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优秀高中作文四篇
优秀高中作文 篇1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
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药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
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________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
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优秀高中作文 篇2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举着一根长竹竿入城门,可是无论他横着举还是竖着举,竹竿都长过城门。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是啊,他怎么就没想到将竹竿平放呢?大概人们会嘲笑他愚笨,实际上他只是忘记了换个角度想问题而已。
“上帝为你关上一堵门,就定会为了打开一扇窗。”这句耳熟能详的的话仅仅是为了激励挫折中的人吗?我想不全是,它更是为了告诉人们凡事都有不同的角度,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一个身,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呢。
中大师移山的故事是这样,另外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事也因为换了一个角度而发生。有一位经理考验推销员,让他们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宣传梳子可以按 摩头部,最后他骗一个头上长癞疮的小和尚说梳子可以抓痒,终于卖出去一把。第二个提醒和尚说香客乱着头发是对佛的不敬,结果他卖出去10把——每座佛像前放一把。而第三个竟然卖出了3000把! 他到了最大的寺庙,跟方丈讲想不想增加香火钱,方丈说想。他就让方丈在最
热闹的地方贴上告示,捐钱有礼物拿。什么礼物呢?一把功德梳。这个梳子有个特点, 一定要在人多的地方梳头,这样就能梳去晦气,梳来运气。于是很多人捐钱后就梳头,这样又使得更多人去捐钱,这是哈默定律的一个经典案例。世界上没有不可能 的事,换一个角度想,认真去做,总能绝处逢生。
当 年诸葛亮因错用马稷而失街亭,魏将趁势引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坐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多名士兵。众人得知魏将带 兵前来,都大惊失色,而诸葛亮却异常沉着,安抚众人:“我略用计策,便可教他退兵。”诸葛亮大开城门,于城楼上焚香抚琴,他不仅传令尽隐旌旗,诸军禁行, 还安排数十军士扮作百姓于城门内外旁若无人洒扫街道。“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疑有埋伏,不敢攻城,引兵而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一场必败之战也打成 胜仗。即使在前方无路可走之时也不要感到绝望,静下来,转个弯,前方必有绿洲。
所有的悲伤,总会找出一丝快乐的线索。所有的失败,总会留下一个希望的出口。上帝为每一个人都留着一扇窗,别再痛哭在紧闭的大门前,去寻找那扇希望之窗吧,去欣赏窗外绝美的风景吧!
优秀高中作文 篇3
蝴蝶结,玻璃弹珠
时光大把大把从面前流逝,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去了。于是看到迎面走来的男孩女孩们单纯的笑脸,眼中不自觉流露出一丝无奈与伤感。
你还好吗?我亲爱的童年。那朵粉色的蝴蝶结已经告别了很久,还记得刚带上它时,满脸洋溢着幸福。小小的蝴蝶结,装扮了一个女孩童年的梦。
童年的锦盒里还装着一个水晶般的梦幻—玻璃弹珠。贪玩的男孩子们不管身上沾满的泥土,不顾妈妈责备又略带疼爱的眼神,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玩耍。那透明的玻璃弹珠,装满了男孩的童真。 纸星星,日记本。
