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语文一轮文言文复习试卷以及答案

2023-02-23 来源:易榕旅网
文言文复习训练题

一、单选题(3X10=30分)

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古人拿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昧旦、平旦、晡时、黄昏、人定都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昧旦指天将亮未亮时。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是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4.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6.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7.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8.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

B、“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C、 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10. 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笄,指女子年满十六岁,表示女子已经成年,到了可以出嫁的年纪。“笄”是古人用来束发或固定帽子的簪子。

B、寒食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禁烟火,吃冷食。相传,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忌日这天禁烟火,吃冷食,后相沿成俗。

C、简牍,简为竹片;牍为木片。在纸张未发明以前,文字书写在简、牍上,后世于是将“简牍”作为典籍、文书的通称。

D、太牢,指古代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具备;少牢,是古代祭祀时只用羊、猪二牲。一般诸侯祭祀用少牢。 二、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内领尚书,外典兵马,踵故选置从事中郎与参谋议,奏请隆为从事中郎,迁谏大夫。成帝末,隆奏封事言:“古者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①,以镇万方。”其后上竟立定陶王为太子,隆迁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以高第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 时侍中董贤方贵,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隆奏言:“武库兵器,天下公用,国家武备,缮治造作,皆度大司农钱。大司农钱自乘舆不以给共养,共养劳赐,一出少府②。盖不以本藏给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费,别公私,示正路也。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今贤乃便僻弄臣,而以天下公用给其私门,挈国威器共其家备。武兵设于弄臣,非所以示四方也。臣请收还武库。”上不说。 顷之,傅太后使谒者买诸官婢,贱取之,复取执金吾官婢八人。隆奏言贾贱,请更平直。上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大夫:“交让之礼兴,则虞、芮之讼息。隆位九卿,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③争贵贱之贾,程奏显言,众莫不闻。举措不由谊理,争求之名自此始,无以示百僚,伤化失俗。”以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 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冯太后狱冤陷无辜。隆免官,徙合浦。 (选自《汉书》,有删改) 【注】①国邸:汉代时诸侯王为朝觐而在京城设立的住所。②少府:官名。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家手工业制造。③永信宫:代指傅太后。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B、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C、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 D、古者诸侯方伯得专征伐/乃赐斧钺/汉家边吏/职在距寇/亦赐武库兵/皆任其事然后蒙之/《春秋》之谊家/不藏甲/所以抑臣威损私力也/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B、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泛指皇帝用的器物,后用作皇帝的代称。 C、丞相,我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官员,是辅佐皇帝总理朝政的官员。 D、《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它们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毋将隆受他人赏识,步入仕途。王音想选拔从事中郎,认为毋将隆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奏请皇上任命毋将隆担任从事中郎。

B、毋将隆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汉哀帝把武库中的兵器送给董贤,毋将隆认为武库兵器只能为国家公用,请求哀帝收回这些兵器。

C、毋将隆不畏权势,反对太后低价购买官婢文言文阅读答案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内领尚阅读答案。毋将隆认为傅太后低价收买婢女不对,上书皇上请求公平买卖,结果招来皇上指责。

D、毋将隆得罪权贵,导致官场不顺。毋将隆因不愿意和王莽交往而招嫉恨,先是被贬为沛郡都尉,后又被罢免官职,流放合浦。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隆位九卿,无以匡朝廷之不逮,而反奏请与永信宫争贵贱之贾,程奏显言,众莫不闻。 ②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为冀州牧治冯太后狱冤陷无辜。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也。衮初为郡五官掾,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太祖为代王,选为左长史。

从太祖征蠕蠕。蠕蠕遁走,追之五六百里。诸部帅因衮言于太祖日:“今贼远粮尽,不宜深入,请速还军。”太祖令衮问诸部帅,若杀副马,足三日食否。皆言足也。太祖乃倍道追之,及于广漠赤地南床山下,大破之。既而太祖问衮:“卿曹外人知我前问三日粮意乎?”对曰:“皆莫知也。”太祖日:“此易知耳。蠕蠕奔走数日,畜产之余,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轻骑卒至,出其不意,彼必惊散,其势然矣。”衮以太祖言出告部帅,成日:“圣策长远,非愚近所及也。”

衮常参大谋,决策帏幄,太祖器之,礼遇优厚。衮每告人日:“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达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遂策名委质,竭诚伏事。

