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零售(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

2023-02-10 来源:易榕旅网


零售(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

因零售信贷业务具有天然的“小额分散”特性,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做大零售信贷业务规模成为银行业的重点任务,本文对零售信贷业务风险防范要点进行归纳,分别从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按揭贷款等不同业务品种,分析个人贷款风险识别的经验和方法,在准入环节把控风险,贷后加强监管,切实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一、个人经营性贷款

个人经营性贷款额度大、期限长,审批相对简单,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但也因此导致贷款准入简单,成为风险系数较高的贷款业务。下面分析一则案例:

王某个人经营性贷款2000万元,贷款资金用于实体企业经营周转,实体企业**空调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是空调的批发销售。

经检查发现以下问题:

(1)根据企业提供的报表发现2017年销售收入及净利润与同期比较大幅下滑,并且借款人不能提供纳税申报资料,无法验证收入的真实性。

(2)企业提供了电费缴纳单,但经了解,借款人经营场所已对外出租,电费缴纳单主要为承租人经营产生的电费,不足以作为该空调有限责任公司正常经营的佐证。

(3)对于经营场所对外出租,企业解释目前只有空调安装业务不在批发销售空调。据此判断,借款人财务数据存疑,主营业务已严重下滑。

(4)现场检查,经营场所存货有大量地板并且货品陈旧质量一般,企业解释实际控制人控制多家企业,在异地经营主要以矿山开采为主,主要为瓷砖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大量地板存货是下游客户瓷砖产品销售不畅、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因此以瓷砖来顶账。

(5)借助第三方查询工具,借款人担任法人或高管的关联企业众多,存在多笔法律诉讼,关联企业的部分股权、动产等已抵押。

综上,检查人员认为借款人主营业务已转型,关联企业未提供担保,还款来源不确定,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立即对该笔业务下发风险提示要求纳入预警,加强与借款人沟通,多方了解涉及的关联企业及其经营情况、负债情况,追加王某投资的其他有经营的关联企业提供担保,持续跟踪监管落实还款来源。该案例较全面地反映出个人经营性贷款用途未认真核实、关联企业的了解程度不深、现场检查对风险信息未引起重视及后续落实不到位等系列问题引发的风险。

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不会调查,而是未注重真实性调查,出风险都是真实性被隐藏,贷前调查不到位、贷后检查流于形式。那么,个人经营性贷款有哪些防范措施呢?

首先,核实贷款资金的真实用途,辩证地看待资金用途问题是否风险可控、管理到位。用途核实不仅仅要根据借款人提供的购销合同来确定,而是现场核实其目前的真实经营情况、所属行业前景、经营周期、上下游客户,切实将贷前调查贷后检查落到实处。实际工作中个人贷款发生 风险的原因很多都是资金挪用,挪用于关联企业开发房地产、或进行多元化投资,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存在拿到贷款资金后乱投资现象,一定要做好用途审查。

二是落实还款来源。个人经营性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一般是经营收入,贷前调查需要了解企业的经营周期,便于企业既能用好资金,又能安排好还款资金。

三是综合考察借款人的资质及个人素质。通过借款人及配偶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等信息判断借款人收入水平、财务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判断其贷款偿付能力。小企业的命运基本上都掌握在企业主手中,企业主的性格、能力、资源等个人因素直接决定企业的成败,要考察借款人是否是做实业的人,踏实做实业还是好高骛远,人品因素等。然后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其历史信用记录、经验证明,多次违约的人再次违约的概率很大。

四是如果借款人实际控制着多家公司,需要摸清有资产的关联公司情况,关联公司实际经营及资金有时是相互串通的。现实中遇到的小企业主,同时担任其他公司合伙人或实际控制人,导致贷款资金真实用途不明、还款来源不确定的情况也较多。

五是落实担保抵押内容。抵押担保不是简单的面签一份担保承诺书和担保合同,更重要的是落实担保人的担保意愿和担保能力,建议经营机构一定当面落实担保人的意愿:这笔贷款还不上,做为担保人有义务有法律责任代替借款人偿还,提醒其严肃性。另外,抵押物评估,不能仅依靠外部中介,要现场考察抵押物形态、参考周边同类型价格、考虑变现及处置的相关费用,避免评估价值虚高。

二、个人消费贷款

随着国家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在国企等大企业贷款利率低、中小企业风险高、地产类贷款受到政策限制后,消费类贷款受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青睐,成为银行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

但是消费贷款也并非低风险贷款。消费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消费意识的转变,刺激部分年轻人“以贷养贷”或借助“消费贷”加杠杆投资,明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另外粉饰贷款用途,给资金换上马甲后流向楼市,利用消费贷资金支付房款,使“消费贷”变身

“首付贷”的情况一直存在。因此要严格管控消费贷款资金用于购房,避免准入不够审慎,贷款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到期无力偿还等风险。

一是对消费贷款资金用途严格管理。防止其作为首付款流入房地产市场或挪用于其他领域。

二是强化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信贷员一定要上门核实借款人工作单位的真实性。通过核实验证个人信息如年龄、职业、在职年限等信息判断借款人目前收入的合理性。利用在我行账户的流水情况或住房公积金账户,分析借款人真实收入等。

避免因准入不够审慎、审批过于宽松、贷后管理不到位、员工行为管理不严等问题,使得贷款被挪用于股市投资、购买住房、生产经营等方面。

三、按揭贷款风险防范

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监管力度的加大,部分房企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通过假按揭快速回笼资金成为部分开发商获取资金的渠道,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一下怎样防范假按揭风险?

首先,增强风险意识。不能因为按揭贷款额度低,就放松准入标准,信贷人员应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严格审核,对有疑点的资料深入调查核实,严格落实面签制度,不能仅凭其所在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判断其还贷能力,应通过调查其资产、银行对账单、核实借款人的购房目的、收入水平及负债情况等,在准入环节严格把关。

其次,关注楼盘情况,调查开发商的资信状况。假按揭一般发生于资金不足或销售不

畅的楼盘,所以一定要调查、掌握所开发的楼盘情况,避免选取房屋滞销、地段偏远、开发商实力较差的楼盘,对开发商的信誉、资质要严格审核。

第三、对借款人购房交易真实性审查,应重点关注首付款的缴纳情况,要求借款人提供由开发商出具的首付款发票。

第四,贷后管理要到位。密切关注开发商经营状况,关注楼盘建设与销售情况,一旦发现楼盘建设与销售出现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与借款人沟通,持续关注购房者的相关情况,了解、掌握其经济状况及家庭状况的变化等。

最后,审慎评估抵押物价值。避免开发商在“假按揭”贷款时将房产价格抬高,如果抵押的房产是未竣工的预售房,处置抵押物所得必须优先支付在建工程款及职工工资、税费等,最终通过处置抵押物收回贷款的可能性较小。

目前银行业竞争压力较大,在资源配置、渠道拓展、风险防控能力支撑不到位情况下,容易导致投入产出比偏低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准入环节把控风险,提高获客质量,发展风险切实可控的业务,避免为完成考核指标放松准入标准,为后期资产质量埋下隐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