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通过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教师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及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到了很多前沿技术,提升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启示。我利用在重庆师范大学培训两个月所得,结合重庆市行知学校自主管理模式所取得的成效,谈谈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效率的几项对策,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借鉴经验实施自主管理模式。
[关键词]学生 教育 自主管理
去年11月上旬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计划,有36位“计算机应用”专业老师安排在重庆师范大学培训基地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通过对重庆行知技工学校的参观访问,我发现该校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师生生活的每一个时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强,这无疑是自主管理模式下取得的重大成功。这里,本人就从以下方面谈谈学生自主管理效率的几项对策。
一、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教育观
首先先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再教会学生怎样做事,要要学会做人了,其他什么都好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能力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教育观,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刚开始要多讲怎样做人,学习怎样去做人,让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有质的提高。
二、必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审美情趣
教师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经典名著、影视节目、歌曲绘画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些积淀了人类精神文明的作品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认识水平,还能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发展。只有当学生获取了辨别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情感时,他们才能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学生自主管理才能行之
有效。
三、布置任务,分小组学习,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先提出要达到的目标,布置任务。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时,每个小组有好、中、差搭配,小组内的同学都承担不同的角色,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确定分工。例如,组长负责小组全局、协调小组的研究进程,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研究结果;每组当中还会根据具体任务进行具体分工,以保证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参与到活动中来。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全面互助,每位学生都主动投入,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小组内的角色可以转换,每一名学生都能尝试不同的任务,都能在自己充当的角色之中得到锻炼。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观察,了解学生的动向情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约束自己,互相监督,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才能完成任务。这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和好的情趣、心态、习惯影响学生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学生才会听教师的,做到自己管理好自己。假如说教师都在学生面前抽烟、赌博,又教育学生不要抽烟、赌博,这样学生会听你的吗?会自己管理好自己吗?只有知行统一、教书育人有方的老师才能使学生愿意与其亲近,听从其教诲,积极改正老师指出的缺点。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五、把学生放到行业中去实践,增强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到了行业,要自觉遵守行业纪律,自己生活,自己学习,自己工作,如何与行业的领导职工相处等,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因此,到行业中去实践是增强学生主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六、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自主管理的主动性
在给学生的评价反馈中要让学生觉得分数固然重要,但大家更看中他是否对自己的言行有要求,是否能对自己进行有效的自我实践和教育,是否注重自己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要本着平等、尊重、理解、鼓励、民主原则,还有,也要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公正体系,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七、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更多的主体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亲自体验,才能够让学生不断从做中学,从做中提高能力,从做中发展自己。重庆市行知学校由学生组织创建了许多社团,通过这些社团的开展活动,学生有了自主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重庆市许多中职学校让学生自主管理计算机机房,这样,学生计算机维护、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这也培养了学生进入社会的各种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手段和途径。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是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的目标。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探索,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从做中体验、从做中管理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