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2021学年上海市致远高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11-25 来源:易榕旅网
2020-2021学年上海市致远高中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15年来,“两山论”不断丰富与完善,显示出持久的理论生命力、强大的实践引领力。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只讲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甚至牺牲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但是如果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容易陷入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最终也难保住绿水青山。因此,“两山”理论明确了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目标要求,要求探索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这一论断首先承认了在特定发展阶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具有一定的取舍关系,这既可能源于发展思路的局限,也可能源于生产技术发展的局限,对于生产要素的处理不能达到“两山”同时兼顾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为破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对立关系找到了转化之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找到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优势的路径,才能架起“两山”之间的桥梁,也才能找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摘编自王勇《“两山”理论内涵的经济学思考》)

材料二

目前,我国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期”,有条件、有能力通过生态修复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但是一些地区没有经济和技术能力解决本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区域统筹的方法予以解决。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交通不方便,工业不发达,人才资源缺乏,加之有些地方相当比例的区域被划入生态红线,难以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措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可以通过国家财政和科技支持,把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从另一方面看,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安全的总体稳定、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离不开欠发达地区生态安全和自然资源支持,按照区域公平发展的原则及生态补偿和资源补偿理论,这些地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理应获得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资源输入地区、生态受益地区的经济支持。

(摘编自常纪文《科学理解和实践“两山”理论的思考》)

材料三:

泰宁县地处福建西北部,居闽赣两省三地市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著名旅游目的

地。*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数临泰宁考察指导。20多年来,泰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举措,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创造了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泰宁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明确定位,有序铺开以丹霞田园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启动“五朵金花”(五个旅游专业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优良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53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 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超GDP的1/3。

(摘编自国家发改委网站,《践行“两山”理论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2020年5

月6日)

1. 下列对“两山”理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提出是因为发展思路的局限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局限,必须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作出取舍。

B.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又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探索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C. “两山”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着的,通过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显示出了持久生命力和强大引领力。

D. 要找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需要找到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优势的路径,留住绿水青山,就留住了金山银山。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介绍了正确处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关系的内在要求,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 通过材料二、三的内容可以预测,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脱贫攻坚相结合才是未来中国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

C. 材料三中,泰宁县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D. 材料二表明要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把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3. 屏边县地处云南省红河州南部山区,生态保护完好,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的天然氧吧”,但经济欠发达,至今未脱贫。请结合材料内容为屏边县的脱贫工作建言献策。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着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速之客”本略带贬义,小说以此为题,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B. “唉,这些石油人哪!”是作者对石油工人家国情怀的慨叹,表现了作者深沉的赞颂之情。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因为“我”作为关键性人物,能直接抒情,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鲜明的纪实风格。

5. 小说在形象上比较特别,它不是塑造鲜明的个体形象,而是刻画了石油工人的群体形象,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这个群体的形象特点。

6.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 刘浪

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这让他非常

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想着妻子的好意,李清荷听话地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还真不错,即便两个人面对面,也根本看不出异样来。可是,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李清荷气得将假发套扔到路边的沟里,回家后便将妻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通,又一如既往地继续他的染发进行史。

当了西川县委书记后,李清荷对形象就更加讲究了。那时,他已经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两只牙膏状的染剂,分别挤出若干到特别配置的梳子上,然后在头发上来来回回地梳上几遍,约半个小时后,用温水洗净即可。李清荷洗过头后,总是会叫妻子看下有没有哪里没染匀,有没有在额头或耳根不小心留下黑渍什么的。妻子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走过来按头捏耳地看上一回,说,可以啦,没什么问题。假如她正忙着做其他事,就会不耐烦地说,别那么讲究啦,白就白,黑就黑啦,年纪一把,别扮嫩啊!

