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月光曲》教学设计

2024-06-17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月光曲》教学设计

作者:曾东玲

来源:《广西教育·A版》2008年第08期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感悟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的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 2 能力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目标:了解并赞赏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贝多芬为一对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以及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表现了贝多芬关心同情穷苦人民、乐于为人民创作音乐的品质。

重点是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能分辨实在的事物和联想,学习运用联想进行表达。 难点是感受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穷苦人民的品质。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求知欲强,要求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愿望较高。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节课坚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通过朗读情境的设计激发感染学生,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体会联想的美妙。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体现“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下真正做到学有所感,学有所得。

五、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网络电教室、课件。

六、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联系新知,导入新课

教师点击课件播放《月光曲》音乐片断。

师:同学们现在听到的这首优美的乐曲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板书课题),你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它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生:我想知道这首曲子的曲调是怎样的?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我想知道这首曲子为什么流传至今仍然魅力不减?

师:请同学带着这些问题,点击进入“知识之窗”,去了解与《月光曲》有关的知识,看看哪些疑问得以解决,哪些疑问还必须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才能解决。 (学生点击电脑查阅资料,粗知《月光曲》的有关知识) 师:你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知道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他是德国伟大的著名音乐家,他很早就在音乐上显示出自己的才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我还知道音乐家贝多芬是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那么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解决呢?

师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月光曲》让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师: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他的音乐是如何造福于穷苦人的?这与《月光曲》的创作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透过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自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你想了解关于《月光曲》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这一个小小的提问,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凸显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

二、体会“月之美”,感悟“月之情”

1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这首曲子,一边听一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正漫步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海风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顽皮的浪花正在给我挠痒痒,感到很惬意。

生:我好像看到自己躺在青秀山绿茵茵的草坪上,望着天上的朵朵白云,似乎自己也成为了它们中的一员。在天上无拘无束地飘荡。

生:我好像面对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亮的倒影印在湖面上闪烁不定,不由得想起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 学生同桌互相交流所感所想。

3 师:同一首乐曲却带给人们不同的美的享受,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皮鞋匠和他的妹妹听了后会想到什么,把他们想到的用笔画一画,再互相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请学生点击进入“月之美”,边欣赏画面边跟着音乐节奏练习朗读这段话。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

师:老师发现你读“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一句时,读得特别轻柔舒缓,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我觉得月亮是在缓缓升起,就像月光曲前半部分的曲调一样是舒缓的,所以我读得慢一些,轻柔一些。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舒缓)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月亮升起的景象,就能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月光的轻柔。课文中的哪个词语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联系上下文理解“清幽”。谁还能来读一读,读出轻柔舒缓的感觉。)

(生读、评价后再读)

师:老师将这段文字变成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诗歌缓缓出示,海上明月徐徐升起,学生配乐齐读诗歌。再将诗歌还原为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再次借助画面。配上音乐齐读。

师:皮鞋匠昕着听着,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浪花正一个连着一个朝岸边涌过来,这样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想象一下这时候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生:我觉得这样的景象可以用波涛汹涌、巨浪翻滚来形容。

生:贝多芬越弹越激动,手指在琴键上快速跳跃,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生:我补充上面同学所说的,这时候的琴声应该是明快的、富有激情的。 (板书:风卷巨浪波涛汹涌明快、激昂)

师:谁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风卷巨浪、波涛汹涌的景象,读出激昂的感觉。 (生读)

师:感受到风卷巨浪、波涛汹涌的景象了吗?请一个组来读(生齐读)。请三个组来读(生齐读),请全班一起来读(生再齐读)。浪花一个比一个大,这就是风卷巨浪、波涛汹涌。(师生齐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借助多媒体课件画面,进行朗读的指导。使学生在情景的体验中感受理解文本语言,走进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境界,达到了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

4 师:这段话中哪些描写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这些事物所引发的联想?

点击课件,将联想描写的部分去掉。与原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悟实在的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好处。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 师:请同学们进入“知识之窗”查阅关于贝多芬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点拨。)

2 师:请同学们点击进入“讨论小站”,阅读贝多芬的故事:《不为侵略者演奏》,再联系课文中所描写的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的事,你对贝多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在贝多芬的画像旁写下一、两句自己想说的话。

3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话,引导学生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

4 师: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他立下誓言一生一世要为贫苦人民作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全班齐读句子)

自评:联系课文内容,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拓展天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很棒,老师看到你们这么精彩的表现会想些什么呢?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精彩的发言又会怎么想呢?(结合课堂上实实在在的事物,进行联想实践。)

2 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把在课外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加入适当的联想进行描写,完成后发送到老师的邮箱上。

自评:学习语言能够交际运用,一定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主动性,利用拓展天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将学习课文内容和语言知识向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方面转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