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 2008No12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2-0209-03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
胡继灵,范体军,楼高翔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概括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可转移的知识,探讨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障碍,提出促进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对策,并研究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途径。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知识转移;障碍;对策;途径中图分类号:F27017 文献标识码:A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
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1]。在此过程中,知识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在相应的技术与知识支持下,绿色化活动才能得以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位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由于行业背景不同、成长历程各异,且所处的政策法规环境、社会文化氛围常常也有差别,所以会拥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不同知识与经验。要使各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协调行动、密切配合,就必须通过一定的知识转移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特别地,当供应链上企业在环境管理知识方面差距悬殊的话,知识转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如果供应链上的一个合作伙伴不够强大或者没有积极致力于减少环境影响,其他公司努力的结果就会受到影响[2]。
回收提供了组织保障[3]。
毫无疑问,各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免受到制裁或因环保形象不佳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环保政策来推进自身的绿色活动。但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常常并不熟悉这些法律法规,这就需要链上核心企业或环境管理先进企业及时转移相关知识。尤其当面对跨国跨区域供应链时,核心企业要注意及时向上下游企业传递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免他们因犯法犯规而带来经济损失、形象损失甚至造成供应中断。(2)技术知识。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丰富的技术知识支撑。绿色设计要求考虑零件的标准化以减少加工难度和能量消耗,要求考虑模块化以便于装配、拆卸、维护、回收及重用,要求考虑可拆卸性以易于无损伤地拆下目标零件和回收再利用及处理,还要求考虑可回收性以尽可能地回收和重复利用、减少最终处理量。绿色材料选择要求选用那些对环境影响小、资源消耗低和成本低的材料或材料制成品。绿色生产要求采用物料和能量消耗少、废弃物少、污染小和更安全的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尽量简化工艺系统,优化配置,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绿色包装要求选择和使用包装材料时考虑环境因素,以较少的材料种类、无污染、可回收、可再利用为原则。绿色运输则要求选择最环保的运输工具、最佳的运输路线。
显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每一环节都需要专业技术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当供应链上某些企业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时,其绿色化行动就会受阻而成为供应链绿色化的瓶颈。
(3)管理知识。绿色供应链管理有着与一般供应链管理不同的方法和模式,需要链上企业去探索和分享。管理知识的欠缺往往使企业的绿色管理活动事倍功半。因此,供应链上绿色管理知识与经验较丰富的企业应及时向其他相关企业转移管理知识,比如,企业的环境政策和计划、实施环境管理的经验及行业内领先企业的环境行动信息等,以此保证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顺利开展。
1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可转移的知识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可转移的知识主要有以下三类: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近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来对企业危害环保和生态的行为加以限制。如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标准,欧盟颁布了《电子电气产品的废弃指令》(WasteElectr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WEEE)和《禁止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法规》(theRestrictionoftheUseofCertainHazardousSubstancesinElectricalandElectronicE2quipment,RoHS),美国颁布了《洁净空气法》和《资源保护回收法》,日本颁布了《家用电器回收法》和《JEITA/JE2MA产品回收动议》,我国也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环境防治法》及《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此外,各国政府还出台了一些政策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鼓励,如美国环保局(EPA)为支持供应链绿色化,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兵”评估计划,鼓励企业进行供应链绿化改造。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双元回收系统”,提供两种可选的回收渠道,一是供应商自己回收包装物,一是成立专门的负责包装物回收的私营、非赢利组织,供应商可申请加入,并交纳会费成为会员。这个系统为德国供应链的绿色
收稿日期:2007-04-26,修回日期:2007-07-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472057)
2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
如上所述,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有许多知识需要转移和分享。然而,在实践中这种转移和分享存在着很多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本身的难以转移属性。知识可区分为显性知识
210
胡继灵等: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企业间知识转移研究
媒介来实现交流与沟通,减少知识转移主体认知结构的差异。为此,绿色供应链企业间应采用多种方式的信息沟通,如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发送电子邮件、举行会谈、互连信息系统、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培训等;供应链企业间也应采用多层面的信息沟通,包括企业与企业层面、各级别层面的交流,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普通员工之间的交流等;供应链企业间还应采用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包括企业文化的沟通、技术与知识的交流与学习等。313 加强知识转移双方的知识管理能力