三年前,李清荷升任汉东市副市长。他开始隐隐发现,官员染发似乎不流行了。每次开会都会遇到几个不染发的领导,甚至有些熟悉的人,前段时间开会才见过,头发还黑漆漆的,现在再相见,已经是白发横生,俨然另一个人。

李清荷捕捉到了这种悄然的变化,这几年,官场的一些明的、暗的规则在不断改变。那天去开会,他突然发现主席台上那位省主要领导不知何时也不染发了。

一次,他遇到一位邻市的领导,因为曾经共过事,就没有顾忌地开了句玩笑,怎么不染发了? 这下可原形毕露了。那领导一笑,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个敏感性要有。

那天,难得和妻子在一起吃饭。妻子突然说,咦,你怎么不染发了。这么多白头发。李清荷说,染了啊,一半是黑,一半是白而已。妻子说,染就染彻底嘛,以前一两根没染到,你都要重染的。李清荷说,与时俱进,留一半纯真,留一半青春啊!妻子说,不懂。李清荷笑,你不必懂……

和妻子的对话言犹在耳,他却成了阶下囚。李清荷想到这时,痛彻心扉,不由得轻声啜泣起来。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

李清荷感到一阵释然,于是擦去眼角的泪痕,安然睡去。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开头两段即交代了主人公李清荷的结局,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标题“黑白”。

B. 第四段写李清荷高中时因“少年白”遭同学调侃,却激发了他的斗志,应届考上重点大学,说明他对自己的白发很是介意。

C.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而又具体地叙述了李清荷考上大学,娶妻生子,步入官场并一路高升,最终却成为阶下囚的故事。

D. 李清荷把头发染成一半白一半黑,并言这是“与时俱进”,既和前文形成照应,同时讽刺了他热衷于钻研官场潜规则。

8.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9. 作者在文中多处对李清荷“染发”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

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 诚:实情 B. 非为客谢也 谢:致谢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奔向、奔赴 D. 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1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B. “战国四公子”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其四人都是礼贤下上、结交宾客之人。

C. 孟尝君,名文。在古代,名和字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一般在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称对方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D.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在古代达官贵人家中养的一些人,有的是具有真才实学,能在关键时刻替主人办事的,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虚名,骗吃骗喝的。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语迷惑。

B. 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

C. 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缺乏

容人之量。

D. 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2)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疏狂的个性特点。 D.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佳作。 16.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也有此意。

(2)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人类的存在没有尽头,因而得以与明月共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短的评论,不超过120个字。

防疫期间,网课需求激增。中小学生批量涌入各大直播平台,成为部分平台运营者眼中的“肥肉”,不少娱乐类应用纷纷以公益名义开设免费网课模块。然而,一打开直播平台,首先弹出的却是各种网游的兴趣选项;在网课页面中,也有大量精心包装的游戏广告不停闪现。中小学生在上课的同时,旁边赫然显示的是花花绿绿的游戏广告,不受干扰的概率几乎为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在世界多元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保留?请说明你的理由。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笑起来真好看。 你读书的姿态很优雅。 你做志愿者的样子太美了。 ……

假如这里的“你”就是你,面对他人的赞美,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已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②明确文体,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透露考生姓名及所在学校校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因为发展思路的局限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局限,必须……”曲解文意,原文“这既可能源于发展思路的局限,也可能源于生产技术发展的局限”只是一种推测,而选项却表述为既成事实。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才是”一词推测过于武断,“必经之路”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在探索如何更好的发展乡村,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但不能认为这是唯一的方法,也不是乡村发展的唯一道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是思想和理论的角度论述,材料二是从国家、政府层面的做法,材料三则是地方政府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探索实践。本题要从这三则材料中分别筛选句子来回答。

结合材料一“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只有找到把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优势的路径,才能架起‘两山’之间的桥梁,也才能找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可概括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式,兼顾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

结合材料二“但是一些地区没有经济和技术能力解决本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必须通过区域统筹的方法予以解决”,可概括出“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加大对屏边县的财政、科技扶持,引导发达地区资本注入,扶持产业发展”;

