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流通贩运与市场销售

2024-02-07 来源:易榕旅网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二。一六年第四期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流通贩运与市场销售 卢华语蒲应秋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内容提要】茶叶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是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商品化的两个重要表现。就流 通贩运言,既有区内流通贩运,又有区间流通贩运。如唐时彭州导江县西北的蚕崖关设有“茶市”(茶 关),便是民族问贸易的集中地;宋代永康军等地的茶叶市场成为蜀地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茶叶的区 间流通贩运主要是将川茶销往北方及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官府榷茶的影响,宋代西南地区茶 叶的区间流通贩运经历了由商人贩运到官府押运的变化过程。而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市场销售又 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茶叶市场网络的形成,二是市场交易量大。茶叶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进一步 促进了当时本区茶叶的商品化,不仅有利于当时本区茶叶市场的培育和茶叶的规模化生产,而且扩大了 西南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关键词]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流通贩运;市场销售 [中图分类号]K242-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2x(2016)04-00026-09 西南的巴蜀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区,其人工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①, 而唐宋时期则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正如明人王象晋所云“茶兴于唐, 盛于宋,始为后世所重矣。”②然目前学界对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茶业研究虽有成果问世,但总体仍 显薄弱③,故本文特以茶叶的流通贩运与市场销售为研究对象,探讨当时本区茶叶的商品化问题, 以达到“滴水见海洋”之目的。 一、茶叶的流通贩运 茶叶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是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商品化的两个重要表现。 就茶叶的流通贩运言,既有区内流通贩运,又有区间流通贩运,这在史籍当中均能找到例证。以 唐代彭州(治九陇,即今四川彭州)导江县为例,彭州,前蜀称灌州(治今都江堰市灌口镇),宋代设永 康军(治今都江堰市灌15镇),属县有青城、导江。导江县,上接松潘,再北上至甘肃、青海,是唐宋以来 巴蜀北上的重要通道。早在唐代,导江县西北的蚕崖关设有“茶市”(茶关),是民族间贸易的集中地, 回纥人曾至道北进行茶马交易④。蚕崖关地形险峻,《元和郡县图志》云:“其处江上险绝,凿崖通道, 有如蚕食,故名0”⑨由于该处地形险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杜甫《西山三首》云:“蚕崖铁马瘦,灌15 米船稀。” 杜诗所云蚕崖、灌口都在彭州导江县境,前者在县西北47里,后者在县西26里④。是时吐 蕃入侵剑南,蚕崖关成为唐军与吐蕃军队争夺之地,由此导致灌口向西运输粮食的船只减少,这从侧 面反映灌口是区域内粮食流通贩运的重要通道。唐代在导江县的蚕崖关设置茶市,就茶叶贩运的通 道而言,它应当与粮食流通贩运的路线相吻合。北宋时期,与辽、西夏、金政权形成鼎立局面,宋廷失 去盛产马匹的北方地区,马源短缺,以茶易马定为国策。宋政府在川、陕设置茶马司进行茶马贸易,川 茶成为易马的主要商品。永康军是当时重要的茶区,也是巴蜀境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宋神宗时,四 [收稿日期]2016-07-30 ・26・ 川境内设有41个卖茶场,而灌县境内尽占5个,即永康军(灌口)茶场、青城茶场、味江寨茶场、导江 (今聚源镇)茶场和蒲村茶场⑧。宋人石介云:“永康军与西蛮夷接,四海统一,夷夏相通,番人之趁永 康市门日千数人。” 可见唐宋时期永康军茶叶市场交易量大,各民族的商旅往来络绎不绝,因而它成 为蜀地重要的茶叶集散中心。除永康军生产的茶叶在市场上交易外,其周边的什邡、安县、邛崃等地 的茶叶也贩运到此贸易,奠定了永康军在巴蜀区域内茶叶流转贩运的地位。又如陆游《黄牛峡庙》中 的“村女卖秋茶”∞和《倚仗》中的“妇女卖茶芽” ,也同样传递了茶叶在区内流通贩运的信息,这些 “村女”,“妇女”把自家所产茶叶拿到市场去销售,即从茶叶出产地的农村,直接送到本地草市、集市 或城市的市场出卖,这是区域内更近距离的茶叶贩运罢了。 如果说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茶叶区内流通贩运已为我们展现了一派极为繁忙、热闹的景象,那 么当时茶叶在区间的长途贩运场面则显得气势恢弘和壮观。