供应链企业要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安排适当的人和机构负责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要制订有效的激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要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保证知识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为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与隐性知识,前者是指可以用书面语言、图表、数学公式等正式的、系统的语言加以描述的知识(即可编码知识);后者则是指难以被编码和传播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等经验活动获得。隐性知识难以言喻、难以表达及难以传递的属性,使其在转移过程中存在天然障碍[4]。显性知识虽易于被编码和传播,但只有编码准确,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而且,在企业的知识总量中,显性知识仅占约四分之一[5]。
(2)知识转移风险的威胁。知识转移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知识转移可能导致知识提供方特权地位、优势地位的丧失,得不到适当的经济和精神的回报,甚至相关知识会被转移给竞争对手,使知识提供方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有时供应商虽然有能力提供环境技术和过程来满足客户提出的环境改进要求,但他们常常会担心这一创新成果会为其他没有对该创新活动进行投资的供应商所使用,因而裹足不前。
(3)知识转移主体认知结构的差异。知识转移主体包括知识的提供方和知识的接受方,二者在认知结构上是肯定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影响知识的传递、接受、理解、消化与吸收。认知结构的差异可能是由知识提供方与接受方在国家制度环境上的差异造成的,差异越大则共同知识越少,成功进行知识转移的可能性也越低;认知结构的差异也可能是由双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它会阻碍双方知识的交流,导致知识转移的不畅和学习效率的下降;认知结构的差异还可能是由双方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它会形成双方在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的差异,而不利于企业间知识的沟通;此外,双方在知识存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知识的转移。(4)知识提供方能力的不足。知识的转移要经过显性化、隐性化、群化及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提供方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存储方面的能力不足将导致知识传递过程失真,影响知识转移的速度和程度[4]。
(5)知识接受方能力的欠缺。知识接受方的解码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领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将直接影响到知识转移的程度。研究表明,知识转移率与知识接受方的自身知识存量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增函数。
(6)知识转移主体间凝聚度的欠缺。知识转移主体间凝聚度的欠缺,会导致沟通不畅,加大误解和错误产生的几率,从而影响转移的效率,甚至会误导转移的方向。
4 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途径
411 开展培训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供应商培训计划,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内容列入其中,并且对世界范围内的140多个供应商进行轮训[3];耐克公司为供应商提供各种教育,包括公司的环境政策与计划、使用的主要物资、产品和包装法规、可持续性评估、劳动力实践信息,同时提供减少和清除环境影响的协助。412 进行面对面交流通用公司赞助举行了“绿色节日”活动,使其供应商有机会与公司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或负责改变材料或过程绿色行动的工程师和设计师进行各种对话;波音公司赞助供应企业的技术论坛每隔18个月召开一次,讨论共同的环境挑战。在为期一周的论坛中,波音公司邀请本公司以及主要供应企业40-50个代表,共同讨论环境相关问题并交换想法,例如共同开展生命周期评估。波音公司为供应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从而减少排放,满足美国环保局对航空业有害空气污染物的国家排放标准[8]。413 建立信息论坛
几乎所有的美国公司都在他们的网站上发布他们环境实践和政策的信息,同时为公司内部和外部交流服务。在供应商的网站上,可以发现许多年度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报告以及客户简报和材料安全数据等,这加速了与客户的交流,也为环境实践创造了营销机会。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酒酿造厂FetzerVineyards为他们的葡萄供应商创立了一个有机耕作的信息共享论坛。因为公司本身只种植10%以下的葡萄,他们开发了培训计划帮助供应商满足日益提高的有机葡萄需求。公司还组织供应商成立了“Bonterra”俱乐部,一起讨论有机种植的方法,互相交流不使用杀虫剂而驱虫的战略与研究[8]。414 提供书面资料
福特公司编写了ISO14001环境管理系统业务手册(ISO14001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Workbook),提供给供应商作为环境管理的指南;爱立信公司编撰了一本名为“供应商环境要求———一个生命周期方法”的小册子,向供应商传递了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的强制要求;1998年1月,GM邀请八个供应商组成了一个供应商环境咨询小组,旨在开拓GM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途径,包括如何把环境因素融入设(下转第216页)
3 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对策
311加强知识转移双方的信任
信任关系和不信任关系之间的真正差别在于双方信心的飞跃:彼此相信对方会关心自己的福利,在没有考虑对彼此的影响之前,谁也不会行动[6]。从这个意义上讲,信任可以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因而知识转移的发生与实现往往建立在知识供求双方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为此,一方面企业间要通过签订长期协议、专用资产投资等来对合作关系作出长期承诺,它更能让伙伴相信彼此对合作是认真的,不会为短期利益而做出有损于对方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企业的人员之间,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因为信任关系常常“不是建立在组织或是企业之间的……而
[7]
是建立在个人之间的”。312 加强知识转移双方的联系
通过直接的个人或集体接触和互动,或者借助于一定的
216
龙君伟等:虚拟企业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andPartnershipQualityonISOutsourcingSucces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323-335.[4]WEISS.CollectionandConnection:TheAnatomyofKnowledgeSha2
ringinProfessionalServiceFirms[J].OrganizationalDevelopmentJournal,1999,17(4):611-627.
