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提要: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只能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并且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必将受到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分析,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2.1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概述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首先面临的前提是该系统所处的客观环境。而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发挥调节作用,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得以实现的。因此,对客观环境的分析研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是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经营效益起潜在影响的各种外部因素和内部条件的总称。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运行均受制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些变化是可以事先预料的,但大多数是难以预料的。有些变化是短期性、局部的,而有些变化则是长期性、全局的。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系统性,商业银行在从事货币信用业务经营活动过程中,既要受到来自商业银行内部各种条件的制约,又要受到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复杂的环境系统;二是连续性,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也必然是连续的,如果出现中断,社会经济运行不能持续下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也不能正常运行;三是相关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不断扩大;四是易变性,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处在不断的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管理活动,以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的目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其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一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和
适应状况,即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就是对客观环境变化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适应不可控制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以及推动商业银行所能控制的环境变化。对希望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商业银行来说,不断适应各种客观环境的变化是其唯一的生存之道。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利用变化的环境创造事物;而平庸的经营管理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变化。因此,要在如此变幻无穷的客观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唯一的方法就是既要谨慎缜密地策划,又要保持灵活应变的能力。为此,就必须要加强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客观环境的构成要素,研究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全面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客观环境究竟有哪些,这些客观环境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如何,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来制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与此同时,还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经营计划,以保证计划的可靠性和现实性。
(二)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的金融企业,由于其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和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总是与其经营活动相伴而生。而且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既有来自商业银行外部的原因,也有来自商业银行内部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环境所造成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对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分析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损失,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安全运营。
(三)有利于追求区域经济与银行的良性循环
按照布莱尔的公司不能只围绕股东的利益来运营,应为利害关系者经营的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可以确立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区域中开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状况,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不仅关系直接,而且影响很大。区域中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融通资金,而且区域中经济成员的信用状况支撑着商业银行运作的良性循环。为此,商业银行通过对经营环境的分析,尤其是对商业银行所处的区域
经济环境的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以便围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在立足扶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并且通过培育和扶持区域内经济成员的信用观念,维护良好的信用秩序和良好的经营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与商业银行的良性循环。
(四)有利于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
效率是单位时间的产出。在单位时间内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的功能服务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大,效率就越高。现代商业银行的功能就是为社会公众,为区域经济,为区域中的经济成员提供货币资金的收付结算,调剂余缺,来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商业银行在发挥这些功能中,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好评,应当是它效率高的反映。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随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公众、地区经济发展及各类经济成员对银行资金需求和服务的信息,以便及时作出回应,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这样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又提高了商业银行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威信,也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部条件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内部条件,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经营要素。包括商业银行资本金、金融人才、组织结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技术水平等。
1.商业银行资本金及产权形式。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资本是商业银行从事货币资本经营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的雄厚与否,既是银行实力强弱的反映,也是其业务扩张的基础。因此,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首先拥有一定量的资本金。这是维持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活动的必要保证,也是保护存款人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持商业银行对社会公众的信心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资本金,银行就无从申请、登记、注册、开业,就无法购置营业用房和相应的设备设施,就无法聘任金融人才,也就无法从事任何的经营管理活动。同时,商业银行的产权形式对其经营管理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如果产权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产权形式单一,必然会造成其经营管理的僵化或混乱。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多元化,明晰产权关系,明确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以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2.金融人才。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商业银行必须拥有一批既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熟悉金融业务、懂得经营技巧、又具有一定的现代金融管理能力的金融人才。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的金融人才素质高,谁就可以站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制高点,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进而为保障商业银行能跟上知识经济发展步伐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员工分配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
