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

2022-05-27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

作者:李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3期

摘 要:网络技术的革新创造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变体,即网络流行语。本文通过收集大量语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从而探求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社会语言学;特征

作者简介:李欣(1997.1-),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中逐渐提升的竞争意识促使人们努力寻找精神的解脱,这类网络流行语言有时尚、鲜活、快捷的特点(于根元,2001),从而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社会氛围。网络流行语就是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郑远汉,2002),语言与社会的这种关系被社会语言学家称作“共变”。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价值,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了解和掌握网络流行语,对其记录、了解并加以研究。

关于网络新词新语的定义,王德春先生认为:新词语就是随着社会上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和人们对事物看法的改变而产生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是由于交际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

因此,网络流行语这种社会方言变体的产生主要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主要来自新的物质文化因素,如现各类视频网站、论坛等;从主观因素上来看,新时代、新事物、新现象形成了大的社会文化语境(刘海燕,2002)。因此,在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后形成的这一语言变体,具有如下特征:

(1)表达具有新颖性。网络世界的迅速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最常见的情况是轻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旧的网络用语不断被取代。自2008年起,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在每年12月都会广泛收集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并且满足时尚性、大众性、具有某种表达效果的词语,将其列为“十大流行语”。从茫茫词海中收集高频词语,并且每年都在不断更新,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不断推陈出新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形式生动幽默。运用隐喻、谐音、仿拟等各类修辞手法,可以为网络流行语增加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在隐匿的语境下营造了幽默、诙谐的情趣。如2016年出自体育运动员傅园慧的“洪荒之力”,原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即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经过她调侃的应用,现在可以理解为用尽一切力量来做某事。通过这样一种夸张、诙谐的表达方式,交际语言具有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形貌色彩。

(3)语言碎片化、个性化。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人都想表现自己,网络世界也不例外。和传统的互动方式相比较,网络互动使网民能够将相关意义的构建和呈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形中增加了网民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话语权(樊慧,2011)。如“喜欢”变成了“稀饭”、“pick”,“没用”变成了“然并卵”,加油变成了“打call”。网络流行语甚少考虑语法结构或含义的正确,只要能表达出使用者的情绪就能被广泛接受。

(4)语言简洁化、概括化。如果想要表达的内容文本较为复杂和冗长,网民们就要有着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做到言简意赅,而对文字的优美与否、思想深刻并无太多要求,因此网络语言的交流往往注重新奇、直白、浅显、通俗和幽默。

结语:网络流行语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潮流,为语言学和社会学带来双重的研究价值。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一方面,通过缩略、方言变异及旧词新解等方式创造新的网络流行语,以一种言简意赅、又富有情绪表达力的方式来为人们有效地传递信息和情感,也为日常生活中所承受的压力带来适当的宣泄。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为网民们提供相对自由、宽松的新语言创造环境,从而在无形中为网民提供了话语权和创造力。现代社会中崇尚个性自由的大众追求标新立异,张扬自我,可见网络流行语中全民创造性的不可忽视。因此,合理开发网络化通用语言,完善语言体系管理平台中网络词语的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语言的合理发展,共创和谐网络语言。 参考文献:

[1]陈原. 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8.

[2]许晶. 网络语言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1.1. [3]刘晴. 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1. [4]曹衛明. 近三十年流行语研究[D]. 浙江大学,2010.

[5]梁琦秋.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6]David Crystal.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