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区间流通 贩运主要是将川茶销往北方及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唐德宗贞元以后,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 开始茶马贸易。封演《封氏闻见记》云:“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回鹘”亦称为“回 纥”,唐时居住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域一带,这表明唐代南方地区的茶叶经过长途贩运,已到了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李肇《唐国史补》云:“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日:‘此为何物?’鲁公 日:‘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日:‘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日:‘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 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渑湖者。”旧“昌明”即绵州“昌明茶”,白居易诗云“渴尝一碗绿昌明”即 指此茶;宋人赵令峙《鲭候录》云:“唐茶,东Jlf有神泉、昌明,白公诗使‘绿昌明’是也。” 由此看出 西南蜀地茶叶在唐代已销往吐蕃地区。另,唐时西南地区的蜀茶也贩运到今陕西地区,当时居住在 陕西的白居易赋《萧员外寄新蜀茶》诗有“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之句,说明蜀茶长 途贩运到陕西渭水一带,因此白诗言及用渭水煎蜀茶别有一番滋味。唐人杨晔《膳夫经手录》云: “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 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 除“南走北越”外,还“北临五湖”,其区间流通范围可谓广泛。 峨眉山僧人甚至还将嘉州(治龙游,即今四川乐山)的中峰茶运到阿拉伯人居住区 ,可见唐代西南 地区茶叶的区间流通贩运声势浩大。 宋代,西南地区的茶叶区间贩运主要是销往川西高原及西北地区。乐史《太平寰宇记》载:“邛 临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人西番、党项重之。” 显然,蜀 地临邛的“火番”饼茶等深受西番、党项等民族喜爱,从而远销到川西高原及西北地区。但是,宋代 西南地区茶叶由于受官府榷茶的影响,其区间长途贩运经历了由商人贩运到官府押运的变化过程。 在官府榷禁川茶前,茶叶由商人贩运。吕陶《净德集》载:“未禁以前,陕西客旅得解盐并药物等人 川买茶,所过州县俱有一重税钱。及至将茶出川I,沿路又纳过税,以此税课大段增羡。” 官府榷禁 川茶后,茶叶由官府组织解运。“川l路险阻,般茶至陕西极难。元丰初,拨成都路兵数百人贴补般 运,不一二年,死亡逃窜几尽。茶司遂令和雇人夫同共般载,州县畏其势力,或和雇不行,则差税户 往前,颇有赔费。”∞从宋代官府榷茶前后蜀茶区间贩运情况来看,商人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区间贩 运商品较为灵活多变,人川买茶时贩运盐、药等商品到蜀地出卖,然后又把蜀地茶叶贩运到川外销 售,实现了商品的互通有无,既丰富了川陕两地市场,又为官府带来丰厚的税收。然而,官府搬运茶 叶等商品到陕西贩卖,具有征用劳力或赋役等强制性色彩,且征用的劳力在搬运茶叶过程中时有 “死亡逃窜”等现象发生。不难看出,商人和官府都是将蜀地茶叶长途贩运到同一个市场,却有两 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商人盈利,官府亏损,这说明在榷茶体制之下,官府没有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 因而茶叶区间贩运效率低下,其经营茶叶商品出现亏损的情况在所难免。总的来说,唐宋时期,西 南地区的茶叶区间贩运,不管是商人运输,还是官府押运,其输出的方向均是北方及边疆少数民族 地区的市场,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讲到茶叶的流通贩运,很有必要提到茶马贸易,可以说,这与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蜀茶长途贩 ・27・ 运流通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宋神宗时期,都大提举茶马司在蜀地(在今雅安、都江堰一带)产茶州县设立买茶场,垄断收购 蜀地茶叶,而在熙秦地区(今甘肃天水、临洮一带)设置卖茶场对收购来的茶叶实行专卖。据徐松 《宋会要辑稿》载:“神宗熙宁七年十月十四日,太子中舍、三司干当公事经画成都府利州路茶货李 杞等奏,与成都府路转运司同共相度到于雅州名山县、蜀州永康县、邛州在城等处置场买茶,般往秦 凤路、熙河路出卖博马。”@显然,宋政府把在蜀地买茶场收购的茶叶运输到熙秦地区出售买马,这 便是典型的蜀茶区间的长途贩运。