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川菜的驱动性问题

2024-06-05 来源:易榕旅网
川菜的驱动性问题

一、职业培训短缺,工匠精神缺失。

近十多年间,随着市场化及体制转变,川菜行业专业培训和技术考核随之淡出,唯有的四川旅游烹饪学院和烹饪职业专科学校,亦难以满足川菜市场巨大需求;山寨“烹饪院校”趁机大行其道,一切向钱看,外表光鲜,内瓤空虚,尽管请了一些名师大厨去授课,但也是诱惑学子,设套圈钱,教学华而不实,高得离谱的学费、巧立名目的杂费与实际技能培训反差极大,出来的学生难以被市场所认可。

当前,川菜市场所亟需的是,一代代优秀厨师所沉淀凝结而成的德艺双馨的工匠精神、烹调理念、职业操守、职业素质。如此,由政府牵头,企业搭台,建立健全各类培训机制,扶持、资助品牌餐饮企业或相关企业(原辅料、调味品)开办烹饪技术学校,乃至打造“川菜高级烹艺及文化研究院”,召集一批退休、赋闲的川菜大师、名厨,以及专家、学者登堂,培养教授一批海内外餐饮业、酒店业所需要的技艺扎实、知识全面、素养深厚、通晓市场、深谙营运之道的工匠型人才,方是川菜转型升级,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关键所在。中国川菜张氏门派舒国重教授堂开展的定制式、面向全社会之川菜面对面教学便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职能评定荒废,以师带徒变味

十多年间,浮浅、浮躁、浮夸、急功近利成为行业恶疾。名店名菜滥市,各级相关职能机构的解体,其完全放任之市场化、自由化,

使川菜行业职能及技术等级评定步入歧途,拜师收徒也虚有其名,甚至变相为功利交易。

八十年代前,官方和职能部门对厨师技术职称与技术等级,从红白两案厨师到服务师,普及到特级的考核十分严格,事厨年限、技术含量、相关理论知识严谨要求,含金量很高,没有水分,更不可能交钱拿证。现今老一辈大师名厨都是当年层层过关,理论加实践考核出来的。正是这数百名优秀的名师名厨弘扬传统,融合创新,走南闯北、海内外尽显不凡身手,打造了川菜的宏大气场,为川菜赢得巨大声誉。因此,恢复相关职能部门的技术管理和培训职能是当务之急。如此才能发现、锤练出一批能工巧匠,促使川菜产业队伍工匠精神的塑造。

三、产业联盟缺失,原辅料品质堪忧

自由式的市场经济,不等于粗放式的任性发展,其中餐馆酒楼、原辅料生产企业、调味料企业、餐厨设备企业、各类加工商户、供货商等,其相互关系皆为私下个人利益关系,各企业产业联盟关系难以有机建立和整合,形成川菜产业的有机生态圈。

再者,加大和助力川菜独特原辅料,像郫县豆瓣、中坝酱油、宜宾芽菜、涪陵榨菜、资中冬尖、牧马山二荆条辣椒、汉源花椒、以及青花椒、藤椒(油),豆豉(永川、潼川、成都太和),泡椒泡菜等独特生态原料、生态加工、生态品质及生态文化的保护、扶持,为川菜的风味品质提供可靠保障。像郫县豆瓣的不可替代的核心原料牧马山二荆条辣椒就面临绝迹。同时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和相应法规,严格监管批发市场原辅料加工、配送,保障食品安全和川菜的风味品质,

生态与健康。健全相关的惩罚与赔偿制度和黑名单制度。

川菜老师傅有句很经典的总结:“物到、料到、火候到;物真、料足、出味道。”过去,主辅料、调味料都是厨师自己亲自选购,确保了物料的品质。现今几乎全是配送,在用料品质上与完全厨师脱节,厨房处于被动状态,送啥就用啥,厨房与物料的关系完全断裂,自然就难以确保菜肴的正宗风味和地道品质。

四、传统变态,创新乱像。

当今川菜所面临的新市场化,新消费结构下,亦需要依据市场发展需要,生产资料,像食材、调味品、原辅料、烹调方式和加工器具的变化,市场消费模式和川菜日渐走向国际化趋势,对传统的东西进行合理的梳理,传承对川菜产业发展,能推动市场经营,能提升川菜品质,展现川菜独特技艺和文化的部分。在发展进程中,其间部分传统工艺与菜品的丢失在所难免,一个产业总是在淘汰中获得创新,在创新中求得发展。

然而现今,传统变态,创新乱象,一些所谓“意境菜”“艺创菜”“分子菜”,主题不明、装盘混乱、造型臆想、风味含混,过分投机取巧,主次颠倒,故弄玄虚,冒烟吐泡、腾云驾雾,欺蒙食众,谋取高价。无论何种肴馔,当是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最终结果与效果还是要通过色香味形经由吃口来验证。

五、独特烹技,难以为继

作为川菜厨师,传统烹调技艺和复合味型是必须掌握并传承的。

但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缺失,让年青一代想学无门,传承无道,手上的技艺更要靠言传身教,心灵感悟,书籍视频远不能解决。因此,企业和相关技术职能单位建立协作,建立规范的培训机构,拜师收徒,传授技艺的合理机制,形成行业规矩,统筹运作方是长远大计。

