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姓 名: 院 系: 专 业:_ 年 级: 指导教师: 学 号: 开题时间: 2012年12月
论文题目 课题来源 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研究 自选 研究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 1.立题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对粮食的依赖程度不言而喻。粮食问题从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基本现实。就微观层面上看,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活动,也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就宏观层面上看,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保障,是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好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处于我国重点建设的黄淮海专用小麦带和黄淮海专用玉米优势区内,拥有发展粮食生产的良好条件。可耕地面积达6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由于地区条件和气候的差异,粮食作物种类较多;粮食产量较高,常年粮食产量为1600—2700万吨,约占全国的4—5%;多年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研究河北省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具体的挖掘河北省潜在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而为国家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研究目的 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投入,种子、化肥、农机具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本文在借鉴前人的资料、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建立粮食生产函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本文从投入方面(化肥、良种、农机具、劳动力等)对河北省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个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提出增加
1
粮食产量的建议,为河北省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借鉴。 1.3.2实践意义: 河北省是农业发展潜力大省,是重要的粮食集中产区,也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之一。从投入方面分析河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寻找制约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瓶颈因素,并关注主要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在提高粮食产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当时及以后几十年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各因素在粮食生产增长的作用只能凭经验进行简单分析评价,对各要素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还无法从定量角度加以比较精确的测算。直到1926年柯布和道格拉斯开创性地提出了C—D生产函数,并且伴随着当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能够定性分析的研究才有了快速进展。1957年索洛首次将技术进步导入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此后,用完善的计量方法研究粮食生产与影响因素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新途径。 目前国外对粮食产量影响因素主要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有许多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主要有: A.Dobermann分析了土壤肥力、氮肥应用、有效磷肥、后备土地资源和播种率五种因素对大米产量变化贡献;J.Timsina 系统讨论了大米和小麦种植面积比例和播种时间的选择以及化肥使用量等因素对粮食总产量增长的作用;S.samapundo等人从另外角度定量分析了水资源和阳光温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Kueh、Downing调查了许多国家气候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认为气候如降雨量的变化会使整个国家粮食产量产生较大波动;1995年Teigon和Thomas也作了这方面的工作,Tang.A.M认为气候变动与政策调整是影响粮食生产波动的两大重要因子等等。 国外的学者对于中国的粮食增产能力多持悲观态度,其中以布朗为代表,1994年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1998年再次对中国的粮食增产潜力提出了质疑。除了1994年所说的人口和自然禀赋因素外,这次又强调了技术原因,因为中国能否养活自己关键在于粮食单产能否提高。一般说来,提高单产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加农业投入,但是如果技术水平保持不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会起作用,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会下降,农业投入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了。提高单产的另一个途径是技术进步,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生产力。他认为世界粮食最高单产难以再有大的提高,而中国的粮食单产已接近世界高产国家水平,技术进步的潜力己不大。但中国学者从因素分析上得出我国的粮食生产还是大有潜力的。 1.4.2国内研究现状
2
我国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许多人对粮食问题进行多方面研究,其理论成果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综合各种研究,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农用化肥的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沈善敏、宇万太、陈欣(1998)等通过实验分析表明,若假定其他技术条件不变,农用化肥施用量对粮食产量的贡献度高达45%,居于第一位;吴玉鸣、李建霞(2004)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根据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仍是决定我国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的贡献分列第二和第三位;我国农业部主持并与国内外著名学者共同编著的《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一书,在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评述中,通过对我国建国五十年数据的测算,分析了粮食生产的物质投入,研究结果显示,化肥的贡献力度最大;王祖力、肖海峰(2007)认为化肥使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06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20,贡献率达56.81%,是所有投入要素中贡献最大的一项。 第二,土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傅泽强(2001)研究表明耕地资源不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将成为约束我国粮食产量的基本因素;张志强(2001)根据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系统中各个相关因素,得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关键因素是单产和播种面积;王春娟(2000)、朱再清和陈方源(2003)等都认为粮食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是影响粮食波动的重要构成要素;胡冰川(2006)利用1996—2003年江苏省13个城市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生产要素数据,根据Cobb—Douglas函数构建粮食生产的Panel Data模型,得出江苏省粮食生产各个影响因子对粮食产量的具体影响力大小,土地对粮食的产出弹性达到0.9以上;张军(2008)把粮食产量波动缺口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适当的投入要素波动缺口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粮食产量的波动方向和缺口大小,主要取决于粮食播种面积、耕地受灾面积、上一年粮食产量的波动方向和幅度,而农业劳动力、化肥、农业机械等其它要素投入及粮食价格因素未对其产生明显的影响;钱克明(2005)在对影响粮食增产各因素的量化分析中显示,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量的贡献占中占39.7%,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粮食单产效率的提升;严士清、徐敏(2005)通过构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进一步证明了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正比变动关系。 