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义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的国际大背景下,加强东亚经济合作成为摆在东亚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在当今东亚经济政治格局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条件良好,率先实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一体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对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 东亚经济合作 路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体制趋同,并在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等方面呈现高度依赖、合作、竞争与融合的态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的普遍转轨,世界经济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时代正式到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某种条约或协定,拟定共同的行动准则和协调一致的政策,形成相互之间协作与支持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迅猛发展,其中自由贸易区是运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世界各国尽可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既渴望通过自由市场竞争获益,又担心自由市场竞争给自身带来伤害。这种矛盾性使得各国一方面加强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市场竞争,使全球性经济网络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特征;另一方面寻求与同处一个区域的国家实现一定程度的联合与协调,确保本国经济利益能够得到区域经济组织的保护,使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正因如此,大量国家采取既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又积极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这显然是理性而明智的选择。在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运作良好、成效显著,与此相比,东亚缺乏一个能真正代表东亚经济的区域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已明显滞后,这对东亚经济的发展不利。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大国,理应在东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使中国既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又能应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组织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提高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都意识到了加强东亚经济合作的客观必要性。尽管东亚经济合作处于初级阶段,尚无明确的区域一体化规划,但区域内国家已在积极探索合作途径。就目前来看,除了继续加强双边合作、东盟内部成员多边合作外,主要有“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10+1”模式三条路径。“10+3” 模式是指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中日韩经济合作”则构成了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主体。“10+1”模式是指东盟与中日韩其中一国的合作。
“10+3”模式涵盖了东亚的主要国家。如果这条途径可行的话,就可以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但由于东亚地区涉及国家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各国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民族矛盾和历史恩怨,而且各国在东亚经济主导权和核心作用问题上心态不一,这使得许多现实障碍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因而,“10+3” 模式将有一个协调各方利益的艰辛历程,目前只能作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长远目标。
中日韩三国的东亚经济大国地位确立了东北亚经济在整个东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三方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日韩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但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水平较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政策差异明显,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缺乏良好的基础。因此,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尚需时日,需要中日韩三国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合作力度。
与“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相比,“10+1”模式较易推行。“10+1” 模式以具有一定规模的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作为基础,只涉及两个谈判主体,面临的阻力相对较小,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10+1”模式可以实现“10+3”模式的分时进行,促进“10+3”实施条件的不断成熟。从现实可行性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在发展“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模式的同时,并重点发展“10+1”模式。
在三个“10+1”模式中,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优势明显。优势之一:优越的地缘关系。地理邻近国家经贸往来便利,不仅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节约大量时间成本。陆路接壤、江海相连使中国同东盟合作相比日本和韩国具有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优势之二:优势互补的经济。中国经济与东盟经济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更多地表现为互补性,而且这种互补性在扩大,因而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数据表明,中国与东盟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双边贸易年均增长20%,预计到2005年中国东盟的双边贸易额将达到630亿美元。优势之三:交相辉映的文化交流。中国同东盟国家早在汉代就开始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东盟国家不仅是海外华人最早移居的地区,并且是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地区。中国传统文化同东盟国家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交相辉映的文化交流成为了中国与东盟高效率合作的“润滑剂”。优势之四:日益改善的政治关系。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利益和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同东盟所有成员国建立起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对于南沙问题这一影响中国和东盟关系的最大障碍,中国在坚持主权立场基础上,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赢得了东盟的信任。现在,中国已同东盟确
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双方高层间往来频繁,政治关系不断深化、巩固,为双方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应在“10+3”模式、“中日韩经济合作”、“10+1”模式三条路径中,重点发展与东盟的“10+1”模式。当前,中国与东盟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时机逐渐成熟,发展前景看好,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了中国的战略选择。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双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已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培育中国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有利于推动中日韩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培育中国成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经验看,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一支能发挥主导作用的核心力量。欧盟的核心力量是法国和德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力量是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与缺乏这样的核心力量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在经济方面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显著增加,投资与金融活动更加便利,由此可带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在政治方面将使中国更有条件解决同周边国家的政治争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的不断增强,中国成为亚洲经济最主要推动力量的条件将趋于成熟,并进而使中国实现由东亚一体化潜在核心力量向现实核心力量的转变。
有利于推动中国与日本及韩国的经济合作
东亚经济包含东北亚经济和东南亚经济两大部份,其中以中日韩经济为基础的东北亚经济实力相比以东盟为基础的东南亚经济具有绝对优势。东北亚经济中,日本经济最为强大,韩国经济实力不容忽视,因此东亚经济一体化绝对不能缺少日韩二国。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障碍较多的情况下,率先建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1408万平方公里土地、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3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这对日本和韩国经济无疑会产生巨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使其加快与中国及东盟的经济融合,有效推动中国与日本及韩国的经济合作。
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有利于中国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与支持,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摩擦和阻力;有利于中国经济制度安排日益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并在贸易、投资及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增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应对能力。总之,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和我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相辅相成的,它不仅使中国能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更为中国积极利用经济全球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有利于中国更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参考资料:
1.蔡鹏鸿,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J],世界经济研究,2003,(3),第26-30页
2.周中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其影响[J],学术论坛,2002,(6),76-79页
3.(英)弗兰克-于尔根·里希特、马家敏,亚洲的重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吴 航(1970-),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窦尔翔(1967-),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博士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