一样是春暖花开的黎明,我在晨光中张望,多年前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已经跑远,镜子里只是陌生的容颜。
许愿瓶里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星星,花季的女孩喜欢对着它发呆,等待某个午后,在格子楼上的一场邂逅。一切都固执地美好着,就连落日的余晖也别有一番情韵。
夕阳下,女孩坐在绿草地上翻阅那本封面唯美的日记本。里面的文字在不停的记录着,每一份单纯的快乐,每一份期待的幸福。还有一个藏在心底永远都不会和别人提起的名字,于是,在某个流星划过的夜晚,她对着许愿瓶,轻轻许下愿望。
梦想,动听旋律
曾经以为世界很美,没人流眼泪,然而面对失去,却只能措手不及,一次次把终点看作下一个起点,灯灭了,月依然亮着,在你甜蜜的梦里。
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却在吹灭生日蜡烛的时候突然流下泪来。许下的心愿,为何却无法实现?可任性的我依然在梦想着,梦想有一天可以离开,去灵魂朝拜的西藏,去细雨连绵的江南,去阳光普照的海南……
喜欢在一个人的深夜里,一遍又一遍的听音乐。音乐静静陪伴着我,在习题集里,在眼泪里,在想念里。
那年,轻轻的挥手,告别曾经的欢乐与忧伤。在以后的日子里,安静的生活,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优秀高中作文 篇4
前些年开始了“报纸消亡论”,之后又看见“智能手机将取代电脑”的说法。虽然很多人笑说不可能,而这一连串的汰旧换新论,确实让我触目心惊。连电脑都有过时的一天,还有什么不能取代。
小时候,我们家每天有六份报纸,有军报,有民间报,甚至5 岁的我都能拥有一份标着注音符号的《国语日报》。大清早,家里的副官会把报童送来的报纸,用熨斗一页页烫过一遍,不是
为了平整,而是如此加工,可不让报上的油墨脏了祖父的手。然后,副官按着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将报纸慎重地分派在餐桌上。从小到大家中都有规定,进餐时不能开电视,不能读书报。唯独早餐时分,看报纸是允许的。我一直以为,这是祖父忍不住想马上知道昨天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得不通融。
祖父走了后,他住了60 年的老房子,政府要收回。搬家过程中,我看见了堆积如山的报纸,甚至看见“中央日报”的创刊号。我知道很多老人家都剪报、集报,我也曾像许多自认合乎潮流的年轻人一样,不解这种杂乱的收藏有何用处。但那一刻,我看见了那辈人对报纸的依恋,那不仅是单纯的收集,更是对知识传播的尊重。
所谓日新月异,报纸被宣布倒计时收摊,剩下极尽荤煽的八卦和个人播报台(如博客、微博等)。现在翻开报纸,都搞不清楚那还算报纸吗?找记忆中的报纸,评论是评论,报道是报道,每则总是清楚署名,标题正确反映内容,偏颇情绪偶尔有之,但总是分际鲜明。
我是无端怀旧吗?或者我也开始追随着祖父的脚步,想坚守一点对传播力量的敬畏。我愿意坚守这种敬畏。因为我以为,新闻不能随便被按键删除,也不会被真正遗忘。我不认为新闻是纯娱乐,也不接受“看看就好……别太认真……”的说法。更重要的是,我记忆中的报纸新闻,是有温度的,它是经过无数有着温
度的手,送到我们有温度的手中。络也提供新闻,但我总感觉那是凉的,来无影去无踪。视窗关了,也可当作没发生过。 我也是电脑一族,既是受益者,又是受害者。我只是不愿意想象,有天我想回味一生经历时,面对的只是光盘里的档案名和虚拟的各种讯号,那多么扫兴。我怀念的不只是公共的报纸,还有各种家书情书、明信片和一张张实际冲洗出来的到此一游的照片,还有那张泛黄的双人照……那信封形状,那字迹油墨,那摸得着、闻着有味道的纸张,那相簿。为什么所有回忆和交流都要数码化呢?
这听起来确实是怀旧了。但细而一想,怀旧可以,悲情倒没必要,因为我根本不相信报纸会消亡。就算会,我也有信心自己不用活着见到那一刻。是的,不管往好的还是往坏的方向发展,报纸都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为别的,就为了那温度。人在冷却,但还没冷却到不在乎这种温度。
怀旧,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怀。一条变迁的老街,一幢沧桑的建筑,一件尘封的家具,一本充满回忆的书,抑或一份发黄的报纸,无声地诉说着旧时光的味道,把人拉回到那段被遗忘的时光里。那个时光很好,很舒服,连空气都有一缕经过时间发酵的味道,让人沉浸其中,几许感怀,几多惆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