为便于分析蜀茶的区间长途贩运,现据徐松《宋会要辑稿》资料 分别列“北宋时期蜀地买茶场分布表”和“宋神宗时期熙秦地区卖茶场分布表”如下: 表1 北宋时期蜀地买茶场分布表@ 州名 买茶场名 永康县场 时间 熙宁七年(1074)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九年(1076) 原有 熙宁十年(1077) 熙宁十年(1077) 熙宁十年(1077) 州名 眉州 买茶场名 丹棱县场 邛州城场 时间 熙宁十年(1077) 景德二年(1005) 景德二年(1005) 景德二年(1005) 熙宁五年(1072)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七年(1074) 熙宁九年(1076) 蜀州 青城县场 青城县味江寨场 九陇县堋口场 导江县场 邛州 火井县场 大邑县场 大邑县思安寨场 雅州城场 名山县场 彭州 导江县蒲村镇场 九陇县木头场 永昌县场 雅州 熙宁十年(1077) 名山县百丈镇场 荣经县场 卢山县场 汉州 什邡县杨村场 绵竹县场 嘉州 洪雅县场 杨村镇场 熙宁十年(1077) 熙宁十年(1077) 绵卅I 彰明县场 龙安县场 熙宁十年(1077) 熙宁十年(1077) 表2宋神宗时期熙秦地区卖茶场分布表@ 州名 县名 卖茶场名 熙州城卖茶场 宁河寨卖茶场 熙州 良原 庆平堡卖茶场 时间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陇州 淠阳 州名 县名 卖茶场名 陇州城卖茶场 县城卖茶场 成州城卖茶场 时间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九年(1076) 渭源堡卖茶场 百里镇卖茶场 泾州 灵台 熙宁八年(1075) 成州 同谷 府城镇卖茶场 县城卖茶场 栗亨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九年(1076)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九年(1076) 熙宁九年(1076) 泾州城卖茶场 灵台县卖茶场 渥阳镇卖茶场 州城卖茶场 故城镇卖茶场 峰贴硖卖茶场 通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县城卖茶场 盐官镇卖茶场 岷州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用 将利 至 军城卖茶场 熟羊寨卖茶场 盐川寨卖茶场 秦州城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长道 岩昌寨卖茶场 闾川寨卖茶场 荔川寨卖茶场 谷藏堡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熙宁八年(1075) 秦州 清水 百家镇卖茶场 ・大潭 县城卖茶场 28・ 铁冶镇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州城卖茶场 熙宁九年(1076) 安宁寨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潘原 县城卖茶场 熙宁九年(1076) 渭州 伏羌城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安化 县城卖茶场 熙宁九年(1706) 甘谷城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平凉 瓦亭寨卖茶场 熙宁九年(1706) 秦州 三阳寨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兰州 定西城卖茶场 元丰五年(1082) 陇城 弓门寨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镇戎军 军城卖茶场 熙宁九年(1076) 鸡川寨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军城卖茶场 熙宁九年(1706) 德 陇城寨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顺 静边寨卖茶场 熙宁九年(1076) 至 永宁寨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治平寨卖茶场 熙宁九年(1076) 阶州 州城卖茶场 熙宁八年(1075) 原州 州城卖茶场 熙宁九年(1706) 从表1可知,北宋政府在蜀地产茶州县共设置买茶场24个,其中景德二年(1005)3个,熙宁五年 (1072)1个,熙宁七年(1074)2个,熙宁九年(1076)4个,熙宁十年(1077)9个,另有5个买茶场,设置 时间不详。尽管如此,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在蜀地设置的买茶场在逐 年递增。另,从置买茶场州的数量来看,雅州最多5个(雅州城场、名山县场、名山县百丈镇场、荥经县 场、卢山县场),约占当时蜀地买茶场总数的20.8%;其次是彭州和邛州,均为4个(前者有九陇县堋口 场、九陇县木头场、导江县蒲村镇场和导江县场;后者有邛州城场、火井县场、大邑县场和大邑县思安 寨场),分别约占当时蜀地买茶场总数的16.7%;第三是蜀州和嘉州,均为3个(前者有永康县场、青城 县场和青城县味江寨场;后者有绵竹县场、洪雅县场和杨村镇场),分别占当时蜀地买茶场总数的 12.5%;第四是汉州和绵州,均有2个(前者有永昌县场和什邡县杨村场,后者有彰明县场和龙安县 场),约占当时蜀地买茶场总数的8.3%;最后是眉州,仅有1个(丹棱县场)约占当时蜀地买茶场总数 1f04.2%。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在蜀地设置的买茶场有以下特点:一是 买茶场均位于西南地区的茶叶产地中心。如前所述,宋代成都府路的茶叶年产量约占西南地区茶叶 年总产量的76%,茶马司在成都府路的雅、彭、邛、蜀、嘉、汉、绵和眉等州设置的24个买茶场恰好处于 这个中心区,这为茶马司辖下的买茶场收购茶叶提供了稳定的货源,便于集中运输到区外贩卖。二是 宋政府在蜀地设置的买茶场大多处于与乌蛮、西羌等族交界地区。脱脱《宋史》载:“熙宁八年,知成都 府蔡延庆言:‘威、雅、嘉、泸、文、龙州,地接乌蛮、西羌,皆产善马。” 可知,与雅州、嘉州等地交界的 乌蛮、西羌等族出产马匹。此外,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可以看出雅州、嘉州和黎州等州与吐 蕃诸部、虚恨部和西山野川诸部交界固。