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23⽇前后(8⽉22⽇~24⽇),视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四节⽓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温变化的⼀个节⽓。以下是⼩编给⼤家收集的关于处暑节⽓的由来和风俗简介,欢迎⼤家前来参阅。
处暑的由来
据《⽉令七⼗⼆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此⽽⽌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线以东及以南的⼴⼤地区和新疆塔⾥⽊盆地地区⽇平均⽓温仍在摄⽒⼆⼗⼆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南下次数增多,⽓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候鹰乃祭鸟;⼆候天地始肃;三候⽲乃登。”此节⽓中⽼鹰开始⼤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乃登”的“⽲”指的是⿉、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温变化的⼀个节⽓。“处”含有躲藏、终⽌意思,“处暑”表⽰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了。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部分地区⾬季即将结束,降⽔逐渐减少。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旱⽽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的习俗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候鹰乃祭鸟;⼆候天地始肃;三候⽲乃登。”此节⽓中⽼鹰开始⼤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乃登”的“⽲”指的是⿉、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出游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初⼀起,就有开⿁门的仪式,直到⽉底关⿁门⽌,都会举⾏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事,最后以关⿁门结束。时⾄今⽇,已成为祭祖的重⼤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如,⽽不像夏天⼤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中的落⽔⿁和其他孤魂野⿁。肖红《呼兰河传》中的⼀段⽂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五是个⿁节;死了的冤魂怨⿁,不得托⽣,缠绵在地狱⾥⾮常苦,想托⽣,⼜找不着路。这⼀天若是有个死⿁托着⼀盏河灯,就得托⽣。”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年⼀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天,举⾏盛⼤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6⽇浙江省象⼭县举⾏。因为,这时海域⽔温依然偏⾼,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时间开始,⼈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吃鸭⼦
⽼鸭味⽢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的传统,做法也五花⼋门,有⽩切鸭、柠檬鸭、⼦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今还保留着这⼀传统,⼀般处暑这天,北京⼈都会到店⾥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泼⽔习俗
在⽇本,从⼤暑到处暑的⼀个⽉时间内,⽇本各地有组织泼⽔降温的习俗。处暑节⽓吃什么传统美⾷1、鸭⼦
南京⼈传统的饮⾷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鸭⼦,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鸭最为抢⼿,据悉,那⾥的鸭⼦味⽢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南京⼈都会去熟⾷店买半只鸭⼦回家;有空的⼈都会在家炖上“萝⼘⽼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病各家。
2、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多吃些“补⽓”、“补⾎”的东西,⽼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3、⽩丸⼦
除此之外,⽼福州在处暑吃的另⼀种⾷物就是⽩丸⼦。⽩丸⼦其实就是糯⽶丸,做法很简单,将糯⽶粉搓成⼀⼩粒⼀⼩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化合物,⼜可以解夏天的⼝腻。
4、凉茶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唐代以来已盛⾏。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消⾷、除肺热等⽅⾯颇有好处。
5、酸梅汤
上世纪六七⼗年代,温州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全退光”的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开⽔冲泡晒⼲的梅⼦,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制有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感甚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