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瑾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8年第3期
摘要:在课程视野下,立足儿童立场,基于学情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发掘适切的教学价值,策划既有情趣又富理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儿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转化,达成阶段目标,这便是教学设计力的旨归所在。本文结合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从教学预设、教师导学、学生活动三个方面深入剖析,试图找寻提升教学设计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设计力;儿童立场;让学;言语实践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设计力是源自儿童立场的课程意识。儿童立场强调的是如何以学定教,从关注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课程意识则要求从教师“怎么教”转向“教什么”“为什么教”。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学设计力是教师基于学情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发掘适切的教学价值,策划既有情趣又富理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儿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转化,达成阶段目标的综合能力,它是语文课程意识的集中体现。
一、教学预设:根植于儿童视角
儿童在潜意识里渴望成人进入他们的世界,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儿童、发现儿童、理解儿童,采用适合儿童的方法正确引导儿童实现自我成长。
1.从儿童的“学困处”出发杜威提出,儿童是教育的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那么,教学的起点在哪里?简而言之,就是依据学情,探寻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障碍点。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能力,关注学生怎么感受、学习、思考、发展、成长,便是教学设计力的基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提出了学写童话的习作要求。学生大多爱读童话,可是从读到写,从输入到输出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创编童话的障碍点在于不知如何创意、构思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在教学时,教者一方面要从儿童的角度帮助学生建构起清晰的童话形式的立体框架,如人物的妙趣横生、情节的一波三折、结局的峰回路转等;另一方面要做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例如,以一个具体的情节描写为范例,为学生提供“支架”,让他们在模仿中学习表达,在创编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图式。
于是,结合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我引入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首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中的两个相似情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以借用的范本;接着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情节表达上的相同之处,即“大胆设想—勇敢尝试—事与愿违”,由此为学生自主创作后续的情节提供依托,有效突破了学生创编童话情节的障碍点。
立足于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洞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从学生的起点出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设计,重拳敲击,从而诱发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发现和独特创见。
2.洞悉儿童的需求
有设计力的教学设计必定能充分关照儿童的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一方面会考虑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能洞悉儿童学习的真实需求。小学阶段的儿童,有着安全感、存在感以及被关注、被认同的心理需求。轻松的学习情境、生动的学习材料、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潜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六让学生借助习作的机会,和父母真诚沟通、交流,以获得理解与支持。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放下包袱,敞开心扉,让真情自然流露呢?
我选择了绘本《狮子牙和丝绸爪子》的介入。第一步,巧借命名,感受父母的良苦用心。猜一猜两只老鼠会给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什么名字?“鼠第一”“鼠胜猫”“鼠美丽”……在欢声笑语中,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哦,原来,鼠爸鼠妈希望儿子像狮子一样强壮,希望女儿像丝绸一样温柔乖巧。可是,偏偏事与愿违:“狮子牙”既不强壮也不勇敢,“丝绸爪子”既不温柔也不能干。你们猜,鼠爸鼠妈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第二步,联系生活,唤醒体验。播放一段鼠儿子“狮子牙”向父母倾诉的语音,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相机引导:此刻,你想向父母倾诉心中怎样的烦恼与困惑呢?学生情动而辞发,提笔以书信的形式写下心里话。最后,教师借用一封鼠姑娘写给父母的书信为学生的表达提供范例,落实学生自主实践后的指导与修改。
由此可见,教学的设计力还应充分满足学生心理及情感需求,能唤醒学生生活经历和真实体验,在有创意、有温度的实践体验中,实现从模仿、借鉴到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3.用儿童感兴趣的方式
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呢?教无定法,不一而足。笔者以为,好的教学策略必定能激发每一颗好奇的心,能够不断吸引着学生进入教学的“场”,让他们带着求知欲、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充满悬念、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来。
绘本《鳄鱼爱上长颈鹿》是那种能让你第一眼就喜欢上的图画书。
作为“绘本习作”的开发者、实践者,我敏锐地发现了它作为童话习作指导素材的价值。在《读绘本写童话》教学伊始,就让新奇的有趣人物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期待与遐想:水里长长的鳄鱼,竟然会爱上岸上高高的长颈鹿,史无前例。门不当户不对的他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此时,学生体会:童话就是幻想,就是不可思议,就是要寻找那些平常认为不可能的人或事。紧接着,一个个悬念不断被巧妙制造:鳄鱼为了让长颈鹿看到自己甜蜜的微笑,踩高跷,结果长颈鹿骑车从下面穿过;在天桥上表演特技,可惜长颈鹿正好和朋友谈重要的事情……世间倒霉连连的事竟然都让鳄鱼给碰上了,这恰恰就是故事的“情节”啊!一次、二次、三次,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就叫作“反复”;倒霉连连,状况百出,学生知道了,这就叫作“巧合”;故事从”大胆设想到勇敢尝试到事与愿违、屡败屡战”,孩子懂得了,这就叫作“结构”;好作品的结局总是“峰回路转”……原来,编童话是有技巧的,有方法的。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体味了这么多有意思的写作“套路”,自主编童话的兴趣有了,学习表达的“支架”也有了。
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是呵护儿童生命成长的三粒种子。立足儿童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会让这三粒种子牢牢扎根课堂的沃土里有力地生长。
二、教师导学: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原,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于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教,要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教;教,更是为了儿童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藏”与“让”的智慧,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中央。这种教学智慧是源自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认同,是一种教育教学的远见卓识,更是教师自身的一种教育包容与教学自信。
1.藏得智慧
写作教学,是对儿童言语生命的发现与成就,充满了教育的生命关怀。智慧的老师总是善于把自己巧妙地“隐藏”起来,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运用,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绘本习作《读绘本写童话》
片断1:
(播放PPT)
师:如果我踩高跷,他肯定看得到我。鳄鱼这样想,他会怎么做?