宋政府在雅州、嘉州等州设置买茶场也方便其与周边少数民 族进行茶马贸易。宋政府在蜀地设置的买茶场虽然数量不多,但这些买茶场均是西南地区的重点产 茶州县,这为宋政府茶马贸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茶叶,确保了茶马贸易的顺利进行。 从表2可知,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在熙秦地区共置卖茶场48个,其中熙宁八年(1075)30个,熙 宁九年(1076)17个,元丰五年(1082)1个,即分别约占熙宁、元丰年间所置卖茶场总数的62.5%、 35.4%和2.1%。另,从置卖茶场州军的数量来看,秦州最多11个(秦州城卖茶场、百家镇卖茶场、安 宁寨卖茶场、铁冶镇卖茶场、伏羌城卖茶场、甘谷城卖茶场、三阳寨卖茶场、弓门寨卖茶场、鸡川寨卖茶 场、陇城寨卖茶场、永宁寨卖茶场),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22.9%;其次是岷州8个(州城卖茶场、县 城卖茶场、盐官镇卖茶场、岩昌寨卖茶场、闾川寨卖茶场、荔川寨卖茶场、谷藏堡卖茶场、县城卖茶场), 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16.7%;第三是熙州和通用军,均为5个(前者有熙州城卖茶场、宁河寨卖茶 场、庆平堡卖茶场、渭源堡卖茶场、百里镇卖茶场;后者有故城镇卖茶场、峰贴硖卖茶场、军城卖茶场、 熟羊寨卖茶场、盐川寨卖茶场),分别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10.4%;第四是成州和渭州,均为4个(前 者有成州城卖茶场、府城镇卖茶场、县城卖茶场、渥阳镇卖茶场;后者有州城卖茶场、县城卖茶场、瓦亭 ・29- 寨卖茶场、县城卖茶场),分别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8.3%;第五是德顺军3个(军城卖茶场、静边寨 卖茶场、治平寨卖茶场),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6.3%;第六是泾州和陇州,均为2个(前者有泾州城 卖茶场和灵台县卖茶场;后者有陇州城卖茶场和县城卖茶场),分别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4.2%;最 后是原州、兰州、阶州和镇戌军,均置1个(分别是州城卖茶场、定西城卖茶场、州城卖茶场和军城卖茶 场),分别约占当时卖茶场总数的2.1%。 从上述分析可知,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在熙秦地区设置的卖茶场有以下特点:一是处交通要道。 以秦州(治成纪县,即今天甘肃天水)为例,秦州在今甘肃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李焘《续资治通鉴长 编》载:“秦地控接三蜀,疆境甚远”④,不难看出,秦州是陇右与关中、蜀中三地交汇之处。由于它具有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宋政府与吐蕃地区经常在此地进行茶叶贸 易,因此宋政府在秦州设置了11个卖茶场。另,熙州(治狄道县,即今甘肃临洮)也是当时西北地区的 重要卖茶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政府将榷场贸易中心由秦州迁徙到熙州,李焘《续资治通鉴长 编》载:“诏徙秦州茶场于熙州,以便新附诸羌市易故也。”固可见,宋政府将榷场贸易中心迁移到熙州 是为了方便西北诸羌的茶叶贸易。故熙州成为西北地区又一个重要的榷场贸易地点。为此,宋政府 以秦州和熙州为中心设置秦凤路和熙河路,熙、秦便成为当时榷场茶马交易集散地。这恰好说明熙秦 地区卖茶场数量之多是占地理位置之便。二是处西蕃等诸民族交界之地。据徐松《宋会要辑稿》载: “熙宁三年二月十一日,同管勾秦凤路经略机宜文字王韶言:‘沿边州郡惟秦凤一路与西蕃诸国连接, 蕃中物货四流,而归于我者岁不知几百千万,而商旅之利,尽归民间。欲于本路置市易司,借官钱为 本,稍笼商贾之利,即一岁之入,亦不下一二十万贯。” 可见,秦凤路因有与西蕃交界的区位优势而 成为西蕃与内地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故宋政府在秦凤路置卖茶场,以便与西蕃等诸族进行茶叶贸易。 宋政府将蜀地各买茶场榷买的茶叶汇集到成都府,再将其运往西北熙秦等地贩卖,路途十分遥 远。在茶马司的组织下,蜀茶经由成都府运往熙秦地区的线路是从成都出发,经广汉、德阳、绵阳、剑 阁、广元、汉中、眉县、宝鸡、陇县、关山、清水,达天水 。茶马司运输蜀茶至熙秦地区采用二种方式,一 是由政府直接把茶搬运至熙、秦各地的卖茶场。吕陶《净德集》云:“有茶及搬茶郡县,知州、通判、知县 皆由茶司与转运司奏明差注。”田同时茶马司沿途“添置递铺,十五里辄立一铺”固),差诸州厢军把茶叶 搬至凤州(治梁泉,即今陕西凤县),然后再转运至秦州、熙河出卖。二是利用商人贩运。徐松《宋会要 辑稿》载:“客人兴贩雅州名山、洋州、兴元府大竹等处茶入秦凤等路货卖者,并令出产州县出给长引, 指定只得于熙、秦州、通远军及永宁寨茶场中卖人官,仍先具客人姓名、茶色、数目、起离月日关报逐处 上簿,候客人到彼,画时收买。”固可见,茶马司允许商人贩运茶叶至秦凤等地销售,但对商人贩运茶叶 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 茶马司将西南蜀地买茶场收购的茶叶运往西北熙秦等地卖茶场售卖,以运输线路的距离来说,从 成都府(治成都,即今四川成都)至秦州(治成纪县,即今天甘肃天水)这条运输线路就将近1000公里,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全靠人力、畜力把数百万斤的蜀茶运抵熙秦等地的卖茶场出售,不管是官府直接 参与运输茶叶,还是依靠商人长途贩运茶叶,都是一件极其艰辛的行程。苏辙《栾城集》云:“蜀道行于 溪山之间,最号险恶,般茶至陕西,人力最苦。”