3.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一个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又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包括机构的种类和构成,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机构内部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形式等内容,是商业银行形态结构、权力关系和指挥方式三位一体的反映。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实际状况,建立一个精干、灵敏、科学、高效的并且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以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4.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商业银行内部各种制度、程序、方法、措施等各种因素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控制系统。一个高效运行的商业银行,离不开一整套严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它是协调与规范商业银行整体、商业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及内部各层员工在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中的关系与行为的基本保证。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又适合现代商业银行特征的完善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应当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全行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同时,应根据国家法律规定、银行组织结构、经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5.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就是由商业银行向市场提供的,令其客户注意、取得、利用或消费的一切事物,即商业银行对其客户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的组合。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且一个银行提供的产品品种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价格是否合理。反映了一个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经营的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市场发展变化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扩大产品
的应用范围,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6.科学技术水平与信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银行的广泛应用,以及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条件。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完全摒弃了过去“砖瓦银行”的模式,而通过电子银行、网上银行、自动服务系统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技术的进步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在获取银行服务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把提高银行科学技术水平,加快银行电子化进程放到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对商业银行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信息搜集的质量、传输的速度,是否完整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条件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条件是指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称,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法制的、地理的等。从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影响的程度来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外部条件又可分为直接具体条件和间接一般条件。
(一)直接具体条件
直接具体条件是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直接和制约作用的条件,如资金的供求关系及利率、汇率的状况;银行客户的需求和偏好;银行同业竞争的状况;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政策和管理情况等。
1.资金供求关系及利率变化情况。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资金。资金供求双方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存在着矛盾,对资金的需求既有周期性的规律可循,也有临时性的补充需要,更有季节性的调剂余缺,所有这些都需要商业银行为它们提供服务。而商业银行能提供多少资金,主要取决于能吸收多少存款,存款对商业银行来说是被动性负债,因此,它又取决于社会公众的资金供给的倾向。与此同时,资金供求的种种矛盾,又会表现为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变化,最终又会导致商业银行利率的伸缩,反过来,又会加深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
2.商业银行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商业银行经营的市场或其所有的现有及潜在客户的集合,其本身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也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拥有各种类型的客户群体,主要包括各类经济组织和居民个人。经济组织有不同的行业、规模、所有制之分,还有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状况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有着密
切的关系;居民个人也有不同的收入水平、职业身份和地区习俗之分。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稳定性,也有易变性。其多样化的需求为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经营环境。但是,客户主观上的需求并一定成为客观上的可能,其潜在的可能性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分层次地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为他们提供确有成效的服务。同时,不同类型的客户的行为偏好也不尽相同,有的对利率比较敏感,有的对安全比较注重,而有的对银行提供的服务比较在意,因此,银行必须根据他们的不同偏好,从不同的侧面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更好地稳定不同的客户群。
3.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状况。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追求一个相似的目标时,便会出现竞争。在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中,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也是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客观外部条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必须随时随地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活动并对市场的变化制定一套系统的应对策略。例如,存款的竞争,必然带来筹资成本的提高;而贷款的竞争,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金融竞争的扩大,也会动摇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业务领域中的垄断地位,对其经营与发展构成较大的威胁。因此,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分析同业竞争状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市场的潜在进入者,二是现有同业竞争对手,三是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四是竞争对手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通过分析,对竞争对手作出恰当的估价,以便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竞争策略,寻找最有利的业务发展机会。这对经营实力相对较小的商业银行尤为重要。
4.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政策和管理情况。一个国家一般都通过立法手段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许多限制性的条款和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与经营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央银行主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再贴现率的调整,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及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贴现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最终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币值的目的;金融监管当局主要是受国家或政府的授权,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实施日常的监督管理,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更加娴熟;而金融监管当局在加强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同时,为了适应现代商
业银行发展的要求,在一些政策法律环境上也有所放宽。这对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促进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间接一般条件
间接一般条件是指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潜在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中长期计划和发展战略决策的各种外部条件。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与法律框架;社会与文化因素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等。
1.宏观经济条件。稳健的银行体系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的支持。宏观经济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周期、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通货膨胀、利率波动、证券市场行情、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市场物价水平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大气候,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影响最大的外部条件,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条件。它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模、资产结构、业务种类等。如一国的经济发展规模,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资金供求的规模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程度,这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规模。又如低利率对吸收存款带来了难题,但却为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提供了机遇。因此,商业银行的经济预测主要是分析经济条件的变化对银行经营管理可能造成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条件。