结合材料三“20多年来,泰宁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举措,坚持旅游兴县战不动摇,创造了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可概括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关键性人物”不当,“我”只是作为引出事件的见证者,不是关键人物。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石油工人经常是一走几千里,一别七八年;石油工人小侯为了保护器材牺牲了自己;小侯父亲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表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用感为了帮助父子团聚,油田的领导和工人一块出钱出力,表明他们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他”“老孟”常往家里写信,冒充父子回老家团聚,就是为了满足小侯的家人的心愿,表明石油工人的善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这类题型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角度来回答,前题是自己要能理解并认同,回答时能自圆其说,并结合文本时行分析。答

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对于“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这一情节,考生可答删去,顺应题干的角度“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分析。从情节的角度分析,上文对小侯父亲的死作交代,老孟的话很突兀,而下文“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他”被认出是冒充的也合情理;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看,没有这一情节,更能表现“他”的善良,有同情心。再者,“他”已能表达作者对石油工人这个群体的赞颂之情,没有这一情节不影响主题的表达。当然也可以选择保留。强调这一情节的震撼力、重要性。从情节上看,之前一直不说小侯父亲死在工作岗位,这时说出,出乎读者意料。这一情节也能突出石油工人美好的群体形象。也更能表现石油工人们的家国情怀和作者的赞颂之情,更具震撼力。考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分析时,都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等角度试着去分析。 【点睛】分析探究不同观点和看法的题目,要注意以下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鉴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领悟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生子”分析错误。原文并没有写李清荷如何生子的情节。 故选C。 【8x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并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明确,对表达艺术的品味,就是分析语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阅读“人生犹如头发,也有黑白,白发可以染黑,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这句话,这里“人生犹如头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文本中“李清荷是‘少白头’,当官之后,为了使自己显得年轻便于‘进步’,便开始染发”“入狱之后,李清荷的思考”等情节可以知道“白发可以染黑”是说人们对自己犯的一些错误往往加以掩饰,让人很难发现,而对于李清河更是如此,将自己的错误掩盖起来;依据文中“李清荷的妻子为其买了假发套,

开始挺好,但一次外出调研,李清荷低头弯腰上车时,一不小心发套掉落地上,惹得大家一阵哄笑”“一直困扰他的法庭个人陈述要说些什么,此时已经有了答案”等情节可知:“但真相不会被永远掩饰”暗示李清荷已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结合本文主人公李清荷上大学之前的“少白头”,到上大学及为官时的“将白发全部染黑”,到后来“一半是黑,一半是白”,以及文章开头狱中的李清荷认识到“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这“白”与“黑”的变化,说明了李清荷思想的转变,这句话正是李清荷对自己醒悟的总结,从而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做人要清清白白,为官要坦坦荡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的作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从小说主旨的作用,小说情节内容的作用等角度作答。考生还要注意一般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都是使得人物形象饱满,内容情节上都要从推动情节发展角度作答,主题上都是深化或丰富小说的主题。

此题从情节看,“染发”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文章从李清荷上大学出于爱面子开始“染发”起到文章开头“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至,将李清荷不同的人生阶段串联起来,这样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从人物塑造看,上大学后的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由此可见李清荷极好要面子的性格特点。李清荷开始“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后来“将头发剪短,戴上了这个时髦玩意”,再后来“用上了市面上流行的生态焗油染发霜”,最后“一半是黑,一半是白”,通过李清荷染发方法的变化,从侧面暗示了他生活作风的日渐奢靡。通过对李清荷“染发”的细致描写,使李清荷的形象更加丰满;从文章的主旨看,李清荷的“染发”一开始全部染黑,是因为“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到后面染一半黑留一半白,是因为要“与时俱进”,得符合“新时代最讲究的是勤政廉政,形象上不必刻意。工作上花心思、下功夫就行”这一官场规则的变化,这说明李清荷对官场规则的理解,具有政治的“敏感性”,通过李清荷“染发”的细致描写,揭露了一些为官者只知道“察言观色看形势”,搞一些形式主义,而不去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的不良风气,既让读者深思,又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考生据此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项,“非为客谢也”是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谢:道歉。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