六、滥用辣麻,粗制滥造

川菜生态一百多年来,一直呈现出“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其中之‘格’,即指川菜的烹调与成菜风格。也就是一席菜肴,蒸烧炖、炒煎炸、焖烩熘、以及腌腊凉拌,风格多样;且是味多、味广、清鲜醇浓、辣麻多滋。然而在餐饮经营者急功近利,浮躁之风影响下下,现今却把川菜传统烹调之精髓演化成“百菜一格”“滥用辣麻”;把烹调“讲究”,搞成烹调“将就”。这就造成了“川菜皆辣麻”“无辣不成菜”之烹调乱象。使川菜演变成杂乱无章,粗制滥造,以生猛野性的色香味形来诱导食众。

七、川菜生态,乱象丛生

不少厨师摒弃传统烹调理念,弱化传统烹调技艺,淡漠职业素养,使自身由厨师退化为厨工,由工匠退化成厨子。把川菜生态、肴馔生态品质,把烹饪“三和”(荤素之和、时令之和、性味之和),演绎成“随性烹饪”,“胡乱融合”,单纯追求菜肴口味口感,忽视肴馔的风味与滋味。各色各样的添加剂、色素、化学制剂、增鲜剂、增香剂等充斥厨房,事厨者无规无矩,自由发挥,肴馔成为垃圾食品已为常态。

不少数酒楼为节约成本,减少操作环节、图简单方便,基本上一些冷菜冷食,像腌卤食品,面点食品,如卤鸭,卤拼、鹌鹑、鸽子,以及红糖包、荷叶饼、糍粑等,都是商家配送。在现代物流配送的今天,这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不少食品正是出自于一些令人作呕的黑心作坊。

如何提高餐馆酒楼的职业素质与酒楼的责任意识,建立严格可行的监管机制,方才是当务之急。但现今餐馆酒楼,且不说风味味道,大都没有自家的特色名菜,通常是跟风赶潮、胡乱模仿,即便是中高档酒楼,十有七八,翻开菜谱基本大同小异。这种模仿主义、拿来主义,严重伤害了川菜及经营的多样性、特色性,适应性,严重制约了川菜可持续发展。

八、力抓新业态,强推国际范儿

近十年火锅、烧烤及衍生之串串香、麻辣烫、冒菜、钵钵鸡等已成为独立餐饮业态,其迅速发展和扩张势头已盖过了川菜本身,形成“美食之都”川菜、火锅(串串香)、小吃三张魅力名片。但靠自媒体炒作,依赖网红打卡、粉饰品牌,强推料包的时代稍纵即逝,吸取川菜发展的经验教训,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火锅(串串香)文化创意、文化品位与文化素质,摒弃陈旧观念,以全新营销创意打造火锅新认知和新概念。去除火锅(串串香)原有的粗俗文化,避免表面和形式上的时尚化、时髦化,给火锅(串串香)注入新概念、新创意、新文化、新食尚、新形象、新品位,赋予火锅新颜值、新素质、新品质、新价值,从而提升

火锅品位,促使火锅国际范儿。火锅市场也营运而生出像清油火锅健康理念的麻辣空间、大妙火锅,以及大龙燚、小龙翻大江、小龙坎等时尚文化火锅企业。

火锅(串串香、烤鱼)是有很强娱乐性、参与性的餐饮业态,并非纯消费型餐饮,可称为“娱乐餐饮”。它含有丰富的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合众性。如此,2019后的品牌发展,应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和创意,管理风格、形象语言、互动营销等来打造或提升火锅自身的“四品”,即火锅的品相、品质、品位、品牌的提升与推广,其中最核心的是不断创新火锅文化内涵:如品牌文化、主题文化、空间文化、营销文化、吉祥物文化,消费文化、粉丝文化,流量文化,数据文化、网络文化、与新媒体联动文化等。文化的包装与熏陶,无不对火锅企业提档升级和创造品牌附加值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有如冒椒火辣串串,鲜炎火锅等。

九、“大师”不如狗,“泰斗”满街走

中国画院院士,国宝绘画大师黄永玉曾笑谈:教授满街走,大师不如狗。冷眼一看,满社会山寨出了一堆堆“中国”“世界”,以及有国徽、带肩章的烹饪大师。还有更牛的是“世界特级御厨”、“洲际厨霸”、“亚洲厨王”、“厨圣”等滑稽头衔。这种浮躁浮夸、沽名钓誉,不仅成为笑料,成为精神病态,给行业带来严重损害。甚而社会上一些几乎完全与厨事无关的人,也穿起大师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一些尚年轻,从业也不过十几二十年的厨师,也热衷于马屎皮面光,有事无事,穿起大师服,套上镀金牌或红绶带在江湖上晃荡,

虚张声势。

同时,在中国烹饪、餐饮业界,那些名目繁多,变质变态,挂牌的‘餐饮协会’‘烹饪协会’‘餐饮文化促进会’、‘世界川菜联合会’、‘世界川菜产业促进会’之类,一个比一个牌号大块,在没有任何行政监管和审查下,将大师名师的名誉证书,镀金牌子、镀银牌牌,以及大师服啥的变成商品,按级论价。这就促成了当今行业之世风衰败,素质低下。

眼下,面对国内餐饮市场和海外食众对川菜的热爱与关注持续热烈,川菜发展之危情与机遇并存。如此,直面川菜发展九大“危机”何去何从?我以为,只有端正态度,增强职业素质,丰富文化修养,深化技艺水准,树立厨艺、厨德、厨风、厨养,一扫歪风邪气,从危机中发现并把握机遇,方为明智之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