第三,水资源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熊健(1997)运用灰色系统关联理论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了安徽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指出了有效灌溉面积是主要影响因素;范建刚(2006)对1983—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运用灰色系统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量化了各因素与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就关联度进行了排序,得出了灌溉面积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最为重要的因素;鲁欣(2006)通过对可能影响宁夏回 3
族自治区17个县粮食产量的19个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在影响粮食产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粮食生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个因素只能在某阶段对粮食产量产生作用。许多学者都是通过对粮食产量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来进行排序,由于采取的口径数据与方法不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蔡文淇(1993)运用经典的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我国90年代初期的农业生产能力进行研究时表明资本要素投入对农业产出贡献最大,其次为劳动力投入和科技进步能力;宋学明、赵建华(1997)通过定量分析对我国区域间粮食单产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的农业投入不尽相同,农业基础投入和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大;罗友发(2002)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粮食产量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投入对粮食产出水平起着根本作用,农业受教育水平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关键因素,农业机械化程度对粮食产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肖海峰、王妓(2004)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别计算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生产弹性和贡献度,研究表明,播种面积、其他物质投入和化肥投入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弹性分别为0.88、0.35和0.21;谢杰(2007)用中国1978—2004年间的粮食生产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并考虑农业改革的政策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了一个统计特征合理的中国粮食生产函数,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土地和化肥使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要素,并认为在土地、化肥施用以达极限的背景下,技术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新的途径;姬亚岚(2007)同样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多维度要素,其中耕地数量与质量是粮食生产供给的基本资源依托,而抗灾能力与生产技术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影响因子,农户的物质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增加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了种粮的比较利益将会通过农户的经济选择对粮食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五,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气候变量是随机的,没有一定规律可循,气候因素只能引起粮食产量的波动,并不会影响粮食产量的持续生产能力。蒋乃华(1998)等人强调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认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降水、温度、太阳辐射等自然环境有较大差异,所以农业的产出水平会较大的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并且这样的影响在各地表现不一;徐梦洁等(2001)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对江苏省粮食单产时间序列用分形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从吸引子维数等方面分析了粮食单产变化的混沌性质,得出随机性较强气象气候因素对粮食单产也有影响;我国农业部主持并与国内外著名学者共同编著的《国家农业政策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2007)中通过建立平均生产函数模型,对不同作物的投入回报进行了测算,得出气候变量影响很大,我国的粮食生产仍受天灾制约,抵御自然灾害的 4
能力较差;王玉斌、蒋俊朋(2007)根据扩展C—D函数运用1978—2004年中国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了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结果说明粮食生产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依赖性较强。 1.4.3简要述评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要素做出了研究描述,前人的成果为粮食生产因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借鉴国内研究的相关成果,从投入方面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为提高我省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2.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或研究提纲以及要突破的难点): 2.1研究目标 基于河北省粮食生产现状,收集近二十年影响粮食产量因素的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最小二乘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建立粮食生产函数模型,根据模型及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提出增加粮食产量的建议,为河北省粮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提高粮食产量 。 2.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为引言 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指出了本文研究的意义,简略介绍了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国内外论题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研究的视角。 第二部分粮食作物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对选取的粮食作物相关概念的解释,以便用于理解论题的研究。相关理论的借鉴主要是为论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此理论基础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各个因素。 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 介绍所选研究方法,对本文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法进行简要介绍,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说明,分析建立模型。 第四部分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分析,剔除不符合,关系不密切的因素,进而确定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 第五部分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根据上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及模型,分析得出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合河北省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 2.3研究内容框架
