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

2024-03-09 来源:易榕旅网


看我七十二变

——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

1. 知识目标:树立一材多用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审视挖掘素材;通过训练,掌握素材转化为事实论据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养成积累梳理素材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 4.教学设想:(1)一课时。(2)重视训练,精讲精练。(3)适当使用多媒体。 5.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人说,我们语文试卷当中有一题被称为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是哪一题呢?对,是作文。可见作文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但是我们同学写作文的时候,特别是写考场作文的时候,觉得特别困难,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写够800字,仔细一看,内容单薄,空洞无物,什么原因呢?是胸中没有足够的素材。今天,我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二.素材不在多,会用则灵。--------作文素材的一材多用。

(一).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看一材多用。

好的素材必定是立体的,多元性的,不同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也往往能够论证不同的观点。

三个角度:

1.烛之武:

(1).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烛之武是块金子,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被埋没几十年而黯然失色。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以重任,出使秦国,危难关头挽救了国家。

(2).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不满和委屈,但国难当头,他不计个人恩怨,毅然出使秦国。

(3).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 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很难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2.佚之狐:千里马需伯乐荐。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千里马就是烛之武,伯乐就是佚之狐。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推荐,烛之武纵有再大的才华也无法施

1

展。

1. 郑伯:责己恕人,宽容待人。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二):练习。

1.看材料二《廉颇蔺相如列传》:它可以论证哪些观点?分组讨论,每组至少找出三个。在黑板上展示,并解说从材料哪个地方找出此观点。

请2-3名同学上黑板展示,并说明冲材料哪个地方找出此观点。为第三个环节做铺垫。

2.示例:

蔺相如:1.位卑未敢忘忧国。2.口才也是才。3.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廉颇: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2.不要以出身论人。

廉颇蔺相如: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团结就是力量。3.家和万事兴。 赵王:1.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2.要不拘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规矩。

缪贤:好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好马还需伯乐荐。 爱国、忍让、宽容、勇气、双赢等。

三:弱水三千,只饮一瓢 ------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一):理论。

1.根据论点,合理取舍,侧重叙述。选取材料中证明论点最有用的部分,侧重叙述,适当渲染扩充,其他一笔带过,或忽略不计。

2.要对事例进行引申和拓展。事例转述之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分析引申评价,使事例与论点紧密相连,让阅卷者更明确地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论点。

(二):示例。

1.例一:《鸿门宴》-----面对突发事件要镇静。

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不能慌,莫乱自己的阵脚。就像张良在鸿门宴上,看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立即出去招樊哙进账,借其勇气征服项羽,使刘邦化险为夷。镇静是突发事件的敌人,只要冷静头脑,想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沉稳地走好每一步,就算处于劣势,也可保全自我。

2

2.例二:苏轼对联------学海无涯。

学海无涯。苏轼年轻时读了一些书,颇为自负地在自家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轼啊苏轼,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这太多太多字组成太多太多书,有人敢说读尽了吗?后来,一位老者拿出一本书给他看,他却一字不识,囧得满脸通红,忙把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显然,苏轼从老者无声的教诲中认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书学习,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一代文豪。是啊,学海无涯,只有“苦作舟”,才能获得成功的希望。

3.请两位同学分析这两个例子,哪儿是事例转述,哪儿是分析评论。

(二):练习。

1.请从下面三个观点中任选一个,以《归去来兮辞》为素材,展开论证。 (1).坚守精神家园。 (2).放弃的智慧。 (3).崇尚自然。

要求:合理取舍素材,叙述有侧重,叙述后有精当评析。

2. 请三名同学展示。

3. 示例。

(1)坚守精神家园。

官场隐退后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田园是诗人的归宿,那里有鸡鸣狗吠的祥和宁静,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飘香,有村落炊烟的温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实,更有纤尘不染的心灵和自由美好的生活。他坚持着一份崇高,一份淡泊与清净。那份出于自然,回归自然,纤尘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诗人真正的精神家园啊。

2.放弃的智慧。

陶渊明由于受传统儒道思想的熏陶,又受家族环境的影响,因而有着“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志趣。可惜,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黑暗的社会当中,他始终没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当社会的现实真的不容他的理想时,刚直坦率的性情,使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他只好辞官而去。诗人回归自然,回归性情,保持了真我的思想。

3.崇尚自然。

陶渊明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长期隐居农村,平心静气地接受田园作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最好的安归之所。在他的心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得其乐的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他摆脱了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神上真正达到了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4.角色与本色。

3

自然的人在社会中常常扮演着不同角色。有时,“心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隶,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们的内心又时时刻刻渴望着能摆脱世俗的羁绊,能自由轻松地生活。所以,要像陶渊明那样,要敢于放弃角色,回归本色,按照自己的内心真实去生活。这是一种智慧和勇气。

四.小结。

再次强调,一材可以多用,但首先得有分析的头脑,才可能从材料中发现蕴藏着的不同意义。

同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而是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叙述中要突出强化和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或完全忽略。

五.作业

多角度分析材料四《陈情表》,挖掘出不同的观点,至少三个,并运用《陈情表》作为素材来论证。

要求:合理取舍素材,叙述有侧重;叙述后有精当评析;每一个观点的论证不少于150字。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