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4-08-20 来源:易榕旅网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Technology

第18卷 第1期(SocialSciences)Vol.18 No.1 2009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 晶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状态与水平关系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的教育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

展。高校中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特征,本文综合分析了其表现形式和重要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适应教育,提高新生适应能力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教育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做好职业准备的关键时期。大一则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奠定学业基础的关键阶段。面对求学、择业、恋爱、经济等多重选择和多重压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现出来,而其中以大一阶段适应不良为表现形式或为诱因的比例较高。如何在入学之初,积极引导大一新生认识了解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奠定成长基础,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

方面表现出来

从2005年开始,内蒙古工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运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中

(CCS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S)每年为全体新

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工作。这项工作帮助我们有效、及时地了解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筛查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我们近四年来对20688名大学新生的CCSMHS调查结果中看出,大学新生适应不良表现各异(见表1)。

一、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从多个

表1 大学新生CCSMHS测试症状表现情况(总20688人)

维度人数百分比

躯体化焦虑4452.15

4111.99

抑郁5882.84

自卑偏执强迫退缩3991.93

4182.02

5712.76

5212.52

攻击4542.19

性心理依赖6613.2

3391.64

冲动5552.68

精神病倾向

5512.66

  上表显示,在问卷测评的12个维度中,大学新生中症状较明显的个体占总参评人数的百分比在

1.64%-3.2%之间。其中,在某个维度上症状较明

显的学生一般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上都有一定程

 3 收稿日期:2009-05-19

 作者简介:李晶(1971—),女,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咨询。

8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度的表现(各维度的统计结果之间无可累加性)。12个维度中,有9个方面症状表现比例超过2%,约410人,平均每一级新生中有百余人。值得关注的是,3.2%的学生在性心理方面存在一些困扰,影响了生活和学习。反映出我国对于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依然不足。对于生理上已经成熟的18-20岁之间的大学生,因性知识的匮乏与生理心理需求的增长形成很大反差,成为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判断测评个体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因此,我们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各维度上症状较明显的个体,要进行一对一约谈。在约谈中发现,在确实存在相应症状反应的新生中,其问题根源85%与环境变化有关,即绝大部分属于适应问题。

随着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普及,学生日常咨询量不断增加。2007年,我校心理咨询中心全年接待咨询85人次,2008年则达到305人次。从日常咨询情况来看,来访者中70%是新生,而咨询内容75%与环境变化有关。说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较大。

2008年初,我校面向学生和学院两个层面开展新生适应状况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以07级新生为主,兼有少数大二、大三学生,覆盖两校区、理工类、人文类的22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新生总体适应情况不佳,其中74.2%的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有些不适应和很不适应(见表2);83.6%的学生对自己一年的表现有些不满意或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次为多方面不适应和外部环境的影响。45%的学生对大学不适应的缓解时间需要一个月,26.1%的学生需要两个月,20.8%的学生需要缓解的时间超过三个月(见表3)。同时,我们面向14个学院进行了07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个学院的07级学生补考率较06级学生同期上升,07级学生补考率最高的达到57.1%;新生补考门次占全院学生补考门次总和的比例最高的达到63%。

表2 大学新生适应情况(样本数833)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

很适应有些不适应很不适应

频数

206495132

表3 大学新生适应调整期(样本数833)适应调整期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以上到目前还不能适应

频数

37121517165

百分比

45.026.120.87.9

从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跟踪约谈到适应状况专项调查,反映出来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影响的长远性。这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应当引起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

二、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归因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都会经历一个适应期,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适应的表现。大学新生的适应水平会受到教育环境、学习要求、生活条件、人际环境等外因素的影响,与个体的适应能力也有着密切关系,而个体适应能力则取决于其成长经历、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因素。根据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后跟踪约谈的案例总结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普遍性的,或者说大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引起的,而少数适应期过长、或自我体验极不适应的学生,则更主要是其个人生理与心理因素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得到突出反映的结果。

1.关于外在影响因素的分析

(1)大学与高中在教育管理模式上存在较大差

异,客观上需要学生主动适应调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大学是一个学生最接近社会的阶段,大学相对于中学给予了学生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准社会人”———大学生由习惯于被管理、被安排,转变独立自主地安排处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培养和锻炼学生具备社会人应有的素质,但对于自控、自律、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也是产生“不适应”的诱因之一。例如,许多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修、辅修自己喜爱的课程;大学的班级概念弱化,大部分班级没有固定教室,班级环境的约束作用下降;大学班主任、辅导员是一种引导者、辅导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不再跟在学生身边进行事事、时时的监督;大学的教学