皇始初,迁给事黄门侍郎。太祖南伐,师次中山。衮言于太祖日:“宝凭三世之资,城池之固,虽皇威震赫,势必擒殄,然穷兵极武,非王者所宜。昔郦生一说,田横委质;鲁连

飞书,聊将授首。臣诚德非古人,略无奇策,仰凭灵威,庶必有感。”太祖从之。衮遗宝书,喻以成败。宝见书大惧,遂奔和龙。既克中山,听入八议,拜衮奋武将军、幽州刺史,赐爵临渭侯。衮清俭寡欲,劝课农桑,百姓安之。

天兴初,征还京师。衮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谟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太祖曾问南州人于衮。衮与卢溥州里,数谈荐之。又衮未尝与崔逞相见,闻风称美。及中山平,卢溥聚党为逆,崔逞答书不允,并乖本言,故忿之。

衮年过七十,阖门守静,手执经书,刊定乖失,爱好人物,善诱无倦,士类以此高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B、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C、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D、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马,骑兵部队中备乘之马。

B、帏幄,原指在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又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还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古时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表示必死之节,忠于国君,本文指“送上质子”。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衮能够沟通上下关系。他跟随太祖征伐蠕蠕时,在各部头领和太祖之间起到了沟通的作用,太祖日夜追击,在南床山下把蠕蠕打得大败。

B、张衮深受太祖器重,忠于太祖。他时常参与大事谋划,在幕帐中决策,太祖器重他,礼遇优厚。他时常向别人说太祖的好处,并竭尽诚心侍奉太祖。

C、张衮能洞悉时局。他任给事黄门侍郎时,向太祖建议以武力镇压慕容宝,太祖听从他的建议,他写信给慕容宝,慕容宝见信后大为恐惧,逃到和龙。 D、张衮过了七十岁,还能校定经书错误,喜爱提拔人,不知疲倦地诱导别人,士人因此推重他。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蠕蠕奔走数日,畜产之余,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 ②衮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谟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范升字辩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九岁通《论语》、《孝经》,及长,习《梁丘易》、《老子》,教授后生。王莽大司空王邑辟升为议曹史。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方春岁首,而动发远役,藜藿不充,田荒不耕,谷价腾跃,斛至数千。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升有一言,可以解天下倒县,免元元之急,不可书传,愿蒙引见,极陈所怀。”邑虽然其言,而竟不用。升称病乞身,邑不听,令乘传使上党。升遂与汉兵会,因留不还。 建武二年,光武征诣怀宫,拜议郎,迁博士,上疏让曰:“臣与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俱修《梁丘易》。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而臣不以时退,与恭并立,深知羌学,又不能达,惭负二老,无颜于世。诵而不行,知而不言,不可开口以为人师,愿推博士以避恭、羌。”帝不许,然由是重之,数诏引见,每有大议,辄见访问。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帝曰:“范博士可前平说。”升起对曰:“《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时难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以下博士。 永平中,为聊城令,坐事免,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B、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C、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D、时莽频发/兵役征赋繁兴/升乃奏记邑曰/今天下之事/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而朝云不见/公云不闻/则元元焉所呼天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元,古时用以称庶民百姓,杜甫诗句“穷年忧黎元”中的“黎元”与此意思相同。 B、乘传,古文中指朝廷派出官员乘车发布文书、命令等,也有传檄、移书等说法。 C、博士,古代一种官职,任职者往往在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有教授生徒的职责。 D、耆艾,古以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泛指老年人,相关词语还有耄耋、期颐等。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升心忧国事,有志匡救。王莽之时,战争频仍,赋税繁重,他上奏朝廷,历数国家的种种乱象,表达了自己献计献策、拯救危难的愿望。

B、范升研习经典,治学授业。他虽年少丧父,寄居于外家中,却早通经典。成年后教授后生以及为官经历也与其精通经史的特点不无关系。

C、范升为人谦逊,礼让贤者。光武帝提拔他为博士,他上疏推让。在奏疏中,他赞美同僚梁恭、吕羌才学过人,希望让博士之位于他们。

D、范升富有见解,不随俗流。在如何看待《左氏春秋》的问题上,他并没有因为太史公司马迁多引书中之语就轻易认同。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10分)

①吏人陷于汤火之中,非国家之人也。如此,则青、徐之寇在于帷帐矣。

②《左氏》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 (四)文言文阅读(19分)

