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浮锚杆的设计应当以实地勘察与基本试验作为设计依据,并对施工中的各类不利因素加以控制,保证抗浮锚杆设计的有效性。
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多层地下室结构已成为了日后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如果建筑的自重无法平衡地下水时,那么就会产生抗浮问题,特别是滨海区域的抗浮问题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地下水会致使底板隆起,甚至开裂【1】。抗浮措施主要有自重增加、抗拔锚杆、排水降水以及抗拔柱等,但在实际中,因受到条件的限制,自重增加以及排水降水等措施较难有效实现,现阶段深基坑地下室主要采用抗浮锚杆以起到抗浮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锚杆的设计进行如下研究。
一.抗浮锚杆的统一设计规定
根据单根锚杆的承载能力来确定锚杆的根数,荷载的效应以正常情况下的极限状态荷载效应为标准,即水浮力分项系数为1.0,上部分的结构自重分享系数为0.9,但不将活荷载计入其中【2】。抗浮锚杆的抗拔承载能力应当由现场抗拔试验来确定,试验的锚杆数量至少为3根。
当基岩的埋深深度在15米以下时,锚杆特别是非预应力的锚杆,因其造价低、施工周期短、检测方便等因素,使其得到广泛应用。锚杆除了自身构造外,还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控制:杆体承载力、抗拔承载力、底板的变形限值、锚杆的布置方法、底板内力以及锚杆的
分担浮力等。前三点由岩土工程的实地勘察结果与经验和相关规范进行控制,另几点由设计的目标进行设计【3】。以上设计和力学行为假定、锚杆的刚度分布形式、底板的竖向载荷分布及大小等方面有关,可将锚杆视作弹簧,由底板与锚杆共同协作,并造成共同变形。所以说结构整体的刚度以及间距的设计要将弹簧刚度考虑其中,同时结构节点的载荷列阵也必须将弹簧借力点计算在内,弹簧刚度需要由锚杆的静载的抗拔试验所得的P-S曲线所得出,如果是初步设计,也可以经验评估的方式进行估算。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各区域位置板挠度直接影响了锚杆布局的设计密度,因此还需先求出底板挠度值线图,并对于锚杆的分布进行事先预估,之后通过有限元程度展开深入分析,以此对锚杆位置、数目、底板内力等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有个初步判断。锚杆科学的布局可将锚杆数目以及板配筋形成优化组合【5】。从理论上讲,我们首先应当把锚杆设计于版变形的最大跨中板带区域,之后再布置与柱上的板带跨中区域,再最后则是柱的周边,此种方法较为切合实际,可借由弹簧刚度来讲地质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来,适用于复杂的条件下。
二.竖向构件支座假定
因结构关系,锚杆的受力就是来自板的变形,板的变形主要有局部变形以及整体的上浮变形。局部变形时因板在弯矩的作用下生成的挠度,这由板刚度大小而决定,整体的上浮变形源自柱下方支座的位置改变,同时也由整体刚度所决定。因此我们需进行支座假定,如果由柱子上部分传来的由自重所生成的轴向力,可将柱网中的水浮力平
衡时,柱子就不会有朝上的位移,这是整体的上浮变形则为0。如果将柱支座假设成不动支座,传自轴自上部因自重生成的轴向力,无法使柱网中的水浮力平衡时,那么柱下则生成了有限上移【6】。如果采用的是不具有抗拔性能的独立式浅基础,那么柱的支座可被假设成一个没有约束性的自由节点,若采用存在抗拔性能的桩基础,那么柱支座则可被假设成一个弹簧,这在某种程度来说,整体上浮的变形对于抗拔效果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这是由于如果原本局部的变形程度较小,那么将致使受拉的位置不够充分,此外因整体上浮,增加受力,加大了抗浮构件的拉力。
三.锚杆的布置分析 (一)集中线状布置
通常情况下,此种方式布置在地下室的底板梁的下方。该种布置相对来说比较集中,抵抗力强,十分利于地下室的防水施工,而个别区域可能承载力不足,因此可采用较多的轴杆进行承载分担。但此种方式不能完全借助传自上部的竖向力进行水浮力平衡,此种方式比较适合较硬的岩体之中,而不能适用在软岩及土体之中,且地下室的底板配筋率也比较大。
(二)集中点状布置
此种布置法主要布置在柱下,该方式可充分借助传自上部的轴向力,以此来将部分水浮力平衡,此方式比较集中,也比较利于防水施工,但需要要求将锚固定在坚硬的岩石之中,不适用软岩和土体中。
(三)面状均匀式布置
该方式是在地下室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基础形式时,独立基础下可不布置抗浮锚杆,防水板下方进行均匀布置,适用在大部分的土体及岩体中,且底板厚度可以很小,配筋相对较小,但此种方式无法将传自上部的轴向力充分利用以平衡水浮力,且因部分锚杆的承载力相对较差,而可分担承载力的锚杆也比较少,因此这种情况下也就较难有良好的抵抗力,且锚杆的布置比较分散,防水施工相对较难开展。
总之,锚杆的布置方式有很多种,而不同的布置方法满足的条件也不尽相同,例如集中点状适用于坚硬岩,面状均匀式布置适用于大部分情况,集中线状式布置适用于坚硬岩以及较硬岩。总之,在实际设计中,应当结合实地勘察,比对不同方式的优缺点,以此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
结论
锚杆以柱网内布置结构进行布置,可有效解决抗浮问题的整体平衡性,以此实现减少底板配筋与板厚的效果,适合应用在抗浮设计中。此外还可通过锚杆与底板的协调,并以实际的建模计算,来计算出锚杆与底板间的真实受力,以此对包括水文条件、支座条件以及地质条件在内的复杂条件下的抗浮情况进行分析。在计算前可采用较为简单的对板,以此分析受力情况。依据变形特点评估锚杆的分布位置以及数量。之后推广至地下室整体,开展全面的计算。若锚杆刚度发生突变、支座或地下水的作用发生改变,可用加减锚杆的数量或加减锚杆的间距等方式进行调节,使底板受力趋于一致,改善变形情况,最终实现优化锚杆机地板配筋的设计目标。总之抗浮锚杆的设计应当以实
地勘察与基本试验作为设计依据,并对施工中的各类不利因素加以控制,保证抗浮锚杆设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汉进,张同波,于德湖.某地下车库局部整体上浮位形变化与损坏特征分析[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1).
[2]汪宾,陈道政,王浩.落地剪力墙数量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安徽建筑,2013(12).
[3]李转学; 邓祎文.抗浮锚杆在大型地下室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0(04).
[4]翟健; 时佰雷; 惠丹菊; 曹猛.从抗浮锚杆看抗浮设计方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1).
[5]蔡洪伟.抗浮锚杆在某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1).
[6]黄山.抗拔锚杆在风度广场地下室抗浮工程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2012(05).
[7]刘冬柏,王璇. 地下室抗浮设计中的几个问题讨论[J] 结构师手记.201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