素
(1)企业家的利润动机和企业家精神 (2)生产要素的稀缺性 (3)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 (4)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 3、国家创新体系
为了推动国家创新活动的发展,使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取得更好的绩效,在国家的层面上为创新活动的各个主体所做的制度安排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中介组织以创新作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经济目标下的相互作用系统 。
二、技术扩散
1、技术扩散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传染病模型(埃德温.曼斯菲尔德) 贝叶斯学习模型(斯通曼) 概率模型(戴维)
2、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
1、技术领先企业的示范效应、技术落后企业的模仿效应
模仿:是指企业通过逆向工程等手段,仿制生产创新者的产品。 2、人力资本的流动 3、联系效应
三、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通过本国的研究和开发
这是一国取得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包括政府部门的研究开发(基础研究)和私人部门的研究开发(应用研究)。 (二)通过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扩散)
封闭的经济中,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即使是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要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 开放经济中,技术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先进国家的技术取得技术进步。 (三)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它是指在生产实践中,工人、管理者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技术进步的过程来看,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都是产生于“干中学”。 (四)通过人力资本投资
这是知识和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节 技术转移与技术引进 一、概念与分类
1、垂直技术转移与水平技术转移----曼斯费尔德:
垂直技术转移是指将A国的基础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应用科学中,或将A国的应用科研成果转用于B国的生产中。 水平技术转移是指将A国已被应用于生产的新技术转用于B国的生产领域。 2、简单的技术转移与技术吸收----米拉·维尔金斯:
简单的技术转移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而不管B国采用该项先进技术后能否复制出来。
技术吸收是指某项先进技术由A国转移到B国,并且能被B国复制出来。 技术吸收又被称作“真正的技术扩散”。
二、技术转移方式
专项的贸易方式(补偿贸易、来料加工) 咨询、技术贸易方式 合作生产 许可证贸易 交钥匙工程 国外直接投资
技术转移方式——从技术引进的角度看 技术引进的四个层次: (1)成套生产技术引进 (2)关键设备引进
(3)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引进 (4)智力引进和技术人才引进
此外,接受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的技术援助,或者引进外国公司投资也是技术引进的一些具体途径。
中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状况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已经到了危险的境地: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1∶0.07,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10左右。 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如何看待“市场换技术”?
三、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利与弊 利:
(1)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 (2)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
(3)技术引进有利于培养本国的人才。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够形成开发和创新能力 弊:
(1)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反而会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始终处于不利地位 (2)引进的技术往往不是先进技术
第五节技术选择
一、技术类型的划分
1、按占用资源的相对量划分 (1)劳动密集型技术 (2)资本密集型技术 (3)技术密集型技术 (4)知识密集型技术
2、按使用效果划分
资本节约型技术、节能型技术、环保型技术
二、技术选择的经济含义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技术选择实际上就是对不同要素投入组合的成本进行比较。(经济合理性)
其中, QQ为等产量线, KL是价格线; C和D是实际上可选择要素投入组合; 射线I和II代表仅有的两种技术手段
三、技术选择的实践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和美国的技术选择
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选择
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要素市场的完善程度、技术进步的方向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立场差异等)
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1、舒马赫(E.F. Schumacher)的“中间技术”理论
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于发展的技术是中间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2、雷迪的“适用技术论”
所谓适用技术,就是既能满足技术引进国发展经济的技术需要,又要考虑到引进国的生产要素现状、市场规模、社会文化环境、目前的技术状态以及技术的吸收创新能力等因素,能够使得引进国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那类技术。 在确定技术选择标志时,不仅考虑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且将技术选择与社会物质文化全面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主张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因时因地选择和开发适宜技术。 幻灯片51
3、两者之间的区别
与“中间技术论”相比,“适用技术论”所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它不仅仅追求技术选择的经济目标,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要求,是一个含有多重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