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及地區如韓國、美國、中國及台灣均已普及,可以說董氏奇穴是與十四經穴並立的針灸體系,而且許多地方比十四經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經穴才能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對於十四經穴也會有更深的認識。
我們來看看董氏鍼法基本上與十四經穴有什麼差異,各位都知道十四經針法在於通過經絡治療疾病:
第一是循經取穴。
第二是表裡經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經取穴。
事實上十四經的高級針法也有很多是在遠處扎針,《鍼灸大成.標幽賦》說:「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左邊有病針右側,右側有病針左邊,頭有病針腳,下面有病針上部。各位知道,自古以來,高明的醫師多半是不針患處的,左邊有病針右邊,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針下邊則有疏導的作用。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針,或右上有病針左下方,這就稱做巨刺法,這種方法常用於活用十四經穴,在董氏奇穴中這種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針法最重要的核心內涵就是〈臟腑別通〉,例如肝與大腸通,大腸經走手,肝經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為陽一為陰,一為腑一為臟。因能通上下左右而達平衡,治療效果比本經取穴更佳。就以曲池為例來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腸經上,因此曲池治泄瀉效果甚佳,由於大腸與肝通,治療眩暈症及頭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壓,並能治美尼爾氏症。
再舉個例子,網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療,在經穴學中曲池定位並未貼骨,針灸時稍往後貼骨效果既好又快,這種刺法就是董氏鍼法的第二重要理論的「體應針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貼骨刺或針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讀過《靈樞官鍼篇》,對這種針法就能有所瞭解。曲池穴旁是尺澤穴,尺澤穴旁有一大筋,針刺尺澤穴貼筋進針,治療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舉動可以說是筋病,這就是「以筋治筋」。董氏針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療效果是很大的。
在《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中對「臟腑別通」法有詳細的的介紹,「臟腑別通」原稱「五臟別通」,係從《內經》而來,如再深入探索,就會瞭解此係從《易經》而來。若無《易經》就無今日的經絡,可以說易學為經絡之根源,多研究易經的對稱及平衡法,就能成為針灸的高手。有關董氏的「體應鍼法」在治療篇也有介紹及說明,此外董氏鍼法雖說是以奇穴為主,但是也不能脫離五行理論,若能多研究五俞穴則會對董氏奇穴及鍼法活用的更好。
董氏奇穴還有一個重要原理就是全息原理,董老師認為每個部位都可分為上中下三焦,例如前臂前段相當於上焦能治頭面病,中段部位相當於中焦可治中焦病,肝門腸門就在這個部位內。後段為下焦,心門穴位在此部位內,能治尾椎痛及膝痛甚效,又如雲白、李白穴在上臂後段,主下焦能治婦科病。手掌第二掌骨側亦分三焦,三間在上焦善治頭面病,合谷在中焦善治腸胃病〈古書說:口面合谷收,亦善治頭面病〉。靈骨在下焦善治下焦病,治腰痛、坐骨神經痛、足根痛甚效。
頭部亦分三焦,印堂及鎮定穴在上焦能安神,人中、馬金水在中下焦交會處善治腰痛,承漿穴在下焦能治閉經(承漿為手足陽明及任脈交會,能通會陰並調氣血亦為治閉經之重要原因)。大腿部常三針並用,如駟馬上中下;天黃、明黃、其黃都與全息律相合,三焦並治。下腿的腎關在上焦善治五十肩及頭痛,人皇在下焦,地皇在中焦,合用則上中下三焦之病並治。再如腳部之大敦、隱白皆在最下段,善治身體最下部之疾病,如大敦善治疝氣、陽痿,兩穴合用善治崩漏。
這些都是董氏奇穴的基本的重要原理,這裡簡單的介紹,在《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中有詳細的的介紹。回頁首
再談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之差異
我們必須弄清楚董老師第一本闡發董氏奇穴的書名叫做「董氏正經奇穴學」,這裡的「正經」是指「十四經」。也就是說董氏奇穴與十四經有密切的聯繫,必須瞭解董氏奇穴學之所以稱為「奇穴學」,它是與一般奇穴不同的,最大的區別就是:一般奇穴幾乎沒有體系及原理。
董氏奇穴也如同十四經穴一樣常用本經循經法、同名經交經法、表裡經針法,這都和十四經有關,此外最重要的是特別強調「臟腑別通」法。深入研究臟腑別通法,對於傷寒論及溫病的應用以及疑難病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幫助。
中醫學的體系是整體的,針灸的理論與傷寒論也能相互旁通,學好內科學,針灸學才能提高,同樣學好針灸學,內科學也能提昇。
董氏奇穴還有一個特點,董氏奇穴的效果所及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面一個大部位,所以往往效果比十四經穴快而好。我們就以臨床常會遇到的落枕來看,落枕時頭部、肩部、上背同時疼痛,頸部轉動不便。各位如果用十四經穴怎樣治療呢?《靈樞經》第二十六篇《雜病篇》曾說過「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就是說頸痛不能前後轉動,應刺足太陽膀胱經,頸項疼痛不能回顧,即不能左右轉動,應刺手太陽小腸經之穴位。明代的張景岳認為應針手太陽的後谿及足太陽的崑崙穴。這種針法針後谿是對的,針崑崙就不對了,效果就差一點,為什麼呢?《難經.六十八難》說:「俞主體重節痛」,體重節痛就是身體沉重關節疼痛,「俞」穴在陰經屬土與脾之運化及水「濕」有關,在陽經屬木與肝之疏泄及「風」有關,「體重節痛」多與風濕有關。陽經之「俞」穴屬木與「筋」關係更加密切,轉動不靈亦與筋有關,因此應該針束骨而非崑崙,崑崙為原穴屬火,束骨為俞穴屬木,又俞主體重節痛,當然效果較崑崙穴好。
此外落枕時肩井部位也不舒適,這牽涉到少陽經,因此也常有人用少陽經的懸鐘穴治療落枕,但都不能一次完整的治癒落枕,一個小小的落枕竟牽涉了好幾條經絡,可是董氏奇穴的重子、重仙卻能一次很快地解決。這時如果再加承漿穴效果更快更好,在古歌訣中十有七八用承漿穴治項強,應用承漿穴可以說是「前後對應」法,以前面的承漿治後面的項強,同理董師也常在後面的總樞穴(風府、啞門之間)瀉血治療聲音沙啞、嘔吐、吞咽困難等前面口的病變,對應針法也是董老師的重要針法。
這種一穴治多經,一穴治多部位的特點,在董氏奇穴經常可見,再舉一個大家常遇到的坐骨神經痛為例,一般人治坐骨神經痛常用局部之環跳、承扶、秩邊、風市等穴並沿經絡加針,如太陽經走向之疼痛加委中、承山、崑崙,少陽經之走向疼痛加陽陵泉、懸鐘、邱墟等。用針既多,效果亦不彰。如太陽經及少陽經同時發病,則兩條經之穴位都針,用針往往超過十餘針,效果還是不
見得好。有些坐骨神經痛還向鼠蹊部及大腿內側陰經反射,如果要再加針那就更多了。
這種牽涉到多經絡大部位的病痛,應用董氏奇穴最好;用針既少,效果又快。這時如僅針對側手上的靈骨、大白兩穴可立即達到止痛的效果,不論是太陽經、少陽經或厥陰經走向的坐骨神經痛都能立刻見效,而且是在遠處扎針,既方便又安全,雖然針法如此簡單,但蘊理極深,在《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相關的章節,都有進一步的說明。即以上述二例來看,大家當已知悉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之差異何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