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 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 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 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人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选自《明史》,有删改)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B、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C、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D、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 21.下列对文中有关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是儒家典籍“五经”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B、“三年丧”是古代丧服中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 C、玺即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唯皇帝印称玺;“玺书”是指古代用印章封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也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为“有司”。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以宁颇富才能,名声传扬一时。他八岁时为伯父之事进县衙,奉县尹之命赋《琴堂诗》救伯父而出名;元顺帝时因有杰出之才,博学强记,而在当时享有盛名。 B、.张以宁历经两代,官场几番变动。他在元朝考取进士,担任过黄岩判官、六合县县尹,因事免官后再任国子监助教和翰林院侍读学士;明朝时又被任命为侍讲学士。 C、张以宁奉命出使,深受天子赏识。刚到安南国边境,该国就发生了不测之事,他因处事得体而受到天子嘉奖;他在返途中不幸去世,天子下诏让有司将他的灵柩运回。 D、张以宁廉洁清正,学问研究专一。他为官不谋求财物,出使往来只携带简单的生活用品;在学说上只专攻《春秋》,并写下《胡传辨疑》和《春王正月考》两部研究专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与现代汉语。(10分) ①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 ②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

(五)文言文阅读(19分)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百家之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对策斥章惇误国。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不书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擢右司谏。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上曰:“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遂迁侍御史。

鼎上疏言:“顷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又言:“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者。会边报沓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上曰:“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在吉阳三年,潜居深处,门人故吏皆不敢通问,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米。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归葬,遂不食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选自《宋史·赵鼎传》,有删改)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D、宸衷,皇帝的心意。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鼎忠君爱国,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正直敢言,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

抓捕和审讯。

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晚景凄凉,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②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答案

1、C 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2、C “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3、B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4、 B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5、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6、B (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7、C (“除”,任命官职。)

8、C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9、 B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0、A(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文言文

11、【答案】A【解析】联系上下文可知,毋将隆是反对把武库中的兵器赏赐给董贤的,

在需断句的部分,他先是引用古例说明古代诸侯方伯要专力征伐才赏赐斧钺等兵器,然后说明汉代镇守边疆的官吏,职责在于抵御敌人,也赏赐武库的兵器,最后引《春秋》加以说明。因此,B项中“乃赐斧钺汉家边吏”错;由原文“上使中黄门发武库兵,前后十辈,送董贤”可知,“武库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D项中“《春秋》之谊家”错,据句意应该是“家不藏甲”。 12、【答案】D【解析】《史记》是通史

13、【答案】D【解析】“被贬为沛郡都尉”不是因为得罪王莽,而是因为反对傅太后低价购买官婢得罪了皇上。

【翻译答案】①毋将隆位列九卿,没有办法匡正国家的不足,反而上奏折与太后争执买卖价钱的高低,并且公开奏言,没有谁没有听到。(“无以”“不逮”“显言”“莫”各1分,文意1分)

②哀帝驾崩,王莽掌权,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说毋将隆以前担任冀州牧审理冯太后案件时,冤枉诬陷无辜之人。(“秉政”“治”“狱”“冤陷” 各1分,文意1分)

【参考译文】毋将隆字君房,是东海兰陵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内领尚文言文阅读答案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也。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内领尚。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在朝内担任尚书一职,在朝外掌管军队,按旧例选拔从事中郎参与谋划,上奏皇上请求让毋将隆担任从事中郎,毋将隆后升迁为谏大夫。成帝末年,毋将隆上密封的奏折说:“以前选调诸侯入朝担任公卿,用来褒扬他们的公德,应该征召定陶王,让他驻留在国邸,以安定四方。”后来皇上最终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升迁为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毋将隆因为政绩考核优异进入京城担任京兆尹,升迁为执金吾。

当时,侍中董贤正受到宠幸,皇上派遣中黄门拿出武库的兵器,前后十批,赠送给董贤。毋将隆上奏说:“武库中的兵器,是天下公用的,是国家的武器装备,其修理整治和制造,费用都出自大司农。大司农的钱即便是皇上也不给供奉,皇上的供养和犒劳赏赐,都出自少府。这是因为不把作国家根本之用的钱财用于不重要的方面,不把百姓的财力用于浮华的花费,从而区别公私,表明正路。古代诸侯方伯要专力征伐,才赏赐斧钺等兵器;汉家镇守边疆的官吏,职责在于抵御敌人,也赏赐武库的兵器,都是任职后才接受兵器的。《春秋》之义,私家不藏铠甲,这是用来抑制大臣威仪、减损私人力量的方法啊。如今董贤是阿谀奉承的近臣,而把本应天下公用的兵器赠送给他私人,拿国家的兵器供给他私家使用。国家的武器装备摆列于弄臣家,这是不可以用来昭示四方的。我请求把兵器收回还到武库。”皇上不高兴。

