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心理健康教育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张 伟1,闫丽红2,于 涛3
(1.许昌市第二职业高中,河南许昌 461000;2.许昌市教育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3.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⒇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2)01-0063-02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者尽管在学校教育中相互独立、各司其职,但是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任务上又相互交融,从而为二者的相互促进提供了可能。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崭新模式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政治方向、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的教育,很少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我们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实现人才全面发展服务,关键是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由具有心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人员担任,并建立独立的工作机构。但是,现在大多数中小学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来担任,这也未尝不可,关键是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使学校单纯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两育并重的工作模式。学校应该有专职干部来领导、管理、协调两育工作。
2.加强互补的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条件允许,学校应建立一支精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也应当有一支强有力的道德教育师资队伍。条件不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从事道德
⒇收稿日期:2001-09-24
教育的教师补充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或者相互补充,并取得各科教师的配合,最重要的是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3.设计两育内容融合的教材和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设计在注重维护学生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必须以育德为方向,必须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教材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同时要兼顾学生在不同阶段道德发展水平。内容应浅显易懂,富有情趣,具有启发性,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的生态道德意识。课程设置应将目标定位于切实有效地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上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创设教育时机,形成学生良好的心态心态是指在外部刺激作用下,学生自身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它主要表现为某种情绪和心理倾向,常常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性格,尤其是心理变化的态势。
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发展性的还是矫治性的,都要直接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心理矛盾的解决,使个体心态由不平衡转化为相对平衡。这种教育恰好与品德的矛盾转化规律相吻合。所以,当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甚至剧烈冲突状态而又积极渴望解决矛盾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激发其道德需要,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在较高层次上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进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第一作者简介:张伟(1974—),男,河南许昌人,文学学士,许昌市第二职业高中教师。
64
张 伟等:心理健康教育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第1期
良好心态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时机,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创设教育时机,促进学生良好心态的出现。此外,学校还应调动家庭、社会的积极性,为家长开设心理讲座,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良好的道德教育及形成的健康心理不会因家庭和社会的相悖而削弱,以巩固教育效果。
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这也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之一。这将意味着教师不再将一套固定不变的规范强加于学中吸取教训,振作起来,而不是剥夺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惩罚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看他对自己所犯错误的认识和改正的决心。
21世纪的学校管理应该趋向人性化和个体化。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本性而不是蔑视和不信任,这才是人道的管理方式,是一种道德的行为,也正是心理咨询的闪光之处。
五、尝试将咨询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途径
咨询主要是指来访者主动求助的一个过程。在道德教育中让学生主动上访似乎是不可思议的,因生去思、去言、去行,而是指导学生对各种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进行分析、比较、鉴别,通过学生的道德认知与实践体认,确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却迟迟没有付诸实践,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者习惯于传统的重灌输轻引导的德育模式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部分教师担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选择会削弱教师在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过程中主导作用,从而影响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这种担心大可不必。让学生在善与恶的选择中,没有学生会自愿选择恶(特例除外)。学生的选择即使与当前社会主流价值不一致,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非主流价值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例如,在当前整个社会大环境下,考大学可以说是一种主流意识,但是学生并非一定要服从社会的主流意愿都去上名牌大学,一部分学生宁愿放弃上大学而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学生的选择是错误的,它同样是尊重自我的表现。因为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能动的人,他们有权根据所处环境和自身条件作出选择。
四、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应具人性化
这一启示源于一咨询案例。哈福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因考试作弊受罚前来咨询,按校方规定,除了退学别无选择。咨询人员在充分信任理解他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咨询“尊重人的个性和发展潜能”的宗旨与校方交涉,最终使校方收回禁令。由此,我们联想到现代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为了高效有序地运行,制定规章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校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处分的根本目的是要他从错误
为道德教育在人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枯燥的说教,或者是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主动性可言。造成这种定势的原因在于我们始终抱着传统的道德观念。传统的道德教育之所以绩效不佳,不外乎以下几点原因:在内容上,道德要求脱离了学生的道德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个人或社会的需要引起的,没有道德需要,便很难产生道德动机。所以,在道德教育中也应该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并且是学生自身的需求,由此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在方式上,常常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往往触犯学生的个性,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在时间上,往往急于求成,要求过于频繁。学生在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来认识自我,且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只传授知识而不指导,必将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尝试一下咨询的方式,因为咨询的宗旨在于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求,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助人的基础上使学生自助。如果我们对道德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整个社会(学生、家长)都认识到道德教育应该是“提问——讨论——思考——选择”的过程,那么,道德咨询就是可行的。因此,教育者应该具有让学生自己选择道德价值的魄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张海钟.评心理健康标准的“社会适应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
[3]肖先绪.学生心态与德育时机[J].教育研究,1992,(6).
【本栏责编 王永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