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快中国_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_问题及对策思考

2022-06-22 来源:易榕旅网


《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1期(总第10期) - 1 -

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

问题及对策思考

冯力 孙健

摘 要: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旨在对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实意义、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意义;问题;对策

东盟(ASEAN)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目前有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10个成员国。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开始启动。该框架协议指出,双方应逐步取消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等多项具体措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将覆盖双方18亿消费者、达到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

随着协议的签订,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自2005年7月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双方全面启动降税进程,首批7445种商品的关税降至20%左右,中国对东盟6个老成员国平均关税降到了8.1%,甚至比最惠国平均税率还低1.8个百分点。按照自贸区建设计划,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所有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经过数年发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不断增加,目前已经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十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058.8亿美元,在自由贸易协定的推动下,2005-2007年双边贸易额更是分别达到1303.7亿美元、1608.4亿美元和2025.5亿美元,提前突破了实现双方贸易额2000亿美元的目标。

2007年1月14日,双方就服务贸易协议的内容达成一致,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它的签署标志着自由贸易区正向各方面扩展,为如期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近两年来,中国对东盟的服务贸易额呈直线上升趋势,服务贸易领域拓宽。东盟国家已经是中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服务贸易出口市场,服务领域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我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进入了全新的领域,是双边经贸合作的一个里程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时限已近,各项议程加速推进,从而引起众多学者、专家关注和热议。本文旨在对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实意义、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 2 - 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一、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于中国与东盟双方,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政治上,东盟诸成员国中多数与我国西南接壤,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我西南边境繁荣稳定。东盟境内有国际重要的海上交通咽喉——马六甲海峡,堪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安全的生命线。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双方交往,有利于深化中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发展,符合我国营造和平合作周边环境的长远利益,也有利于推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在经济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贸易交往的增加,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中国来说,与东盟结成自由贸易区,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等欠发达地区将成为双方贸易的重要枢纽,这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国内制造业投资的部分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东盟而言,东盟内部市场狭小,东盟成员国大都推行出口导向战略,而中国是东亚最具潜力的市场。此外,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还有利于增强各自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各自产业升级。总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并利用地理位置邻近的便利,扩大合作、互利双赢。

当然,由于双方的产业结构趋同,也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势必会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冲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双方都会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二、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与东盟都在朝着这一既定目标努力。但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制约

在东盟内部,有经济发达水平较高的新加坡,也存在着经济欠发达的缅甸和老挝等国。在中国内部,南部与西部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不均衡。有世界最大的金融、物流和商贸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有西部一些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这样,发达成员可以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优势,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地位,而经济欠发达成员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损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制约着建设自由贸易区深入发展的进程。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着各成员的同质竞争问题,贸易结构缺乏足够的互补性 。

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实施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战略,且都以欧美和日本为主要出口市场和主要贸易伙伴。由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基本处于同一层次,出口产品存在同构性,使得双方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存在着竞争。同时,在吸引投资方面,双方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较难形成区内较完整的产业水平分工结构。目前,双方的贸易产品数量值低,多数产品仍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低。如何确定合作领域,加快合作步伐,促进双方产业调整,是摆在中国与东盟各国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程度仍然

《东南亚之窗》2009年第1期(总第10期) - 3 -

比较滞后

目前,由于中国与东盟在吸引资金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区内一些国家并不热衷于资金的流出,而只关注资金的流入。本国吸收到的资金只能由本国的金融机构经营使用,国外的银行机构难以跨区域开展业务,从而限制了区域金融合作的扩大与发展。双方的跨区域金融结算渠道还不很顺畅,金融服务效率比较低,跨国跨区域的金融服务还不配套,金融监管措施还不很充分,金融合作层面也不够深入。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进步伐。