不久,傅太后派遣谒者买官用奴婢,低价买取,又取来执金吾的八个奴婢。毋将隆上奏说价格太低,请另外按照公平的价格买。皇上于是下诏书给丞相、御史大夫:“谦让之礼兴起,虞、芮那样的争执就会止息。毋将隆位列九卿,没有办法匡正国家的不足,反而上奏折与太后争执买卖价钱的高低,并且公开奏言,没有谁没有听到。他的举动不从义理出发,争执之名由此开始,不能给百官树立榜样,有失风化。”因为毋将隆以前有安国之言,所以贬官为沛郡都尉,后又担任南郡太守。

王莽年轻时,敬慕毋将隆,和他交往,但毋将隆不太依附于他。哀帝驾崩,王莽掌权,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说毋将隆以前担任冀州牧审理冯太后案件时,冤枉诬陷无辜之人。毋将隆被罢免了官职,流放到合浦。

二、14.B“天姿杰迈”‘逸志凌霄”语意完整,其后均应断开。“囊括六合”“混一四海”

结构相似,中间应断开。“夫”作为句首语气词,其前应断开。

15.D“劝课农桑”是鼓励农业生产。

16.C“向太祖建议以武力镇压慕容宝”错误,他劝太祖不要用兵。

(1)蠕蠕奔跑了几天,饲养牲畜后,到水边必定停留。估计他们的里程,三天足以赶上。(关键词:“奔走”“计”“及”)

(2)张衮遇上开始创业的时机,以才能策略受到信任,依本性侍奉太祖,不顾忌嫌隙

猜疑。(关键词:“见”“率”“嫌疑”)

【参考译文】张衮,字洪龙,是上谷沮阳人。张衮起初担任郡里的五官掾,他纯朴笃实,喜爱学习,有文学才能。太祖做代王时,选拔他做左长史。

跟随太祖征伐蠕蠕。蠕蠕逃跑,太祖追击五六百里。各部头领通过张衮对太祖说:“现在贼寇远去,我们粮食吃光,不应该深入进去,请求马上退兵。”太祖命令张衮询问各部头领,如果杀掉备用马,够不够三天食用,都说足够。太祖于是日夜追击,在广袤的不毛之地南床山下赶上蠕蠕,将他们打得大败。不久太祖询问张衮:“你们外面的人知道我先前询问三天粮食的意思吗?”张衮回答说:“都不知道。”太祖说:“这是容易知道的。蠕蠕奔跑了几天,饲养牲畜后,到水边必定停留。估计他们的里程,三天足以赶上。我们轻装的骑兵突然赶到,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必定惊讶逃散,这是必然的情势。”张衮把太祖的话带出来告诉各头领,都说:“圣上的策略深远,不是我们愚昧浅近之人所赶得上的。” 张衮时常参与大事谋划,在幕帐中决策,太祖器重他,礼遇优厚。张衮时常告诉别人说:“从前乐毅驱马前往燕昭王那里,荀公达寄托自身给魏武帝,超越一世的人才难以期待,千年才有的机会不容易遇到。主上天赋资质杰出过人,超绝的志向上凌云霄,一定能包罗天地四方,统一四海。遭遇风云际会,不建立腾飞的功绩,不是人中豪杰。”于是列名送上质子,竭尽诚心侍奉太祖。

皇始初年,张衮调任给事黄门侍郎。太祖向南征伐,军队停驻中山。张衮对太祖说:“慕容宝凭借三代的资业,城池的坚固,虽然皇上声威显赫,一定要擒获消灭他,然而穷兵黩武,不是统一天下者所适宜的事。从前郦生游说,田横归附;鲁连一封飞递书信,使聊城将领被砍头。臣下实在德行不及古人,谋略没有奇特的计策,上凭皇上的威严,希望定能对他们有所感动。”太祖听从他的建议。张衮写信给慕容宝,分析成败。慕容宝看到信后大为恐惧,于是逃到和龙。太祖攻克中山后,准许张衮进入八议范围,任命张衮为奋武将军、幽州刺史,赐爵临渭侯。张衮清廉节俭少欲望,鼓励督促耕田种桑,百姓安居乐业。

