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母语正迁移现象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2020-03-03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冶金教育2008年第5期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

44444母语正迁移现象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赵滨宁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移的理论研究和母语迁移现象的成因分析,提出了几种有效利用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外语教学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GGH07052)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它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一、母语迁移的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母语迁移研究在第二语言习

得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到了60年代,随着错误分析的深入,学习者所犯的错误被看作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并非语言迁移的作用。赞同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的人则否认语言迁移现象的存在。时至今日,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并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behaviorism

stimulus–responselearningtheory)

该派学者沿用心理学家的学习理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目的语习惯形成的过程,是对语言刺激的

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4150080)

要:母语既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桥梁,又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通过对母语正迁

自动反应。他们认为学习的主要障碍来自母语干扰,即当母语与目的语结构不同、旧的语言习惯妨碍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时,母语干扰便会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首先要做的是“化解”。所谓“化解”,就是淡化旧习惯,然后才能学习新习惯。

Postman曾指出学习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一个人掌握

的知识和技能越多,他的学习就越有可能受到过去经历和活动的影响,无论他面对的是如何不熟悉的学习任务,他以往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习惯都将是他处理这一学习任务的出发点。因此,过去受过的训练向新的形式迁移是大部分学习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行为主义理论家把母语看作是旧习惯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观点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许菊将其归纳为四点:(1)将实验室对动物行为的研究结论(对刺激的反应)应用到人类的语言学习行为,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2)该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语言使用者能够创造出与母语形式完全不同的话语;(3)儿童习得母语时,其父母很少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这说明语言习得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不受语外因素(语言发展的自身规律)的影响;(4)大量事实表明,学习者并不需要在“淡化母语习惯”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二)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analysis

hypothesis)

20世纪60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

第45页

ZHONGGUOYEJINJIAOYU

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其基本观点归纳如下(:1)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困难程度与母语之间的语言差异程度存在直接关系(;2)困难出现的形式是错误,难度越大,犯错误的频率越高。Ellis认为,导致外语学习中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原因,是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20世纪70年代,对比分析假说因其自身存在的弊端逐渐失宠而被新的理论错误分析假说取代。

(mentalisticmini-(三)心灵主义的迁移最小论

许多具体特征不相似时,就难以产生迁移。

二、语言迁移的核心问题

语言迁移的核心问题就是学习者的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影响问题。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世开明确指出:母语的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根本性的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界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怎样评估母语或者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这同时也是语言迁移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无论是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还是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实质上都是迁移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汉语和英语的相似性是存在的,而且母语在学习英语当中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了解研究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是有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母语的正负迁移现象同时存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在外语教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母语的迁移,对促进学生正迁移心理的形成和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第二语言,在对待与母语语言现象相一致或不尽一致而未超出习惯允许范围的目的语言时,应充分利用其正迁移,而对与母语语言现象不一致的地方,包括第二语言特有的语言现象,应设法防止负迁移。

三、外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现象

在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多年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很多的争论,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焦点。汉语和英语之间,语言构成要素径渭分明,因此,分析母语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迁移,应从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来加以考察。以汉语为母语进行英语教学,其正迁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起积极作用

母语思维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吸收上。桂诗春教授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过程,而

malisttheory)

心灵主义的迁移最小论的出现是基于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和对比分析假说的全盘否定。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Dulay、Burt、Newmark以及

Reibel。他们分别对西班牙和德语的英语学习者的

中介语错误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全部错误中95%属于第二语言内部错误,即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自然发生的阶段性错误,母语干扰所犯的错误不足

5%。由此,他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虽存在母

语干扰,但这种作用并不重要。他们强调语言学习的普遍过程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显而易见,心灵主义的迁移最小论否定了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结论建立在实验数据上,注定其理论基础是不牢固的。

(四)普遍语法理论(universalgrammartheory)

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就有

一些共享的基本的语言规则,这是人类的核心语法。普遍语法是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儿童具有一种天生的、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语言获得装置,这种装置在外界的语言刺激下被激活,使儿童获得语言能力,并且限制儿童形成错误的假设。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有何关系以及有何种作用,目前,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观点之一认为二者相互独立,观点之二认为二者相互影响。相互独立的观点表现为当根据母语规则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能够进行正确预测时,则表明是母语迁移的影响;当语言错误既与母语规则不一致,又与第二语言规则不一致时,则表明是普遍语法的影响。相互影响的观点表现为当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共同的基本特征较多时,比较容易产生一般的普遍迁移;当两种语言之间的第46页

中国冶金教育

对外语的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母语思维的知识、智能、经验和体会。特别是成年人,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在外语课堂上接触的外语多是单词、词组、语法和文化知识,而对概念的认识已在母语思维中形成。其次,从心理语言学看,思维对语言的共同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具有共同性,正如语言学家