百分比

24.458.615.6

8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方式、作业频度与要求、学业考核方法与中学不同,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教学进度快,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自学能力,在课前课后做大量的预习和复习巩固;大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不安排阶段考试,作业量较中学也明显减少,考验的也是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发生较大变化,容易引起学生的不适应感。一是原有的重要人际关系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感。很多新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只身来到一个全新环境,那些生活自理能力低、依赖性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二是宿舍成员关系对新生影响颇大。大学宿舍一般四到六人,是由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成长背景的人组成的新集体,由于在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产生一些矛盾、摩擦,不和谐的宿舍氛围会加重新生的不适应感,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地域环境变化对学生心理和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近年来,我校招生范围扩大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新生心理普查筛查出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是来自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的学生。通过约谈发现,这部分学生对整个城市、校园环境等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不满情绪,特别是那些因为按家人意愿选择学校、专业和调剂过来的无奈考生,反应更为强烈。

(3)家庭期望与要求有所变化,使得约束学生的外部因素又减少了一个层面。很多家长认为考上大学,学生和家长就已经共同完成了一项艰巨任务,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同时,孩子远离家庭,家长容易产生鞭长莫及的感觉,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2.关于个人内在影响因素的分析

(1)学习目标的缺失,动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已经多数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中学阶段他们目标明确,唯一的任务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这一目标一旦实现,学生就如同紧压的弹簧释放了能量,加之从6月初高考结束到9月初大学入学三个月的彻底放松,进入大学管理相对宽松的环境后,学生普遍难以恢复到原有的学习状态。大学生发散性的发展方向,就业、考研或创业的不确定性,以及相应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的多元性,也让学生感觉目标不再清晰,无所适从,从内在动力上,进入大学新生所特有的“目标间歇期”。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我们在日常咨询及对新生的约谈中发现,有较多同学认为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太大,这

种差距一方面由于学生心中对大学过于期盼,过于理想化,同时对于大学并不了解,另一方面源自于学校校园环境、硬件设施条件、教师教学水平、校园学习氛围等方面确实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3)学生在新的人际环境中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所带来的困扰。有些学生在中学是老师、同学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是班级甚至学校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那些属于自己的荣耀和地位成为过去,甚至黯然失色,面对更多优秀的同辈,一切重新开始,部分新生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重新认识自我,合理定位,就容易导致自我认同感降低,产生自我怀疑、缺乏自信心、犹豫不决、自卑等种种不良心态。

(4)青年期迅速而特殊的生理变化常常诱发心理困扰

[1]

。在参加心理健康普查的20688名学生

中,有3.2%的学生在性心理维度上症状较明显。但在约谈中发现,这部分学生几乎都表示自己没有性心理困扰。这其中有一部分确属正常的普查误差,同时也有部分学生的确是生理卫生知识不足,特别是性生理、性健康知识匮乏,想了解但又难以启齿。无庸置疑,我国青少年性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往往来自网络或书刊。性成熟与性知识的匮乏,性需求的增长与性道德教育的缺失,这样的矛盾往往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性心理障碍。近年来,大学生因缺乏性健康知识,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校外同居、婚前性行为导致怀孕、流产、引产的咨询案例增多。

三、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与水平的对策

大学新生正处于从少年晚期到青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入学之初,他们在目标确立、完成学业、人际交往、自我认识和性心理方面表现出来的适应不良问题,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对新的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一般都属于成长性问题。但如果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任其发展,将会影响他们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学生到毕业时才理解大学阶段对于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虚度光阴而追悔莫及,这对学生本人和社会都是损失,对高校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在办学规模、学生层次、学生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的今天,普遍性的、共性的适应不良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对于极少数主要由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因素导致的较严重的适应不良问题应通过心理咨询

8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方法与技术进行个体辅导,在此不做过多论述。以下主要针对解决新生普遍性的适应问题,就如何积极帮助、引导学生缩短适应期,改善新生的总体适应状况,促进学生在适应的基础上全面健康发展,谈一谈加强和改进新生适应教育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1.把狭义的入学教育拓展为涵义更丰富的适应教育。狭义的入学教育是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几天,由学校有关学校部门组织,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生活基本设施、主要的校纪校规。这是必要的,主要是解决新生在新的环境中吃、住、行、上课基本问题和维护基本安全。但要解决新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地理环境产生心理、思想、情感等深层的适应不良问题,显然是不够的。适应教育的概念是基于心理辅导的理论提出来的。适应是生物体为了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而做的一些改变。适应教育是以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强调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人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要求,激发人内在的潜能与素质,为适应环境而主动做出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促进大学生的适应与发展,是高校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适应教育的内涵更符合现实需要,也更符合学生的需要。

