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
一、
作者作品简介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他是一代名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为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8卷。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性文言文,被誉为说明文中的杰作。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二、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述,表现了名模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三、写作特色
作者在写作上善于观察,描写细致。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曾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众多的人和物。作者对核舟的描写并非是简单罗列,而是着力于细致描绘。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使得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都神行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雕刻之奇妙,文章之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四、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2.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 3.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二)一词多义
1.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形容词,qí,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jī,零数、余数 2. 为
为宫市、器皿、人物 动词,做、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动词,是 3.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一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直、正 4. 之
能以径寸之木 助词,的
箬篷覆之 代词,它 5. 可
高可二黍许 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动词,可以 6. 扇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量词,意思与今天相同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名词,扇子
(三)词类活用
1.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用作动词,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多髯,长着浓密的胡子 3.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四)古今异义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2. 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3.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
4. 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5. 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中轩敞者为舱(“为”表判断) 2.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定语后置,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 3.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无;和“不”连用,形成双重否定)
五、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明代人,字子敬。
2. 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扶鲁直背”(动作)和“右手执卷,如有所语”(神态)看出来。
3. 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的句子是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 《核舟记》中直接赞美王叔远高超技艺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5. 闭之,则右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左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6.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典故,原材料只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核桃,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各具情态”,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7. 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8. 工艺品技艺的精湛主要表现在用料体积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态毕备。
(二)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盖大苏泛舟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 若听茶声然 皆若空游无所依
解析:A项,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项,句末语气词/说;C项,奇妙/零数,余数;D项,均为“好像”。
2. 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指人、事、物;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入括号内。 ①能以径寸之木(C) ②石青糁之(A)
③左臂挂念珠倚之(A)
④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B) 3. 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石青糁(A)之 A.sǎn B.cān .②中峨冠(B)而多髯者 A.guàn B.guān .③钩画了(A)了 A. liǎo B.le .
④天气壬戌(B)秋日 A.shù B.xū .
4.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 尝贻余核舟一(赠) 高可二黍许(可以) ..B.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 矫首昂视(举)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佛印绝类弥勒(绝对) ..D.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满) 如有所语(说话) ..
解析:A.“可”,大约;B.“比”,靠近;C.“绝”,极。 5.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 A. 诎右臂支船 B. 珠可历历数也 C. 佛印绝类弥勒 D. 矫首昂视
解析:“诎”同“屈”,弯曲。
6. 下列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B) A.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 中轩敞者为舱
C.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 其人视端容寂 解析:古文中的判断句有多种形式,常见的带标志的有“......者,......也”“......者也”“......者......”“......也”等;还有不带标志的,从句子意思上可以读出判断、肯定的语气来。例句与B项属于“者”在中间的情况。
7. 下列各句中的“之”词性相同的一项是(B) 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石青糁之
⑤左臂挂念珠倚之 ⑥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①④⑥
解析:①句中的“之”是助词“的”,其他句中的“之”都是代词。 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 罔不因势象形 形象 .B. 尝贻余核舟一 赠送 .
C. 诎右臂支船 同“屈”,弯曲 .D. 其船背稍夷 平 .
解析:象:模拟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 左臂挂念珠倚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启窗而观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 能以径寸之木 以其境过清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不足为外人道也 ..
解析:A之:代词,代左膝/助词,的;B顺接连词;C以:介词,用/介词,因为;D为:是/介词,对、向。
10.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D)
A.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顶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巧程度,赞美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B.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下文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奇巧”展开的。
C. 第2段写舱旁的小窗上刻的对联,共十六个字,既体现出雕刻者技艺精湛,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舟赤壁”主题的匠心独具,还增加了文学情趣。
D. 船头部分,各有侧重地描写了轴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态,对苏、黄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的豁达,、放旷,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清高狂傲的感觉。 解析:船头部分地描写,写出了苏、黄的专注,佛印的闲适。 11.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 罔不因势象形(模拟) B.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C. 高可二黍许(大约)
D.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满) 解析:比:靠近。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B) A. 起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B.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 神情与苏、黄不属 ..D.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
解析: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13. 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A. 中轩敞者为舱
B. 该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 全石以为底
解析:A、C中均为判断动词“是”;B项为雕刻,和例句词性和意义相同;D动词,作为。 14.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A. 绝类弥勒 绝:极,非常
B. 历历数也 历历:清清楚楚 C. 如有所语 如:比如
D. 钩画了了 了了:线条简单
解析:B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C如:好像;D了了:清楚明白。 15.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C) A. 珠可历历数也 B.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C. 左手倚一衡木 D. 技亦灵怪矣哉
解析:“衡”同“横”。
1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 起窗而观 而计其长曾不能盈寸 ..B.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C. 明有奇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字共三十有四 ..
解析:A表承接/表转折;B大约/可以;C奇特/零数;D刻。 1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B)
A. 本文属实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 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 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核桃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解析:编者应为张潮。
(三)简答题
1. 第1段中,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二字?
所用原料体积小;雕刻物品种类繁多;所雕刻物件构思巧妙,情态逼真。 2. 第2段中的“闭”字和“启”字相照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一启一闭说明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3. 第2段中写对联的作用是什么?
对联的内容不仅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还增添了作品浓厚的文学情趣。
4. 窗上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刻画,足见他对核舟观察得很仔细。 5. 第3段中对人物的介绍是按什么顺序?为什么这样写?
按照中、左、右的方位顺序交代了船头的人物及位置。这样写突出了苏东坡的主人地位,仅仅扣住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6. 作者在介绍船头的游览者的时候,侧重于描写人物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对于船头三人的描写,侧重于描写他们的神态、动作,呼应前文的“各具情态”,这样写照应了人物的身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悠闲、豁达和洒脱。
7.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善于小中喻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第二,善于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舟中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第三,于精小细微处绝不马虎了事,展现了刀笔之神与“象”外之韵。 8.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全文先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舟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做一个分类统计。具体介绍核舟主体时,又是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以刻为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
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意识为了表达方便,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一般的顺序进行介绍。
9.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黄鲁直在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开始介绍的?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0.文中哪些细节描写是用来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四)阅读理解
甲 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核舟记》)
乙 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2)不属:不相类似 (3)比: 靠近 (4)共适:共享 (5) 惟:只有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A)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解析:作者的主要感情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谈谈理由。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
乙文翻译: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