2008年第5期

(四)翻译时用母语可以增强理解

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了汉语的翻译,用目的语直接法进行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在实践中很难开展。所以,汉语翻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桥梁的作用。以翻译法来开展教学,当然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但完全脱离母语翻译,又不切合实际,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母语翻译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用母语翻译作为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母语可以加快学习,也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准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母语正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母语的正迁移对外语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以促成正迁移的形成,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有效办法。利用母语是为了抛开母语,最终达到用英语思维,用英语直接交际的目的。特别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英语教学,离开了汉语是难以实现的。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存在负面的消极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积极利用母语迁移的正面作用,采取各种方法消除消极方面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一)教师要起到有目的、有意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的意识,将文化背景的介绍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内容,每次上课传授几个背景知识点,逐步建立起英语思维体系。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培养语感。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在文化方面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另外,在句型教学或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使用,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尤其对于学生语言形式使用正确但不符合身份或场合的话予以指正,多比较英汉语用文化上的差异。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换使用交际法、听说法和

第47页

Ellis所说,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

心规则。当成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无论他是否意识到他对语言的共同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母语思维中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运用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从人类语言的共同性上看,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习得是有积极作用的。还有,母语思维的正面作用还体现在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中。学习者在口头表达有困难时,借助母语思维来组织语言,表达思想,以达到交际目的,这种现象正是语言学习的一种交际策略———“借用”,是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属于学习者的一种策略。从一定意义上说“,借用”有助于学习者克服知识不足的困难,最终使学习者在外语水平的基础阶段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得以实现。

(二)语法教学中用母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语法规则更清晰易懂

由于语法规则是较为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用英语来解释语音现象、语法规则,学生难以掌握,例如要说清楚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虚拟语气句式等这类语言现象,只能用母语来解释,或者说只有用母语解释之后,学生才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阅读和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母语解释抽象词语、复杂概念是必要的

母语的积极作用同样也表现在英语阅读和词汇教学中。早期直接法绝对排斥母语,但后期直接法也不得不承认母语在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在讲授语音、句型、语法以及阅读技巧、文化内涵、复杂结构等知识时,有时用母语可避免许多误解。比如在High

stakesarefortomatoes中,stake是双关语,一是棍子,

二是冒险。而此句应理解为第二种含义———高风险考试。用母语可以一语道破,既准确,又易理解。

ZHONGGUOYEJINJIAOYU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景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让学生学到活的语言,以利于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外语教学中要加强词汇、语法教学,抑制母语负迁移

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越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大。相反,人类母语保护系统形成得越不完善,接受外语的内在阻力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母语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知识已经完备,对接受外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力。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学习外语那么难的原因。年龄较大的人逻辑思维已经较完善,对比分析能力较强,但是他们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都已经较为固定,学习语言时在可塑性方面已不如年幼的学习者。他们在掌握语言、词汇、语法或形成听、读、说、写的技能,以及用英语思维和交流方面,受母语的干扰比较显著。这时教师应根据他们自身的认知特点,使他们了解学外语不应只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在学习中应发挥成年人逻辑推理、对比分析能力强的优势,利用母语思维,对比中、英语言的异同,使理解更加深刻、透彻,进而强化记忆。

从最初的词汇学习开始,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外语学习习惯。首先,打破学生寻找中文等价词的幻想,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字典,养成阅读英文注释的好习惯。其次,一定要注重词汇的全面性,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语境中出现的意义和用法,应加深对词汇的理解,更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另外,英语词语的搭配也需要注意,适量补充其他的常见用法和搭配,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迷惑和影响,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三)外语教学课程设计应平衡、全面,授课形式多样化

为了使所教授和表现的知识与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拓宽其视野,还可以增加一些有文化特色的课程,如英美文化欣赏课、欧洲文化入门、英美背景课、英美文学鉴赏等,使学习者从中领会中西方风俗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惯的不同。由外籍第48页

参考文献:

教师直接授课,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切身感受目标语言的魅力,还缩短了文化传播差异的距离。在课堂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来增加学习者的视听感受,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意识。

(四)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辅材料,重视课外辅导,丰富第二课堂

一本合适的教材不仅可以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目标语言,融会到其文化背景中去,要科学地选择适用的教辅材料。采用与语言习得联系较紧密的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辅导材料,可以使学习者置身于目标语言的熏陶之中。此外,图文并茂的相关书籍材料对提高学习者中西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是有帮助的,可以使学习者对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意识思维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有利于其记忆,而且还便于学习者进行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对比分析。通过举办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分角色演出小品、话剧以及英文诗歌朗诵竞赛等来丰富课外生活,实践理论知识,延伸课内所学。课外辅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习者通过利用这一庞大的资源,可以迅速详细地了解目标语言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人文、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目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语言迁移现象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正迁移,有效避免负迁移,以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1999.

[2]胡文仲.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外国语,1984,(1).[3]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