5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研究方法 1.5.2研究技术路线 2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2 经济增长理论 3研究设计 3.1研究方法 3.2变量选择 3.3数据说明 3.4模型设计 4实证分析 4.1单位根检验 4.2协整检验 4.3格兰杰因果检验 4.4回归分析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 2.4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 河北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其粮食产量的高低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是河北省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历年河北省粮食生产因素,建立粮食生产函数,为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方法
6
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中西方学者们在影响粮食生产因素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文献综述。 第二,实证分析法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最小二乘分析等对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检验并得出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的核心因素及各种因素影响程度大小,据此得出结论并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 3.2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绪 论 时间序列分析法 变量的选择及说明
研究设计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单位根检验 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协整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回归分析 提出粮食增产建议 4.研究进度安排 2012.11-2012.12 完成开题报告 2012.12-2013.03 完成论文(设计)细纲的写作,并开始论文初稿 2013.03-2013.04 完成论文初稿,并开始对论文进行装订 2013.04-2013.05 向指导老师提交定稿论文 2013.05-2013.06 开始准备论文答辩 5.预期研究结果 本论文预期通过分析近二十年河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有关数据,建立河北省粮食生产函数,提取出关键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增加河北省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7
6.参考文献: [1]吴玉鸣,李建霞,通径分析在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研究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3):95—99. [2]梁子谦,李小军,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因子分析[J].农村经济问题,2006(11)19—22. [3]朱再清,陈方源,湖北省粮食总产波动状况及其原因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16. [4]胡冰川,吴强等.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l):71—74. [5]谢杰,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J].统计观察,2007(20):74—76. [6]王美青,卫新等,浙江省粮食单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617—620. [7]陈锡康,杨翠红,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在全国的粮食产量及乡镇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3(3):149—152. [8]钱克明,中国粮食安全—资源投入技术政策战略[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05(8):8—11. [9]严士清,徐敏,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间的动力学方法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5(3):60—62. [10]熊健,安徽省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3):210—212. [11]范建刚,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影响因素的灰色系统分析[J].山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24):145—148. [12]鲁欣,秦大庸等,宁夏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子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6,25(6):65—70 [13]蔡文淇,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M].农业出版社,1993. [14]宋学明,赵建华,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区域差异及影响因子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7):28—34. [15]罗友发,农业产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3). [16]肖海峰,王妓,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17]谢杰,中国粮食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J].统计观察,2007(20):74—76. [18]蒋乃华,张雪梅,中国粮食生产稳定与波动成因的经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40—44. 8
[19]徐梦洁,彭补拙,江苏省粮食产量吸引子维数研究[J].人文地理,2001(l):53—56. [20]王祖力,肖海峰,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证分析(1978—2004)[J].新疆农垦经济,2007(6):1—4. [21]王玉斌,蒋俊朋,中国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38—42 [22]张军,关于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制品的研究—基于HP滤波的计量及政策分析[J].乡镇经济,2008(6):87—90 [23]A.Dobermann,Factor Causing Field Variation of Direct-seeded Flooded Rice [J]. Geoderma ,1994(62):125—150 [24] J.Timsina,D.J.Connor,Productivity and Management of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lissues and Challenges[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01(69) :93—132 [25]S.Samapundo et al. Predictive Modeling of the l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 of Water Activity and Temperature on the Radial Growth of Fusarium verticilliodes and F.proliferatum on Cor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erobiology,2005(105):35—52
9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姓名 职称 所在教研室 专( 不家得 少组于 三成 人)员 10
专家组组长签名: 专家组委员签名: 年 月 日 备注
院系专家组论证意见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