∞可见,蜀道之险恶,运输茶叶之辛苦,令人难以想象。 另,吕陶《净德集》日:“川路险阻,搬茶至陕西极难。元丰初,拔成都路兵士数百人贴补搬运,不一二年 死亡逃窜几尽。” 蜀茶运往熙秦的区间长途贩运,虽是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但却呈现了唐宋时 期西南地区茶叶区间贩运流通的壮美画卷。 二、茶叶的市场销售 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的市场销售又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茶叶市场网络的形成。茶叶市场网络的形成,是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市场繁荣、商品活跃的结 果。早在西汉时期,西南地区的蜀地已经出现茶叶市场。王褒《僮约》曾提到“牵犬贩鹅,武阳买 ・30・ 茶。” ‘武阳买茶”即是到邻县武阳(在今四川省彭山县东)去买回茶叶,显然,西汉时期川西平原就已 有茶叶市场;然而,由于唐宋以前有关茶叶市场的文献记载语焉不详,故很难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唐 宋时期,随着饮茶习俗风靡天下,茶叶消费量猛增,茶叶交易市场不仅逐步增多,而且构成了完善的茶 叶市场网络。范文澜说:“巴蜀的茶叶集中到成都,然后再转运到武都(在今四川省绵竹县西北)卖给 西北游牧部落。”圆范先生所述蜀地茶叶的集中与转运涉及到茶叶市场网络问题。一般来说,完善的 市场体系,需要依托不同层级的商业都会来实现市场的网络化。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没有市场 就没有城市;没有城市就不会有地区性或全国的市场。……也不会有对外部世界的开放,不会有远程 贸易。”固可见,完善的市场体系或网络与贸易及市场销售的关系有多密切,只有通过网络的流通和市 场销售,才能满足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如宋人孙升所说:“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息,流通财货,以 售百物,以养乡村。”圆 茶叶商品化后,其销售依赖市场,然而不同层次的市场,茶叶交易量又不尽相同。美国学者施坚 雅认为,在同一自然地理区域中的所有城市(包括集镇)构成层次不同的交往关系,以一个或几个地处 核心区的城市居于这种层次的顶点,这种布局同市场最优原则、行政最优原则也是一致的。这些城市 只是在一体化的中心地等级结构中居于较高层次者,其下还有一般性集镇,每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都 在更复杂而庞大的经济体系中起“中心点”的作用。处于每一层次上的这种经济体系都通过纵横交错 的网络与下一个较高或几个较低层次的体系相连固。现以唐代为例加以说明。唐代西南地区的商业 都会的市场也明显构成了这种层次不同的交往关系。根据当时西南地区商业都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等,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级核心区(成都府)一二级核心州区一三级核心县区。《全唐文》云: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 显然,成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之一,也是西南最 顶级的商业市场和商业都会的一级核心区,它对成都平原乃至全国都有极强辐射力。在其辐射下,出 现了像蜀、彭、邛、眉、雅、嘉、梓、绵、汉、合、遂、利、夔、果、阆等州一批二级核心州区,它们虽分散在成 都周边及外围地区,但均不乏商路联系,成都对它们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在成都和前述诸州影响 下,一批县级商业都会也发展起来,如九陇、导江、唐昌、严道、郭、石镜、龙游、阆中、彭水等,它们不仅 在成都周围,而且往往居于县城的中心,处于县乡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因此带动了一大批乡村集市、草 市的兴起,成为联系城乡之间的桥梁,对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很显然,对于各 个层级核心区的市场来说,影响其地位的因素有三:其一,它对周边地区提供商品的辐射能力;其二, 联接各经济核心区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其三,在交通运输网络中所处的位置。茶叶的流通与其他商品 一样,依靠各个层级商业都会的市场网络来实现流通。从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产地的分带隋况看, 其产茶州有完善的市场网络,特别是成都府邻近各州的市场网络十分发达,这为茶叶的商品流通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唐宋时期,茶叶是西南地区的大宗商品,它借助西南地区不同层级商业都会的市场网络达到集中 与转运的目的,如前所述,成都是当时西南最大、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商业都会。正如司马光所说:“扬 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宋人洪迈《容斋随笔》亦日:“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 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一而蜀次之也0” 显然,成都拥有 西南地区最大的市场,汇集天下商品,其中就包括茶叶,而且对周边市场也形成极大辐射力。