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生者必有死”,是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生者”和“必有死”构成主谓关系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和C项;

“事之固然也”是说“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富贵多士”“贫贱寡友”是并列的情况,结构一致。可以排除D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称对方名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错误,“名”只有长辈可以称呼或者自己作谦称时用,一般的同辈朋友会称呼他的“字”,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急”应理解为“赶紧、赶快”;“使使”应理解为“派使者”;“币”应理解为“礼物”;“阴”应理解为“暗地里”;“失时”,应理解为“失掉良机”。

第二句中,“一日”应理解为“一旦”;“废”应理解为“被罢官”;“去”应理解为“离去、离开”;“莫”应理解为“没

有一个人”;“顾”应理解为“顾念”。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驩于是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上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驩告别了秦王而抢在秦国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那么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说:“好。”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驩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冯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驩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驩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

吗。”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主旨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语言含蓄蕴藉”分析错误,这首词语言质朴,抒情直白。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中形象特点的能力。

作答本题,要结合全词,理解最后两句的含意,抓住关键词进行分析。“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二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京城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玉楼金阙,本是人人羡慕向往的荣华富贵,但词人用一“慵”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相反对于“插梅花醉洛阳”的生活却十分欣赏留恋,体现名士的清高、名士的风流,“梅花”是高洁的象征,这里意在言词人的品性高洁。“醉”字体现出洒脱不羁的性格,将高洁与疏狂的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表现出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狂放。

【17题详解】见贤思齐焉 (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知人者智 (4).自知者明 (5).人生代代无穷已 (6).江月年年望相似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 需要重点注意的字,如“齐”“焉”“已”等。

【18题详解】平台运营者追求商业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择手段,就彻底丧失了行业底线。这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而且会危害青少年成长,可能使部分青少年走上沉迷游戏的歧路。政府应加强监管,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青少年成长环境。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得体的能力。

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或主旨。这则材料的中心是揭露了一些平台运营者借直播网课大搞游戏广告,诱惑青少年的不良商业行为。然后,就要针对平台运营者这不良商业行为进行评论。评论时,要揭露其本质,是彻底丧失了行业底线(或唯利是图)的行为;指出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性;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建议。

【19题详解】(1)中国人对待洋节的态度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2)示例一:可以保留。当今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节日及其文化传入中国是一种潮流。只是我们无论追崇哪种节日,都应该将其跟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地追逐所谓的时尚。

示例二:应该摒弃。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和形成自己观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

(1)材料一总结了人们喜欢过洋节和过洋节的动机;材料二说中国传统节日同样具有魅力。抓住材料一的“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概括即可。

(2)本题属材料分析评价类题,这类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语言流畅即可。认为应该摒弃,可以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应该摒弃洋节的角度入手,理由是什么;认为应该保留时,可以从要正确引导,健康过节的角度入手。 【20题详解】 正确面对赞美

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出门,亲戚朋友们看到孩子,都会向其父母夸奖说,你家孩子真聪明、真懂事……你在一边听的喜滋滋,可是父母的回答往往让你感觉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哪有啊,你不知道他在家多调皮……这个时候的你,是不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长大些以后,亲戚朋友们看到我们,给予夸奖,我们开心的准备回答感谢时,父母也总会提醒说,要谦虚,不要骄傲,谦虚使人进步。然后我们就会虚心的说:啊,哪有哪有。我……做的不好……是的,我们最终也把得到的赞美变得“谦虚”“世故”。我们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赞扬呢?

很多时候,明明听到赞扬开心到飞起,可是理智告诉我们,不能骄傲,不能得意忘形,要谦虚。于是,甜甜的“谢谢你”变成了谦虚。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呢?接受赞扬就不谦虚了吗?接受赞扬,就骄傲了吗?这种谦虚好吗?谦虚是好事,可是我觉得在成长阶段的我们,更应该表达感谢后,坦然的接受表扬。并且找到对方值得赞赏的点,也对对方表示赞扬,那么一场愉快的交流就可以开启了。

坦然的接受赞扬吧。接受后,你会不会觉得,嗯,他说的对,我就是这么优秀。你得到一次赞扬,会不会想继续保持自己优秀的人设呢?答案是肯定的,为了让自己更加优秀,我们会更加努力,打造更多的卓越。这不正是我们走向未来成功的光明大道吗?