2.政治与法律条件。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条件。包括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的安定程度、政治对经济的干预状态、各级政府的运行程度和办事作风、具体的法律规范和司法程序等。是否具有安定的政治和健全的法律,是商业银行经营成败的保障性条件。如果一国政局稳定,社会公众就会保持很强的储蓄愿望和投资愿望,商业银行就能正常运行,并可获得较快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是违约风险和挤兑风险,总是与政治动乱或事变,与法律秩序遭到破坏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制定的金融法律法规,既是国家以法律手段对商业银行实施管理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构成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必须的法律环境。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对此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认真分析政治与法律条件的变化,将自己的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置于政府的法律框架内,任何超越法律规范的金融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3.社会与文化条件。社会文化条件主要包括人口的分布与自然构成、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劳动力的结构与素质、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思潮、道德观念、行为方
式等。这些环境条件虽然并不一定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但对银行的发展规划、经营策略和工作方式却有着深刻的、潜在的影响,甚至对银行员工的思想观念、服务态度也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把握其不同的行为模式,尤其是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和投资行为,并主动作出经营管理策略上的必要调整,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
4.国际金融环境。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变量的传导机制,外国特别是与本国经济有密切联系的国家的经济变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国的银行业务。例如,当本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出现衰退时,必然会导致进口的减少,从而影响到本国产品的出口,可能会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储备随之减少,会造成本国货币汇率的下跌,使利率也相应地下降,同时,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可能会导致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引起通货紧缩,最终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2.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是瞬息万变的,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与管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内容所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有内部环境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商业银行赖以存在的宏观经济状况、市场情况以及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管制等。而且随着近几年来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商业银行业的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本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同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1.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核心之一,商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研究利用,毫无疑问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商业银行作
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只有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研究,做到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有一个宏观、透彻、准确的掌握,才能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商业银行掌握着大部分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研究利用,才能把自身的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做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确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增强经营的稳定性。没有科学的经营理念,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就会失去方向性和原则性。但是,一旦经营理念确定并相对稳定,商业银行的中长期发展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导思想、原则,就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配置,使经营管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平衡,实现经营主体、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的动态平衡,各项业务就会稳健协调发展。而经营理念的正确确定来源于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深刻分析。
3.做好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分析有助于商业银行趋利避害,提升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在做市场研究时如果能够既研究微观层面的企业、产品或消费者,又研究宏观层面的国家政策,增强对政策的敏感性,就会更准确、更及时地捕捉到市场上新的利润增长点,使自己在竞争中抢先一步,占据有利地位。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
1.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世界经济的波动加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大消除了各国交往的时空约束,方便和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来往与交流,使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地缘范畴,超越了国界,形成全球的商品网络、货币网络、资本网络和金融网络,从而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趋同以及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促进了各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商品和资本的流动、金融与贸易的往来已经突破了一个国家的界限而变成世界范围内的事情,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大特征,各国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这广阔的时空中享受着资金的比较利益优势,并且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经济成为世界性的经济体制。从世界范围看,几乎所有国家都被卷入市场经济的潮流之中。资本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的计划中,吸收了计划和宏观调控的经验,完善了国家干预
制度,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社会主义国家放弃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世界市场趋于统一,商品、劳务、技术、信息、知识等都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二是区域经济集团化日益发展。就是指相邻的若干国家结合成一个范围较大的经济区,通过签订某种条约、协议而形成为区域性一体化的国际经济组织。目的是为了增强和扩大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集团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集团成员国争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三是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增强。一方面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发展必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组成更大规模的超国界的经济实体。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使国际竞争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开展,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因此,面对当今世界这一特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受本国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其它国家的影响。
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经济全球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各国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可能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畸形发展和依赖性增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导致国际上局部范围的经济危机和全球性的经济动荡。第一,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国际经济发展已经不可能,导致各国经济的摩擦和竞争不断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更加尖锐,从而使全球经济的发展更加不稳定。第二,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设备落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并且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许多发展中国家至今仍然举步为艰,甚至经济出现停滞,普遍出现贫穷和饥饿,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也必然会危及到经济发展的波动加剧。