[5]汪应洛,孙林岩.灵捷虚拟企业[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版社,2002.
[6]万伦来,达庆利.虚拟企业:一种学习型联盟的组织[J].管理
科学学报,2002(6):72.[7]CONSTANTDAVID,KIESLERSARA,SPROULLLEE.What’sMine
IsOurs,orIsIt?AStudyofAttitudesaboutInformationSharing[J].InformationSystemsReasarch1994,5(4):400-421.
[8]李兴国,王磊.影响知识联盟内部知识分享的要素研究[J].情
报杂志,2005(4):19-20.
[9]德普雷,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和未来[M].刘庆林,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0]葛京.战略联盟中组织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137.
[11]MAYERRC,DAVISJH,SCHOOLMANDF.AnIntegrative
ModelofOrganizationalTrust[J].AcademyofManagementRe2view,1995,20(3):709-734.
[12]陈震红,量俊武.战略联盟伙伴的冲突管理[J].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2004(3):107.
[13]吴定玉.基于全球学习效应的跨国战略联盟机理研究[J].软
科学,2004(1).
[14]彭灿.虚拟企业中的组织间知识转移与学习[J].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5(3):10-12.[15]王宏起,刘希宋.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联盟的组织学习及策略研
究[J].中国软科学,2004(3):72-76.
可以建立伙伴间的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环境,实现电子方式的同步或异步交流。413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合作观
虚拟企业内部应该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合作观,能够引导各个伙伴企业全力发挥自身优势和绩效,为虚拟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出力。合作过程中,伙伴企业必须发扬团队精神,在注意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为其他伙伴企业的利益考虑,正确看待伙伴企业间核心竞争力的差异,遵循商业道德和规范,共同谴责和惩罚违规企业,形成鼓励采用合作性学习策略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任何伙伴企业借用合作的手段偷学、模仿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都只会给自身利益带来影响。414 建立新型组织文化,构建学习型组织
虚拟企业要建立一种融合成员企业文化差异,支持各成员之间知识有效分享的组新型织文化。这样的组织文化具有信任与合作,开放性的特征。各成员应该相互合作来解决虚拟企业各成员企业的文化差异、协同知识分享;鼓励虚拟企业成员在自己企业的边界之外寻求新的知识资源,和其他的成员企业进行知识交流;提倡企业成员都抱着学习态度,相互学习成员伙伴的知识。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共同愿景及目标,这样有助于减小伙伴企业间合作的不确定性,同时也为伙伴企业较为准确地预测收益提供帮助,伙伴企业就会有更倾向于选择合作性学习策略。这就更便于组织成员间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实现联盟知识的共享,有利于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的提高[15]。从而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内的良性循环。参考文献:
[1]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2.
[2]DAVENPORTTH,PRUSAKL.WorkingKnowledge:HowOrganiza2
tionsManageWhatTheyKnow[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8.
[3]LEEJN.TheimpactofKnowledgeSharing,OrganizationalCapability
作者简介:龙君伟(1970-),男,湖南邵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周晶晶(1983-),女,湖北荆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和教育管理。
(本文责编:熊 俊)
(上接第210页)
计、制造等过程。这次会议还拟定了一个GM供应链环境声明,并将它传递给世界650个大供应商。声明中明确提出了GM对供应商的环保行为期望,为其他世界著名企业作出了表率[3]。415 现场参观和指导
现场参观为客户和供应商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在环境要求的设施和员工能力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如美国的一个森林产品供应商发现,现场参观森林和加工设施是向客户介绍他们实际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向客户证明他们是如何最好地开展环境行动的;通用汽车在世界范围内对供应商设施提供现场协助,减少废物和提高生产率;耐克环境行动小组的代表为设施没有满足公司环境标准的供应商提供必要的协助。
chain:integratingsuppliersintoenvironmentalmanagementproces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urchasingandMaterialManagement.1998,34(2):2-12.
[3]黄凤文,吴育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天
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252-256.
[4]苏延云.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
济,2006(5):194-195.[5]NONAKA,IKUJIRO.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J].
HarvardBusinessReview,1991(11-12):96-104.
[6]顾新,李久平.知识链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J].经济问题探
索,2005(2):37-40.
[7]覃汉松,欧阳梓祥.供应链中信任关系的建立和发展[J].经
济管理(新管理),2002(16):58-61.
[8]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参考文献:
[1]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
程,2000(11):1233-1236.
[2]WALTONSV,HANDFIELDRB,MELNYKSA.Thegreensupply
作者简介:胡继灵(1964-),女,湖北宜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管理。
(本文责编:熊 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