(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领导权的归属难题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力量来发挥协调各成员国政策、带领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向前发展的领导作用。欧盟内部确定了以法德为中心,北美自由贸易区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领导权的归属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了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惊人成绩,经济水平,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但中国的经济实力还不足够强大,暂时无法发挥中国-东盟贸易区领导作用。而东盟实行国家代表制,组织机构没有超越国家的能力,形成的决策也不具备超国家的功能,且东盟内部又缺少一个足够强大、能够承担起稳定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区域政策责任的国家。领导权的不确定性导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部资源暂时不能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安全困扰

中国与东盟在区域安全领域存在着一些敏感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南海主权争议、恐怖主义问题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如果处理不好必将影响双方合作发展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不断

提高,国际上抛起了一波又一波“中国威胁论”浪潮。作为中国的近邻,东盟诸国对中国的崛起也心有余悸,“中国威胁论”在东盟一些国家有着不小的市场。这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南海主权争议有尖锐化的发展趋势,南海权益的争端牵涉到中国与越南、文莱、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数个国家,其中一些国家对南沙群岛提出了主权要求,并占据着部分岛屿。如何现实、客观、合理地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纷争,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途径,已成为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日益抬头,活动猖獗,必然影响东盟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三、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思考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进程中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中国与东盟存在着地理、文化、经济等有利因素,合作潜力巨大。只要双方进一步增进互信、扩大共识,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努力提高合作水平,妥善解决所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就一定会顺利实现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目标。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法律制度、运行机制

建立权威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法律制度、有效的运行机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首要问题。欧盟从欧洲共同体发展到今天,其组织机构的逐步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同样必须考虑设立统一的、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决策管理组织机构。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应当借鉴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功的法规,采取“合作型博弈”或“制度化合作”等合作方式。

- 4 - 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意义、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运行机制,应当力求该统一的则统一,该灵活的便灵活,建立权威的争端解决机构,使自由贸易区内的有关争端可以在区域内得到圆满解决。

(二)增强中国与东盟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中国和东盟国家存在着产业的同构性、出口贸易竞争激烈等问题,但如果对产业进行细分,仍然会发现其互补性,这也是双方进一步扩大贸易的重要基础。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商品目前主要以资源禀赋的差异为基础,约占双方贸易额的一半。东盟的比较优势在国家森林、矿藏和热带作物等自然资源方面,中国则主要是金属及其制品、纺织品服装与鞋类、蔬菜及加工食品、车辆等。此外,双方电子信息产品在双方贸易结构中都占据相当的比重。中国与东盟之间应尽快建立一种密切的产业分工,突破目前以一般性资源互补为基础的双边贸易。相对于东盟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的产业技术相对成熟,相对于新加坡这样的较发达国家,中国可以吸收其资金与科技产业。因此,中国与东盟双方可以在这些互补性较强的产业部门加强合作,提高双方贸易依存度。

(三)增强区域金融合作,完善金融体系

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金融体系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双方应扩大沟通渠道,增强对话,促进区域内金融合作与发展。自由贸易区的金融发展应当考虑到区域内各国经济水平以及金融体系的差异这一事实,采取分层次逐步推进的策略;建立金融监管部门的合作通道和金融信息资

源共享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共同防范金融风险;应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内部稳定的区域金融市场,增强区域内的资金流动,开发各国金融市场,以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与各国经济发展。

(四)正确认识中国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国GDP总量大,市场容量大,外汇储备充足,在东南亚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应该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可以充当推动中国与东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角色。所以,中国应正视双方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关系,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广泛开展与东盟的互利合作,提高自身国际地位,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发展。

(五)确保区域内共同安全,为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经贸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是自由贸易区的基础,而共同安全的实现则是自由贸易区建设和中国与东盟各国实现互利双赢的可靠保障。中国与东盟应共同应对区内安全问题,努力实现区内共同安全,保证自由贸易区顺利建成和稳步发展。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就应对非典、禽流感和印度洋海啸等问题上积极开展合作,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各国利益。今后,中国与东盟应该致力于建构地区安全合作框架,使共同安全合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实现区域内共同安全,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作者冯力系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孙健系南京政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