天兴初年,征召张衮回京城。张衮遇上开始创业的时机,以才能策略受到信任,依本性侍奉太祖,不顾忌嫌隙猜疑。太祖曾向张衮询问南方州中人士情况。张衮和卢溥同为一州,屡次交谈举荐他。另外张衮不曾和崔逞见过面,听到传闻就称赞他。等到中山平定,卢溥聚集党羽作乱,崔逞回信不妥帖,都违背原先说的话,所以太祖气愤张衮。

张衮过了七十岁,闭门安于宁静,手握经书,校定错误,喜爱提拔人,善于诱导不知疲倦,士人因此推重他。 三、 17.A

18.B(“乘传”意为乘坐驿车出使) 19.C(“让博士之位于他们”不合原文)

3.(1)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下去,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身旁作乱了。(关键词语:吏人、汤火、帷帐)

(2)《左氏》不沿袭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若是师徒相传,又没有这样的人,

况且又不是先帝所遗存下来的,没有理由可设立博士。(关键词语:祖、所存、因、立) 参考译文

范升,宇辩卿,代郡人。少年时死了父亲,依靠外祖父家生活。九岁时通晓了《论语》、《孝经》,年长时,学习《梁丘易》、《老子》,并教授学习。

王莽的大司空王邑提拔范升做议曹史。当时王莽频繁调发兵役,赋税繁多,范升于是向王邑书面提意见道“:现在天下的事情,比太阳月亮还明亮,比雷霆还宏大响亮,可朝廷却说看不见,您也说听不见,那么老百姓向哪里呼唤苍天呢?现在正是春天,是一年开始的时候,却发动百姓到远方服役,粗劣的饭菜也不能吃饱,田地荒芜无人耕种,谷价飞涨,每斛涨至数千,官吏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再是国家的人。这样下去,青州、徐州的强盗就近在身旁作乱了。我有一句话,可以解除天下人倒悬之忧,免去百姓的焦虑,不可用书信传递,希望能得到引见,全部陈述我的想法。”王邑虽然认为范升的话是对的,但始终没有采用。范升借口生病请求辞职,王邑不同意,派他乘传车出使上党。范升就与汉兵相遇,于是留下来没回去。

建武二年(26),光武帝征召范升到怀宫,封为议郎,升为博士。范升上疏推辞道“:臣和博士梁恭、山阳太守吕羌都学过《梁丘易》。他们二人年纪都老了,对经学精通,可我没有及时退下来,现在与梁恭同位,我深知吕羌的学问,又不能推荐,对二老深感惭愧,没脸面见世人。陈说却不去做,知道而不能说,不能开口去做别人的师长,我希望推掉博士的职位来回避梁恭、吕羌。”皇上不同意,但从此更重视他,数次下诏接见,每有朝廷的重大决策,就咨询他。

当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想为《费氏易》、《左氏春秋》设立博士,皇上下诏让大家讨论。四年正月,皇帝在云台朝见公卿、大夫、博士。皇帝说:“范博士可上前陈说意见。”范升起身答道“:《左氏》不沿袭孔子,而是出于左丘明之手,若是师徒相传,又没有这样的人,

况且又不是先帝所遗存下来的,没有理由可设立博士。”于是和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驳问难,到了中午才停止。当时提出疑难的认为太史公多引《左氏》,范氏又上书说太史公违背《五经》,错误理解孔子的话,以及《左氏春秋》不可录三十一事。诏书把他的意见下交给博士讨论。

永平年间,做聊城令,因事获罪免职,死在家中。

四、20.D 21.A(《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22.D(只专攻《春秋》说法曲解原意。原文“尤专《春秋》”意为“尤其专心研究《春秋》”) 7.(1)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关进了县里的牢狱,张以宁到县里辨明道理。(得分点:“讼”1分;“诣”1分;“伸理”1分;大意2分)

(2)来到京城的元朝旧官中,危素和张以宁的名声特别大。危素擅长历史,张以宁擅长经书。(得分点:“定语后置句”1分;“尤重”1分;“长”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张以宁,字志道,福建古田县人。父亲张一清,元朝担任福建、江西行省的参知政事。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和他的伯父打官司,他的伯父被关进了县里的牢狱,张以宁到县里辨明道理。知县认为这个孩童很奇特,叫他写一首《琴堂诗》,他马上就写好了,他的伯父得以释放,张以宁由此闻名。元泰定年间,他因为通晓《春秋》而考中进士。由黄岩县判官而晋升为六合县尹。因事获罪而被免官,在江淮一带滞留了十年多。元顺帝征召他担任国子助教,屡次升迁到翰林侍读学士,掌管拟写皇帝的诏书。当时在朝中,一些素有声望的博学人士虞集、欧阳元、揭傒斯、黄溍等相继去世,张以宁有杰出的才华,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在当时享有盛名,人称“小张学士。”