又如唐 代剑南道之彭、嘉、绵、雅等州也是著名的茶产区,因此一部分茶商聚集在茶山附近采购茶叶,形成以 茶叶交易为主的市场,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产茶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对下一级市场形成幅射和带动 作用。一些地区因茶“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 如彭州九陇县张守硅经营的茶园“每岁召采茶人 力百余人。” 其附近的堋口镇即是该州重要的茶叶交易市场,人宋后,堋口镇发展为专业的茶叶交易 市镇,朝廷在此置场买茶。熙宁二年(1069)至四年(1071)曾一度设置为堋口县 。可见,唐宋时期彭 州堋口市镇的变迁过程,很大程度与茶叶市场地位的变化相关。这反映出茶叶的商品化对当地社会 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致在城镇建制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嘉州(治龙游,即今四 ・3】・ 川省乐山市)唐时茶业也较为兴盛,其中以中峰茶为代表的名茶影响较大,是时各地茶商云集于此,从 而在嘉州属县龙游等地形成定期的茶叶交易“场市”和“草市” 。又因“嘉州紧靠成都,是江水、青衣 江、涞水三水汇合之处,水网交织、交通发达,拥有便利的区位优势,其对外商贸往来十分活跃。唐天 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后,一些波斯、大食商人为躲避长安兵祸,转向西南巴蜀之地,贩运嘉州中峰茶 , 说明嘉州茶叶在唐代已经远销到阿拉伯地区。宋代,嘉州中峰茶仍然有很高的知名度。范镇《东斋记 事》云:“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嘉州之中峰。” 神宗熙宁十年(1077),朝廷在嘉州分置绵 竹、洪雅、杨村等3县、镇茶场,收购附近的茶叶,以销往熙秦地区。又,唐代绵州(治巴西,即今四川省 绵阳市)茶业经济也相当发达。其8个属县中,龙安、西昌、昌明、神泉产茶,且茶叶名品众多。绵州 “处二蜀之会,人饶地腴,财货繁茂……据涪江上游,水陆四动,为蜀重地。” 因此,水陆交通发达,市 场繁荣而又盛产名茶的绵州,在唐宋时期必然也会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叶市场。熙宁十年(1077),朝廷 置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茶场和龙安县(今四川省安县)茶场 。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唐宋时期蜀地彭州、嘉州和绵州的茶叶市场的基本网络格局由县域内的草 市镇和茶场构成。这些草市镇和茶场或分布在城市周围,或地处交通要道,无数的草市构成了茶叶市 场网络的最小网结。茶商往返于各个网结之间,把草市的茶叶运送到各个层级的商业都会市场贩卖。 当然,各个层次的商业都会,其茶叶市场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施坚雅认为:“县城作为大量的非生产 消费者集中地和地方交通网络的关节点,自然成为地方产品集散地及远距离贸易流动的节点。”固这 就不难理解唐宋时期西南地区很多重要的茶场都设置在县级商业都会的缘由。值得注意的是,茶叶 初级市场与各级商业都会的茶叶市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体 系,它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西南地区的草市镇和茶场与区内各级商业都会的市场乃至 区外的市场通过纵横交错的水陆运输路线相连,形成或稀或密的商业网络。苏轼《二十七日自阳平至 斜谷宿于南山中蟠龙寺》云:“门前商贾负椒藓,山后咫尺连巴蜀。”够这正是当时茶叶市场网络的真实 反映。 唐人崔融说:“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 兼包淮海。弘舸巨艘。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可见,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市场通过江河 航道与其他地区的市场连接,形成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同时可以看出网络化的市场体系提高了商品 的疏散能力,其商品流通范围广,流通速度快,而西南地区的茶叶正是通过网络化的市场体系运输到 全国各地销售。  .二是市场交易量大。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茶叶市场交易数量巨大。杨哗《膳夫经手录》云:“蜀茶 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 遂新安草市岁出千万斤。”@新安草市在严道县蒙顶山麓一侧,以茶叶专卖享有盛名,其小小草市茶叶 的年交易量竞达千万斤,由此可以想见唐代西南地区茶叶的交易总额必然可观。宋代,官府实行禁榷 蜀茶的政策,但通过官方榷场收购茶叶的记录可以看出其交易量。吕陶《净德集》载:“据管勾堋口茶 场秘书丞尹固并蒙阳主簿同共买茶薛翼等二状,今月十七El收买茶六万斤,计钱三千六百贯。” 彭州 堋口茶场的茶叶El交易量达到六万斤,说明蜀地茶叶市场的交易量相当惊人。此外,陆游《小憩前平 院戏书触目》载:“村虚卖茶已成市,林薄打麦惟闻声。” 尽管陆游没有提及草市茶叶的具体交易量, 但从卖茶形成专门的茶市,可以想见草市茶叶交易量也不少。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时期有很多茶商亲 自到茶叶产地采购,有的甚至深入农家收购。