所以,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赞美,请坦然接受吧。让我们坦然应对,多一点真诚,少一点世故。当别人称赞和表扬自己时,自己也要仔细思考他人的优点,将赞美也给予他人,这不是奉承,而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赞美不正是一把奇妙的金钥匙吗?赞美储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肯给予,只要你不吝啬,赞美的力量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进行立意。本作文题目要结合提示语“面对他人的赞美,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自已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分析,这是一

则思考怎样看待“赞美”的作文题目。考生要抓住材料的中心话题“赞美”,理解“赞美”对于我们的生活、事业等的作用进行立意作文;也可以谈一个怎样面对别人的“赞美”,要正确认识自我,要相信自己,学会接受自己、欣赏自己。具体写作时,应结合自已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对“赞美”的具体理解,避免抽象的描写和空泛议论。 参考立意: 赞美的力量 正确面对赞美 谦虚对待别人的赞美 传递赞美,传递善意 可用素材:

赞美蕴藏着超乎寻常的力量。一句赞美,犹如久旱的甘露,滋润着萎黄的草木、焦渴的心灵;一句赞美,犹如初春的暖阳,消融着残留的冰雪;一句赞美,犹如一座灯塔,会在你最迷茫的时刻照亮你前行的方向。 不要因为别人一时的赞美和表扬就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正所谓“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谦虚对待别人的赞美和表扬。

客观对待别人的表扬和赞美,有些也许是他人的客套话,有些是真的认真表达对自己的欣赏,不管是哪一种,都要正确对待。

能够接收到来自他人的表扬和赞美,一般都是做了什么值得让人称赞的事,那么要好好总结归纳,将好的优点和经验一直发扬下去。

当别人称赞和表扬自己时,自己也要仔细思考他人的优点,将赞美也给予他人,这不是奉承,而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一个落魄的画家不得不到一个机关里做了个小职员,一干就是十几年,为了一家老小,他疲于奔命,画笔渐渐搁浅。一次同学聚会,一个始终没有放弃画业的老同学买了单,并邀请大家去现场参观他的画展。面对一幅幅星神兼备的画卷,画家的手发痒了,沉睡的心萌动起来,他忍不住在画案前挥毫泼墨,那位开画展的老同学就在他刚刚收笔的瞬间带头与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并且惊叹着:“真是宝刀不老!气度非凡一如当年,看这渲染,看这线条,看这皴法,看这构图……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让远山近水皆有了情致!”随后拍着画家的肩膀,提议让他业余时间再画几张,他愿意在画展上为画家留一席之地的画廊展板。不久,画家就拿到了一笔可观的展销拍卖现金,画家的笔由生疏到娴熟,由娴熟到灵动,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活力,一幅幅画卷陆续送到了老同学那里,每次都得到一番热情洋溢的赞叹。终于有一天,他的一幅画远销海外,成了画坛收藏的珍品,价格不菲超出了他的想象,他看到了报纸的醒目专栏上赫然亮出了他的名字的时刻,心潮澎湃地跑到老同学的画室准备好好酬谢这位知己,凑巧老同学不在,一位雇员不小心说穿

了谜底:其实画家送来的那么多的画卷中,只有后期的作品才真正实现了货卖识家,前期的一幅幅作品都是那位知己出高价自己收藏起来了。画家热泪盈眶,现场挥毫为知己留下了一幅写意泼墨——岁寒三友,并在提拔中这样书写:“君心、我心、画心实为岁寒三友,心心相印。”

赞美不正是一把奇妙的金钥匙吗?赞美储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肯给予,只要你不吝啬,赞美的力量将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行文思路: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坦然的接受表扬。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一些事例,加强论证力度。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