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探讨
2024-08-04
来源:易榕旅网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第24卷第1期 高职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探讨 张义平,任芸丹,易飚 (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江苏苏州215104) l摘要l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产品不断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技能 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努力 搭建院校、企业、学生之间的桥梁,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构建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关键之举是建 立校企“双赢”合作的长效机制。 l关键词J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共赢 l中图分类号l G640 I文献标识码J A doi:10.3969/j.issn.167l-5918.2011.01.009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变化。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已 经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新 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处在更具有挑战性的生存环境中。校企合 作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的热点问题。 【文章编号J 1671.5918(201 1)Ol-0018.02 I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立了与企业广泛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紧密 结合的“双赢”局面。可以说,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不但对高职 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可以不断提升企业在经济结构 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创造创新能力,能够实现学生、教师、企业和 高职院校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己成为高职教育 (一)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合作定位,以企业需求为主导推 近年来,江苏省高等院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创新 型省份的要求,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主动面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需求导向的应用研发新 模式,进一步融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 术创新体系。2009年4月,江苏省启动了科技服务社会“校企 联盟”行动,“校企联盟”将采取多种形式,共建各类研发和服务 原则,克服校企合作的短期性、功利性、急躁性和单一性的就业 载体,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为企业培养研发 合作,真正实现“益在学生、利在企业、誉在学校”的多赢合作局 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员。 面。 对校企深度融合的认识 (二)建立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推动产学合作的良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O一2020年)》 为了有效地开展产学合作与互动,建立产学合作的工作机 不久前已颁布实施。《规划纲要》文本第六章(十五)明确提出: 制,学校特别制定了“苏州市职业大学校企合作工作条例”,该 一动产学合作 走产学合作之路,我们首先从理念更新做起。教育理念要 从单一的培养人转变到为社会、企业和学生的教育服务上来。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依据学生、企业的需求意向提供最好的 教育教学服务,以获得学生和企业的信赖,也是争取产学“多 赢”合作的先决条件。我校坚持合作、参与、服务与分享的合作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职业教 条例对产学合作的工作机构、工作内容、工作制度等作了明确 育培养人才突出强调技能性和职业性的特点,这类人才单靠学 的规定,并且将产学合作内容作为各系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内 校是培养不出来的。长期以来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着学校热、企 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上,院校是主动方,要把企业看作是 业冷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利益! 自己的客户,是服务的对象。做好服务首先要了解客户,院校 没有重视建立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机制。只有解决好合作 要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 中的企业利益问题,企业才有动力、才有积极性。没有校企合 的情况与特点,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 作办学法规制度上的刚性措施,要想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 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 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难度 二、校企合作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制约因素分析 太大或者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算国家利 校企合作,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理论上企业参与职业教 益大账,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瓶颈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突破。真正 育是符合企业利益的,但在现实中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 能够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实现共赢发展。 创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关键在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 建立。深度融合,表现为校企合作面广,合作层次深,合作时间 长,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设 备、管理、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互利互惠机制形成。为此,苏州 市职业大学依托地处苏州的区位经济优势,致力于构建校企深 度融合的长效机制的多种创新模式。经过多年积累,学校已建 缺乏内在动力,致使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参与的主动 性、积极性不够。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二点: (一)企业缺乏参与的内驱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增长方式没 有真正实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企业缺乏参与 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这几年外向型企业发展很快,但统计数 据表明,拥有我国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仅各占 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75);2010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研发项目 市级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张义平(1964一),男,江苏连云港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敦授,机电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华东高校实践教学学会理事,江苏 省高校金工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先进制造技术、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l8 第24卷第1期 2011年1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O1.24.NO.I Jan.20l1 出口贸易总额的不足5%,大多数外向型企业的生产只是跨国 同步进行,企业管理按照现代企业“5s”管理要求进行,机电工 公司生产链中简单的一环,生产方式主要寄托在粗放型的一般 程系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 生产要素上,而本土企业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的劳动 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参 附加值低,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在需求不足。这在很大程 与企业的设计与生产,实训项目全部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 度上削弱了企业参与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企 (二)校企共建实验室 业缺乏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和整个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参与公益 校企共建的实验室和技术研发中心,是实现学校实验室的 事业的自觉。 教学(学术)标准与企业实际工程实际相结合,教师学术研究与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 企业工程项目(课题)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现在学校与多家企 尽管在理论上,企业会因为参与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促进自 业共建了实验室。如:苏州市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身的发展而积极投身于职业教育,但在现实中,由于存在政府、 (我校机电系与苏州市新火花机床设备有限公司 建)、明基逐 企业、学校、学生等多重主体、多方力量,在利益的博弈过程中, 鹿软件.软件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飞索微电子实验室、博世. 企业也会有“搭顺风车”的消极行为,如倾向于将参与人才培养 力士乐控制技术实验室、HOLTEK单片机实验室、汉达工业自 的成本和风险转嫁至其他企业。所以,需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 动化研发中心、汉达PLC实验室、锐捷网络实验室、用友ERP 来督促和规范企业的参与行为。德国“双元制”的产生,实际上 实验室,浪潮集团联合实验室、安德工程实验室等。 除了一套较完备的法律政策外,正是通过发挥行业组织的监督 (三)学产研结合,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 和引导作用,促使企业摆脱不规范的传统学徒制度,建立理论 我校充分利用科研技术优势,在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技术 与实践相沟通的现代学徒制。然而,我国没有形成有力的行业 改革、员工培训、共同开发研制实验设备等领域,与苏州地方企 中介组织,企业缺乏其集体利益的代表的同时也缺乏行业组织 的内部约束。体现在企业承担教育责任上,就表现为行业中介 组织对行业内企业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缺乏统筹和管理, 同时也缺乏有力的约束和监督。 三、创新校企深度融合机制的实践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 业在更高层面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培养了教师 队伍和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由 于合作项目针对企业的实在的技术难题,企业真正受益。如: 苏州市新火花机床设备有限公司依托我校科研技术力量成功 申报了苏州市“工业支撑技术项目”“微小孔超声电火花复合加 工技术及机床”,与汉达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苏州市富士达仓 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高级阶段相距甚 储成套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建 远。由于缺乏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有力支持,企业偏重利益、行 立多个研发平台,搭建我校和企业之间的研究开发、资源共享、 为短期,而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弱,对企业的技术开发支撑能力 成果转化的科技平台。 有限:种种因素制约了深层次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 四、结语 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还需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多家企业老总认为:“校企合作”的 要通过扎实的工作,真正建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宗旨,并不断 生命力在于“多赢”,而多元参与机制是工业化后期校企合作成 创新合作体制机制。 功的重要支柱。企业若要得到长期发展,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 我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 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多年实践探索证明:校企互动、共建双 探索和实践。 赢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搭建平台、创新方式是校企深度融 (一)共建教学工厂 合的有效途径,制度完善、监管到位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保障。 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教学工厂”,就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模拟企业真实工程环境,引入企业真实工程案例,使专业能力 培养更具真实性、有效性,教师的工程一线经验得以增加。如 我校与苏州市圣宝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机电系工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各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如 何让企业热起来,已成为政府和职业院校共同面临的重大战略 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对于校企双方,亟须理顺 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学生、 程训练中心共建基于产学研平台的“教学工厂”模式,由双方人 教师、学校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 员组成合作领导小组,对生产和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管理,公 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校企深度 司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设备l0台,并确保教学、生产和科研的 融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3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i3-]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4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6). 1-53易飚,张义平,胡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实践f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0,(2) 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