2.把教育层次进一步清晰化,分为学校、学院和班级三个层面进行。学校层面的适应教育由以往的集中半天至一天的时间举行报告会转变为开设《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16学时、1个学分。我校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课程把学校历史、校纪校规、身心健康、自我认识、生涯规划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内容设计为我们的大学、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大学规划、身心健康、和谐人生六大主题。讲解学校的发展历程,专业学科特点与优势,优秀校友的成功事迹,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介绍大学的授课方式、班级管理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开展学业发展指导,增进学生对专业、学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是什么,在大学里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介绍科学全面的自我认知的方法,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学会管理时间,安排学习,充分合理地利用大学做好职业准备;介绍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生理卫生及心理健康常识,自我调适方法,处理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的正确方法,进而追求自我和谐、人生和谐的境界。系统、丰富的课程内容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素质养成、能力提高奠定良好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生涯规划理念,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院层面的适应教育侧重于进行学院介绍和专业认知。由各学院邀请校内外的教授、专家较详细90

地讲解学院专业发展历程、专业发展前景、课程系

统、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职业发展空间,增强新生的专业认同感、学院荣誉感,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班级层面的入学教育侧重于发挥班主任的教育引导职能,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尽快确立班级集体概念,建立班团组织,营造集体氛围,促进新生融入班级,增强归属感,减少组织学生学习的内容重点包括班团组织纪律和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教育管理规章、安全知识。

3.把教育时间由过去的2-3天延伸为入学后的第一个学年,把提高新生适应能力与水平作为大一阶段学风建设、团日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从表三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生适应期长短因人而异,70%左右的学生有一至两个月的适应调整期,30%左右的学生经历三个月,甚至半年后还自我体验为不能适应,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适应状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所谓积极适应,是指面对新的环境变化,在行为习惯上、心理状态上所做出的积极调整,表现为在学习工作、生活作息、体育运动、群体活动、人际交往等方面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倾向。相应地,消极适应则表现为经过一段适应调整期,身心没有不适应的痛苦感受,甚至是快乐的愉悦的,但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等方面表现为自我放纵或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新生适应状况专项调查数据显示,83.6%的学生对自己的大一生活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加重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有的甚至由此产生焦虑。数据证明,在感觉“适应”了大学生活的学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处于“消极适应”的范畴。因此,提高新生适应能力与水平应成为大一阶段学校学风建设、团日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觉醒、觉悟的意识,进行积极的适应调整。我校在《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学生年级德育工作方案》、《班主任管理考核办法》等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这一点,体现这样的主导思想。“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初,面对多方面的变化,是需要教师、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各方面的指导、激励、警示和熏陶,才能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发展基础。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改革实践初见成效。在08/09学年第一学期进行的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中,08级与07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同期补考情况对比显示,在学生人数变化不大且增加了500名三本层次学生的情况下,08级学生补考率下降了近2.7%。学习情况好转趋势,在一定程(下转第95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包括自我探索,还包括环境探索,只有在自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职业、把握自我。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深化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加强课堂教学和专业化辅导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平台。一般来说,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环节主要有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参观学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虽说这些实践环节对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职业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需更加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加大共同开发大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训练的力度,大力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与相关职业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实现自我与环境的磨合,形成对社会、对职业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及时调整差距,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5.加强组织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集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并不仅仅限于给学生讲解一定的理论知识或在临毕业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即可。实际上,它是一种从显性到隐性的全程式、多元化的教育

[6]

模式,既有教学、讲座、咨询、指导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的开展,又有信息提供、校园文化宣传、研讨交流、同伴互助系统的建设,还有职业测评系统、创业培训工作坊等等一系列工作的辅助补充,因此,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多类工作人员共同参与、有机配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校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建设。通过组织建设,有效整合、协调、共享现有的教育资源,更好地督促各部门互相协作,互相配合,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有序安排、全面结合,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全程指导式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建康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持续、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4]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2]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加强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教育[EB/OL].http://news.nmgnews.com.cn,2009-02-17.

[3]顾玉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王慧,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J].教育评论,2008,(2).[6]王巧云,汤自春.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J].职业时空,2006,(24).

(上接第90页)[2]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及

度上反映了新生的适应情况,这样的结果与我校进

一步完善两校区运行机制有关,与我校更新教育观念,增进了对08级学生适应教育的积极实践也有着密切关系。

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于秀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J].高教探索,2007,(1).[5]黄文锋,徐富明.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

参考文献:

[1]赵瑞君,马喜亭.大学生辅导理论与实务[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5).

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

9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