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董氏奇穴疗法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临床疗效、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总分和因子分、不良反应。结果 (1)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无1例脱落。(2)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27/30)和86.7%(26/3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CSS总分和除意识外的其他因子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S总分和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因子分和CSS总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针刺后不良反应。结论董氏奇穴疗法对改善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确切。
标签:董氏奇穴疗法;巨刺;倒马刺法;运动针法;中风;神经功能缺损
中风为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约为200万,每年死于中风的患者约150万人,并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会逐年增高,因此中风的防治是当今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无论古今,中风都是针灸的主要适应证之一,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中风后因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及护理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中风恢复期有效的治法可以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其在整个中风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中风患者是指中风发病1个月至半年以内,病程比较长,长期使用十四经穴,容易导致穴位过度刺激、效应差。董氏奇穴疗法为有别于十四正经的独特针灸体系,自成一派,现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中。本课题组遂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尝试结合董氏奇穴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并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来自南方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神经内科住院部的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颁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于1996年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1)符合上文中风的诊断标准,男女不限;(2)有颅脑CT或MRI结果的支持;(3)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配合并坚持治疗者;(4)发病时间为1~6个月的患者,上、下肢肌力在Ⅰ~Ⅲ级;(5)自愿接受本疗法,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以下患者:(1)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诊断(试行)》中风和《各
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但无明显中风后遗症症状的患者;(2)病情危重或急性期病情尚未稳定,伴有意识障碍或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或伴有完全性失语者,或伴有中风后抑郁者;(3)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糖尿病,或有严重出血倾向;(4)年龄≥70岁,或≤50岁者;(5)病程>6个月者;(6)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痉挛在1级以上(不包括1级)者;(7)惧怕针刺者;(8)服用与本病治疗无关药物者。
剔除和脱落标准:(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2)病例受试者的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3)未达到1/2疗程者。中止试验标准:试验过程中病情恶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均应中止试验。已超过1/2疗程者计入疗效统计;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者,计入不良反应病例统计。
1.2 治疗方法 (1)基础治疗: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即抗凝、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常用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胞二磷胆碱(0.5 g,1次/d)等。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则配合降压、降脂、降糖治疗,使患者血糖基本恢复正常,血压使其低于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2)董氏奇穴疗法:取穴:以健侧灵骨、大白、中九里,双侧肾关(天皇副穴)为主穴。舌强不语配商丘、正会;肩痛配对侧侧三里、六完;中风手拘挛配对侧重子、重仙。以上穴位可依据患者病情及体位酌情增减_4]。操作:大白向同侧灵骨齐刺0.5~1寸;灵骨向同侧重仙齐刺1.5~2寸;中九里直刺1~2寸后,左右各旁开1寸向其齐刺;肾关向后肾经方向刺1~2寸。得气后留针30 min,每5min行针1次;同时嘱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3)常规针刺治疗:取穴:以水沟或百会,双侧内关,患侧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口角歪斜者配颊车、地仓;言语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患侧经筋屈曲拘挛,肘部者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以上穴位可依据患者病情及体位酌情增减。操作:水沟用雀啄术,百会、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 min;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诸穴留针30 min,每5 min行针1次。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董氏奇穴疗法,对照组配合常规针刺,每组患者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周期结束后,采用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减分率=(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或恢复到病前状态。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或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人帮助;或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人帮助。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⑥死亡。总有效率=(基本恢复人数+显著进步人数+进步人数)/总人数。(2)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采用CSS进行评价。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不良反应。1.4 盲法 实行盲法评价,盲患者的同时,并实行结果评估者、操作者、统计者三分离。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由专人整理后,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校正X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例中断与脱落情况 60例患者无1例中断与脱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性、病位、病情严重程度和证型的资料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可认为两组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86.7%,两组疗效经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2,P=0.794,见表2)。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比较 组内比较,经Wilc-oxon检验,两组患者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意识和水平凝视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SS总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组间比较,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意识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平凝视、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S各因子分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患者CSS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出现针刺后不良反应。
3、讨论
3.1 董氏奇穴疗法治疗中风的特点 (1)巨刺法配合对应穴。《素问·调经论篇》:“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临床上,董氏绝不在局部针刺,而是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并结合对应取穴原则治病。本病病位在脑,根据董氏“手躯逆对法”原则一手(腕)与头(颈)对应,取健侧与手阳明大肠经俞穴三间穴位置相符的大白穴,配健侧原穴合谷穴后叉骨前的灵骨穴,以益气活血。(2)治病求因。董氏认为肝风为引起中风的主因,取健侧与足少阳胆经风市穴位置相符的中九里穴疏风通络,取双侧肾关穴滋补肝肾。(3)“倒马针法”配合“动气针法”。董氏针法别具一格,在治疗本病上,本研究除了上述巨刺法外,还采用其中的“倒马针法”和“动气针法”。通过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倒马针法”,配合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的“动气针法”,以加强针刺疗效。
3.2 董氏奇穴疗法治疗中风的科学根据 (1)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大脑与肢体的联系是双侧的,这决定了针刺信号对高级中枢可产生双侧弥漫性的影响,从而使高位中枢及其下行调制系统对双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都产生影响。因此,巨刺法可以通过对脊髓、脑干网状结构、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以及大脑皮层的作用影响同侧脑区和对侧肢体。(2)有研究表明补肾活血针法能降低脑血栓患者血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防止或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从而减少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大脑血液循环。(3)在针刺的同时,还配合了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有研究发现,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功能性磁共振可以观察到大脑可塑性的连续变化,说明运动对大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起到重要作用。综上,董氏奇穴疗法治疗中风可能与补肾活血针法对血脂和血流流变性异常纠正有关,以及与针刺和康复训练对大脑可塑性影响有关。
3.3 董氏奇穴疗法治疗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 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董氏奇穴疗法虽然在临床上已经开始应用,但是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还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尝试结合董氏奇穴疗法治疗本病,是我们创新之处。
本研究采用CSS评分为主要观察指标,该标准以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评分标准为基础,根据我国情况修订而成,能全面反映中风患者的意识、水平凝视、面神经功能、言语、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将这些功能进行量化,有助于统计分析董氏奇穴疗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以及与常规针灸疗法孰优孰劣。
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董氏奇穴疗法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临床有效率为90.0%,具体表现在面瘫、言语、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得到改善,与常规针刺的临床疗效相当。考虑中风患者病程比较长,十四经穴和董氏奇穴交替使用,可以避免穴位过度刺激、效应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然而,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样本量少,病例仅为单个中心收集,观察指标单一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深入研究,并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等进行临床验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