2.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但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受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许多国家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先后放松了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出现了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局面。如亚洲、拉美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在金融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纷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外资,由此产生了大批的新兴的金融市场,香港、新加坡、巴林、巴拿马等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离岸金融市场,这些新兴的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联结,构成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使得国际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空间上缩小。并且,由于金融全
球化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各国银行业自由开放,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与开放,以及利率的市场化,使资本大规模和高速度的跨国界流动,加之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采用,全球每天大约有1.5亿美元完成跨国界流动。
金融全球化还使全球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金融市场的全球开放,网上银行的全球服务,金融业的全面自由化,银行业的竞争不再是行业内的竞争,不再是国内同业的竞争,不再是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是来自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导致的竞争,来自国外同业的竞争,来自金融创新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一些大的银行将垄断着全球的金融市场,也必然会有一些弱小的银行不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而破产倒闭。同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得银行业的平均利润趋于下降,这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扩大业务范围,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新的业务品种,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金融风险加大,导致金融监管力度的增强。金融风险内含于金融胚胎之中。伴随着金融业的日渐发达,金融的杠杆率被利用得越来越充分,金融业也就越来越脆弱。尤其是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活力,使得各发展中国家迅速引进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在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非常之快,金融业不仅要冒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还要冒通货膨胀风险、汇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政治风险等等。在现在,世界性的货币与有价证券交易几乎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赌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越来越本末倒置,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际经济运行。世界经济中用于直接投资和商品交易的资金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大量游资在国际间来回流动和投机。其结果导致金融风险不断升级,金融危机不时爆发。从20世纪80年代蔓延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一次危机都比上一次危机更加严重和具有突发性,危机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业的影响也越加明显,而且表现为在国际间传递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至今人们都还记忆犹新。
由于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对各国金融业带来的巨大损失,因此,各国也非常重视加强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监管。从银行的自律管理,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督管理,到全球性的联合监管,各种办法、法规和制度层出不穷,并正在向统一性、联合性和全球性方向发展。监管的重心从过去的合规性监管向风险性监管转变,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而且将许多以前没有被列入监管范围的商业
银行业务,如衍生金融业务,表外业务,国际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业务等,都逐渐成为监管对象,来制约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和风险度,以达到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统一,促进商业银行服务市场的有序竞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与预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商业银行经营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格局已经形成,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地健全与完善,营造了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法律环境。从总体上说,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将更加复杂,对此有必要进行细致地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与预测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商业银行本身是一个从事货币信用业务活动的庞大的经济体系,而且,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是多方面的。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预测过程中,必须将各种环境条件联系起来,并且综合考虑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总体发展变化状况。
2.连续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对其的分析预测也必须是连续地进行。如果分析预测工作时断时续,或根据零碎片断的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分析预测效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坚持,并逐步积累资料和经验,才能使分析预测更准确、更有效,才能全面掌握经营管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是对未来事件发展性质的判断和推测。定性分析是对未来事件发展的程度和数量关系的预见。科学的分析预测必须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进行,使二者密切配合运用,以达到较好的分析预测效果。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与预测的技术与方法
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分析预测的技术方法有多种多样,一般来讲可以分为定
性分析预测法和定量分析预测法两大类。
1.定性分析预测法。这是一种直观分析预测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有限的资料,依靠个人的经验、理论和各种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发展性质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判断预测的一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人经验预测法:就是由决策人根据客观环境现状的分析和个人的经验,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未来变化作出主观判断的一种方法。如果决策者有较丰富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且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比较熟悉,就可以得到较好的预测结果。这种分析预测方法的优点是分析预测时可以综合考虑个方面的因素并且快速简便,现实性较强,缺点是预测结果根据不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发生判断上的失误。
(2)德尔菲法:这是美国兰德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在希腊古城德尔菲提出的。它是采用书面方式,就所需要分析预测的问题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一致意见,从而得出分析预测结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专家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不同意见加以分析,作出判断来修正自己的意见,因此,得到的结果比较可靠,迅速,而且经济。其缺点仍然是凭主观判断,对于一些意见分歧较大的结论仍难以定夺。
(3)主观概率法:就是将所要分析预测的问题和必要的背景材料函寄给专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估计,提出分析预测数据。然后由决策者根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求出专家主观概率的平均值。这种方法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发生的各种可能性的概率加以主观判断,其综合分析预测效果较好,可以对德尔菲法缺陷的一种修补。
2.定量分析预测法。这是指在掌握了大量有关分析预测对象以及影响因素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从量上揭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分析预测方法。
(1)发展趋势法:这是根据分析预测对象历史的实际数据推测未来可能形成的数值的预测方法。它适用于短期或近期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受突发性因素影响较小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预测。其计算公式为:
S Y = S B (2)直线趋势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每期以基本相同的增长量增减时,则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基本上是直线型的。这样只要根据过去若干年(月)该环境发展变化的历史资料,配合相应的直线方程来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方法称为直线趋势预测法。其直线方程为:
Yc = a + b t
式中:Yc ——趋势预测值
a、b ——两个待定参数 t ——时间顺序
待定参数a、b,可以利用两段平均法来求解。
两段平均法就是将时间数列分成相等的两段(如时间数列是奇数项时,通常可删除中间一项),计算出每段的平均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计算公式为:
Y1’= a + b t1’ Y2’= a + b t2’
式中:Y1’、Y2’——时间数列前后两段Y值的平均数 t1’、t2’——前后两段时间顺序的平均值 解此方程组为: b = Y2’- Y1’ t2’- t1’ a = Y1’- b t1’ (3)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法:就是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因果关系来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根据研究的因果关系所涉及的变量的不同,可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和多元回归分析预测。这里简单介绍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的方法。其回归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Y = a + b X
式中:Y ——因变量,即预测对象
X——自变量,即引起预测对象变化的因素
a 、b——回归系数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求出回归系数a、b值。联立方程式为: ∑y = na + b∑x 2 ∑xy = a∑x + a∑x 解联立方程组,即可求得a和b: n∑xy - ∑x • ∑y b 2 n∑x- (∑x) a = ∑y - b∑x n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现状分析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现状分析
1.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自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经济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我国的经济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指导思想的变化,就是抛弃了僵化的计划经济理论与模式,转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就是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进而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和根本性的作用;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就是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调整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四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显著增加,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技术进步飞速。这些变化给我国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元,比1978年的3 246亿元增长了32倍;进出口贸易总额8 512亿美元,比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了41倍;外汇储备4 033亿美元,而1978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仅1.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了1000美元。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将进一步增加,经济结构也进一步趋向合理,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但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经济秩序,而且,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固有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可能很快解决,因此,必然会出现经济波动的加剧和频繁。
所有这些变化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现实宏观经济环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2.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结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改革的总体战略,从此我国金融业开始了范围广泛的金融改革进程。主要表现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金融调控体系;大力推进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建设与规范发展;积极推行利率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价格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由此可见,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完善,金融业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展开,金融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高,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使我国的多元化的竞争性市场主体并未真正形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了全社会50%以上的信贷业务,银行间接融资占了全社会金融资产近90%。垄断使传统的金融直接调控方式难以真正转向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间接宏观调控,使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难以奏效;同时,高度的集中垄断也排斥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削弱了金融机构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其效率的提高。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出现无序状态,不计成本拉客户、争储蓄,以及乱放贷款,相互拖欠等现象经常发生,严重损害了金融机构的信誉,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益。
3.内部经营管理缺乏活力。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而且国家仍然是国有商业银行唯一的所有者,导致所有权主体缺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残缺不全,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普通员工与各级负责人之间在分配上虽有一定的差距,但不能完全反映他们之间所负责任的差别,普通员工之间则几乎无差别可言,多干不能多得,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国有商业银行无人对产权真正负责,无人承担风险,决策失误也无需承担责任。从而导致经营决策或操作上的失误,最终形成了巨额的不良资产。国有商业银行所形成的不良资产,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比重来看,都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金融风险。为此,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14
000亿元的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以此来努力降低金融风险。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仍然居高不下(见表2-2),给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还普遍存在着员工数量多,素质不高,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地制约与监督机制。所有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4.金融开放与引进外资银行。随着我国加入WTO承诺的最终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将享受我国金融机构同等的待遇,可以在我国的任何地方设立分支机构并经营人民币业务。这势必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爱立信倒戈”事件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外资银行具有体制上、技术上和创新上的优势,经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加之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发达的银行网络和丰富的业务经验,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业务种类,更加快捷的服务方式,更加详细的财务咨询,在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高端客户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且容易在一些商业银行还处于业务空白的领域形成垄断。面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深入地融进国际经济金融的洪流中,在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求得自身业务经营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优化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此,商业银行只有改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经营管理环境,以迎接新的挑战,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原则
相对稳定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所确定的、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联系的各方面关系处理的准则。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别,各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也各具特色。但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形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在构建和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方面,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竞争与效率相一致的原则。竞争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在金融领域内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要达到自由竞争状态,竞争机