生:他会踩着高跷去见长颈鹿,给她一个甜蜜的微笑。
师:我仿佛看到了你描述的情景,真好。于是,他踩着高跷去见长颈鹿姑娘了。可惜,这一天,长颈鹿骑着自行车从高跷下面穿过,根本没有看见鳄鱼那最甜蜜的微笑。你们觉得怎么样?生:他的设想没有实现,好遗憾。
师:这就叫事与愿违。但鳄鱼先生没有放弃,开始了第二次行动。
师:我要在天桥上表演一些特技,鳄鱼想。这样,她肯定会注意到我。鳄鱼先生会怎么做?
生:他会在天桥上表演一些节目,吸引长颈鹿过来看。
师:这一次,梦想有没有照进现实?
生(笑):没有吧。作者不会让鳄鱼先生轻易成功。
师:你们猜对了。可惜长颈鹿的好朋友正在对长颈鹿说很重要的事情,她根本没有看到鳄鱼在表演什么特技!看,这一次又———生:事与愿违!
师:读到这儿,你们觉得这个故事的情节怎么样?
生1:情节引人入胜,我为鳄鱼先生捏把汗。
生2:把读者吸引住了,我在想最后结局会是怎样的。
生3:他们经历了很多曲折。
师:对,这就叫作一波三折。
(PPT 出示两次情节对比)师:我们把这两次情节放到一起,再读一读。你发现这两次故事情节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1:两次鳄鱼都没有成功。
生齐:事与愿违!
生2:都是先有大胆的设想,然后,鳄鱼先生就开始了行动。
生3:情节都有反复!
师:是的,故事情节都是先写“大胆设想”,再写“勇敢尝试”,最后写“事与愿违”。
细读这一教学片断不难发现,教者通过环环相扣的设计,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探究、表达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巧妙地把学生推在了课堂的中央,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中发现故事情节表达的秘密,进而实现有效的迁移与运用。教师则巧妙地藏于幕后,或明知故问,或推波助澜,或画龙点睛,让学生欣欣然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2.让得巧妙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让学”的理念。“让学”是指让出时空,让出教师的话语权,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的关键在于老师要建立起科学的儿童观和师生观,要在心里真正尊重儿童、倾听儿童,相信他们有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的能力,并激励、认同他们为之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绘本习作《读绘本写童话》
片断2:
(学生交流自己创编的结尾)
生1:一天长颈鹿去了鳄鱼先生的家,她敲了敲门,鳄鱼先生开了门,她勇敢地对鳄鱼先生说:“我喜欢你!”鳄鱼先生高兴极了,对长颈鹿说:“我也爱你!”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学生哈哈大笑起来,生1 有点尴尬)
师:大圆满的美好结局,谁来点评一下?
生2:他不仅写了鳄鱼先生的想法,还把长颈鹿姑娘的想法也说了出来。
师:对,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生3:他是站在长颈鹿的角度写的,长颈鹿也像鳄鱼先生一样,敢于付诸行动。
师: 你们的点评真到位。在这位同学的笔下,长颈鹿大方而主动。写作视角发生了转变,了不起!
(此刻,学生4 面带笑意地欣赏自己的创作。)
师:你来读读吧。
生4:鳄鱼先生伤心极了,他回到家里,一翻日历,才知道他为了他的小可爱献了一个月的爱心了。这时候,他的好朋友青蛙邀请他去狂欢。在派对上,他的小可爱约他去跳舞,鳄鱼先生心花怒放,立即送出了最甜蜜的微笑。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她的创作中有一个人物加得特别好?
