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一个学习难点,请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梳理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教学中建议采取合作学习的原则,探究学习,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阅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小组讨论后就能了解文章大意并尝试翻译。课前建议能够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章大意,结合注释自主翻译; 2.理解文章写景语句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
3.在准确理解课文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写景语句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
2.在准确理解课文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
课前准备
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
◆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柳宗元,导入新课。
柳宗元(773—819),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
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公元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与欧阳修,苏轼等人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请学生听读、记录。)
(二)给出写作背景。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
(三)教师范读课文。
请学生分小组练习朗读。然后请两名学生独立朗读。(8分钟) (四)请学生分小组自主翻译课文。
教师解答疑难之处,在黑板副板书记录。(20分钟) 提示注释要点: 篁竹:竹林。
如鸣珮(pèi)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形容流水声清脆悦耳。
心乐之:心情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水尤清冽(提示字形):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坻:水中高地。嵁:不平的岩石。 翠蔓:翠绿的藤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上下”。
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澈,穿透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翕(xī)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qiǎochuàng)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邃,深。
清:凄清。
吴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在永州。 龚古:作者的朋友。 宗玄:作者的堂弟。 隶而从,跟随着同去。 二小生,两个年轻人。 参考译文:
从小丘东面向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撞发出的声音,心情便很舒畅。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
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十分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堪(应该是“山”字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青的树枝,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乎在与游者嬉戏。
站在潭边向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若隐若现,都可以看清楚。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小石潭边上,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这样的环境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这气氛令人感到忧伤。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我记录下来便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五)布置作业:
梳理本文的线索,背诵全文,完成对联。 对对联:
石奇 水清 鱼亦趣 潭 景 情也?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思考回答。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2.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具体特点: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 追问: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鲜明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
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例如写小石潭,不仅“下见小潭”点出了“小”,而且说“潭中鱼可百许头”,也暗示了潭的范围不大,否则,潭的范围怎能尽在眼底,又怎能一览无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梳理游记线索、背诵全文。
线索:发现石潭——潭中景物——潭水源流——潭中氛围——记录同游者 (细节见板书设计)
(三)讨论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 分析:
开篇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由此可以看出,当作者隔着成片的竹林听见像玉佩玉环相撞及所发出的的流水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心里面是感到快乐的。乘着兴致,循着水声,找到了这个比较罕见的小石潭,看见潭水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好像在空气中游动等景象。作者心中的愤懑不平暂时烟消云散。他在永州之所以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因此而愉悦。但作者到底是处于被贬谪的地位,这种快乐只能是短暂的。一经小石潭周围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种感情始终贯穿在整个《永州八记》系列中。
可以这样说,前文写心情愉悦,正是为后文写心情抑郁做的铺垫,以更好的表达作者愤懑不平而难于言表的思想感情。
(四)表达训练。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
分析:注意借助分析课文,让学生理解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的抒情特点。柳宗元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进一步讨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文学表达投射出的审美心理。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抒发在寂寞 游鱼:动静结合处境中的悲 溪身:曲折蜿蜒形象比喻 小潭源流:凉凄苦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的情感 记录同游者
(五)作业。
1. 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举例: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
2. 阅读《永州八记》中其他的作品。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阅读《永州八记》中其他的文章,这样才能对一个作家作品风格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