如宋代四川制置使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诗云:“胡蝶 双双入菜花,El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便描写了茶商深入农家收购茶 叶时的情景。茶商把收购的茶叶汇聚起来运到各地市场出售,可以推测,其销售量也是相当大的。 从唐宋时期西南地区草市的茶叶交易到各层级商业都会的茶叶市场贸易可以看出,草市相当于 茶叶流通的初级交易市场,就单个草市茶叶交易量来看,其数量并非全都很大。然而,西南地区的草 市数量众多,尤其在各级商业都市市场上,其茶叶交易总量之大不容忽视。 ・32・ 概言之,茶叶的流通贩运和市场销售,进一步促进了当时本区茶叶的商品化,这不仅有利于当时 本区茶叶市场的培育和茶叶的规模化生产,而且扩大了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与少数民族地区 的经济交流,推动了西南经济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经济区域性专业分工的扩大,从而有利于当时本区 乡村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晋)常璩注,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1《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 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支,蔓有辛茹,园有芳翦、香茗。”巴蜀书社, 1984年,第25页。 ②(明)王象晋纂辑,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30页。 ③代表性成果主要有:贾大泉、陈一石著:《四川茶业史》,巴蜀书社,1989年;贾大泉:《宋代四川地区的茶业和茶政》, 《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贾大泉:《唐五代时期四川的茶叶》,《天府新论))1987年第4期;林文勋:《宋代四川茶产 量考辩》,《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朱海军:《唐宋时期三峡茶业兴衰初探》,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郑学檬: 《唐代吐蕃饮茶和汉藏茶马古道的蛛丝马迹》,四川文物管理委员会、雅安市人民政府编:《边茶藏马——茶马古道 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等。 ④李家光:《中国最早的茶马古道》,四川文物管理局、雅安市人民政府编:《边茶藏马——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 安)研讨会论文集》,第3l页。 ⑤(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上》,中华书局,1984年,第772页。 ⑥(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227,中华书局,1957年,第2458页。 、 ⑦(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上》,第773页。 ⑧李家光:《中国最早的茶马古道》,四川文物管理委员会,雅安市人民政府编:《边茶藏马——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 (雅安)研讨会论文集》,第31页。 ⑨(宋)石介著:《徂徕文集》卷9《记永康军老人说》,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第四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236 页。 ⑩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215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4288页。 ⑩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2185,第24904页。 ⑩(唐)封演、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6《饮茶》,中华书局,1958年,第51页。 ⑩(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1页。 ⑩(宋)赵令畴,孔凡礼点校:《鲭候录》,中华书局,2002年,第159页。 ⑩(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437,第4864页。 ⑩(唐)杨哗撰:《膳夫经手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⑥周靖民:《唐代的茶叶产区——(茶经・八之出)注释》。 ⑩(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75《剑南西道之四》,中华书局,2007年,第425页。 ⑩(宋)吕陶撰:《净德集》卷3《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中华书局,1985 年,第31页。 ①(宋)吕陶:《净德集》卷3《奏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第31页。 ⑨(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625页 ②表1据(宋)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综合而成,第6641页。 ⑤表2据(宋)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九》综合而成,第664645647页。 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984兵志一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4526页。 ⑤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宋辽金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29—30页。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7,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条,中华书局,1985年,第1993页。 ⑤(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5,宋神宗“熙宁六年”条,第5964页。 ③(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七》,第4579页。 ◎王晓燕:《宋明清时期茶马古道官道线路探析》,四川文物管理委员会、雅安市人民政府编:《边茶藏马——茶马古道 ・33・ 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论文集》,第4l页。 ⑦(宋)吕陶:《净德集》卷3《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第31页。 ⑨(宋)苏辙撰,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8—789页。 ④(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第6889页。 ③(宋)苏辙撰,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卷36《论蜀茶五害状》,第788-789页。 @(宋)吕陶撰:《净德集》卷3《为缴连先知彭州日三次论奏榷买川茶不便,并条述今来利害事状》,第3l页。 @(宋)李唠等编:《太平御览》卷598王褒《僮约》,中华书局,1985年,第1335页。 ③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58页。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992 年,第570页。 ③(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94,宋哲宗“元事占二年正月”条,第625页。 @(美)施坚雅编,王旭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23页。 ⑩(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44卢求《成都记序》,第679页。 ◎程东宇:《唐代西南地区商业都会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27页。 ②(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卷259,唐昭宗“景福元年”条,第8430页。 @(宋)洪迈著:《容斋随笔》卷9《唐扬州之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2页。 ⑩(宋)陈师道撰:《后山居士文集》卷16《茶经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16页。 ⑩(宋)李唠等编:《太平广记》卷37《阳平谪仙》,中华书局,1961年,第587页。 ⑧(元)脱脱等撰:《宋史》卷89《地理》,第2212页。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86《异人六・黄万佑》载:“前蜀王建迎人宫……如其言,使至嘉州,市肆已为瓦砾 矣。”从中反衬出唐代嘉州场、市的繁荣。第565页。 ⑩周靖民:《唐代茶叶产区——(茶经・八之出)注释》,《中国茶叶))1982年第1期,第6-8页。 ◎(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卷4,中华书局,1980年,第37页。 ⑦(宋)祝穆撰,施和金校注:《方舆胜览》卷54《绵州》,中华书局,2003年,第969页。 ⑨(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点校:《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四》,第6218页。 ◎(美)施坚雅编,王旭译:《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1991年,第44页。 ⑦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787,第9123页。 ⑦(后晋)刘啕等撰:《旧唐书》卷94《崔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988页。 ⑦(唐)杨哗撰:《膳夫经手录》,第8页。 ⑦(宋)吕陶撰:《净德集》卷1《奏为官场买茶亏损园户致有词诉喧闹事状》,第l2页。 ⑦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2165,第24518页。 ⑦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卷2268,第26003页。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