生5:加了青蛙。
师:看来,有的时候,事情的成功需要第三方的介入。谢谢同学们,你们让结局发生了逆转,这就叫“峰回路转”。
在这一习作评点环节,教者穿针引线,把评议的权利交给了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意义生成。课堂上,教师顺学而导,巧妙地完成了“让学”过程,并于过程中关注教学细节,无论是学生的小尴尬抑或是小得意,都被老师一一捕捉,顺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看见”作品中“闪光点”,习得写作的秘妙。
“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头,引领学生发展,引领学生创造。”(赞可夫语)教师的教之所以“高明”,不在于知识、技能,更多的是思想、理念、文化。高明的教,其实就是一种高水平的“让学”,教师恰当而巧妙地“让”,以智慧的方式把教学意图和训练技巧隐藏起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让学生亲历良好而扎实的学习过程,让生命在课堂上幸福地拔节成长。
三、学生活动:自发推动学习进程
1.从“言语”视角策划实践“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
言语生命欲求是潜伏在人的生命中最本真、最活跃、最积极的动机。”(潘新和语)从某种意义上看,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以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
言语能力和言语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习得”的产物。这就要求学生需参与言语实践活动,有自身的言语行动,在言语的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言语能力、言语素养。教师则需要从”言语”视角来策划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内容,习得语言,体悟方法,以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小学阶段,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表达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和氏献璧》一课的教学中,我将读与写深度融合,设计了两次言语表达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在卞和第二次献璧,玉匠不屑地认为这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之时,引导学生驻足文本留白处,想象、补白卞和的语言。第二次是在和氏璧得见天日之时,让学生想象、描述卞和的内心独白。这两次言语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如何“让故事中的人物说话”,还试图引领学生通过言语表达的实践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有效处理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读写结合既是一种阅读的策略,也成了文本深读的路径之一。
“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最后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李海林语)教师应从“言语”视角策划教学,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借助习得的言语材料的基
础上,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图式,逐步生成既符合语言规范又具有个体独特性的话语系统。
2.用“儿童”活动展开教学
吴忠豪教授曾多次强调,在教学设计中,要把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设计改变成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设计,强化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增加学生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力。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设计,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发推动学习进程,应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最高境界。
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教学片断:
师:面对又大又沉的南瓜,小兔该怎么办呢?
生:小兔把南瓜竖起来,当作车轮慢慢滚回家。
……
(出示动态课件)
师:一路上,他看见小猴子开着卡车去送信,刺猬兄弟抬着一麻袋货物,小熊推着一篮子菜,小狗踩着滑板,小猫玩着皮球……
小兔有没有从中受到启发呢?生:我知道了!小兔还可以把南瓜放进袋子里,找朋友一起抬回家。
……
(教师戴上小兔头饰)
师:现在我就是遇到困难的小兔。南瓜这么重,谁帮我想办法运回去?
生:你可以把南瓜放在滑板车上,滑回去。
……
(学生戴上小兔头饰,寻求帮助。教师鼓励学生们积极推荐自己喜欢的办法。)
生1:我的南瓜又大又重,怎样才能把它运回家呢?
生2:小白兔,别着急,看,你可以乘坐热气球,让它带着你和南瓜回家。
……
这一教学片断中,儿童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有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说出自己所能想到的运南瓜的方法。第二个层次,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拓宽学生思维,学生继续充分表达。这两个层次的口语交际均以独白为主。第三个层次以对白为主,学生进行方法的推荐。首先,教师化身为“小白兔”,为学生做交际示范,再让学生来当一当“小白兔”,走近身边的同学去寻求帮助,开展多次生生间的口语交际互动。第四个层次,通过创设小兔成功运回南瓜与妈妈对话的情境,让“小兔”向“妈妈”讲述运南瓜的办法。
这是转述。第五个层次,创设“小兔”邀请“朋友”来家吃南瓜的情境,让朋友们向“小兔”询问运南瓜的办法。整个教学活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口语交际对象既有老师也有同学,口语交际形式既有独白也有对白,学生在有来有往的口语交际活动中乐此不疲。
其实,所有的答案都不重要了,因为,在过程之中,学生已然落实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促进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儿童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意、态度、品性等的发展)的现实。”(钟启泉语)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立足儿童视角,增强课程意识,提升教学设计力,积极做
“俯身为儿童”的努力和尝试,师生的创造力就会不断生长,并最终实现师生生命发展的和谐共振。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王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