明朝军队攻占元朝都城北京后,张以宁与危素都来到明朝都城南京,因为上奏对答符合皇帝的旨意,再次被授予侍讲学士,特别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厚待。明太祖曾登临钟山,张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人随从登上拥翠亭,皇帝给他们纸和笔要求他们写诗(以示宠遇)。 洪武二年秋天,张以宁奉命出使安南国(现在的越南),正式册封安南国君陈日煃为国王。临出发时,明太祖亲自写诗一首替张以宁送行。他刚抵达安南国边境,陈日煃去世了,安南国国人请求将印章和诏书授予陈日煃的嫡长子。张以宁没有听从,在洱江停留居住下来,劝告陈日煃的嫡长子向朝廷报丧,并请求继承王爵。得到朝廷命令后,等待下任的使者林唐臣的到来,之后再进入安南境内处理事务。事情完毕后,让陈日煃的嫡长子服丧三年,命令安南国国人仿效中原地区行叩拜礼。明太祖听说后对张以宁大为赞赏,颁赐诏书给他,把他比作汉朝的陆贾和马援,还赐给了他八首御制诗。等到张以宁返回中原时,在路上去世了,明太祖下诏让相关主管官员运送他的灵柩,(灵柩)所到州县都要举行祭奠的礼仪。 张以宁为官廉洁清正,不为自己谋求私利,奉命出使来来往往,除了缝补过的衣服行装外,并没有其他物件。他本来就是因为通晓《春秋》而考中进士的,所以对《春秋》的钻研尤其专一,很多都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胡传辨疑》一书最为学识广博,只是《春王正月考》却未能(按计划)完成,在安南寓居了大半年多,才完成了这一著作。来到京城的元朝旧官中,危素和张以宁的名声特别大。危素擅长历史,张以宁擅长经书。危素所撰写的宋、元史稿都已失传了,然而张以宁研究《春秋》的学问却顺利地完成了。张以宁的门生石光霁,作《春秋钩玄》,能够传播张以宁的学说。 五、参考答案

23.B 金帛是朝廷赏赐的,故不能与“所赍”断开,“除命甫下”是指对荐举的人的任命刚刚公布,也应与“荐举之人”连在一起。

24.A 解析,A项中“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

25. B 解析:“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他是在皇上命令下审讯王德的。 ( 1)王德在外统领军队,擅自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还有什么不能做呢(或:还有谁不敢做呢)?(得分点“总兵”“专杀”“而”各1分,句意2分) (2)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如今)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得分点“相信”“物议”“窜逐”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赵鼎字元稹,解州闻喜人。长到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樊氏教育他,(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淳误国。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

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准备议和并割让三镇地给金人。赵鼎说:“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

高宗即位,任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不久又提拔为右司谏。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将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下夺取建康府衙。赵鼎说:“王德在外统领军队,专权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什么不能做呢?”皇上命令赵鼎审讯王德。赵鼎又请求皇上下令严词斥责韩世忠,而且下令抓捕韩世忠的将领并交给有关部门治罪,各位将领都肃然无声。皇上说:“肃宗复兴时在灵武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开始受到尊敬,现在我得到你,就没有什么愧对古人了。”中丞范宗尹说,旧例没有从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的,高宗说:“赵鼎在担任谏官时非常尽职,他提出的四十件事,已经施行了三十六件。”不久迁为侍御史。

赵鼎上疏说:“当年张浚出使川陕,国势比今天强盛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伟大的功劳,陛下有砺山带河永远不变的誓言。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现在)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如今我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却担任了他的官职,(如果我)迅速远离朝廷,是不是就能避开别人的议论呢?”又说:“我请求带领士兵,数量不满一千,一半都是老弱病残,所赐给的财物又很少,推荐人的任命书刚刚下达,弹劾人的文书已经到来。我每天按皇上的心意行事,想要陈述我的观点还是很艰难,何况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呢?”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离去惋惜,御史台有人上谏留下他。这时刚好有边疆报告送来,赵鼎常常陈述用兵的大计。等到他上朝辞行时,高宗说:“你怎么能离去呢?我将要任命你作宰相。”九月,任命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书一下,满朝大臣都来祝贺他。

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来问候。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米。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当时是绍兴十七年。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