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四大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现在,随我来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各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吧!:苏州拙...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现在,随我来看看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各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吧!
:苏州拙政园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
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因此,拙政园的园林艺术,在中国造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江南私家园林一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成就。
:苏州留园
1)、顺其自然,布局灵活
留园的平面布局采取不规则的形式,辽阔疏朗与紧凑迂回相结合,构成许多曲折而富有变化的风景。园内以假山、树木、房屋、走廊、围墙等阻隔视线,采用曲桥、曲径、曲廊,是人几经曲折还未窥见全园之貌,步移景异,耐人寻味。
留园整体布局以中部为主,主要厅堂又在东部,但由于景观内容充实而极富变化,仍为全园精华所在。由此看来,中国园林通常都是采取以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突出重点这一构图原则的。
2)、小中见大,大中有小
留园空间结构的处理,采用了空间大小对比,以及明暗、开合、高低参差对比,将空间进行空透、灵活、虚实的处理,使园林占地不大,却让人感到园内层次丰富。
3)、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全园以廊为脉络,在中部爬山狼与云墙结合,沿山脊线明暗变化,高低曲直,透违延伸;在东部游廊迂回于厅堂轩斋之间,穿珠引线,将建筑与峰石、树木分割成大小变化、特色分明的园林小空间。曲折的长廊增加园内的层次感,使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空间流畅,虚实有致
留园的设计主要是以山、池、树、石为主,亭、台、楼、阁为辅,通过景物与房屋的空间组合,使之相互穿插、渗透、融合,将小空间转化为视觉的大空间。
当人们走进苏州园林,会感到每个空间序列,虚虚实实,层层布局。内部空间通过门、窗、廊达到互相流通,并以虚实明暗做对比。外部空间则用山、石、树、池,进行有限的划分,组织大小不同的空间,并由亭、廊等建筑物穿插组合,相互流通,构成各种不同环境,从而使景观丰富多彩。:承德避暑山庄
1)、树木花卉的有机布置,极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以树木花卉与其它园林素材相结合,组织风景构图的。这样起来,几乎山庄的每一\"景\"都与树木花卉有关。正是由于树木花卉为园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风景素材,从而大大丰富了园林景色。
2)、树木花卉的合理布局,提高了对园林风景的艺术欣赏 树木花卉还有力地加强了山庄园林风景构图的节奏感。任何艺术都要有一定的韵律,要有节奏感,它对艺术品起着丰富和变化的作用。否则,艺术的统一就会变得呆板,这是形式美的法则之一,也是园林风景构图的艺术标准之一。
3)、对\"宜人调养之功\"的园林\"小气候\"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乔木、灌木、草坪混合配置的25米宽的绿带,可净减噪量3-5.5分贝。山庄作为数里宽的大绿带,其减噪作用是很大的,这些对于改善山庄的气候和环境无凝起了良好的作用,所以说树木花卉合理布置有力地提高了山庄的园林功能。
综上所述,山庄的树木花卉在植物的配置、园林风景构图艺术性等方面,都有强烈的特点。山庄的合理布置和植物素材对于提高园林风景艺术,加强园林功能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现在从实践中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对于今后山庄树木花卉植物科学布置,改善现代的园林景观效果都提供有益的帮助。
:北京颐和园
1)、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
乾隆初年,海定附近陆续兴建和扩建的园林越来越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这里的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供水的主要来源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庄水系之外,大部分必须仰给于玉泉山汇经昆明湖之水——玉泉山水系。而后者正是明代以来通惠和赖以接济的上源,如果
上源被大量截流而去,则会直接影响大运河的通州到北京一段漕运畅通。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乃于乾隆十四年冬开始了大规模的水系整治工
程。其主要内容:(1)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通过石渡槽导入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过玉河汇入西湖;(2)结合兴建颐和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3)疏浚长河(长河即元、明以一直沿用的字西湖通往北京城的输水干渠)。
这三条水利工程完成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
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这个供水系统圆满地解决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济,保证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同时,还创设了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颐和园的建成则意味着这个水系的枢纽部位的建成和最终完善化,它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大,无愧为艺术与工程结合,造园与兴修水利相结合的一个出色典范。
2)、与周围皇家园林构成三山五园的格局
颐和园建成后与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以及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形成三山五园的格局。颐和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以后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同时在西北郊构成了三条轴线,一:万寿山和里湖的南北中轴线。二:静宜园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三者,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这个轴线系统把三山五园串缀成为整体的园林集群。
在这个集群中,清漪园所处的枢纽地位十分明显,万寿山濒临昆明湖而突出水取其近的优势,沿湖不设宫墙则能以东南西三面的平畴、村舍、园林作为经管的延展;西面屏列着玉泉山,它与完寿山、里湖中轴线之间的
距离,相当于后者与圆明园、畅春园中轴线之间的距离,再往西大约一倍的距离便是西山的层峦叠翠,山取其远而形成两个层次的景
深,这样的布局形势超越于园林的界域,显示了西北部整体的环境美,同时也为三山五园之间的互相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清漪园的建成对这个庞大的园林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实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说,这是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