制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通过竞争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使货币资金得到充分有效地使用,推动金融创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整个行业的经营效率,有利于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立法措施来鼓励和保护商业银行的竞争,允许新的商业银行自由进入金融领域,并通过市场机制,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律,使效率高的金融机构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而效率低的金融机构则被淘汰,退出金融领域,从而达到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限制垄断,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目的。
2.安全与稳健相一致的原则。竞争是必要的,因为合理有序的竞争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抗风险的实力。但是,要防止和限制过度的竞争,因为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一些银行盲目地不顾后果的从事高风险的投资,其结果必然会使一些商业银行破产倒闭,最终会引起整个金融体系和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制定许多法律和监管措施,如规定最低资本金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以及商业银行所必须持有的流动性比率等。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与稳定,以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减少商业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但决不是保护落后,不让商业银行倒闭。
3.金融与经济相统一的原则。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出发,都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积极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受到利润最大化的利益驱动,就有可能出现微观金融与宏观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这就要求国家通过建立完善良好的金融制度与监管环境,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统一到宏观经济的政策与目标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
4.规模与效益相适应的原则。现代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实体都客观存在一个“合理规模”问题。商业银行作为经济实体,也必须具有适度规模。这里的规模是指商业银行投入的人力、物力、资本、技术以及所达到的业务量。在适度的规模下,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最低,其服务质量也容易达到最优,获得的利润最大。如果规模过小,一旦出现经济波动,不利于小银行开展竞争,最容易受到冲击而倒闭;反之,如果规模过大,往往又会导致垄断,妨碍自由竞争,也会增加经营管理上的难度,从而引起成本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自
身业务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制定业务发展规划,确定合理的规模,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当然,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时所遵循的原则在世界各国大致相同,但由于各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具体经营管理环境则可能不同,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二)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措施
1.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环境。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确保整个银行体系正常运转的有效保障,它能避免金融体系内产生银行倒闭的“多米诺效应”,有利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其目的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达到控制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其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目的。内控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①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与纵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根据各部门、各级人员所承担的责任,授予相应的权利,做到责权利相结合。②商业银行应当对各项业务制定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在全行范围内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避免因管理层的变更而影响其连续性和稳定性。③明确商业银行的控制程序。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时了解本行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每一项信息均能够传递给相关的员工,各个部门和员工的有关信息均能够顺畅反馈。④加快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确立营销管理新理念,优化商业银行客户群体。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银行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其经营成本大大提高,盈利的空间日益缩小。对此,西方商业银行十分注重营销管理,强调要确立新的营销观念,采用新的营销方法。现代营销观念是一种顾客导向,是指经济主体的一切计划和策略以顾客为中心,满足
顾客的欲望和需求是一切经济主体的责任,在满足顾客欲望和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长期利润目标。现代营销观念的要点包括:①以顾客为导向,确立新的“客户群体”观念。就是指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时,必须对客户按照行业、规模、年龄、职业,尤其是按照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以及客户本身的经营和收入状况进行划分,以便根据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和金融产品,并由此而形成不同的“客户群体”。这一方面有助于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可以降低单位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银行根据不同的“客户群”的风险状况调整定价,获取更大的收益。②不断创新,确立“整体客户满意经营”观念。对商业银行来讲,要落实“整体客户满意”的经营思想,不仅要满足客户对服务与产品的现实需求,还要满足客户对服务与产品的潜在需求。一旦客户的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现实需求与期望之间的差异,而当客户的潜在需求被其他商业银行填补后,客户就会重新选择新的金融机构,使银行的客户流失。因此,商业银行要使整体客户满意,必须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新的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在客户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最需要的服务。
3.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优化商业银行市场环境。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的金融企业,其显著特点是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过程中,与其经营目标相对称的是高经营风险。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进一步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增强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首先要注重市场的调查分析,通过对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营业环境、管理环境和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系统的竞争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其次要加强风险识别,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类,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揭示哪些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比较大,应予以重视;再次要做好风险的预测,就是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造成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衡量。风险预测以风险识别为基础,通过风险预测要了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究竟有多大,风险会带来多大程度的损失。最后要做好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商业银行要针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风险种类及损失程度的大小,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和管理,以防止风险的发生,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另外,商业银行在加强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市
场环境的分析,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利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市场环境施加积极的影响,使之朝着有利于自身业务发展的方向变化。
4.发挥商业银行优势,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中,经济与金融已密不可分。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决定着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商业银行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应积极贯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二是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资金实力,加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尽量满足经济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三是商业银行应发挥对经济的调节功能,运用资金、利率等经济杠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四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为经济服务的功能,保证社会资金的安全流动,加速资金周转,节约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